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基建模式再次開啟
手握空間,和離後開啟流放高端局 作者:西風斜月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偏院的傅老夫人端起一碗粳米瘦肉粥剛要往嘴裏送,門外就傳來幾聲驚唿。
接著門被人砰的一聲踹開。
這聲音,她可太熟悉了!
她頭也不抬,也不管粥燙不燙,拿湯勺飛快地往嘴裏塞。
剛塞了一半,一隻手就伸過來,猛地一揮。
手裏的碗被打了出去,連同剩下的半碗粥,摔碎在地上。
兩個官兵接著撲過來,一邊一個架起她的胳膊就往外拖。
傅老夫人毫無反抗之力,“哎喲哎喲”一路叫著,像一隻破麻袋,被人硬生生拖了出去,丟在了街上。
院門外圍滿了人,見她出來,對著她指指點點。
宅子裏的主人和婢仆在陸陸續續往外走,主人家脖子裏套著鎖鏈,婢仆手腕用繩子捆著,一串一串押了出來。
連同西邊老三家,也不例外。
老三媳婦轉眼看到她,不顧官兵阻攔,朝她衝了過來,一口痰照臉就吐了上來,“我呸你個老不死的,養的兒子就是個敗家精!”
“好好的媳婦不要,非得娶個不要臉的。連同你這不要臉的娘,把咱袁家都給害死了!”
傅老夫人坐在地上一言不發。
袁樂韻也很快被押了出來。
她用力掙紮,卻掙不脫官兵的鉗製,直著嗓子哭喊道:“母親,母親救我!我不要去教坊司……”
傅老夫人一怔,連忙扯住旁邊的一個官兵問道:“軍爺,軍爺,這是要將我女兒送到哪兒去呀?”
“教坊司!”
那人用力抽迴衣擺,頭也不迴押著人就走。
教坊司?
去了那裏,人就毀了!
傅老夫人心裏著急,腿腳卻使不上力氣,爬了很久也沒爬起來,隻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女兒被帶走。
她努力伸出手,張大了嘴巴,卻發不出聲音。
終於又急又慌之下,兩眼一翻暈了過去。
再醒來時,她發現自己整個左半身都感覺不到了。
街上空無一人。
偶爾有隻流浪狗經過,在她身上聞了聞,又很快走開。
她躺在地上一動不能動,有氣無力地嚎著,“有人嘛?救命啊!誰來幫幫我呀……”
空蕩蕩的街道,迴應她的,隻有穿街而過的風聲……
從此,京城的街道上,多了一個在雪地泥漿裏匍匐打滾的老叫花。
*
皇上歸朝,威州的大臣自然也要跟著搬迴京師。
朝中大臣殺得殺、貶得貶,大量職位空缺。
所以,明年皇上一定會開恩科。
廖東江恢複了功名,拿著廖贇的推薦信,與瑞兒、瑁哥他們一起迴京,拜入京郊的譚鬆書院,準備明年的會試。
廖贇則再次借病請辭,留在威州書院,接替廖魁成了威州書院的山長。
廖華裳也與祖母和母親一塊留在威州,等明年天氣暖了,再啟程迴京。
這時節,冬麥已經種下,田地裏的人少了,各州府城縣的人便多了起來。
廖華裳紅埠嶺山下建了一座作坊,專門用來研究如何利用甘薯製作粉條和粉皮。
甘薯可削皮曬幹,長期儲存。
甘薯幹可磨了麵蒸餑餑,也可以摻了穀糠喂養家畜。
甘薯產量大,有了富餘,老百姓便想著賣出去一些,換幾個大錢。
隻是甘薯剛剛推廣,除了廖華裳教授的吃法,別的用法還不知道。
所以集市上,雖有很多賣甘薯的人,買甘薯的卻很少。
廖華裳從空間麵板抄錄了一些製作粉皮粉條的做法,打算借著這個冬天試一試。
製作粉條需要用新鮮的甘薯。
