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那大臣吃了一癟,紮亞台朝他微微一笑,繼續道:「雖有自誇之嫌,但此次和談,在下也出了不少力。」
「四親王的鼎鼎大名在下早有耳聞,果然百聞不如一見。」陸隨深知北狄的野心,他看出了李錫的猶豫,直接開口道,「聽聞四親王自幼習武,尤愛研究兵法,又熟習漢文,相比對我大昭的軍事布防了如指掌,才能奇襲涼州,打得我們措手不及。」
紮亞台早就注意到了站在武官之首的陸隨,應該說,從一進來,他的目標就是陸隨。
「我若沒猜錯,這位便是鎮北將軍陸隨陸將軍?」紮亞台反問道。
「正是在下。」
「我雖未曾見過將軍,卻一眼便認出來,將軍可知為何?」
陸隨不欲與他廢話,卻還真聽到有人缺根筋地問道:「為何?」
「說來慚愧,當年的陸將軍率領的西北軍與我父王一戰,我北狄雖敗,卻也敗得心服口服。北狄七十六部無人不識得大昭有個陸隨大將鎮守邊關,鎮上甚至還有賣陸將軍的畫像,我們的猛士無不以陸將軍為榜樣。」
當著李錫的麵,紮亞台把陸隨捧得越高,等同於把他架在火上,麵上還真作出一派崇拜之色。
陸隨不接他的話茬,說:「四皇子過譽了,都是大昭天子庇佑。四皇子青年才俊令在下佩服,隻是兩國之間的多年恩怨,十日前殿下還親自帶兵攻城,涼州百姓受的災苦,豈是你幾句空話就能化解的?」
紮亞台早有準備,他輕描淡寫地說道:「陸將軍多慮了,大昭與北狄之間的恩怨,不過是過眼雲煙罷了。如今兩國百姓都渴望過上安穩的日子,不願再受戰亂之苦。」
他頓了一頓,又繼續說道:「我父王從前也常常稱讚陸將軍是個百年難遇的將領,今日一見,有陸將軍憂國憂民,可謂大昭之幸。」他這話雖是在誇讚陸隨,但言語中的挑撥之意顯而易見。
李錫終於開口,輕輕揭過了兩人的針鋒相對,說:「朕三日前派使節前往,本以為談判不順,不曾想貴國為何突然改變主意?」
紮亞台早有預備,拍拍手呈上一份文書:「這是北狄王烏爾滸用漢文親筆寫的議和書,願奉大昭為宗主國。」
他展開文書,高聲念道:「北狄願每年進貢珍寶,隻求兩國和平共處,互市通商。」
皇位之下,紮亞台微微俯身,手上緊握著議和書,作臣服之態。
大殿內又是一片譁然,分立兩側的大臣們神色各異,有的麵露喜色,有的則眉頭緊鎖。
李錫則端坐在龍椅上,冕旒下的神情晦暗不明。
門外有八百裏急信,胡公公一路小跑,險些絆倒在玉階上。
胡公公湊在李錫耳邊說著什麽,陸隨聽得分明。
「今日淩晨,北狄已從涼州退兵。」
陸隨迴到府邸時,夕陽已悄然掛在天邊,餘暉將整個長安城染上一層暮日的沉悶。他穿過迴廊,遠遠便看見楚荊正坐在庭院的大樹下,對著一盤棋局獨自沉思。
楚荊閑賦許久,除去迴京那晚,這些日子李錫再也沒有召見他,也不曾下旨讓他迴去。
眼下沒有公務,楚荊這日子過得也不算清閑自在,整日對著戰況圖看,分明是個閑不下來的。
有兩個人成了將軍府的常客,但他們公務纏身,總是來了不多久便匆匆離開。
桌上放著兩個杯子,還留著半盞冷茶,是於子和剛來過。往常陸隨見了總要調侃幾句,但今日他卻默不作聲,隻是靜靜地走到石桌對麵坐下。
