旨意宣罷,弘安見那人猶在沉默,無一絲一毫叩首接旨之意,不由得加重了語氣:「鬱公子,請接旨吧。」
待到除夕夜宴結束再行考慮……趙鈞的口吻何時這般冷硬了?鬱白在入骨寒冷中昏了頭,失了神,幾乎衝口而出:「趙鈞是這麽說的?」
弘安暗自哂笑,沒料到這以孤僻著稱的鬱公子也有糊塗心軟的時候,竟然問的出這般愚蠢的問題。
關於這道口諭,趙鈞吩咐的是「帶鬱白迴去」,弘安卻有膽子將它扭曲成「跪到除夕夜宴結束」,原因很簡單。
弘安是李德海的徒弟不假,然而他少時曾受穆王恩惠,乃是救命的恩典。他將此事瞞的極好,騙過了耳聰目明的李德海,也騙過了從不屑將目光投向卑賤奴才的趙鈞。
如今穆王被押南宮生死未卜,弘安怨懟之心甚重,報答穆王之心更甚,隻是一直苦於身份卑微,無能為力。恰逢如今有機會在眾人匆忙備宴的時刻向鬱白宣一道口諭,終於捉到一個報復趙鈞及其親信的機會,豈會輕易揭過?
他賭的就是鬱白傲氣錚錚,一旦失望透頂便絕不會去向趙鈞核實這道口諭的真實內容,而趙鈞怒火中燒,更不會主動詢問鬱白,這兩人隻會愈發怨懟、失望、轉身離去,「假傳聖旨」這一罪名絕不會扣在他頭上。
事實也的確如此。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弘安比這兩人都要了解彼此。加重他們嫌隙的不僅僅是一道虛假的旨意,而是他們心底裏崩裂的信任和依賴。
弘安笑了一笑,往日忠厚順從的形容竟驀然顯出幾分刻薄尖利起來:「鬱公子是懷疑奴才假傳聖旨?」
鬱白靜默片刻,道:「不敢。」
急促的心跳緩緩慢下來。他陡然意識到,趙鈞本就是這樣的人。陰晴不定、生殺予奪、身居至尊之位、掌握天下大權。在他們已經圖窮匕見、一切挑明的今天,趙鈞頒這樣一道旨意,實在是太正常不過了。
鬱白平靜叩首,聲音摻雜在唿號的風雪中:「謝陛下。」
。
與此同時,太和殿內正是一片歌舞昇平、盛世繁華之景。金杯銀盞盛著美酒佳肴,舞姬歌女一顰一笑皆翩然生姿,朝堂重臣、天潢貴胄聚於一堂言笑晏晏,往日暗流洶湧都被以除夕之名壓下,裝也裝出來一片盛世安康。
趙鈞端坐上首,把玩著琉璃玉杯,望著歌舞的神情有些許遊離,顯然是在不動聲色地走神。
鬱白……這時候大概已經迴去了吧,該傳個太醫給他好好瞧瞧。他那副身子骨,早些年上戰場打架的時候倒是強健,最近年歲長了身子卻弱了,都快把自己折騰成紙片人了。這般想著,他順手招來李德海,低聲吩咐過去,又繼續看那百無聊賴的歌舞。
又有人上來獻舞,隻是舞姬圍繞在中心的卻是個少年,遠遠地隻瞧見一個纖秀的輪廓。
年年都是這東西,看都看膩了。此時趙鈞更想迴燕南閣去看看鬱白的狀況,然而又有口惡氣憋在心裏教他進退兩難,一時憂心鬱白身體,一時又想好好給那小崽子個教訓,不迴去也罷了。
一舞畢,那少年攏袖起身,朝趙鈞緩緩一拜:「草民賀念白,叩見陛下,恭祝陛下千秋萬代,大梁國泰民安。」
