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他隻能看向劉景瑉,冀希望他心迴意轉:「陵南王意下如何?」
劉景瑉也不知這群老東西心裏下的哪步棋,也摸不透自己坐在棋盤上的哪一位,但他托兩個老東西的福能有機會離開京城,就能尋著林師的步子找他,倒也無心管它事了,自然是樂不支:「臣定不辱命。」
齊擁帝悻悻地轉頭看向王憲知,見他也不說話,隻好一錘定音:「既然如此,陵南王就隨軍為監,幫朕巡視西北吧。」
劉景瑉領了職,也聽了一耳朵江淮賦稅加番的奏報,似乎有人反對,但未見效。
散了朝會,他踏著白玉石台階正走到宮門口,一個人突然叫住了他。
「殿下留步...咳咳。」
聽上去身子不太好,他心中估摸著有了數。站定迴身,果不其然,一位身著朝服的老者站在他身後,手邊侍女扶著他。
劉景瑉對他還是有幾分敬佩在心中,便不像對其他人那樣嗆聲,多了幾分禮數:「楊大人尋某何事?」
楊衫擁著手爐,也不同他廢話,開門見山勸道:「邊地危險,楊某希望殿下三思。陛下方才在殿上幾番欲言又止,想必也是想殿下留在長安。」
言外之意是,你眼下去找陛下反悔,也是行得通的。
劉景瑉理解他方才在殿上不好直言——今朝上王周兩黨獨大,楊衫即使身為三朝老臣,公然反駁此事也難免被兩家針對,他年歲已高,做事便想多留些餘地。
但是他不理解楊衫為何出言勸阻他,便問:「楊大人何出此言?某不願揣測楊大人覺得西北環境惡劣,出生入死。若是這樣,西北的將士們遠要危險得多。」
楊衫不可見地微搖頭,他的視線從劉景瑉臉上移開,看向手中那金絲勾勒,熏著藥香的的小暖爐,手爐已經很舊了,看得出來主人幾乎天天把它帶在身邊。
「西北的將士們固然九死一生,但若你前去邊地戰線,隻會比他們更危險。」
劉景瑉一動不動地看著他,似乎在體會他話中的意思,楊衫也不在多言,由侍女攙扶著從他身邊走過,朱紅巷道裏隻拂過他一句:「殿下留意身邊人,楊某言盡於此了。」
劉景瑉眉頭緊鎖,他許是不明白這位隻堪堪幾麵,未有任何交集的老臣願意在眾人落井下石時對他勸上一勸。
「楊大人何故提醒?」
楊衫腳步一頓,片刻後輕嘆一聲:「不願看少年人重蹈覆轍罷了。」
......
老嬤閉眼靠在牆邊,歡歡被打發院子裏打草,林師坐在桌前,老凳子吱呀吱呀晃晃悠悠的,接著是阿嬤的一聲嘆息。
「這個故事,以往都是給歡歡講的睡前故事,是一個大英雄剿滅山匪,凱旋迴城,迎娶公主的傳說。今日怪老頭讓我把這個故事講給你,我就講給你吧。」
老嬤沒有看林師,自顧自地講起來。
逢建七年春,關內軍統帥的廿平領了長安詔令,率兵迴關內道時路過此地。
其實常理行軍不應路過此處,但早些時候探侯來報,說常走的路被山石封住了,行不了車馬,要繞遠一些,但此地山匪頻發,恐有不平。
廿平哈哈一笑,說,我們這麽多朝廷兵,還怕一家小小的山匪,傳出去多讓人笑話?走著了,正好把沿路的山匪踏平,等年末迴了長安,我又有一件朝我兒炫耀的事跡了。
旁邊有人跟著打趣:「小公子生得白白胖胖,以後定是個有福的。」
有人這時還不忘拍個馬屁:「以後定是我大齊的棟樑之材。」
廿平搖頭,不接這番馬屁,大概是對他家大胖小子也不是那麽滿意:「有福好哇,棟樑之材我倒是不指望他了,甭再那麽皮,整天給他娘惹麻煩就夠了。」
「所以說要救你。」老嬤睜開模糊的眼睛,看向林師,「大統帥率兵百十來號人都踏不平的山匪,你憑什麽覺得自己可以?」
