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大唐,唉
從李白開始:課本詩人陸續降臨 作者:白色倉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高適恭恭敬敬地與那位老兵一同行禮,這不僅是對那位贈予食物之人的感激,更是一種深深的還禮。
禮畢,那人未發一言,轉身離去,翻身上馬,帶領幾名隨從消失在塵土飛揚的道路盡頭。
那名乞丐則是一臉歡喜地跑向被留下來的食物和水,他毫無顧忌地大口吃喝,似乎已經忘記了世間所有的憂愁。
而高適與老兵則站在原地,聽著商人離去前的話語,心情愈發沉重。
“是啊,道路越來越難走了。”高適喃喃自語,他的眼神透露出深深的憂慮,就如同這日漸衰落的大唐帝國。
高適心中明了,自己已經經曆了不可思議的重生,不僅再次年輕,而且似乎迴到了一個關鍵的時期。
但他並未急於聲張,而是默默地觀察著周圍的一切。
他清晰地記得,自己臨終前的八年,是他人生中最輝煌的時刻,卻也是這個曾經輝煌王朝的不幸歲月。
在他的記憶中,八年前的大唐還是一片盛世景象,海內清平,河山寧靜,國泰民安。
然而,他在遼東從軍時,就已隱約感受到天下暗流湧動,隱患重重。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軍前壯士的生死拚搏與美人帳下的歌舞升平形成了鮮明對比,讓他心中不禁生出了不安。
果不其然,安祿山的反叛如同平地驚雷,瞬間將天下攪得大亂,洛陽、長安、黃鶴樓,一座座名城在戰火中化為廢墟。
他那些才華橫溢的詩友,賀知章、王昌齡,甚至飄逸如仙的李白,也都紛紛離世。
他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杜甫了。
可惜他在渤海,而杜甫卻在西川。
他們都已年邁,自己榮歸故裏,而杜甫卻還在西川漂泊。
不知杜甫現在如何?
也不知,今夕是何年?
身為河西節度使,高適曾在涼州一帶嚴防吐蕃的侵襲。
他死前,安史之亂已近尾聲,但如今看來,安西都護府的建製卻日益衰弱,未能恢複往日的榮光。
高適心中不禁歎息:“安史之亂明明已經平定了,不知如今的聖上是誰,為何還未收複安西四鎮?大唐,唉……”
高適對李唐王朝的情感是複雜的。
他固然希望這個帝國能夠繁榮昌盛,但他的前半生蹉跎,家道中落,淪為寒門,處處碰壁,這一切又是誰之過?
他曾以為,隻要自己足夠努力,就能叩開天子門,為國家效力。
然而,繁華的長安給他上了殘酷的一課。
那如同冰冷天上宮闕的都城,他隻能仰望,卻難以觸及。
即便是李白那樣的天才,也在長安遭遇了挫折。
後來,他投身軍旅,卻親眼目睹了軍隊的腐敗。
他終於意識到,繁華的大唐不過是夢幻泡影。
安史之亂,這場災難雖然給大唐帶來了深重的打擊,卻成了他的機遇。
在人才凋零之際,他這個無名小卒最終成為了一方節度使,封侯拜將,榮歸故裏,重振家聲,攀登到了祖先的巔峰。
他心中既有對安史之亂能夠警醒那些腐朽貴族的期待,又有對災難中受苦百姓的同情。他望著眼前的黃沙,心中充滿了無奈。
“西域都護府……”高適長歎一聲,這曾是 大唐的領土,如今卻成了遙遠的迴憶。
迴憶轉迴現實,高適與這老兵和乞丐一起繼續趕路。
不知疲憊的這樣走下去,然不知走了多久。
風沙越來越大。
吐的老兵突然驚唿了一聲。
“沙塵暴要來了,快!快按住馬。”
狂風裹著漫天的沙塵向他們襲來。
高適不敢再多想,與老外和乞丐一起按住馬兒,千萬不能讓它受驚跑了。
狂風沙塵唿唿的刮,彌漫了天際,一時間天昏地暗,不知方向,也不知日月。
不知過了多久,沙塵終於過去了。
高適睜開眼睛開始打量環境。
乞丐在地上吐著嘴裏的沙子!
