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讀書
穿越農門,全家團聚闖災年 作者:別催我睡覺了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裏正背著手繞著那堆陶碗盆堆走了一圈,踱步走進了院子。
院子裏,西屋後院木門敞開,崔老漢領著一群孩子往裏運送,遠遠能看到地上密密麻麻摞滿了陶碗陶盆。
就連林氏都忍不住咂舌。
四郎吐吐舌頭:“我想著先運迴來,沒想到會有這麽多。”
萬一別人知道了這門生意,跟自己搶怎麽辦。
顯然一個院子堆不下這麽多,更何況修補過的碗還要晾曬,需要的空間更大。
林氏按了按額角。
裏正撣了撣袖口,今天穿的是棉布長衫,蹭髒了迴去又要被念叨。
“別的我幫不上忙,但村裏最不缺的就是地方。”
林氏看向裏正:“您是指?”
四郎雙眼放光,盯著裏正爺爺。
裏正不疾不徐道:“咱們村最大的地方就是曬穀場,每年隻有春秋兩收會用上,你們用得上的話就去那裏。”
林氏眼睛一亮,那裏倒是合適。
不止有一片平整的場地,還有幾間存糧的倉房。
若是放眼整個村子,隻有曬穀場最合適。
沒等林氏接話,裏正繼續道:“不過隻能借你們用幾天,等糧食下來,曬穀場就不得空了。”
林氏點頭,糧食是村子的根本,等到秋收糧食下來,肯定要給村人騰出地方。
這些瓷器修補加上晾曬,五六天的時間足夠了。
林氏笑道:“謝謝裏正叔,但我們不白借用村裏的場地,這樣一天給村裏一百文租金。”
裏正聞言頓時眉頭一皺:“說的什麽話,都是一個村子的,我還能收你錢嗎?”
“再說了,平日裏曬穀場大半時間都空著,用幾天又不妨什麽事。”
裏正很生氣,景文娘為村子做了這麽多事,借用幾天曬穀場而已,竟然還要交租金。
難道下河村都是見錢眼開的人嗎。
“您先別急。” 林氏溫聲道,“這錢不是單獨給誰的,而是交給村子裏。”
裏正吹胡子瞪眼:“有什麽區別。”
“區別可大了。”
下河村從來就沒有公賬這一說,甚至各家溫飽都艱難,更別說給村子添一份錢。
別說下河村,附近所有村子都沒有獨屬於村子的公賬。
各村的裏正都是光杆司令,空有名頭,沒摸過村裏的一個銅板。
於是林氏接下來的話,讓裏正不由瞠目結舌。
“村裏難出讀書人,根本上的原因就是村裏請不來教書先生,村裏人合力蓋出兩間房子容易,而請教書先生的束修卻是最大的難題。”
這話說到裏正心坎裏去了,誰家不想送孩子去讀書,哪怕識上幾個字都比白丁強上百倍。
“你繼續說。”
“倘若村裏有了公賬,用公賬上的錢請先生教村裏孩子讀書,不求人人都考學當秀才,識些字有了見識,往後就多了一條路可以走。”
是啊。
裏正耳邊仿佛已經聽到了清脆的讀書聲。
會識字就能去城裏找一份體麵工作,怎麽都比種地強。
“孩子們有見識後,再有下一代,也懂得讀書的重要性和如何教育孩子,如此以往,村子家家都有讀書人,村裏的日子也會越過越好,這是良性循環。”
院子裏,西屋後院木門敞開,崔老漢領著一群孩子往裏運送,遠遠能看到地上密密麻麻摞滿了陶碗陶盆。
就連林氏都忍不住咂舌。
四郎吐吐舌頭:“我想著先運迴來,沒想到會有這麽多。”
萬一別人知道了這門生意,跟自己搶怎麽辦。
顯然一個院子堆不下這麽多,更何況修補過的碗還要晾曬,需要的空間更大。
林氏按了按額角。
裏正撣了撣袖口,今天穿的是棉布長衫,蹭髒了迴去又要被念叨。
“別的我幫不上忙,但村裏最不缺的就是地方。”
林氏看向裏正:“您是指?”
四郎雙眼放光,盯著裏正爺爺。
裏正不疾不徐道:“咱們村最大的地方就是曬穀場,每年隻有春秋兩收會用上,你們用得上的話就去那裏。”
林氏眼睛一亮,那裏倒是合適。
不止有一片平整的場地,還有幾間存糧的倉房。
若是放眼整個村子,隻有曬穀場最合適。
沒等林氏接話,裏正繼續道:“不過隻能借你們用幾天,等糧食下來,曬穀場就不得空了。”
林氏點頭,糧食是村子的根本,等到秋收糧食下來,肯定要給村人騰出地方。
這些瓷器修補加上晾曬,五六天的時間足夠了。
林氏笑道:“謝謝裏正叔,但我們不白借用村裏的場地,這樣一天給村裏一百文租金。”
裏正聞言頓時眉頭一皺:“說的什麽話,都是一個村子的,我還能收你錢嗎?”
“再說了,平日裏曬穀場大半時間都空著,用幾天又不妨什麽事。”
裏正很生氣,景文娘為村子做了這麽多事,借用幾天曬穀場而已,竟然還要交租金。
難道下河村都是見錢眼開的人嗎。
“您先別急。” 林氏溫聲道,“這錢不是單獨給誰的,而是交給村子裏。”
裏正吹胡子瞪眼:“有什麽區別。”
“區別可大了。”
下河村從來就沒有公賬這一說,甚至各家溫飽都艱難,更別說給村子添一份錢。
別說下河村,附近所有村子都沒有獨屬於村子的公賬。
各村的裏正都是光杆司令,空有名頭,沒摸過村裏的一個銅板。
於是林氏接下來的話,讓裏正不由瞠目結舌。
“村裏難出讀書人,根本上的原因就是村裏請不來教書先生,村裏人合力蓋出兩間房子容易,而請教書先生的束修卻是最大的難題。”
這話說到裏正心坎裏去了,誰家不想送孩子去讀書,哪怕識上幾個字都比白丁強上百倍。
“你繼續說。”
“倘若村裏有了公賬,用公賬上的錢請先生教村裏孩子讀書,不求人人都考學當秀才,識些字有了見識,往後就多了一條路可以走。”
是啊。
裏正耳邊仿佛已經聽到了清脆的讀書聲。
會識字就能去城裏找一份體麵工作,怎麽都比種地強。
“孩子們有見識後,再有下一代,也懂得讀書的重要性和如何教育孩子,如此以往,村子家家都有讀書人,村裏的日子也會越過越好,這是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