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爾袞將家信妥善收好,起身道:「走吧。去皇帳看看皇上。」
碩託阿達禮等人四處活動,企圖勸進睿郡王豫親王等人,睿郡王不甘其擾,親自到皇上跟前揭發,嶽託貝勒大義滅親,要親斬弟弟和侄子與皇帳前。
這幾月以來的流言蜚語,對皇太極的中傷全部都是出自他們之手。
而更遠的事情,包括宸妃與十一阿哥的事情,則是李佳氏等人一手策劃的。
多爾袞是下了決心了,不能再任由人抓著這個事情拿捏他,拿捏寧翹。這事沾上一分一毫,將來都是會把他和寧翹拖入萬劫不復之地。
最好的辦法就是割席,不沾惹,並且主動揭發。
這是壯士斷腕,但這也是將一切的禍患切除的辦法。
這世上之事,總是有得有失的。多爾袞失去了這些人的支持,可真正意義上,他所經營的勢力並沒有受到太大的損傷和震動。
去除掉的,本來就是不服管教的毒瘤。
而這一次,哪怕是處理掉了這些人,也未必就是蒙古或者是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占據了上風。
多爾袞想,慢慢來吧。一樣一樣的來,誰也是逃不過的。
嶽託因大義滅親得到皇太極的讚賞,此事交由嶽託處置,嶽託被皇太極冊封為成親王。
代善一脈,就這麽瞧著或者沒有因為這些損傷而動搖其根本。
但有一些傳言,在那個時候傳出來的話,忽而就慢慢劃過多爾袞的腦海中。
當初所言,孝烈皇後是自願赴死,而其中的見證者便有禮親王代善。
多爾袞想,若是代善一脈都叫皇太極給拿捏了,這些傳言就會變成真的,而不僅僅隻是傳言了。
他的這位四哥,洗清了這些傳言,又怎麽可能會不洗清那些得位不正的傳言呢?
可是,要做這麽多的事情都是需要時間的。
他的這位四哥,還能有這麽多的時間嗎?
多爾袞在想皇太極,皇太極也歪在榻上靜靜的打量著他的十四弟。
轉瞬這麽多年了,他如今到了這個境地,而他的十四弟卻風華正茂正是大展宏圖的時候。
皇太極不願意承認自己的力不從心,卻又無時無刻不感受到自己的力不從心。
他還有那麽多的事情沒有做,卻一眼難以望到以後。唯有眼前一件事,拿下鬆錦,才是最要緊的事情。
清除掉這些蠱惑人心的罪人,上下一心,才能最終贏得這場戰役的勝利。
皇太極深諳此理,所以他的動作是很迅速的,處置也很快就下來的。碩託的能力很好,一切都處置的很妥當。
京中有濟爾哈朗善後,軍中有嶽託和多爾袞在,不會大亂。
但到了此時此刻,想著那些觸目驚心的多年的謀劃,皇太極幾乎是宸妃八阿哥和十一阿哥的三條性命才看到了兩方相爭的慘痛代價。
如此相爭下去,恐怕再有大好的河山,也要被人給作弄掉了。
碩託死前的話雖是狂言悖逆,卻好似也說對了。
他堂堂大清皇帝,能用蒙古騎兵,能將蒙古的王爺們放在他們的屬地上,不許他們幹涉大清的內政,可怎麽就讓幾個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的婦人撥弄呢?
想起曾經站在鬆山前望向關內。
那遙遙一眼至今令皇太極難忘。
在盛京城中還不覺得,如今在這大帳之中想起來,皇太極心中熱血難滅。
若他沒有機會,將來子侄輩總能入關的。大清與蒙古聯姻修好,是重蒙古,但亦不能抑漢。
入關之後,那大片的土地山河亦是大清的臣土子民。
難道將來皇帝的後宮之中隻有蒙古嬪妃嗎?治理那大片的土地和子民才是要緊的差事,蒙古嬪妃到了那個時候都是微不足道的。
大清不與蒙古聯袂治天下。這是助力,不是桎梏。
他不該給兒孫留下這樣的禍患。
何況宸妃與八阿哥十一阿哥的死,已令皇太極心灰意冷了。
如若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上位,至少在三十年之內,八旗女真舊部是沒法子出頭了。兩方爭鬥,皇帝為難,還如何治理這天下?
那些早在他執政的時候就初具規模的矛盾與衝突,豈不是將來要令大清負擔重重了?