老兵在檢查周圍散落的行李。
特別是那些裝有許多開元通寶的數十個錢袋子。
馬死了!
沙塵暴要了馬兒的命!
老兵沉默了許久,突兀的仰天長歎了一聲。
“啊!啊!啊!”
然後二話不說脫去了身上的鎧甲。
開始宰殺剛剛死去的馬,把馬皮割下來,和自己的一些不用的布裹成一層,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沙橇。
把錢袋子和還需要的東西往上麵放。
高適也上前幫忙。
剩下的幾個裝不下的錢袋子,高適向脖子上掛了兩個。
老兵也拿了兩個錢袋子過來,打算掛在乞丐的脖子上。
乞丐一看這情形,哎呦一聲躺在了地上。
“你這是幹什麽?馬都死了。你還要運這麽多錢去哪啊?軍爺放過我吧,咱們把錢就地分了,該去哪去哪吧!”
沉默不言的老兵終於開口說話了。
他從胸口裏掏出一張布。
上麵密密麻麻的寫著許多文字。
“這是龜茲城送往西州城的軍費,沒有這些軍費。”
注:龜茲: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庫車縣
西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
老兵激動的說道:“我就算是死,也要把這些軍資送往到西州城,沒有這些軍費,西州的守軍會死的。”
老兵的神情非常激動,雖然大唐已經很多年沒有聯係了,但作為一個唐人,作為西域的守軍,他有這個義務,作為一個駐邊將士,他深愛著這片地區。
言歸正傳。
乞丐聽到老兵的說辭,一時間有些沉默,但接著一把推開老兵,說道:“囉嗦什麽?哪還有人?大唐的軍隊多少年都沒來了!幾座破城守著又有什麽意思?”
“再說沒有了馬,你怎麽送的過去?再說這點錢能有什麽用?”
然而,老兵並沒有生氣,而是繼續堅毅的說道:“就算是爬,我也要爬著把這些軍姿送到西州城。軍姿雖然少,但是能多換一匹馬,多換一把刀,多換一副鎧甲,那就是有幫助的。”
此情此景高適被老兵的氣魄所感染。
“對!我,我們,一定要把這批軍資送往西州城”
少數服從多數,見老兵和高適都是如此。
禮畢,那人未發一言,轉身離去,翻身上馬,帶領幾名隨從消失在塵土飛揚的道路盡頭。
那名乞丐則是一臉歡喜地跑向被留下來的食物和水,他毫無顧忌地大口吃喝,似乎已經忘記了世間所有的憂愁。
而高適與老兵則站在原地,聽著商人離去前的話語,心情愈發沉重。
“是啊,道路越來越難走了。”高適喃喃自語,他的眼神透露出深深的憂慮,就如同這日漸衰落的大唐帝國。
高適心中明了,自己已經經曆了不可思議的重生,不僅再次年輕,而且似乎迴到了一個關鍵的時期。
但他並未急於聲張,而是默默地觀察著周圍的一切。
他清晰地記得,自己臨終前的八年,是他人生中最輝煌的時刻,卻也是這個曾經輝煌王朝的不幸歲月。
在他的記憶中,八年前的大唐還是一片盛世景象,海內清平,河山寧靜,國泰民安。
然而,他在遼東從軍時,就已隱約感受到天下暗流湧動,隱患重重。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軍前壯士的生死拚搏與美人帳下的歌舞升平形成了鮮明對比,讓他心中不禁生出了不安。
果不其然,安祿山的反叛如同平地驚雷,瞬間將天下攪得大亂,洛陽、長安、黃鶴樓,一座座名城在戰火中化為廢墟。
他那些才華橫溢的詩友,賀知章、王昌齡,甚至飄逸如仙的李白,也都紛紛離世。
他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杜甫了。
可惜他在渤海,而杜甫卻在西川。
他們都已年邁,自己榮歸故裏,而杜甫卻還在西川漂泊。
不知杜甫現在如何?
也不知,今夕是何年?
