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飯過後,全家人便馬不停蹄地聚集在一起編織竹筐,不肯浪費一丁點的閑暇時間。
家中的財富,便是這樣一點一滴積攢起來的。
雖然比不得那些無需親自耕種的地主,但也足夠維持一家人的溫飽,勉強算是富農階級,再努力一些就是小地主階級了。
西山腳下是一片茂密的竹林,竹子多到用不完。附近幾個村子的百姓,都會去砍伐竹子,編織一些竹製品來貼補家用。
下雨天是捕捉蚯蚓的絕佳時機,蚯蚓、螞蚱、蟋蟀等都是母雞們最愛的小蟲子。
張三牛身披蓑衣,腳蹬木屐,手提竹筒,緊緊跟在張二牛身旁。
村裏道路兩旁野草叢生,兩人走在路上,一見到蚯蚓,便走上前去將其放入竹筒。
走在泥濘的道路上,雨水無情地拍打在他們裸露的臉龐和手腳上,張三牛感到手腳冰涼,但心中並不覺得苦悶。
生活就如同一麵反射鏡,你若以積極的心態去看待它,心中便會充滿希望;你若以消極的心態去對待它,心中便會充滿絕望。
曆經生死後,張三牛雖未大徹大悟,但也看淡了人生,他正在努力融入這個世界。
張三牛蹲下身,輕輕拿起一條蚯蚓,笑道:
“二哥,這蚯蚓也是可以吃的,你要嚐嚐嗎?”
一想到吃蚯蚓,張二牛胃裏就翻江倒海,忍不住幹嘔起來,他埋怨道:
“你怎麽不吃?”
張三牛眉頭微皺,認真思考後說道:
“我雖沒吃過,但知道它能吃。”
張二牛的眉頭皺得能夾死一隻蒼蠅,為了防止張三牛真的吃蚯蚓,他大聲嗬斥道:
“別亂吃,萬一吃壞了肚子生病了怎麽辦?”
不久,雨停了,天空中如一座七彩橋般架起一道彩虹。
張三牛發現彩虹後,如癡如醉地欣賞著遠處的彩虹,大喊道:
“二哥,看彩虹,好漂亮。”
張二牛停下腳步,看向彩虹,嗬斥道:
“有什麽好看的?”
張二牛為何生氣,張三牛一臉疑惑,問道:
“確實很漂亮啊。”
在古代,彩虹被視為不祥的象征,在古人眼中,彩虹宛如災難、神獸以及不被看好的愛情。
張二牛認為,這是要拆散他跟小花的象征,但他又不願意承認,於是嚇唬道:
“那是雙頭龍,專吃你這種小孩。”
張三牛笑了笑,不再反駁,他心想:古人真是無知啊!這種小事不值得他浪費精力。
迴到家中,兩人便開始分頭行動。
張二牛把竹筒裏的蚯蚓倒在雞食槽上,隨後去製作陷阱。
張三牛把蓑衣像旗幟一樣掛在外麵,然後去廚房燒水,他那被雨水浸泡多時的小腳丫,急需一鍋熱水來溫暖。
家中的陶鍋就像一位年邁的老人,傳遞熱量還不足鐵鍋的 30%,光是燒水就花了近一個小時。
因此,古代燒火時對木材的需求量非常大。
古代用於存儲熱水的“暖水壺”同樣由陶瓷製作,張三牛先將暖水壺灌滿,然後把剩下的熱水倒進木盆裏,與冷水混合,洗完臉後便開始泡腳,他的臉上露出了滿足的笑容,仿佛忘卻了世間的一切煩惱。
接下來的時光平淡如水,樸實無華,田地裏的農活暫時告一段落,家中的兩頭畜力於是成為了村裏通往縣城的“公交車”。
南山村距縣城二十餘裏,往返一趟僅需兩文錢,去程一文,迴程亦然。
一車能載客六七人,不過,村裏每日前往縣城的人寥寥無幾,僅三四人而已,一頭畜力便足以勝任。
因此,家中的牛和驢輪流上陣,充當“公交車”,另一隻則交由張二牛和張三牛放養。
兄弟三人一同出門,張大牛上南山砍一車柴,偶爾也會去西山伐竹。兩人放牧,歸家時剛好一同返迴。
立夏悄然而至,全家人每人一個雞蛋,小小地慶祝了一番。
實際上,自從捉野兔獲利後,家裏母雞下的蛋不再積攢用於換錢,大都被吃進了肚子。
兩個月間,張二牛和張三牛捉了一百多隻兔子,賣得一兩多銀子,將近十六錢,除去交給衙役的,也還有將近十四錢。
