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朱元璋:咱修洪武大典,跟你永樂有什麽關係?
開局被老朱綁架,我反手踹他大胯 作者:似風無途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聽著朱棣的話嗎,朱元璋嘴角抽了抽。
“好小子,你這是翅膀硬了,還敢反駁你老子!”
朱棣身形往後縮了縮,嘴角訕訕的笑了笑。
他是看出來了,老爹這是嫉妒自己了,要是他再開口,省不得又要挨倆巴掌。
朱元璋倒是沒有再動手,他轉頭看向顧淵。
“顧小子,還有呢?這小子隻知道打仗,其他方麵是不是亂成一鍋粥了?”
朱棣也有些好奇,軍事方麵他已經滿足了,其他方麵他也很想知道自己做的怎麽樣?
顧淵朝著兩人看了一眼,頓了頓繼續開口。
“永樂之所以被稱之為盛世,自然不單單靠武治,在文治方麵,後世對於永樂一朝的評價,亦是極為出色。”
“靖難之後,朱棣延續了削藩政策,恢複錦衣衛的同時,又設立了東廠,其合稱為廠衛。”
“之後,又設立了內閣製度。”
“永樂十五年,遷都北平!因為定都北平,結合大明後麵的經曆,後世便有了這麽一句話流傳!”
“有明一朝,不和親、不賠款、不稱臣、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嘶!”
顧淵話音剛落,邊上的朱棣和朱元璋同時吸了口氣。
那句有明一朝,不和親,、不賠款、不稱臣、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話,直接讓兩人都振奮了起來。
朱棣忍不住握拳:“好,這話說的好!”
“咱大明,就是這麽厲害,漢唐有和親,弱宋失地賠款!唯有咱大明,有的是骨氣!”
朱元璋亦是點頭,能得到後世這樣的評價,算得上是不錯了。
不過,迴過神,朱元璋倒也聽出了些不一樣的東西。
錦衣衛他知道,這是他前些時日剛剛建立的,那東廠又是什麽鬼?
“顧小子,東廠是什麽?”
“還有那什麽內閣又是什麽製度?”
朱元璋有些好奇,邊上還沒做過這些的朱棣亦是等著顧淵解釋。
“東廠,是由內臣組成,從永樂開始,宦官有出使、專征、監軍、分鎮、刺臣民隱事諸大權,宦官自此成為皇帝心腹,耳目!”
嗯?
朱元璋轉頭,目光怒視朱棣。
“咱說沒說過,宦官不得幹政,你小子是把咱的話當成耳旁風了不成?”
朱棣嘴角抽搐:“爹,我沒做,不是我啊!”
“給咱記住,宦官不得幹政!”
朱元璋哼了一聲,繼續看向顧淵:“那內閣又是什麽?”
“說到內閣?”顧淵看著朱元璋嘴角含笑:“這還是因為你!”
“自從你廢掉丞相,獨領六部大權,皇帝的權力倒是集中了,但要處理的事卻也變得多了。”
“不是誰都跟你一樣,處理朝政起來像是個鐵人!”
“朱棣一開始也是學著你的,隻是後來發現自己撐不住,所以便設立了內閣製度。”
“所謂內閣,便是選拔翰林院官員為殿內大學士,入職文淵閣,隨侍皇帝,幫著皇帝處理國家政務,此謂之,內閣大臣。”
“但內閣大臣隻有提議權,並無決策權,所有決策皆在皇帝一人身上。
此舉,在加固皇權的同時,也算是分擔了皇帝的壓力。”
顧淵話音落下,朱棣眼神都亮了:“好,這個內閣好啊,不愧是我!”
“好個屁,咱看你就是懶得,咱能日複一日處理朝政,你就處理不著,是把你累著了?”朱元璋喝罵。
“這什麽內閣,看起來是好,但咱也看出來了,若後世皇帝昏庸無能,這內閣隻怕會做大,怕是比那丞相,權力都要大吧!”
聽到朱元璋這般說,顧淵倒是有些訝異。
沒想到老朱竟然看的這麽遠。
確實,後麵大明內閣的權力是變得越來越大,到張居正的時候,幾乎到了內閣權力的頂峰。
不過,這話顧淵沒說,他隻是突然想到朱標英年早逝,後世說累死的也不少。
而前兩天他去洪武朝的時候,也發覺朱標似乎有些憔悴了。
“老朱,內閣自然有內閣的好處,你以為誰都跟你一樣勤政?”
“未來的朱棣還勉強可以,但往後的皇帝可就不一樣了,再者就因為你如此勤政,後世還說標兄,是因為你,才累死的呢!”
“什麽?”
朱元璋瞳孔放大:“咱標兒是因為咱累死的?”