陸隨與楚荊對弈從來都是不相上下,他胡亂下了幾顆黑子,把棋局攪亂。
楚荊抬眼看了看陸隨,注意到陸隨與往常不同,臉色凝重陰沉了幾分,主動開口問道:「今日朝堂上可有什麽新鮮事?」
「是啊,來了個不速之客。」
「看你這般模樣,莫非是北狄派使者來議和了?」
陸隨點了點頭,沉聲道:「這次來的是北狄的四親王紮亞台。」
聽他說完這來龍去脈,楚荊皺了皺眉,道:「北狄對隴西一帶覬覦已久,此次吃如此大虧議和,必定有別的意圖。」
陸隨手執一子,在棋盤上緩緩落下,落到了棋盤的西北方,道:「同我們一樣,北狄常年受西麵的準葛爾部落騷擾,我猜他們想藉此機會拖延時間,解決他們的後患。」
楚荊聞言,沉思片刻,道:「你的想法不無道理,可現在朝中大多數傾向於議和,至於李錫……」
陸隨冷笑一聲,道:「他當然會答應。王禮這群閣員裝傻充愣,李錫怎會蠢到對北狄的意圖毫無察覺?我看他八成是怕那群腐儒非議,不敢拒絕和談。」
「他現在也是騎虎難下,北狄和起義軍兩邊的問題都無法根治,他隻能好緩兵之計。」楚荊嘆了口氣,「張笠澤算過一筆帳,朝廷的財政漏洞比想像中的更嚴重。李錫不是傻子,北狄和起義軍,他隻能二選一。」
陸隨何嚐不知,「起義軍哪次不是滅了又起,荊州一帶已經十室九空,這麽多年隻不過給這些官員添加政績罷了。」
楚荊嘆道:「他們都在緊逼賈益盡快解決。」
兩人相對無言,各自陷入沉思。過了許久,楚荊才緩緩開口:「現在這種情況,我們隻能早作準備。」
「至少還有一條路可走。」
「四親王的鼎鼎大名在下早有耳聞,果然百聞不如一見。」陸隨深知北狄的野心,他看出了李錫的猶豫,直接開口道,「聽聞四親王自幼習武,尤愛研究兵法,又熟習漢文,相比對我大昭的軍事布防了如指掌,才能奇襲涼州,打得我們措手不及。」
紮亞台早就注意到了站在武官之首的陸隨,應該說,從一進來,他的目標就是陸隨。
「我若沒猜錯,這位便是鎮北將軍陸隨陸將軍?」紮亞台反問道。
「正是在下。」
「我雖未曾見過將軍,卻一眼便認出來,將軍可知為何?」
陸隨不欲與他廢話,卻還真聽到有人缺根筋地問道:「為何?」
「說來慚愧,當年的陸將軍率領的西北軍與我父王一戰,我北狄雖敗,卻也敗得心服口服。北狄七十六部無人不識得大昭有個陸隨大將鎮守邊關,鎮上甚至還有賣陸將軍的畫像,我們的猛士無不以陸將軍為榜樣。」
當著李錫的麵,紮亞台把陸隨捧得越高,等同於把他架在火上,麵上還真作出一派崇拜之色。
陸隨不接他的話茬,說:「四皇子過譽了,都是大昭天子庇佑。四皇子青年才俊令在下佩服,隻是兩國之間的多年恩怨,十日前殿下還親自帶兵攻城,涼州百姓受的災苦,豈是你幾句空話就能化解的?」
紮亞台早有準備,他輕描淡寫地說道:「陸將軍多慮了,大昭與北狄之間的恩怨,不過是過眼雲煙罷了。如今兩國百姓都渴望過上安穩的日子,不願再受戰亂之苦。」
他頓了一頓,又繼續說道:「我父王從前也常常稱讚陸將軍是個百年難遇的將領,今日一見,有陸將軍憂國憂民,可謂大昭之幸。」他這話雖是在誇讚陸隨,但言語中的挑撥之意顯而易見。