至於其它的小動物,由於太小而不值錢,全部進了眾人的肚子裏。
每日二十多文的進賬,堪比一個成年勞力的收入,張三牛未曾料到,山中野兔竟然如此之多。
張運國和張大牛本也有意加入,怎奈家中田地需要他們的悉心照料,且設置陷阱的人手已綽綽有餘,此事便也隻能無疾而終。
張三牛的小荷包鼓鼓囊囊,裏麵有七十五個銅錢,他本想買油製肥皂,但一個四歲的孩子,又該如何解釋這一切呢?於是此事便拖延至今,還需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
俗語有雲:“立夏三天遍地鋤”。
早飯過後,父子四人又一同下地,與往日不同的是,這迴的主要農具不再是犁,而是鋤頭。
此時,青草正如脫韁野馬般瘋狂生長,百姓們大都前往田地裏鋤草,打草也比以往容易了許多,張二牛兩人很快便收集到足夠的青草。
若是擱在去年,青草割足後,張二牛還需要跟在父兄身後鋤地,但如今有了野兔的額外收入,他便能心安理得地偷懶了,美其名曰,多放幾個陷阱。
張二牛和張三牛的目標很明確,先上山查看陷阱。
兩人查看了十幾處陷阱,卻一無所獲,連兔子毛都沒瞧見一根。
張三牛滿臉寫著失望,說道:
“二哥,這片區域的野兔怕是都被我們抓光了,是時候換個地方設置陷阱了。”
張二牛背著空竹簍,點頭表示同意:
“嗯,等查完所有陷阱就換個地方。”
走著走著,張二牛突然扯開嗓門大喊:
“臭丫頭,那是我們的兔子,你給我放下!”
話音未落,張二牛便把竹簍扔在地上,氣鼓鼓地朝那邊大步走去。
張三牛順著張二牛的方向望去,隻見唐雨柔站在已經觸發的陷阱旁,手裏還提著一隻野兔。
唐雨柔和她母親唐芸是外鄉人,家裏沒有田地,全靠唐芸給人織布維持生計,也沒聽人提起過唐雨柔的父親,母女二人相依為命,唐雨柔也隨了母親的姓,著實有些奇怪。
今日唐雨柔上山找吃的,碰巧發現了被吊在半空中的野兔,於是就有了眼前這一幕。
家中的財富,便是這樣一點一滴積攢起來的。
雖然比不得那些無需親自耕種的地主,但也足夠維持一家人的溫飽,勉強算是富農階級,再努力一些就是小地主階級了。
西山腳下是一片茂密的竹林,竹子多到用不完。附近幾個村子的百姓,都會去砍伐竹子,編織一些竹製品來貼補家用。
下雨天是捕捉蚯蚓的絕佳時機,蚯蚓、螞蚱、蟋蟀等都是母雞們最愛的小蟲子。
張三牛身披蓑衣,腳蹬木屐,手提竹筒,緊緊跟在張二牛身旁。
村裏道路兩旁野草叢生,兩人走在路上,一見到蚯蚓,便走上前去將其放入竹筒。
走在泥濘的道路上,雨水無情地拍打在他們裸露的臉龐和手腳上,張三牛感到手腳冰涼,但心中並不覺得苦悶。
生活就如同一麵反射鏡,你若以積極的心態去看待它,心中便會充滿希望;你若以消極的心態去對待它,心中便會充滿絕望。
曆經生死後,張三牛雖未大徹大悟,但也看淡了人生,他正在努力融入這個世界。
張三牛蹲下身,輕輕拿起一條蚯蚓,笑道:
“二哥,這蚯蚓也是可以吃的,你要嚐嚐嗎?”
一想到吃蚯蚓,張二牛胃裏就翻江倒海,忍不住幹嘔起來,他埋怨道:
“你怎麽不吃?”
張三牛眉頭微皺,認真思考後說道:
“我雖沒吃過,但知道它能吃。”
張二牛的眉頭皺得能夾死一隻蒼蠅,為了防止張三牛真的吃蚯蚓,他大聲嗬斥道:
“別亂吃,萬一吃壞了肚子生病了怎麽辦?”
不久,雨停了,天空中如一座七彩橋般架起一道彩虹。
張三牛發現彩虹後,如癡如醉地欣賞著遠處的彩虹,大喊道:
“二哥,看彩虹,好漂亮。”
張二牛停下腳步,看向彩虹,嗬斥道:
“有什麽好看的?”