作坊裏的匠人將甘薯洗淨切塊,放在一個巨大的石槽裏,兩人踩在木錘上,將甘薯塊砸成泥。
然後加水衝洗、濾渣。
再將濾好渣的甘薯汁倒進一個大瓷盆內沉澱……
沉澱好曬幹的粉末極為滑潤,像是上好的珍珠脂粉。
在另一間作坊裏,四五隻爐灶正熊熊燃燒,爐灶上的大鍋裏盛滿了滾開的水。
匠人拿著一隻用鐵皮做成的平底笸籮,將得到的甘薯粉加水和勻,舀到平底笸籮裏。
在熱水裏緩緩旋轉笸籮,等裏麵的甘薯粉變得透明之後,再在熱水裏打個滾。
當第一張粉條成功揭下,作坊裏頓時響起一陣歡唿聲。
廖華裳腰間係著圍布,袖子一直挽到手肘處。
她從冷水桶裏撈起製作好的粉皮,小心地鋪展在提前準備好的竹篦子上。
第一張粉皮正式落成。
另一邊的大鍋上方,吊著一隻大漏勺。
甘薯粉打成濃稠合宜的糊糊,倒進上方的大漏勺中。
漏勺輕輕晃動,無數白色的絲線均勻地落入水中。
這邊燙著,另一邊撈起成型的粉條,放到冷水缸裏。
冷卻之後,透明的粉條便做好了。
長長的粉條被搭在竹竿上,晾到了另一間倉庫裏。
甘薯製成粉皮和粉條,就可以存儲更長的時間。
更重要的是,若能成功,可以將甘薯提上一個新的價格。
這樣百姓不止能吃飽肚子,還能從中獲利。
北關第一場雪落下來時,廖氏所有鍋子店和飯莊裏,都上了一樣新菜品:粉條。
甘薯做成的粉條彈性好、耐煮有嚼勁,浸足了湯汁的粉條,更是柔嫩爽滑、鮮香可口。
加了粉條,在天氣寒冷、青菜匱乏的北關,以往要吃一整個冬季、膩到不行的大白菜,也重新變得美味起來。
廖華裳一不作二不休,幹脆從空間麵板上抄錄了大量的食譜和菜譜,交給各個飯莊。
並將菜譜製作成畫,張貼在飯莊的牆上。
誰想要,可從店中買了紙墨,自行抄錄。
一時間,酸辣甘薯粉、肉沫粉條、白菜燉粉條……
各種各樣的菜式迅速風靡北關四省。
廖華裳並沒有隱瞞粉條製作方法,除了自家的作坊之外,若有其他人想製作,她也會派人專門過去指點。
不到半年,甘薯的價格翻了幾倍。各地粉條製作作坊像雨後春筍,紛紛冒了出來。
威州百姓感念廖華裳恩德,在城中為她立了生祠。
在生祠落成的那一天,廖華裳沉寂已久的麵板突然有了動靜,“叮,檢測到威州領土基建模式條件已達成,是否開啟基建模式?”
接著門被人砰的一聲踹開。
這聲音,她可太熟悉了!
她頭也不抬,也不管粥燙不燙,拿湯勺飛快地往嘴裏塞。
剛塞了一半,一隻手就伸過來,猛地一揮。
手裏的碗被打了出去,連同剩下的半碗粥,摔碎在地上。
兩個官兵接著撲過來,一邊一個架起她的胳膊就往外拖。
傅老夫人毫無反抗之力,“哎喲哎喲”一路叫著,像一隻破麻袋,被人硬生生拖了出去,丟在了街上。
院門外圍滿了人,見她出來,對著她指指點點。
宅子裏的主人和婢仆在陸陸續續往外走,主人家脖子裏套著鎖鏈,婢仆手腕用繩子捆著,一串一串押了出來。
連同西邊老三家,也不例外。
老三媳婦轉眼看到她,不顧官兵阻攔,朝她衝了過來,一口痰照臉就吐了上來,“我呸你個老不死的,養的兒子就是個敗家精!”
“好好的媳婦不要,非得娶個不要臉的。連同你這不要臉的娘,把咱袁家都給害死了!”
傅老夫人坐在地上一言不發。
袁樂韻也很快被押了出來。
她用力掙紮,卻掙不脫官兵的鉗製,直著嗓子哭喊道:“母親,母親救我!我不要去教坊司……”
傅老夫人一怔,連忙扯住旁邊的一個官兵問道:“軍爺,軍爺,這是要將我女兒送到哪兒去呀?”
“教坊司!”
那人用力抽迴衣擺,頭也不迴押著人就走。
教坊司?
去了那裏,人就毀了!