皇太極靜靜望向多爾袞。
他忌憚十四弟,可如今放眼望去,滿朝文武,諸王貝勒,竟隻有這位睿郡王一人可以託付。
動盪不安的局勢底下,濟爾哈朗怕是不成的。他隻能守成,不能做開創的人。
「十四弟,朕心中有一疑問。從前不欲確認,如今朕要確鑿的證據。」
皇太極道,「你要替朕去調查清楚,拿到確鑿的證據給朕。對誰都不要說起,你能做到嗎?」
多爾袞道:「臣弟能做到。」
皇太極道:「你不問一問是什麽事情嗎?」
多爾袞道:「能讓皇上交給臣弟秘密調查的,必是大事。既然都已經交給臣弟了,必是皇上認定臣弟能做到而旁人做不到的。既是如此,也不必猶疑不定。」
皇太極定定望著多爾袞:「好。你去查。查到了結果,朕另有旨意給你。」
皇太極心中疑問又何止一個。奈何留給他的時間恐怕不多了。
他看了看自己有些泛灰的指甲,他要做的決定也太多了,可帝動一分,怕是這個時候都不妥當的。還是要先查一查。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碩託阿達禮等人四處活動,企圖勸進睿郡王豫親王等人,睿郡王不甘其擾,親自到皇上跟前揭發,嶽託貝勒大義滅親,要親斬弟弟和侄子與皇帳前。
這幾月以來的流言蜚語,對皇太極的中傷全部都是出自他們之手。
而更遠的事情,包括宸妃與十一阿哥的事情,則是李佳氏等人一手策劃的。
多爾袞是下了決心了,不能再任由人抓著這個事情拿捏他,拿捏寧翹。這事沾上一分一毫,將來都是會把他和寧翹拖入萬劫不復之地。
最好的辦法就是割席,不沾惹,並且主動揭發。
這是壯士斷腕,但這也是將一切的禍患切除的辦法。
這世上之事,總是有得有失的。多爾袞失去了這些人的支持,可真正意義上,他所經營的勢力並沒有受到太大的損傷和震動。
去除掉的,本來就是不服管教的毒瘤。
而這一次,哪怕是處理掉了這些人,也未必就是蒙古或者是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占據了上風。
多爾袞想,慢慢來吧。一樣一樣的來,誰也是逃不過的。
嶽託因大義滅親得到皇太極的讚賞,此事交由嶽託處置,嶽託被皇太極冊封為成親王。
代善一脈,就這麽瞧著或者沒有因為這些損傷而動搖其根本。
但有一些傳言,在那個時候傳出來的話,忽而就慢慢劃過多爾袞的腦海中。
當初所言,孝烈皇後是自願赴死,而其中的見證者便有禮親王代善。
多爾袞想,若是代善一脈都叫皇太極給拿捏了,這些傳言就會變成真的,而不僅僅隻是傳言了。
他的這位四哥,洗清了這些傳言,又怎麽可能會不洗清那些得位不正的傳言呢?
可是,要做這麽多的事情都是需要時間的。
他的這位四哥,還能有這麽多的時間嗎?
多爾袞在想皇太極,皇太極也歪在榻上靜靜的打量著他的十四弟。
轉瞬這麽多年了,他如今到了這個境地,而他的十四弟卻風華正茂正是大展宏圖的時候。
皇太極不願意承認自己的力不從心,卻又無時無刻不感受到自己的力不從心。
他還有那麽多的事情沒有做,卻一眼難以望到以後。唯有眼前一件事,拿下鬆錦,才是最要緊的事情。
清除掉這些蠱惑人心的罪人,上下一心,才能最終贏得這場戰役的勝利。
皇太極深諳此理,所以他的動作是很迅速的,處置也很快就下來的。碩託的能力很好,一切都處置的很妥當。
京中有濟爾哈朗善後,軍中有嶽託和多爾袞在,不會大亂。
但到了此時此刻,想著那些觸目驚心的多年的謀劃,皇太極幾乎是宸妃八阿哥和十一阿哥的三條性命才看到了兩方相爭的慘痛代價。
如此相爭下去,恐怕再有大好的河山,也要被人給作弄掉了。
碩託死前的話雖是狂言悖逆,卻好似也說對了。
他堂堂大清皇帝,能用蒙古騎兵,能將蒙古的王爺們放在他們的屬地上,不許他們幹涉大清的內政,可怎麽就讓幾個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的婦人撥弄呢?
想起曾經站在鬆山前望向關內。
那遙遙一眼至今令皇太極難忘。
在盛京城中還不覺得,如今在這大帳之中想起來,皇太極心中熱血難滅。
若他沒有機會,將來子侄輩總能入關的。大清與蒙古聯姻修好,是重蒙古,但亦不能抑漢。
入關之後,那大片的土地山河亦是大清的臣土子民。
難道將來皇帝的後宮之中隻有蒙古嬪妃嗎?治理那大片的土地和子民才是要緊的差事,蒙古嬪妃到了那個時候都是微不足道的。
大清不與蒙古聯袂治天下。這是助力,不是桎梏。
他不該給兒孫留下這樣的禍患。
何況宸妃與八阿哥十一阿哥的死,已令皇太極心灰意冷了。
如若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上位,至少在三十年之內,八旗女真舊部是沒法子出頭了。兩方爭鬥,皇帝為難,還如何治理這天下?
那些早在他執政的時候就初具規模的矛盾與衝突,豈不是將來要令大清負擔重重了?
皇太極靜靜望向多爾袞。
他忌憚十四弟,可如今放眼望去,滿朝文武,諸王貝勒,竟隻有這位睿郡王一人可以託付。
動盪不安的局勢底下,濟爾哈朗怕是不成的。他隻能守成,不能做開創的人。
「十四弟,朕心中有一疑問。從前不欲確認,如今朕要確鑿的證據。」
皇太極道,「你要替朕去調查清楚,拿到確鑿的證據給朕。對誰都不要說起,你能做到嗎?」
多爾袞道:「臣弟能做到。」
皇太極道:「你不問一問是什麽事情嗎?」
多爾袞道:「能讓皇上交給臣弟秘密調查的,必是大事。既然都已經交給臣弟了,必是皇上認定臣弟能做到而旁人做不到的。既是如此,也不必猶疑不定。」
皇太極定定望著多爾袞:「好。你去查。查到了結果,朕另有旨意給你。」
皇太極心中疑問又何止一個。奈何留給他的時間恐怕不多了。
他看了看自己有些泛灰的指甲,他要做的決定也太多了,可帝動一分,怕是這個時候都不妥當的。還是要先查一查。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