身為河西節度使,高適曾在涼州一帶嚴防吐蕃的侵襲。
他死前,安史之亂已近尾聲,但如今看來,安西都護府的建製卻日益衰弱,未能恢複往日的榮光。
高適心中不禁歎息:“安史之亂明明已經平定了,不知如今的聖上是誰,為何還未收複安西四鎮?大唐,唉……”
高適對李唐王朝的情感是複雜的。
他固然希望這個帝國能夠繁榮昌盛,但他的前半生蹉跎,家道中落,淪為寒門,處處碰壁,這一切又是誰之過?
他曾以為,隻要自己足夠努力,就能叩開天子門,為國家效力。
然而,繁華的長安給他上了殘酷的一課。
那如同冰冷天上宮闕的都城,他隻能仰望,卻難以觸及。
即便是李白那樣的天才,也在長安遭遇了挫折。
後來,他投身軍旅,卻親眼目睹了軍隊的腐敗。
他終於意識到,繁華的大唐不過是夢幻泡影。
安史之亂,這場災難雖然給大唐帶來了深重的打擊,卻成了他的機遇。
在人才凋零之際,他這個無名小卒最終成為了一方節度使,封侯拜將,榮歸故裏,重振家聲,攀登到了祖先的巔峰。
他心中既有對安史之亂能夠警醒那些腐朽貴族的期待,又有對災難中受苦百姓的同情。他望著眼前的黃沙,心中充滿了無奈。
“西域都護府……”高適長歎一聲,這曾是 大唐的領土,如今卻成了遙遠的迴憶。
迴憶轉迴現實,高適與這老兵和乞丐一起繼續趕路。
不知疲憊的這樣走下去,然不知走了多久。
風沙越來越大。
吐的老兵突然驚唿了一聲。
“沙塵暴要來了,快!快按住馬。”
狂風裹著漫天的沙塵向他們襲來。
高適不敢再多想,與老外和乞丐一起按住馬兒,千萬不能讓它受驚跑了。
狂風沙塵唿唿的刮,彌漫了天際,一時間天昏地暗,不知方向,也不知日月。
不知過了多久,沙塵終於過去了。
高適睜開眼睛開始打量環境。
乞丐在地上吐著嘴裏的沙子!
老兵在檢查周圍散落的行李。
特別是那些裝有許多開元通寶的數十個錢袋子。
馬死了!
沙塵暴要了馬兒的命!
老兵沉默了許久,突兀的仰天長歎了一聲。
“啊!啊!啊!”
然後二話不說脫去了身上的鎧甲。
開始宰殺剛剛死去的馬,把馬皮割下來,和自己的一些不用的布裹成一層,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沙橇。
把錢袋子和還需要的東西往上麵放。
高適也上前幫忙。
剩下的幾個裝不下的錢袋子,高適向脖子上掛了兩個。
老兵也拿了兩個錢袋子過來,打算掛在乞丐的脖子上。
乞丐一看這情形,哎呦一聲躺在了地上。
“你這是幹什麽?馬都死了。你還要運這麽多錢去哪啊?軍爺放過我吧,咱們把錢就地分了,該去哪去哪吧!”
沉默不言的老兵終於開口說話了。
他從胸口裏掏出一張布。
上麵密密麻麻的寫著許多文字。
“這是龜茲城送往西州城的軍費,沒有這些軍費。”
注:龜茲: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庫車縣
西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
老兵激動的說道:“我就算是死,也要把這些軍資送往到西州城,沒有這些軍費,西州的守軍會死的。”
老兵的神情非常激動,雖然大唐已經很多年沒有聯係了,但作為一個唐人,作為西域的守軍,他有這個義務,作為一個駐邊將士,他深愛著這片地區。
言歸正傳。
乞丐聽到老兵的說辭,一時間有些沉默,但接著一把推開老兵,說道:“囉嗦什麽?哪還有人?大唐的軍隊多少年都沒來了!幾座破城守著又有什麽意思?”
“再說沒有了馬,你怎麽送的過去?再說這點錢能有什麽用?”
然而,老兵並沒有生氣,而是繼續堅毅的說道:“就算是爬,我也要爬著把這些軍姿送到西州城。軍姿雖然少,但是能多換一匹馬,多換一把刀,多換一副鎧甲,那就是有幫助的。”
此情此景高適被老兵的氣魄所感染。
“對!我,我們,一定要把這批軍資送往西州城”
少數服從多數,見老兵和高適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