第248頁
[歷史同人] 穿唐後,導師和我麵麵相覷 作者:金玉滿庭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倒是沒什?麽,她那個?怕死的渣爹李隆基這兩年是越來越沉迷修道了,不但沉迷修道,而且還迷信……
李長安注重?的是後麵緊跟著的這幾句。
[改侍中為左相,中書令為右相,左右丞相依舊為僕射,又黃門侍郎為門下侍郎。東都為東京,北都為北京,天?下諸州改為郡,刺史改為太守。2]
她在長安這幾個?月就是為了等這半句話天?下諸州改為郡,刺史改為太守。
第103章
以?郡代州,其實從實際意義來看也就隻是換了個名字,天下的各個州變成郡,刺史變成太守,除了名字變了其他什麽都沒變。
但是?要真的是?什麽都?不變,那朝廷大費周章改名字幹什麽呢?一個人要改名字尚且會帶來許多麻煩,何況天下每一個州都改名字呢。
州郡之間的區別這個還得追溯到漢朝,她們大唐是?出了名的喜歡唐承漢製,李長安覺得李隆基要把州改成郡應該也有效仿漢朝的意思。
漢又承秦製,所?以?一開始漢朝實行的製度是郡縣製,朝廷-郡-縣這樣?的製度,在地方實行郡-縣兩級製度。
可後來漢朝北擊匈奴,土地多了,郡就多了,這時候皇帝就管不過來這麽多郡了,所?以?就在郡之上再置州,變成了州-郡-縣三?級製度,數個郡屬於一州,州設置州牧,皇帝隻需要管州牧,然後州牧再去管郡守。
而大唐目前?實行的是?朝廷-州-縣製度,也就是?在地方上實行州-縣兩級製度,可大唐又比漢朝更喜歡對外擴張,所?以?目前?大唐有三?百五十八個州,是?漢朝郡數的兩倍有餘,漢朝郡太多都?管不過來,更別提唐朝了。
所?以?大唐有學有樣?,太宗將天下劃分為十道,李隆基有在前?幾年分天下為十五道,各道設置監察使監督各州刺史。
這次改州為郡,就是?正式將州-縣兩級製度改成了道-郡-縣三?級製度,據李長安所?知,朝廷也的確要在各個道設置穩定的監察使,而不是?像先前?一般監察使兩三?年一換了。
而監察使,就是?節度使的前?身,監察使隻要能獲得朝廷給?予的“節”,就能升級成節度使。
李隆基在政治上是?個天才?,李長安一直相信這一點。
比如這迴改州為郡,就切實解決了現在大唐的許多問題。
緩解了朝廷的財政壓力,以?後各道區域的中小型工程建設就不用再上奏朝廷了,比如往後要是?荊州再想要大興水利也不用再上奏朝廷,等朝廷再統一順便?撥一筆錢了,荊州太守可以?直接告訴監察使一聲,然後就能動工了,朝廷也不必再撥一筆錢了。
還能讓各個地方遇到事情反應更快,比如邊關?想要發?動小型戰爭不必再稟告朝廷當然在邊關?不用從監察使往上升,而是?直接設置了十節度使製度,給?邊鎮節度使的自主權更大。
先前?洛陽水災,想要開倉賑災就需要上報長安城,朝廷同意後才?能開倉放糧,改州為郡後,洛陽要是?再發?生水災可以?告知都?畿道監察使,監察使同意後就能直接開倉放糧了。
改州為郡,將地方兩級製度變成地方三?級製度,既能減少朝廷財政開支,還能讓各地根據自己轄區內情況靈活治理自己轄區。
看上去很完美。
可惜在大唐隻實行了十六年,天寶元年改州為郡,至德元年,也就是?李亨一登基就又改郡為州了。
這麽好的製度怎麽就不用了呢?
當然是?因為到那時候大唐的公卿王侯們才?發?現東漢滅亡群雄割據不僅僅是?因為王朝末路、帝王昏庸無道了……這個政策最大的問題就是?地方自主性?太強了,時間一長,地方割據,朝廷根本管不了地方了。
李長安覺得大唐的王侯公卿們真是?會裝傻啊,安史之亂發?生之前?,租庸調合適,節度使合適,改州為郡各道監察使權力增大也合適,就連安祿山兼任三?鎮節度使也合適,滿朝文武無一人反對。安史之亂一發?生,兩稅法瞬間就代替了租庸調,郡又改迴了州,也知道安祿山是?反賊了,甚至還開始想方設法削弱節度使權力了,雖說最後一點想做也沒能做成吧。
似乎安史之亂後,滿朝公卿就瞬間從瞎子變成了賢才?。
不過顯然滿朝公卿不會是?瞎子,瞎子可當不了官,為什麽那麽多聰明人,就沒有一個想要在大廈傾倒之前?修一修大唐這座屋子呢?