廿平率兵打此地路過,見這裏一窪湖水,忍不住「詩興大發」:「湖水藍又藍,湖上有座停,亭中坐個人,你來接下句。」
副將捂著耳朵怨聲載道:「統帥你編的詩也太傻了,傳出去要被人笑死。」
」你也沒多有文化。「廿平嗆他,又心知自己沒有文官命,也沒有文鄒鄒的才華,牽著韁繩嘿嘿兩聲,自嘲道:「這玩意要是傳到蔣子道耳朵裏,要被他笑死。」
副將撇嘴,不置可否:「蔣大人已經辭官歸山,怕是聽不到了。」
廿平牽著韁繩朝抬眼,趣道:「那可太遺憾咯。」
他又有興致地望著湖麵猜測道:「這亭子和這破破爛爛的村子格格不入,你說,這不會是蔣子道那個沒品的傢夥,早年時候遊山玩水時興致大發修的罷。」
副將想說蔣大人的品味比統帥你好多了,沒說出口,瞧著匪寨快到了,提醒道:「前麵不遠處就是拿匪窩,要不先在此村中休整一晚,明日按計劃攻下。」
一隊人馬便浩浩蕩蕩地入了村子,村內老少皆喜,笑臉相迎。
副將年紀輕,還未婚娶,剛升了此高職,更是成了村子姑娘炙手可熱的寵兒,紛紛扒著窗戶來瞧,膽大的朝他扔花。廿平在一旁瞧見副將的臉紅得像猴屁股似的,笑得花枝亂顫,還不忘添油加醋:」幸虧我成婚早,哈哈哈哈...「
「那是我唯一一次見到廿將軍。」老嬤喃喃道,「是英雄的模樣,可惜英雄命短,折在了這樣一座荒山中。」
劉景瑉也不知這群老東西心裏下的哪步棋,也摸不透自己坐在棋盤上的哪一位,但他托兩個老東西的福能有機會離開京城,就能尋著林師的步子找他,倒也無心管它事了,自然是樂不支:「臣定不辱命。」
齊擁帝悻悻地轉頭看向王憲知,見他也不說話,隻好一錘定音:「既然如此,陵南王就隨軍為監,幫朕巡視西北吧。」
劉景瑉領了職,也聽了一耳朵江淮賦稅加番的奏報,似乎有人反對,但未見效。
散了朝會,他踏著白玉石台階正走到宮門口,一個人突然叫住了他。
「殿下留步...咳咳。」
聽上去身子不太好,他心中估摸著有了數。站定迴身,果不其然,一位身著朝服的老者站在他身後,手邊侍女扶著他。
劉景瑉對他還是有幾分敬佩在心中,便不像對其他人那樣嗆聲,多了幾分禮數:「楊大人尋某何事?」
楊衫擁著手爐,也不同他廢話,開門見山勸道:「邊地危險,楊某希望殿下三思。陛下方才在殿上幾番欲言又止,想必也是想殿下留在長安。」
言外之意是,你眼下去找陛下反悔,也是行得通的。
劉景瑉理解他方才在殿上不好直言——今朝上王周兩黨獨大,楊衫即使身為三朝老臣,公然反駁此事也難免被兩家針對,他年歲已高,做事便想多留些餘地。
但是他不理解楊衫為何出言勸阻他,便問:「楊大人何出此言?某不願揣測楊大人覺得西北環境惡劣,出生入死。若是這樣,西北的將士們遠要危險得多。」
楊衫不可見地微搖頭,他的視線從劉景瑉臉上移開,看向手中那金絲勾勒,熏著藥香的的小暖爐,手爐已經很舊了,看得出來主人幾乎天天把它帶在身邊。
「西北的將士們固然九死一生,但若你前去邊地戰線,隻會比他們更危險。」
劉景瑉一動不動地看著他,似乎在體會他話中的意思,楊衫也不在多言,由侍女攙扶著從他身邊走過,朱紅巷道裏隻拂過他一句:「殿下留意身邊人,楊某言盡於此了。」
劉景瑉眉頭緊鎖,他許是不明白這位隻堪堪幾麵,未有任何交集的老臣願意在眾人落井下石時對他勸上一勸。
「楊大人何故提醒?」
楊衫腳步一頓,片刻後輕嘆一聲:「不願看少年人重蹈覆轍罷了。」
......
