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景泰二年夏,黃公輔借著做壽之名宴請百官,楊叔子也收到了邀請,不過他一直與這些王朝權貴沒有多少交集,再加上又在抓緊時間籌劃變法事宜,因此他並沒有前往黃府。不過前往的人還是挺多的,畢竟同朝為官,而且趁著這樣的機會巴結上當朝第一臣黃公輔也是好事。楊叔子本人雖未前往賀壽,卻也差人前去送上了一份賀禮。
楊叔子雖然前些日子已經提出了自己變法圖強的基本要領,可是若要真正施行其中還差了許多,那日本來他想繼續與皇帝細細協商的,可是眼看天色漸明,皇上神色很差,於是不得已退了出來,他知道當年秦孝公遇見商鞅是一種幸運,令秦朝可以東出六國,可對商鞅而言,得遇孝公又何嚐不是一種幸運呢?若無孝公,他空負才華,卻無處得升,看他在魏國遭遇即知一二。如今的皇上桓冀又比孝公如何?自己比之衛鞅不知差了多少。
突然,有人來報:“皇上有詔,令廷尉楊叔子進宮麵見。”
楊叔子急忙收拾朝服,他知道這一次就是詳細商談變法的時機。楊叔子的簡陋馬車順著偏僻的舊時驛道直往皇宮宮門而來,後麵跟著的人看著楊叔子在宮門口下車,走進去,才轉身離開。
楊叔子進入書房,桓冀直接伸手示意坐到案幾前,成河端來一壇酒,給兩人倒上,默默退出去了。
“來,先幹一爵,然後細細分說。”
楊叔子端起涼酒一飲而盡,頓時暑氣消退了不少,長出一口氣,說:“皇上,欲要變法,有幾條先要明說,否則絕難成功。”
“先生細細說來。”
“這第一條,變法隻你我二人不行,沒有底氣,恐會被人瓦解。”
“這一條我知道,所以我特意讓蒲仙玉做了衛尉,賀必先做了光祿勳,這兩人必不會反對變革,隻是其他人我未能找到,因為這些人必須要有名望,才能使大家信服。”
“有兩人就已不錯,後續之才再說。這第二條,就是變法不避親疏,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上下法度一致,就會有更多人支持變法。”
“自然,此事我會大力督導,先生放心。”
“第三卻是皇上需對我深信不疑,否則必為有心之人鑽了空子,到時隻怕天下愈加動蕩不安,百姓愈加受苦。”
桓冀重重點頭:“我與先生為國家富強定下此計,焉能不信任先生?”
“如此,變法可成,王朝可盛。接下來,我們須要細說我所提十論,後幾論皆可以拖延,然則《律論》和《田論》、《賞農論》應當先要施行,此三論可使百姓安定,百姓安定則國事可行,國事可行則後續法令可行,因此此三論需抓緊施行。”
桓冀點頭,開始向楊叔子講起先帝們所製定的律法,楊叔子一條一條記錄,不知不覺中,時間已至酉時二刻,成河端來飯食,放下,看著談性正濃的兩人,默然退出了書房。
酉時三刻匆匆過去,戌時已到,兩人依舊商討著如何確立屬於當世之法度。終於在臨近亥時時桓冀說完了先帝以往所遵之法,楊叔子將不同之處寫在竹簡上,提議:“法度當嚴,當以鐵律約束世間所有人,昔年魏國李悝變法時,因一樁冤案不得不自殺以明法度,今國家秩序混亂,更當以嚴法令世人守成。”
桓冀思索良久,有些擔憂地說:“目下百姓才遭橫禍,今又以嚴法規束,隻怕會導致人人自危,甚而加劇反叛。”
“皇上多慮了,百姓所觸法令者甚少,大多為如今的那些個王公貴族,或親眷,或家奴,多魚肉百姓,橫行霸道,百姓不敢言,執法官吏不敢說,因而才導致天怨人怨。”
“好,就按以往刑律,加重處罰。”
成河進來,看著書案上已經涼了的飯食,說:“皇上,已經快亥時了。”
桓冀哎呀一聲,拍著腿說:“過得真快,與先生相聊甚歡,竟忘了時辰了,來來來,吃飯。”
老內侍成河無奈地說:“飯菜涼了,我去讓人重新做一份吧。”
“不用,熱一熱就可以了,我與先生邊吃邊聊。先生,這《律論》就這般了,那這《田論》當如何?”