李長安歪歪頭,心想也不是?沒有人想修屋子,隻是?那些“不識時務的蠢人”都?被李林甫和楊國忠陷害了。
就跟顏真卿一樣?,安史之亂前?被楊國忠排擠貶官沒人替他?說話,說顏真卿是?個人才?他?說得對,等到安史之亂爆發?,顏真卿一家子抗敵死沒了,他?自己也組織人手救唐抗安了,皇帝太子和公卿們才?發?現原來大唐還有顏真卿這麽個忠臣啊。
也不能說是?李林甫和楊國忠的問題,畢竟任用這兩位奸相的人是?她英明神?武的父皇李隆基。李楊隻是?從犯,主犯是?李隆基。
李長安注重?的是後麵緊跟著的這幾句。
[改侍中為左相,中書令為右相,左右丞相依舊為僕射,又黃門侍郎為門下侍郎。東都為東京,北都為北京,天?下諸州改為郡,刺史改為太守。2]
她在長安這幾個?月就是為了等這半句話天?下諸州改為郡,刺史改為太守。
第103章
以?郡代州,其實從實際意義來看也就隻是換了個名字,天下的各個州變成郡,刺史變成太守,除了名字變了其他什麽都沒變。
但是?要真的是?什麽都?不變,那朝廷大費周章改名字幹什麽呢?一個人要改名字尚且會帶來許多麻煩,何況天下每一個州都改名字呢。
州郡之間的區別這個還得追溯到漢朝,她們大唐是?出了名的喜歡唐承漢製,李長安覺得李隆基要把州改成郡應該也有效仿漢朝的意思。
漢又承秦製,所?以?一開始漢朝實行的製度是郡縣製,朝廷-郡-縣這樣?的製度,在地方實行郡-縣兩級製度。
可後來漢朝北擊匈奴,土地多了,郡就多了,這時候皇帝就管不過來這麽多郡了,所?以?就在郡之上再置州,變成了州-郡-縣三?級製度,數個郡屬於一州,州設置州牧,皇帝隻需要管州牧,然後州牧再去管郡守。
而大唐目前?實行的是?朝廷-州-縣製度,也就是?在地方上實行州-縣兩級製度,可大唐又比漢朝更喜歡對外擴張,所?以?目前?大唐有三?百五十八個州,是?漢朝郡數的兩倍有餘,漢朝郡太多都?管不過來,更別提唐朝了。
所?以?大唐有學有樣?,太宗將天下劃分為十道,李隆基有在前?幾年分天下為十五道,各道設置監察使監督各州刺史。
這次改州為郡,就是?正式將州-縣兩級製度改成了道-郡-縣三?級製度,據李長安所?知,朝廷也的確要在各個道設置穩定的監察使,而不是?像先前?一般監察使兩三?年一換了。
而監察使,就是?節度使的前?身,監察使隻要能獲得朝廷給?予的“節”,就能升級成節度使。
李隆基在政治上是?個天才?,李長安一直相信這一點。
比如這迴改州為郡,就切實解決了現在大唐的許多問題。
緩解了朝廷的財政壓力,以?後各道區域的中小型工程建設就不用再上奏朝廷了,比如往後要是?荊州再想要大興水利也不用再上奏朝廷,等朝廷再統一順便?撥一筆錢了,荊州太守可以?直接告訴監察使一聲,然後就能動工了,朝廷也不必再撥一筆錢了。
還能讓各個地方遇到事情反應更快,比如邊關?想要發?動小型戰爭不必再稟告朝廷當然在邊關?不用從監察使往上升,而是?直接設置了十節度使製度,給?邊鎮節度使的自主權更大。
先前?洛陽水災,想要開倉賑災就需要上報長安城,朝廷同意後才?能開倉放糧,改州為郡後,洛陽要是?再發?生水災可以?告知都?畿道監察使,監察使同意後就能直接開倉放糧了。
改州為郡,將地方兩級製度變成地方三?級製度,既能減少朝廷財政開支,還能讓各地根據自己轄區內情況靈活治理自己轄區。
看上去很完美。
可惜在大唐隻實行了十六年,天寶元年改州為郡,至德元年,也就是?李亨一登基就又改郡為州了。
這麽好的製度怎麽就不用了呢?
當然是?因為到那時候大唐的公卿王侯們才?發?現東漢滅亡群雄割據不僅僅是?因為王朝末路、帝王昏庸無道了……這個政策最大的問題就是?地方自主性?太強了,時間一長,地方割據,朝廷根本管不了地方了。
李長安覺得大唐的王侯公卿們真是?會裝傻啊,安史之亂發?生之前?,租庸調合適,節度使合適,改州為郡各道監察使權力增大也合適,就連安祿山兼任三?鎮節度使也合適,滿朝文武無一人反對。安史之亂一發?生,兩稅法瞬間就代替了租庸調,郡又改迴了州,也知道安祿山是?反賊了,甚至還開始想方設法削弱節度使權力了,雖說最後一點想做也沒能做成吧。
似乎安史之亂後,滿朝公卿就瞬間從瞎子變成了賢才?。
不過顯然滿朝公卿不會是?瞎子,瞎子可當不了官,為什麽那麽多聰明人,就沒有一個想要在大廈傾倒之前?修一修大唐這座屋子呢?
李長安歪歪頭,心想也不是?沒有人想修屋子,隻是?那些“不識時務的蠢人”都?被李林甫和楊國忠陷害了。
就跟顏真卿一樣?,安史之亂前?被楊國忠排擠貶官沒人替他?說話,說顏真卿是?個人才?他?說得對,等到安史之亂爆發?,顏真卿一家子抗敵死沒了,他?自己也組織人手救唐抗安了,皇帝太子和公卿們才?發?現原來大唐還有顏真卿這麽個忠臣啊。
也不能說是?李林甫和楊國忠的問題,畢竟任用這兩位奸相的人是?她英明神?武的父皇李隆基。李楊隻是?從犯,主犯是?李隆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