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頁
[清穿同人] 太子今天被催婚了嗎 作者:陌小洛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康熙依舊習慣於對著胤礽碎碎念,「保成你說,朕要是現在下旨撤了他的軍權,他敢不敢帶著八旗將士當場反了?」
這一次胤礽卻沒有裝作聽不見,而是答道:「他不敢,敢也沒用。」
安親王不是吳三桂,即便他手握再多的兵權,也當不成藩王。
吳三桂敢裂土而治,是因為他的根基在雲南,而安親王有什麽?
他的家眷子嗣可都是握在康熙的手裏,康熙殺吳應熊和吳世霖的時候眼睛都沒眨,難道還會對著安親王家的人下不去手嗎?
更何況,吳家的人全都支持吳三桂,寧死不改,但安親王的子嗣卻是各有心思。
若是康熙現在讓他們出一個人取代安親王掌兵,怕是他們能親手將安親王給綁迴來。
所以,安親王不敢。
這個道理算是很淺顯的,康熙知道胤礽肯定懂,但後麵那句,他卻覺得有點意思:「說說看,為何敢也沒用?」
胤礽不喜歡考試,於是翻了個小白眼:「八旗又不是安親王的私兵,他說反人家就聽他的嗎?」
八旗這種兵製,認的可不是主帥,而是各自的旗主。
以前大清入關的時候,旗主為了爭功不聽主帥調遣之事多著呢,康熙都不敢說能叫所有八旗將士聽命,更何況是安親王?
如今不過是利益相同,他們才肯跟著安親王幹,若是安親王胡來影響了他們的利益,自行臨陣換將之類的事情,也不是不可能發生。
「這些八旗舊部思想落後,還惦記著像入關前那般瓜分利益,自私自利完全不顧全大局,早就該好好收拾收拾了,隻不過如今三藩未平,朕難免要顧忌一二,」
康熙繼續碎碎念,「等著吧,朕要看看他們能拖到幾時,等三藩平定之後,朕定要將兵權徹底收歸,決不能叫八旗陋習影響了大清!」
……
在經歷了數次實驗之後,地窨子教學班終於圓滿畢業。
胤礽令他們分成四組,於京郊四方組織災民在工部劃定的區域內自己動手修建地窨子,用來過冬。
一開始,災民們的積極性並不高。
一來地窨子對於他們來說十分陌生,這種將自己埋半截的房子,怎麽看都覺得不吉利;
二來,災民們都知道朝廷會賑災,並且已經開始著手給他們重建房子了,所以他們大多都隻想等著,並不想再費力氣去自己動手。
對此,胤礽並不讓人催促逼迫,而是叫教學班的學生們先當眾建好幾個地窨子,並且任由好奇的災民圍觀。
他們這些或貴胄子弟或清高學子們當眾幹活也算是新鮮,總有那麽幾個無所事事的災民或是覺得有趣,或是想要討好,過來跟著一起忙活。
不管他們是什麽目的,隻要願意幹,學生們就願意教。
幾日之後,地窨子便建成了。
大多數災民看到那一個個低矮的小屋頂,都是不屑一顧的,他們寧願窩在四處漏風的棚子裏待著。
學生們也不催,隻是言明,誰家挖的地窨子誰家住,除非主人同意,旁人不能侵占。
而他們自己挖的那幾個,若是有老弱病幼,沒有家人照顧的,可以優先入住。
旁人或許還忌諱,但幾個無兒無女的孤寡老人卻並不在意是不是「墳」,他們覺得,能有個坑埋了自己,不至於曝屍荒野也是好的。
於是他們便成了地窨子的第一批住戶。
這一住進去,才發現裏麵比想像中的更加寬敞,漏在地麵上的門窗也足夠通風,並不會憋悶,隻是光線暗了些,不過這些老人也不在意這個。
棚子裏的那些災民都嘲笑老人們自己進了「墳」,然而一場秋雨突至,狂風捲起漫天落葉,帶來了刺骨的寒涼,也終於叫災民們意識到冬天不遠了。
木頭搭的臨時棚子完全擋不住風,多少災民大半夜的被凍醒,在漏雨的棚子裏瑟瑟發抖。
先前跟著挖地窨子的漢子們心疼家裏的幼崽,一咬牙,抱著孩子衝出棚子,送進了自己挖的地窨子。
地窨子裏尚未燒火,但因為特殊的結構,寒風完全無法進入,一進去,迎麵便是一股暖意。
點上油燈後,地窨子裏明亮了起來,孩子不冷了,開心的歡唿,在裏麵上躥下跳不停,所謂的「墳」,如今卻溫暖如家。
漢子又迴去將自己一家人都接了下來,其他跟著挖過地窨子的人家見狀也都去了自己挖好的地窨子。
其他災民大多還在嘲笑,也有實在受不了的,去敲開了相熟的人家的地窨子門。
第二日天亮後,木棚裏的災民瑟瑟發抖的走出來,想要用陽光溫暖自己冰冷潮濕的身體,卻見一個個地窨子的門打開,渾身幹爽滿臉笑容的人從裏麵出來,開始找尋那些每日都來的學生們,想求他們繼續教自己挖地窨子。
感受過溫軟舒適的地窨子,他們再也不想迴棚子裏去了,管他什麽吉利不吉利,活著更重要。
才不過一夜秋雨,棚子裏就病了多少人,若還不肯聽話,等再冷些,當真是凍死活該了。
地窨子教學班的工作終於徹底展開,原本閑散著當遊戲的學生們,也迎來了他們人生中最忙碌的時刻。
當他們親眼看到因為一場秋雨被蓋上麻布抬走的災民,隻恨不得能立刻就將地窨子都建好,讓所有人都能住進去,不再叫風雨奪走那些可憐人的性命。
這一次胤礽卻沒有裝作聽不見,而是答道:「他不敢,敢也沒用。」
安親王不是吳三桂,即便他手握再多的兵權,也當不成藩王。
吳三桂敢裂土而治,是因為他的根基在雲南,而安親王有什麽?