朱棣抿了抿嘴:“爹,大哥幫你處理朝政,事無巨細,事必躬親,顧兄這話,也不無道理。”
記憶中,他大哥的身體也算是不錯的,結果自從成了太子之後,似乎就很少停下來過。
那個時候,對於大哥,朱棣是極為佩服的。
而這些天,和朱元璋一起處理朝政後,朱棣才知道自家大哥有多麽厲害,有多麽不容易。
朱元璋有些沉默,標兒英年早逝的事他知曉,但顧淵之前說是染病。
眼下想來,自家交給標兒的事,是有些多了。
“咱知道了,這內閣倒也可以考慮考慮!”
朱元璋已經打算好,等迴到洪武朝後,就和自家標兒商量商量這內閣的事。
眼下倒不急那麽一兩天。
“好了內閣咱知道了,這小子還有沒有其他舉措?”
朱元璋繼續發問,朱棣這功夫也迴過神了。
老爹這哪裏是批判自己啊,這分明就是想要抄自己未來的製度。
不過,這話他不敢說,眼下能知道未來自己設定的製度,他也打算對著抄。
有答案不抄,那不是傻嗎?
顧淵點頭,繼續開口:“永樂初期,先是發布了大量恢複民生的政策,後又疏通漕運,保證邊疆糧食無憂,此舉大大推動了明朝的經濟發展。”
“最重要的是,因為覺得自己得位不正,在登基之初,永樂便命人修撰書籍,此書用了五年修撰而成,被稱之為《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廣采天下書籍,分類編輯成書,不厭浩繁,編成後,又命人繼續重修。”
“自有書契以來,凡、經、史、子、集、百家、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無不包羅其中。”
“全書二萬二千九百三十七卷,其中僅目錄便有十六卷,共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總計約三億七千萬字。”
“自先秦到明初,引用文獻多達七八千種,其內有大量的文獻資料,極為珍貴。”
“永樂大典,亦是近代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甚至於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整個世界最大的百科全書。”
“後世稱之為,千古第一奇書。”
說到這,顧淵不由的有些失落,可惜的是,這般厲害的永樂大典,到後世保存的已經很少了,大部分都因各種情況失遺了。
“永樂大典,好名字,好名字啊!”
朱棣已經決定了,等他過兩天登基,年號就定永樂了。
邊上的朱元璋眉頭輕挑:“顧小子,你說咱也修部書,咋樣?”
登基之後,朱元璋倒也下令過讓人修書,但可沒有《永樂大典》這般浩繁,眼下聽到這千古第一奇書的名頭,他瞬間便心動了。
什麽永樂大典,一點也不好聽,不如叫洪武大典。
“不是,爹你這?”朱棣有些瞠目結舌,兒子的功勞你也搶?
“你小子什麽眼神?”
朱元璋瞅了朱棣一眼,撇了撇嘴:“這書你現在修了嗎?”
“咱修個洪武大典,跟你永樂有什麽關係?”
說話間,老朱朝著顧淵看了看,瞧著對方說完話突然情緒不高,連忙便跟著問道:“小顧,你咋了?”
顧淵迴神,看著兩人歎了口氣:“後世的永樂大典,原本已經遺失了,副本,也隻剩下寥寥無幾,我隻是有些可惜。”
“可惜什麽,等咱修好了,直接送你一套!”朱元璋拍著胸脯大氣開口。
朱棣不甘示弱,跟著附和:“顧兄,我也送你一套!”
這話一開口,顧淵頓時反應了過來。
是啊,自己都到大明了,還愁看不到永樂大典?
現在的朱棣沒有,但他錨定的時空可不止一個大明,這邊沒有,另一個永樂那邊,一定有!
顧淵決定,抽個時間過去,一定得搞到一套永樂大典。
“顧兄弟,未來的我,還做了什麽事?”
知曉了封狼居胥,永樂大典,此刻的朱棣算得上是百爪撓心,對於未來的自己充滿了好奇。
聽到這話,顧淵索性一股腦全部開口。
“永樂三年,朱棣第一次派遣鄭和下西洋,鄭和就是你現在身邊的太監馬保!”
“而鄭和下西洋,從永樂初期,一直到宣德時期,一共七次。”
“每一次的規模都極為龐大,是有史以來華夏古代規模最大,船隻最多,海員最多,時間最長的海上航行。”
“後世稱其為,鄭和七下西洋。
鄭和亦是成為了正史上鼎鼎有名的三寶太監,其七下西洋,遠航大明洋和印度洋的舉動,與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有異曲同工之妙。”
“七下西洋,也被稱之為海上的絲綢之路。”
“此舉,不僅僅宣揚了大明的國威,更是大大開發了大明的經濟,貿易,甚至於與各國交邦。”
“自此,天下九州四海,皆知大明,大明也因此達到了萬國來朝。”
——
“好小子,你這是翅膀硬了,還敢反駁你老子!”