老嬤閉眼靠在牆邊,歡歡被打發院子裏打草,林師坐在桌前,老凳子吱呀吱呀晃晃悠悠的,接著是阿嬤的一聲嘆息。
「這個故事,以往都是給歡歡講的睡前故事,是一個大英雄剿滅山匪,凱旋迴城,迎娶公主的傳說。今日怪老頭讓我把這個故事講給你,我就講給你吧。」
老嬤沒有看林師,自顧自地講起來。
逢建七年春,關內軍統帥的廿平領了長安詔令,率兵迴關內道時路過此地。
其實常理行軍不應路過此處,但早些時候探侯來報,說常走的路被山石封住了,行不了車馬,要繞遠一些,但此地山匪頻發,恐有不平。
廿平哈哈一笑,說,我們這麽多朝廷兵,還怕一家小小的山匪,傳出去多讓人笑話?走著了,正好把沿路的山匪踏平,等年末迴了長安,我又有一件朝我兒炫耀的事跡了。
旁邊有人跟著打趣:「小公子生得白白胖胖,以後定是個有福的。」
有人這時還不忘拍個馬屁:「以後定是我大齊的棟樑之材。」
廿平搖頭,不接這番馬屁,大概是對他家大胖小子也不是那麽滿意:「有福好哇,棟樑之材我倒是不指望他了,甭再那麽皮,整天給他娘惹麻煩就夠了。」
「所以說要救你。」老嬤睜開模糊的眼睛,看向林師,「大統帥率兵百十來號人都踏不平的山匪,你憑什麽覺得自己可以?」
廿平率兵打此地路過,見這裏一窪湖水,忍不住「詩興大發」:「湖水藍又藍,湖上有座停,亭中坐個人,你來接下句。」
副將捂著耳朵怨聲載道:「統帥你編的詩也太傻了,傳出去要被人笑死。」
」你也沒多有文化。「廿平嗆他,又心知自己沒有文官命,也沒有文鄒鄒的才華,牽著韁繩嘿嘿兩聲,自嘲道:「這玩意要是傳到蔣子道耳朵裏,要被他笑死。」
副將撇嘴,不置可否:「蔣大人已經辭官歸山,怕是聽不到了。」
廿平牽著韁繩朝抬眼,趣道:「那可太遺憾咯。」
他又有興致地望著湖麵猜測道:「這亭子和這破破爛爛的村子格格不入,你說,這不會是蔣子道那個沒品的傢夥,早年時候遊山玩水時興致大發修的罷。」
副將想說蔣大人的品味比統帥你好多了,沒說出口,瞧著匪寨快到了,提醒道:「前麵不遠處就是拿匪窩,要不先在此村中休整一晚,明日按計劃攻下。」
一隊人馬便浩浩蕩蕩地入了村子,村內老少皆喜,笑臉相迎。
副將年紀輕,還未婚娶,剛升了此高職,更是成了村子姑娘炙手可熱的寵兒,紛紛扒著窗戶來瞧,膽大的朝他扔花。廿平在一旁瞧見副將的臉紅得像猴屁股似的,笑得花枝亂顫,還不忘添油加醋:」幸虧我成婚早,哈哈哈哈...「
「那是我唯一一次見到廿將軍。」老嬤喃喃道,「是英雄的模樣,可惜英雄命短,折在了這樣一座荒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