張二牛為何生氣,張三牛一臉疑惑,問道:
“確實很漂亮啊。”
在古代,彩虹被視為不祥的象征,在古人眼中,彩虹宛如災難、神獸以及不被看好的愛情。
張二牛認為,這是要拆散他跟小花的象征,但他又不願意承認,於是嚇唬道:
“那是雙頭龍,專吃你這種小孩。”
張三牛笑了笑,不再反駁,他心想:古人真是無知啊!這種小事不值得他浪費精力。
迴到家中,兩人便開始分頭行動。
張二牛把竹筒裏的蚯蚓倒在雞食槽上,隨後去製作陷阱。
張三牛把蓑衣像旗幟一樣掛在外麵,然後去廚房燒水,他那被雨水浸泡多時的小腳丫,急需一鍋熱水來溫暖。
家中的陶鍋就像一位年邁的老人,傳遞熱量還不足鐵鍋的 30%,光是燒水就花了近一個小時。
因此,古代燒火時對木材的需求量非常大。
古代用於存儲熱水的“暖水壺”同樣由陶瓷製作,張三牛先將暖水壺灌滿,然後把剩下的熱水倒進木盆裏,與冷水混合,洗完臉後便開始泡腳,他的臉上露出了滿足的笑容,仿佛忘卻了世間的一切煩惱。
接下來的時光平淡如水,樸實無華,田地裏的農活暫時告一段落,家中的兩頭畜力於是成為了村裏通往縣城的“公交車”。
南山村距縣城二十餘裏,往返一趟僅需兩文錢,去程一文,迴程亦然。
一車能載客六七人,不過,村裏每日前往縣城的人寥寥無幾,僅三四人而已,一頭畜力便足以勝任。
因此,家中的牛和驢輪流上陣,充當“公交車”,另一隻則交由張二牛和張三牛放養。
兄弟三人一同出門,張大牛上南山砍一車柴,偶爾也會去西山伐竹。兩人放牧,歸家時剛好一同返迴。
立夏悄然而至,全家人每人一個雞蛋,小小地慶祝了一番。
實際上,自從捉野兔獲利後,家裏母雞下的蛋不再積攢用於換錢,大都被吃進了肚子。
兩個月間,張二牛和張三牛捉了一百多隻兔子,賣得一兩多銀子,將近十六錢,除去交給衙役的,也還有將近十四錢。
至於其它的小動物,由於太小而不值錢,全部進了眾人的肚子裏。
每日二十多文的進賬,堪比一個成年勞力的收入,張三牛未曾料到,山中野兔竟然如此之多。
張運國和張大牛本也有意加入,怎奈家中田地需要他們的悉心照料,且設置陷阱的人手已綽綽有餘,此事便也隻能無疾而終。
張三牛的小荷包鼓鼓囊囊,裏麵有七十五個銅錢,他本想買油製肥皂,但一個四歲的孩子,又該如何解釋這一切呢?於是此事便拖延至今,還需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
俗語有雲:“立夏三天遍地鋤”。
早飯過後,父子四人又一同下地,與往日不同的是,這迴的主要農具不再是犁,而是鋤頭。
此時,青草正如脫韁野馬般瘋狂生長,百姓們大都前往田地裏鋤草,打草也比以往容易了許多,張二牛兩人很快便收集到足夠的青草。
若是擱在去年,青草割足後,張二牛還需要跟在父兄身後鋤地,但如今有了野兔的額外收入,他便能心安理得地偷懶了,美其名曰,多放幾個陷阱。
張二牛和張三牛的目標很明確,先上山查看陷阱。
兩人查看了十幾處陷阱,卻一無所獲,連兔子毛都沒瞧見一根。
張三牛滿臉寫著失望,說道:
“二哥,這片區域的野兔怕是都被我們抓光了,是時候換個地方設置陷阱了。”
張二牛背著空竹簍,點頭表示同意:
“嗯,等查完所有陷阱就換個地方。”
走著走著,張二牛突然扯開嗓門大喊:
“臭丫頭,那是我們的兔子,你給我放下!”
話音未落,張二牛便把竹簍扔在地上,氣鼓鼓地朝那邊大步走去。
張三牛順著張二牛的方向望去,隻見唐雨柔站在已經觸發的陷阱旁,手裏還提著一隻野兔。
唐雨柔和她母親唐芸是外鄉人,家裏沒有田地,全靠唐芸給人織布維持生計,也沒聽人提起過唐雨柔的父親,母女二人相依為命,唐雨柔也隨了母親的姓,著實有些奇怪。
今日唐雨柔上山找吃的,碰巧發現了被吊在半空中的野兔,於是就有了眼前這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