“民以食為天,故這《田論》務要嚴加施行,不能假借王公士子們的手。田地自王莽提出歸於國有後,曆朝悉數執行,因而《田論》更要強調土地歸國家所有,禁止任何人私自扣留和買賣,而且可令各州郡按每戶人頭數劃定一定的田地,這些田地中收取一成稅收,餘即為自家所有。《賞農論》與《田論》一起施行,《田論》讓百姓有田可耕,《賞農論》可鼓勵百姓農耕之熱情,如此百姓奮力,不出三五年,可使糧倉鼓脹,後就算遇見天災人禍亦無大憂,甚而百姓可自給自足,不需要國庫賑災,此是富民之法。”
“是了是了,先生所言極是,此法看來最大的反對者會是他們了,隻怕施行不易啊,不過有先生明確考量,一切都不難。”
楊叔子猛然看到這個隻比自己長兩歲的皇帝竟然已經鬢角斑白,不禁心生多少敬佩,若曆代皇帝都能若此,何愁天下不定,百姓疾苦?
成河終於端來了飯食,對於楊叔子而言,其實飯食涼不涼關係不大,在山上時那個調皮的師弟總是做完飯後出去練功,等記起來了才會喊他們吃飯,尤其是夏天,山上大概氣候偏涼,蚊蟲極少,倒也是一件幸事,否則恐怕那些飯食早都不能吃了。
“皇上,下麵我再說一說《賞軍論》,如今北部有胡人騎兵窺伺,國內有叛軍,不過我覺得當前大敵乃是北部胡人,叛軍隻需前邊所說三論施行下去,可土崩瓦解,無人願意造反的,都是不得不如此罷了。再說這北部胡人,時常入侵,可我大軍卻戰力平平,如今更是無人肯戰,何故?皆因將士拚死卻無賞,最後落得個淒慘下場,所以此《賞軍論》就是要將士們肯賣力而戰,縱戰死疆場,亦無後顧之憂耳。“
楊叔子雖然前些日子已經提出了自己變法圖強的基本要領,可是若要真正施行其中還差了許多,那日本來他想繼續與皇帝細細協商的,可是眼看天色漸明,皇上神色很差,於是不得已退了出來,他知道當年秦孝公遇見商鞅是一種幸運,令秦朝可以東出六國,可對商鞅而言,得遇孝公又何嚐不是一種幸運呢?若無孝公,他空負才華,卻無處得升,看他在魏國遭遇即知一二。如今的皇上桓冀又比孝公如何?自己比之衛鞅不知差了多少。
突然,有人來報:“皇上有詔,令廷尉楊叔子進宮麵見。”
楊叔子急忙收拾朝服,他知道這一次就是詳細商談變法的時機。楊叔子的簡陋馬車順著偏僻的舊時驛道直往皇宮宮門而來,後麵跟著的人看著楊叔子在宮門口下車,走進去,才轉身離開。
楊叔子進入書房,桓冀直接伸手示意坐到案幾前,成河端來一壇酒,給兩人倒上,默默退出去了。
“來,先幹一爵,然後細細分說。”
楊叔子端起涼酒一飲而盡,頓時暑氣消退了不少,長出一口氣,說:“皇上,欲要變法,有幾條先要明說,否則絕難成功。”
“先生細細說來。”
“這第一條,變法隻你我二人不行,沒有底氣,恐會被人瓦解。”
“這一條我知道,所以我特意讓蒲仙玉做了衛尉,賀必先做了光祿勳,這兩人必不會反對變革,隻是其他人我未能找到,因為這些人必須要有名望,才能使大家信服。”
“有兩人就已不錯,後續之才再說。這第二條,就是變法不避親疏,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上下法度一致,就會有更多人支持變法。”
“自然,此事我會大力督導,先生放心。”
“第三卻是皇上需對我深信不疑,否則必為有心之人鑽了空子,到時隻怕天下愈加動蕩不安,百姓愈加受苦。”
桓冀重重點頭:“我與先生為國家富強定下此計,焉能不信任先生?”