趙鈞驀然一頓:「你叫什麽名字?」
那少年看著有些膽怯,礙於皇帝權威,不得不叩首道:「草民……賀念白,想念的念,白雪的白。」
言畢,那少年緩緩抬起頭來。
——趙鈞一時失神。
太像了,太像了……
雕花銀杯猝然滾落在地,落到柔軟的波絲絨地毯上時,甚至連一絲聲響也未發出。那少年微微俯身,掌心捧起銀杯,雙手奉還到趙鈞手中:「陛下。」
在他做這一係列動作的時候,趙鈞一直死死盯著他。如果不是來前剛見過那人,如果不是明知那人斷斷不可能做出這般柔順行徑,他簡直就要以為這就是鬱白。
乖順的、康健的、溫潤清朗的鬱白。
柳城大漠中的鬱白,十七歲的尚未經歷痛苦和悲哀的鬱白。
他記憶中最初的鬱白,他不止一次地想念過、渴望過的鬱白。
——他叫,賀念白。
趙鈞遲遲未從他手中接過酒杯,賀念白進退兩難時,忽聽那皇帝道:「這名字是誰給你起的?」
這名字是「賀念白」。少年正要怯怯諾諾地張口,李德海卻匆匆踏入,在趙鈞耳邊低語了什麽。
趙鈞霍然起身:「你說什麽?」
滿堂皆驚。賀念白手一哆嗦,雕花銀杯再次滾落在地。
鬱白不在燕南閣的消息足以令趙鈞暴怒。他顧不得賀念白,匆匆扔下一句退場的客套話,腳步如風般離開了。
被孤零零留在殿上的賀念白不知所措,無助地向群臣中張望著,在得到康寧侯的眼神示意後,賀念白咬了咬牙,也小跑著跟了上去。
。
落了近兩個時辰的雪,即使宮人打掃的再勤快,宮道上也鋪了厚厚一層結冰的雪。趙鈞步子邁的飛快,李德海一路小跑幾乎都趕不上:「派去的人是怎麽傳的話,為什麽到現在鬱白還跪著?」
「陛下息怒,鬱公子性子倔強,怕也不肯輕易聽勸……」
趙鈞疾言厲色地打斷了李德海的分辯:「傳話的那人是誰?」
李德海擦擦汗,正欲迴答,卻發現趙鈞看起來根本不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他一路快步疾走,踏雪如同平地,隻朝著那一個方向疾行,何曾有半分身為人君的從容不迫。
待到除夕夜宴結束再行考慮……趙鈞的口吻何時這般冷硬了?鬱白在入骨寒冷中昏了頭,失了神,幾乎衝口而出:「趙鈞是這麽說的?」
弘安暗自哂笑,沒料到這以孤僻著稱的鬱公子也有糊塗心軟的時候,竟然問的出這般愚蠢的問題。
關於這道口諭,趙鈞吩咐的是「帶鬱白迴去」,弘安卻有膽子將它扭曲成「跪到除夕夜宴結束」,原因很簡單。
弘安是李德海的徒弟不假,然而他少時曾受穆王恩惠,乃是救命的恩典。他將此事瞞的極好,騙過了耳聰目明的李德海,也騙過了從不屑將目光投向卑賤奴才的趙鈞。
如今穆王被押南宮生死未卜,弘安怨懟之心甚重,報答穆王之心更甚,隻是一直苦於身份卑微,無能為力。恰逢如今有機會在眾人匆忙備宴的時刻向鬱白宣一道口諭,終於捉到一個報復趙鈞及其親信的機會,豈會輕易揭過?