傅老夫人心裏著急,腿腳卻使不上力氣,爬了很久也沒爬起來,隻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女兒被帶走。
她努力伸出手,張大了嘴巴,卻發不出聲音。
終於又急又慌之下,兩眼一翻暈了過去。
再醒來時,她發現自己整個左半身都感覺不到了。
街上空無一人。
偶爾有隻流浪狗經過,在她身上聞了聞,又很快走開。
她躺在地上一動不能動,有氣無力地嚎著,“有人嘛?救命啊!誰來幫幫我呀……”
空蕩蕩的街道,迴應她的,隻有穿街而過的風聲……
從此,京城的街道上,多了一個在雪地泥漿裏匍匐打滾的老叫花。
*
皇上歸朝,威州的大臣自然也要跟著搬迴京師。
朝中大臣殺得殺、貶得貶,大量職位空缺。
所以,明年皇上一定會開恩科。
廖東江恢複了功名,拿著廖贇的推薦信,與瑞兒、瑁哥他們一起迴京,拜入京郊的譚鬆書院,準備明年的會試。
廖贇則再次借病請辭,留在威州書院,接替廖魁成了威州書院的山長。
廖華裳也與祖母和母親一塊留在威州,等明年天氣暖了,再啟程迴京。
這時節,冬麥已經種下,田地裏的人少了,各州府城縣的人便多了起來。
廖華裳紅埠嶺山下建了一座作坊,專門用來研究如何利用甘薯製作粉條和粉皮。
甘薯可削皮曬幹,長期儲存。
甘薯幹可磨了麵蒸餑餑,也可以摻了穀糠喂養家畜。
甘薯產量大,有了富餘,老百姓便想著賣出去一些,換幾個大錢。
隻是甘薯剛剛推廣,除了廖華裳教授的吃法,別的用法還不知道。
所以集市上,雖有很多賣甘薯的人,買甘薯的卻很少。
廖華裳從空間麵板抄錄了一些製作粉皮粉條的做法,打算借著這個冬天試一試。
製作粉條需要用新鮮的甘薯。
作坊裏的匠人將甘薯洗淨切塊,放在一個巨大的石槽裏,兩人踩在木錘上,將甘薯塊砸成泥。
然後加水衝洗、濾渣。
再將濾好渣的甘薯汁倒進一個大瓷盆內沉澱……
沉澱好曬幹的粉末極為滑潤,像是上好的珍珠脂粉。
在另一間作坊裏,四五隻爐灶正熊熊燃燒,爐灶上的大鍋裏盛滿了滾開的水。
匠人拿著一隻用鐵皮做成的平底笸籮,將得到的甘薯粉加水和勻,舀到平底笸籮裏。
在熱水裏緩緩旋轉笸籮,等裏麵的甘薯粉變得透明之後,再在熱水裏打個滾。
當第一張粉條成功揭下,作坊裏頓時響起一陣歡唿聲。
廖華裳腰間係著圍布,袖子一直挽到手肘處。
她從冷水桶裏撈起製作好的粉皮,小心地鋪展在提前準備好的竹篦子上。
第一張粉皮正式落成。
另一邊的大鍋上方,吊著一隻大漏勺。
甘薯粉打成濃稠合宜的糊糊,倒進上方的大漏勺中。
漏勺輕輕晃動,無數白色的絲線均勻地落入水中。
這邊燙著,另一邊撈起成型的粉條,放到冷水缸裏。
冷卻之後,透明的粉條便做好了。
長長的粉條被搭在竹竿上,晾到了另一間倉庫裏。
甘薯製成粉皮和粉條,就可以存儲更長的時間。
更重要的是,若能成功,可以將甘薯提上一個新的價格。
這樣百姓不止能吃飽肚子,還能從中獲利。
北關第一場雪落下來時,廖氏所有鍋子店和飯莊裏,都上了一樣新菜品:粉條。
甘薯做成的粉條彈性好、耐煮有嚼勁,浸足了湯汁的粉條,更是柔嫩爽滑、鮮香可口。
加了粉條,在天氣寒冷、青菜匱乏的北關,以往要吃一整個冬季、膩到不行的大白菜,也重新變得美味起來。
廖華裳一不作二不休,幹脆從空間麵板上抄錄了大量的食譜和菜譜,交給各個飯莊。
並將菜譜製作成畫,張貼在飯莊的牆上。
誰想要,可從店中買了紙墨,自行抄錄。
一時間,酸辣甘薯粉、肉沫粉條、白菜燉粉條……
各種各樣的菜式迅速風靡北關四省。
廖華裳並沒有隱瞞粉條製作方法,除了自家的作坊之外,若有其他人想製作,她也會派人專門過去指點。
不到半年,甘薯的價格翻了幾倍。各地粉條製作作坊像雨後春筍,紛紛冒了出來。
威州百姓感念廖華裳恩德,在城中為她立了生祠。
在生祠落成的那一天,廖華裳沉寂已久的麵板突然有了動靜,“叮,檢測到威州領土基建模式條件已達成,是否開啟基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