“如此,變法可成,王朝可盛。接下來,我們須要細說我所提十論,後幾論皆可以拖延,然則《律論》和《田論》、《賞農論》應當先要施行,此三論可使百姓安定,百姓安定則國事可行,國事可行則後續法令可行,因此此三論需抓緊施行。”
桓冀點頭,開始向楊叔子講起先帝們所製定的律法,楊叔子一條一條記錄,不知不覺中,時間已至酉時二刻,成河端來飯食,放下,看著談性正濃的兩人,默然退出了書房。
酉時三刻匆匆過去,戌時已到,兩人依舊商討著如何確立屬於當世之法度。終於在臨近亥時時桓冀說完了先帝以往所遵之法,楊叔子將不同之處寫在竹簡上,提議:“法度當嚴,當以鐵律約束世間所有人,昔年魏國李悝變法時,因一樁冤案不得不自殺以明法度,今國家秩序混亂,更當以嚴法令世人守成。”
桓冀思索良久,有些擔憂地說:“目下百姓才遭橫禍,今又以嚴法規束,隻怕會導致人人自危,甚而加劇反叛。”
“皇上多慮了,百姓所觸法令者甚少,大多為如今的那些個王公貴族,或親眷,或家奴,多魚肉百姓,橫行霸道,百姓不敢言,執法官吏不敢說,因而才導致天怨人怨。”
“好,就按以往刑律,加重處罰。”
成河進來,看著書案上已經涼了的飯食,說:“皇上,已經快亥時了。”
桓冀哎呀一聲,拍著腿說:“過得真快,與先生相聊甚歡,竟忘了時辰了,來來來,吃飯。”
老內侍成河無奈地說:“飯菜涼了,我去讓人重新做一份吧。”
“不用,熱一熱就可以了,我與先生邊吃邊聊。先生,這《律論》就這般了,那這《田論》當如何?”
“民以食為天,故這《田論》務要嚴加施行,不能假借王公士子們的手。田地自王莽提出歸於國有後,曆朝悉數執行,因而《田論》更要強調土地歸國家所有,禁止任何人私自扣留和買賣,而且可令各州郡按每戶人頭數劃定一定的田地,這些田地中收取一成稅收,餘即為自家所有。《賞農論》與《田論》一起施行,《田論》讓百姓有田可耕,《賞農論》可鼓勵百姓農耕之熱情,如此百姓奮力,不出三五年,可使糧倉鼓脹,後就算遇見天災人禍亦無大憂,甚而百姓可自給自足,不需要國庫賑災,此是富民之法。”
“是了是了,先生所言極是,此法看來最大的反對者會是他們了,隻怕施行不易啊,不過有先生明確考量,一切都不難。”
楊叔子猛然看到這個隻比自己長兩歲的皇帝竟然已經鬢角斑白,不禁心生多少敬佩,若曆代皇帝都能若此,何愁天下不定,百姓疾苦?
成河終於端來了飯食,對於楊叔子而言,其實飯食涼不涼關係不大,在山上時那個調皮的師弟總是做完飯後出去練功,等記起來了才會喊他們吃飯,尤其是夏天,山上大概氣候偏涼,蚊蟲極少,倒也是一件幸事,否則恐怕那些飯食早都不能吃了。
“皇上,下麵我再說一說《賞軍論》,如今北部有胡人騎兵窺伺,國內有叛軍,不過我覺得當前大敵乃是北部胡人,叛軍隻需前邊所說三論施行下去,可土崩瓦解,無人願意造反的,都是不得不如此罷了。再說這北部胡人,時常入侵,可我大軍卻戰力平平,如今更是無人肯戰,何故?皆因將士拚死卻無賞,最後落得個淒慘下場,所以此《賞軍論》就是要將士們肯賣力而戰,縱戰死疆場,亦無後顧之憂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