他賭的就是鬱白傲氣錚錚,一旦失望透頂便絕不會去向趙鈞核實這道口諭的真實內容,而趙鈞怒火中燒,更不會主動詢問鬱白,這兩人隻會愈發怨懟、失望、轉身離去,「假傳聖旨」這一罪名絕不會扣在他頭上。
事實也的確如此。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弘安比這兩人都要了解彼此。加重他們嫌隙的不僅僅是一道虛假的旨意,而是他們心底裏崩裂的信任和依賴。
弘安笑了一笑,往日忠厚順從的形容竟驀然顯出幾分刻薄尖利起來:「鬱公子是懷疑奴才假傳聖旨?」
鬱白靜默片刻,道:「不敢。」
急促的心跳緩緩慢下來。他陡然意識到,趙鈞本就是這樣的人。陰晴不定、生殺予奪、身居至尊之位、掌握天下大權。在他們已經圖窮匕見、一切挑明的今天,趙鈞頒這樣一道旨意,實在是太正常不過了。
鬱白平靜叩首,聲音摻雜在唿號的風雪中:「謝陛下。」
。
與此同時,太和殿內正是一片歌舞昇平、盛世繁華之景。金杯銀盞盛著美酒佳肴,舞姬歌女一顰一笑皆翩然生姿,朝堂重臣、天潢貴胄聚於一堂言笑晏晏,往日暗流洶湧都被以除夕之名壓下,裝也裝出來一片盛世安康。
趙鈞端坐上首,把玩著琉璃玉杯,望著歌舞的神情有些許遊離,顯然是在不動聲色地走神。
鬱白……這時候大概已經迴去了吧,該傳個太醫給他好好瞧瞧。他那副身子骨,早些年上戰場打架的時候倒是強健,最近年歲長了身子卻弱了,都快把自己折騰成紙片人了。這般想著,他順手招來李德海,低聲吩咐過去,又繼續看那百無聊賴的歌舞。
又有人上來獻舞,隻是舞姬圍繞在中心的卻是個少年,遠遠地隻瞧見一個纖秀的輪廓。
年年都是這東西,看都看膩了。此時趙鈞更想迴燕南閣去看看鬱白的狀況,然而又有口惡氣憋在心裏教他進退兩難,一時憂心鬱白身體,一時又想好好給那小崽子個教訓,不迴去也罷了。
一舞畢,那少年攏袖起身,朝趙鈞緩緩一拜:「草民賀念白,叩見陛下,恭祝陛下千秋萬代,大梁國泰民安。」
趙鈞驀然一頓:「你叫什麽名字?」
那少年看著有些膽怯,礙於皇帝權威,不得不叩首道:「草民……賀念白,想念的念,白雪的白。」
言畢,那少年緩緩抬起頭來。
——趙鈞一時失神。
太像了,太像了……
雕花銀杯猝然滾落在地,落到柔軟的波絲絨地毯上時,甚至連一絲聲響也未發出。那少年微微俯身,掌心捧起銀杯,雙手奉還到趙鈞手中:「陛下。」
在他做這一係列動作的時候,趙鈞一直死死盯著他。如果不是來前剛見過那人,如果不是明知那人斷斷不可能做出這般柔順行徑,他簡直就要以為這就是鬱白。
乖順的、康健的、溫潤清朗的鬱白。
柳城大漠中的鬱白,十七歲的尚未經歷痛苦和悲哀的鬱白。
他記憶中最初的鬱白,他不止一次地想念過、渴望過的鬱白。
——他叫,賀念白。
趙鈞遲遲未從他手中接過酒杯,賀念白進退兩難時,忽聽那皇帝道:「這名字是誰給你起的?」
這名字是「賀念白」。少年正要怯怯諾諾地張口,李德海卻匆匆踏入,在趙鈞耳邊低語了什麽。
趙鈞霍然起身:「你說什麽?」
滿堂皆驚。賀念白手一哆嗦,雕花銀杯再次滾落在地。
鬱白不在燕南閣的消息足以令趙鈞暴怒。他顧不得賀念白,匆匆扔下一句退場的客套話,腳步如風般離開了。
被孤零零留在殿上的賀念白不知所措,無助地向群臣中張望著,在得到康寧侯的眼神示意後,賀念白咬了咬牙,也小跑著跟了上去。
。
落了近兩個時辰的雪,即使宮人打掃的再勤快,宮道上也鋪了厚厚一層結冰的雪。趙鈞步子邁的飛快,李德海一路小跑幾乎都趕不上:「派去的人是怎麽傳的話,為什麽到現在鬱白還跪著?」
「陛下息怒,鬱公子性子倔強,怕也不肯輕易聽勸……」
趙鈞疾言厲色地打斷了李德海的分辯:「傳話的那人是誰?」
李德海擦擦汗,正欲迴答,卻發現趙鈞看起來根本不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他一路快步疾走,踏雪如同平地,隻朝著那一個方向疾行,何曾有半分身為人君的從容不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