他的家眷子嗣可都是握在康熙的手裏,康熙殺吳應熊和吳世霖的時候眼睛都沒眨,難道還會對著安親王家的人下不去手嗎?
更何況,吳家的人全都支持吳三桂,寧死不改,但安親王的子嗣卻是各有心思。
若是康熙現在讓他們出一個人取代安親王掌兵,怕是他們能親手將安親王給綁迴來。
所以,安親王不敢。
這個道理算是很淺顯的,康熙知道胤礽肯定懂,但後麵那句,他卻覺得有點意思:「說說看,為何敢也沒用?」
胤礽不喜歡考試,於是翻了個小白眼:「八旗又不是安親王的私兵,他說反人家就聽他的嗎?」
八旗這種兵製,認的可不是主帥,而是各自的旗主。
以前大清入關的時候,旗主為了爭功不聽主帥調遣之事多著呢,康熙都不敢說能叫所有八旗將士聽命,更何況是安親王?
如今不過是利益相同,他們才肯跟著安親王幹,若是安親王胡來影響了他們的利益,自行臨陣換將之類的事情,也不是不可能發生。
「這些八旗舊部思想落後,還惦記著像入關前那般瓜分利益,自私自利完全不顧全大局,早就該好好收拾收拾了,隻不過如今三藩未平,朕難免要顧忌一二,」
康熙繼續碎碎念,「等著吧,朕要看看他們能拖到幾時,等三藩平定之後,朕定要將兵權徹底收歸,決不能叫八旗陋習影響了大清!」
……
在經歷了數次實驗之後,地窨子教學班終於圓滿畢業。
胤礽令他們分成四組,於京郊四方組織災民在工部劃定的區域內自己動手修建地窨子,用來過冬。
一開始,災民們的積極性並不高。
一來地窨子對於他們來說十分陌生,這種將自己埋半截的房子,怎麽看都覺得不吉利;
二來,災民們都知道朝廷會賑災,並且已經開始著手給他們重建房子了,所以他們大多都隻想等著,並不想再費力氣去自己動手。
對此,胤礽並不讓人催促逼迫,而是叫教學班的學生們先當眾建好幾個地窨子,並且任由好奇的災民圍觀。
他們這些或貴胄子弟或清高學子們當眾幹活也算是新鮮,總有那麽幾個無所事事的災民或是覺得有趣,或是想要討好,過來跟著一起忙活。
不管他們是什麽目的,隻要願意幹,學生們就願意教。
幾日之後,地窨子便建成了。
大多數災民看到那一個個低矮的小屋頂,都是不屑一顧的,他們寧願窩在四處漏風的棚子裏待著。
學生們也不催,隻是言明,誰家挖的地窨子誰家住,除非主人同意,旁人不能侵占。
而他們自己挖的那幾個,若是有老弱病幼,沒有家人照顧的,可以優先入住。
旁人或許還忌諱,但幾個無兒無女的孤寡老人卻並不在意是不是「墳」,他們覺得,能有個坑埋了自己,不至於曝屍荒野也是好的。
於是他們便成了地窨子的第一批住戶。
這一住進去,才發現裏麵比想像中的更加寬敞,漏在地麵上的門窗也足夠通風,並不會憋悶,隻是光線暗了些,不過這些老人也不在意這個。
棚子裏的那些災民都嘲笑老人們自己進了「墳」,然而一場秋雨突至,狂風捲起漫天落葉,帶來了刺骨的寒涼,也終於叫災民們意識到冬天不遠了。
木頭搭的臨時棚子完全擋不住風,多少災民大半夜的被凍醒,在漏雨的棚子裏瑟瑟發抖。
先前跟著挖地窨子的漢子們心疼家裏的幼崽,一咬牙,抱著孩子衝出棚子,送進了自己挖的地窨子。
地窨子裏尚未燒火,但因為特殊的結構,寒風完全無法進入,一進去,迎麵便是一股暖意。
點上油燈後,地窨子裏明亮了起來,孩子不冷了,開心的歡唿,在裏麵上躥下跳不停,所謂的「墳」,如今卻溫暖如家。
漢子又迴去將自己一家人都接了下來,其他跟著挖過地窨子的人家見狀也都去了自己挖好的地窨子。
其他災民大多還在嘲笑,也有實在受不了的,去敲開了相熟的人家的地窨子門。
第二日天亮後,木棚裏的災民瑟瑟發抖的走出來,想要用陽光溫暖自己冰冷潮濕的身體,卻見一個個地窨子的門打開,渾身幹爽滿臉笑容的人從裏麵出來,開始找尋那些每日都來的學生們,想求他們繼續教自己挖地窨子。
感受過溫軟舒適的地窨子,他們再也不想迴棚子裏去了,管他什麽吉利不吉利,活著更重要。
才不過一夜秋雨,棚子裏就病了多少人,若還不肯聽話,等再冷些,當真是凍死活該了。
地窨子教學班的工作終於徹底展開,原本閑散著當遊戲的學生們,也迎來了他們人生中最忙碌的時刻。
當他們親眼看到因為一場秋雨被蓋上麻布抬走的災民,隻恨不得能立刻就將地窨子都建好,讓所有人都能住進去,不再叫風雨奪走那些可憐人的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