李錫終於開口,輕輕揭過了兩人的針鋒相對,說:「朕三日前派使節前往,本以為談判不順,不曾想貴國為何突然改變主意?」
紮亞台早有預備,拍拍手呈上一份文書:「這是北狄王烏爾滸用漢文親筆寫的議和書,願奉大昭為宗主國。」
他展開文書,高聲念道:「北狄願每年進貢珍寶,隻求兩國和平共處,互市通商。」
皇位之下,紮亞台微微俯身,手上緊握著議和書,作臣服之態。
大殿內又是一片譁然,分立兩側的大臣們神色各異,有的麵露喜色,有的則眉頭緊鎖。
李錫則端坐在龍椅上,冕旒下的神情晦暗不明。
門外有八百裏急信,胡公公一路小跑,險些絆倒在玉階上。
胡公公湊在李錫耳邊說著什麽,陸隨聽得分明。
「今日淩晨,北狄已從涼州退兵。」
陸隨迴到府邸時,夕陽已悄然掛在天邊,餘暉將整個長安城染上一層暮日的沉悶。他穿過迴廊,遠遠便看見楚荊正坐在庭院的大樹下,對著一盤棋局獨自沉思。
楚荊閑賦許久,除去迴京那晚,這些日子李錫再也沒有召見他,也不曾下旨讓他迴去。
眼下沒有公務,楚荊這日子過得也不算清閑自在,整日對著戰況圖看,分明是個閑不下來的。
有兩個人成了將軍府的常客,但他們公務纏身,總是來了不多久便匆匆離開。
桌上放著兩個杯子,還留著半盞冷茶,是於子和剛來過。往常陸隨見了總要調侃幾句,但今日他卻默不作聲,隻是靜靜地走到石桌對麵坐下。
陸隨與楚荊對弈從來都是不相上下,他胡亂下了幾顆黑子,把棋局攪亂。
楚荊抬眼看了看陸隨,注意到陸隨與往常不同,臉色凝重陰沉了幾分,主動開口問道:「今日朝堂上可有什麽新鮮事?」
「是啊,來了個不速之客。」
「看你這般模樣,莫非是北狄派使者來議和了?」
陸隨點了點頭,沉聲道:「這次來的是北狄的四親王紮亞台。」
聽他說完這來龍去脈,楚荊皺了皺眉,道:「北狄對隴西一帶覬覦已久,此次吃如此大虧議和,必定有別的意圖。」
陸隨手執一子,在棋盤上緩緩落下,落到了棋盤的西北方,道:「同我們一樣,北狄常年受西麵的準葛爾部落騷擾,我猜他們想藉此機會拖延時間,解決他們的後患。」
楚荊聞言,沉思片刻,道:「你的想法不無道理,可現在朝中大多數傾向於議和,至於李錫……」
陸隨冷笑一聲,道:「他當然會答應。王禮這群閣員裝傻充愣,李錫怎會蠢到對北狄的意圖毫無察覺?我看他八成是怕那群腐儒非議,不敢拒絕和談。」
「他現在也是騎虎難下,北狄和起義軍兩邊的問題都無法根治,他隻能好緩兵之計。」楚荊嘆了口氣,「張笠澤算過一筆帳,朝廷的財政漏洞比想像中的更嚴重。李錫不是傻子,北狄和起義軍,他隻能二選一。」
陸隨何嚐不知,「起義軍哪次不是滅了又起,荊州一帶已經十室九空,這麽多年隻不過給這些官員添加政績罷了。」
楚荊嘆道:「他們都在緊逼賈益盡快解決。」
兩人相對無言,各自陷入沉思。過了許久,楚荊才緩緩開口:「現在這種情況,我們隻能早作準備。」
「至少還有一條路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