朱棣身形往後縮了縮,嘴角訕訕的笑了笑。
他是看出來了,老爹這是嫉妒自己了,要是他再開口,省不得又要挨倆巴掌。
朱元璋倒是沒有再動手,他轉頭看向顧淵。
“顧小子,還有呢?這小子隻知道打仗,其他方麵是不是亂成一鍋粥了?”
朱棣也有些好奇,軍事方麵他已經滿足了,其他方麵他也很想知道自己做的怎麽樣?
顧淵朝著兩人看了一眼,頓了頓繼續開口。
“永樂之所以被稱之為盛世,自然不單單靠武治,在文治方麵,後世對於永樂一朝的評價,亦是極為出色。”
“靖難之後,朱棣延續了削藩政策,恢複錦衣衛的同時,又設立了東廠,其合稱為廠衛。”
“之後,又設立了內閣製度。”
“永樂十五年,遷都北平!因為定都北平,結合大明後麵的經曆,後世便有了這麽一句話流傳!”
“有明一朝,不和親、不賠款、不稱臣、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嘶!”
顧淵話音剛落,邊上的朱棣和朱元璋同時吸了口氣。
那句有明一朝,不和親,、不賠款、不稱臣、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話,直接讓兩人都振奮了起來。
朱棣忍不住握拳:“好,這話說的好!”
“咱大明,就是這麽厲害,漢唐有和親,弱宋失地賠款!唯有咱大明,有的是骨氣!”
朱元璋亦是點頭,能得到後世這樣的評價,算得上是不錯了。
不過,迴過神,朱元璋倒也聽出了些不一樣的東西。
錦衣衛他知道,這是他前些時日剛剛建立的,那東廠又是什麽鬼?
“顧小子,東廠是什麽?”
“還有那什麽內閣又是什麽製度?”
朱元璋有些好奇,邊上還沒做過這些的朱棣亦是等著顧淵解釋。
“東廠,是由內臣組成,從永樂開始,宦官有出使、專征、監軍、分鎮、刺臣民隱事諸大權,宦官自此成為皇帝心腹,耳目!”
嗯?
朱元璋轉頭,目光怒視朱棣。
“咱說沒說過,宦官不得幹政,你小子是把咱的話當成耳旁風了不成?”
朱棣嘴角抽搐:“爹,我沒做,不是我啊!”
“給咱記住,宦官不得幹政!”
朱元璋哼了一聲,繼續看向顧淵:“那內閣又是什麽?”
“說到內閣?”顧淵看著朱元璋嘴角含笑:“這還是因為你!”
“自從你廢掉丞相,獨領六部大權,皇帝的權力倒是集中了,但要處理的事卻也變得多了。”
“不是誰都跟你一樣,處理朝政起來像是個鐵人!”
“朱棣一開始也是學著你的,隻是後來發現自己撐不住,所以便設立了內閣製度。”
“所謂內閣,便是選拔翰林院官員為殿內大學士,入職文淵閣,隨侍皇帝,幫著皇帝處理國家政務,此謂之,內閣大臣。”
“但內閣大臣隻有提議權,並無決策權,所有決策皆在皇帝一人身上。
此舉,在加固皇權的同時,也算是分擔了皇帝的壓力。”
顧淵話音落下,朱棣眼神都亮了:“好,這個內閣好啊,不愧是我!”
“好個屁,咱看你就是懶得,咱能日複一日處理朝政,你就處理不著,是把你累著了?”朱元璋喝罵。
“這什麽內閣,看起來是好,但咱也看出來了,若後世皇帝昏庸無能,這內閣隻怕會做大,怕是比那丞相,權力都要大吧!”
聽到朱元璋這般說,顧淵倒是有些訝異。
沒想到老朱竟然看的這麽遠。
確實,後麵大明內閣的權力是變得越來越大,到張居正的時候,幾乎到了內閣權力的頂峰。
不過,這話顧淵沒說,他隻是突然想到朱標英年早逝,後世說累死的也不少。
而前兩天他去洪武朝的時候,也發覺朱標似乎有些憔悴了。
“老朱,內閣自然有內閣的好處,你以為誰都跟你一樣勤政?”
“未來的朱棣還勉強可以,但往後的皇帝可就不一樣了,再者就因為你如此勤政,後世還說標兄,是因為你,才累死的呢!”
“什麽?”
朱元璋瞳孔放大:“咱標兒是因為咱累死的?”
朱棣抿了抿嘴:“爹,大哥幫你處理朝政,事無巨細,事必躬親,顧兄這話,也不無道理。”
記憶中,他大哥的身體也算是不錯的,結果自從成了太子之後,似乎就很少停下來過。
那個時候,對於大哥,朱棣是極為佩服的。
而這些天,和朱元璋一起處理朝政後,朱棣才知道自家大哥有多麽厲害,有多麽不容易。
朱元璋有些沉默,標兒英年早逝的事他知曉,但顧淵之前說是染病。
眼下想來,自家交給標兒的事,是有些多了。
“咱知道了,這內閣倒也可以考慮考慮!”
朱元璋已經打算好,等迴到洪武朝後,就和自家標兒商量商量這內閣的事。
眼下倒不急那麽一兩天。
“好了內閣咱知道了,這小子還有沒有其他舉措?”
朱元璋繼續發問,朱棣這功夫也迴過神了。
老爹這哪裏是批判自己啊,這分明就是想要抄自己未來的製度。
不過,這話他不敢說,眼下能知道未來自己設定的製度,他也打算對著抄。
有答案不抄,那不是傻嗎?
顧淵點頭,繼續開口:“永樂初期,先是發布了大量恢複民生的政策,後又疏通漕運,保證邊疆糧食無憂,此舉大大推動了明朝的經濟發展。”
“最重要的是,因為覺得自己得位不正,在登基之初,永樂便命人修撰書籍,此書用了五年修撰而成,被稱之為《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廣采天下書籍,分類編輯成書,不厭浩繁,編成後,又命人繼續重修。”
“自有書契以來,凡、經、史、子、集、百家、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無不包羅其中。”
“全書二萬二千九百三十七卷,其中僅目錄便有十六卷,共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總計約三億七千萬字。”
“自先秦到明初,引用文獻多達七八千種,其內有大量的文獻資料,極為珍貴。”
“永樂大典,亦是近代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甚至於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整個世界最大的百科全書。”
“後世稱之為,千古第一奇書。”
說到這,顧淵不由的有些失落,可惜的是,這般厲害的永樂大典,到後世保存的已經很少了,大部分都因各種情況失遺了。
“永樂大典,好名字,好名字啊!”
朱棣已經決定了,等他過兩天登基,年號就定永樂了。
邊上的朱元璋眉頭輕挑:“顧小子,你說咱也修部書,咋樣?”
登基之後,朱元璋倒也下令過讓人修書,但可沒有《永樂大典》這般浩繁,眼下聽到這千古第一奇書的名頭,他瞬間便心動了。
什麽永樂大典,一點也不好聽,不如叫洪武大典。
“不是,爹你這?”朱棣有些瞠目結舌,兒子的功勞你也搶?
“你小子什麽眼神?”
朱元璋瞅了朱棣一眼,撇了撇嘴:“這書你現在修了嗎?”
“咱修個洪武大典,跟你永樂有什麽關係?”
說話間,老朱朝著顧淵看了看,瞧著對方說完話突然情緒不高,連忙便跟著問道:“小顧,你咋了?”
顧淵迴神,看著兩人歎了口氣:“後世的永樂大典,原本已經遺失了,副本,也隻剩下寥寥無幾,我隻是有些可惜。”
“可惜什麽,等咱修好了,直接送你一套!”朱元璋拍著胸脯大氣開口。
朱棣不甘示弱,跟著附和:“顧兄,我也送你一套!”
這話一開口,顧淵頓時反應了過來。
是啊,自己都到大明了,還愁看不到永樂大典?
現在的朱棣沒有,但他錨定的時空可不止一個大明,這邊沒有,另一個永樂那邊,一定有!
顧淵決定,抽個時間過去,一定得搞到一套永樂大典。
“顧兄弟,未來的我,還做了什麽事?”
知曉了封狼居胥,永樂大典,此刻的朱棣算得上是百爪撓心,對於未來的自己充滿了好奇。
聽到這話,顧淵索性一股腦全部開口。
“永樂三年,朱棣第一次派遣鄭和下西洋,鄭和就是你現在身邊的太監馬保!”
“而鄭和下西洋,從永樂初期,一直到宣德時期,一共七次。”
“每一次的規模都極為龐大,是有史以來華夏古代規模最大,船隻最多,海員最多,時間最長的海上航行。”
“後世稱其為,鄭和七下西洋。
鄭和亦是成為了正史上鼎鼎有名的三寶太監,其七下西洋,遠航大明洋和印度洋的舉動,與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有異曲同工之妙。”
“七下西洋,也被稱之為海上的絲綢之路。”
“此舉,不僅僅宣揚了大明的國威,更是大大開發了大明的經濟,貿易,甚至於與各國交邦。”
“自此,天下九州四海,皆知大明,大明也因此達到了萬國來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