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還在繼續,一切都百廢待興,新的一天把昨天倒在地上沒清理完的木材扛走之後,整個建房的位置又再次恢複到上島之初時看到的狀態,一片空蕩蕩的平地!
同時潮濕的玉米也在附近的空地上用防雨布曬著,趁著最近天氣較好,盡快讓其曬幹保存也能讓我徹底放開手腳大幹一場,不至於每天忙完羊和房屋的事情外還要折騰玉米。
這塊區域完全清理之後的空地依然會是建造新房的位置,雖然前一棟房因為台風而損毀,但是並不影響它是一個比較合適的建房位置,隻能說明倒塌的房屋確實經不起台風的摧殘!
我又開始把堆在一邊的各種現成木材挑選出來準備立柱頭重新建造房子,可當我立了幾根柱頭之後才反應過來自己在做什麽?
一時間又有些發愣,準備立上柱頭再建一座木頭房子,然後再被台風吹倒再建嗎?
就這樣周而複始,一直毫無作用的忙碌!
這樣重複的修建和毀滅,一個不小心我自己的小命可能還會搭在裏麵實在不是好的選擇,反應過來之後我決定推倒做木頭房子的方案,啟動b計劃......
純木結構的房子在經過數次台風的考驗過後,說明在這座島上存在並不合適,再建就隻能證明我的愚蠢。
而山洞又具有極大的危險性,那麽選擇上就隻能建磚瓦房了,幾乎沒有其它選擇!
計劃中建造的新房屋還是隻修建一層,技術以及條件的限製想要住上樓房是那麽的遙不可及。
至少在我可以預見的很多年內都沒有可能會蓋樓,因為沒有鋼筋和水泥這兩種最重要的建築材料。
初步的打算是建造兩間大房間和一個廁所一間廚房,大房間規格三米乘四米左右,這樣基本才能滿足現在的需求。
至於屋頂的話暫時隻有草頂和蓋瓦兩種選擇,草頂相對花費的時間更少,可以快速的把房屋建成並投入使用。
瓦房的弊端是工作量會比用草頂增加許多倍,而且房屋也遲遲不能投入使用,但在最終權衡後還是選擇了瓦房。
......
小時候家裏的房子就是瓦房,質量過硬又燒得好的青瓦聽老人說能用到100年都不成問題。
我寧願花費更多時間一步到位,也不想三天兩頭地在房子上花費工夫,就像現在這座被吹倒的房子一樣,當初辛辛苦苦的建設,它的倒塌不僅讓我損失不少家產,並且又要花費大量的時候重建!
房屋的高度還是在3米左右,牆體厚度也就是磚的長度;磚的尺寸會跟標準磚的尺寸大致差不多,畢竟這種尺寸是最常見也是用得最順手的。
有問題的地方是我沒有尺子,隻能用估算和找參照物的方式讓磚的尺寸做得盡量接近。
現代技術這麽發達,磚的尺寸都一直沒有改變,就說明這個尺寸是最合適的。
而且標準磚燒製起來我也更有把握,建造時當然希望越大越好,可始終還是要講究個合適!
想好最終的方案之後事情就變得簡單多了,一切都可以按照現代工藝的步驟完成,除了所有工序都需要自己親手完成和缺少水泥外,操作步驟幾乎可以照搬。
這時候又不得不麵臨跟以前製作其它東西時一樣的問題,製作輔助工具,也就是模具!
就像工廠裏製造大部分產品一樣,想要出來的產品尺寸規格都一致,那麽就必須借助模具的力量。
製磚的原始輔助工具叫磚盒子,它跟煉銅鐵的模具是不一樣的,這個是用來磚塊成型可以反複使用。
簡單的說就是一個空心沒有底部和頂部的木板盒子,把調好的濕泥按進去去除多餘的部分後再倒出來就是一塊合格的磚坯。
要是放在以前製作它幾乎就是妄想,但是現在以現有的工具製作雖然不算簡單,但也不會花太多的功夫!
我先把兩根大腿粗細的幹木頭去除樹皮後從中間畫好線用手鋸對半切開,厚度改成三公分左右再把兩邊的邊緣進行修理,再鋸兩片稍短的木板,最後四張可以叫做木板的厚板合攏之後經過不斷修形,裏麵的空間就剛好是磚的尺寸。
......
外側的木板比磚要長五公分左右用來釘上釘子固定,在沒有現成釘子又沒有多餘鐵的情況下,我隻能把現成的鐵器之一熔化後製作鐵釘。
有時候的選擇總是讓人很頭疼,最始終要做出決定,最後隻能把暫時作用最小的菜刀熔成鐵釘。
即使心痛到無法唿吸,也沒有更好的辦法解決!
鐵釘的模具是一個非常頭痛的問題,我隻能用小木棍削成鐵釘的形狀後一個一個分開按進濕泥製作的模具裏,並且隻有一麵。
熔化鐵水時隻能在一邊拉動風箱的同時,慢慢地移動模具,每一個孔位裏裝滿就移到下一個。
最後得到的鐵釘因為隻有一麵模具的緣故,並不呈圓形,而是一個三角形,倒並不影響實用性。
小時候家裏的磚盒子是可以拆分的,拆分開就是幾塊類似h型狀的木板,還記得幾歲的時候調皮偷玩把手指砸破直到現在手上都還有當時留下的迴憶。
我做的這個對比起來就要笨重很多,因為不能拆分,所以做好之後磚坯從裏麵倒出來要麻煩不少,調泥土時就要盡量調得幹一些以免粘連。
兩塊長木板的中間被我橫向割了一條毛線粗的細縫,磚坯成型之後用線一拉,一次可以成型兩塊磚,這也是我唯一能想到提高效率的辦法了!
製磚的步驟非常多,一般製作磚瓦的泥土都會精過挑選,主要是選擇帶有粘性的土質,當然這並不是說需要去遠處挖黏土迴來,空地裏的地壤也基本能夠達到條件。
......
其次就是讓調泥的土裏沒有雜質,比如石頭和雜草等,這樣做出的磚才能用得更久。
第三步是煉泥,也就是調泥,這個泥加水之後需要人進去不停的踩動,直到踩得類似麵團似的才算成功,這可就不是一時半刻能夠完成的了。
第四步是準備草木灰,它的作用就是磚要成型分開時防止與木板粘連到一起,如果和磚盒子粘住後最後倒出來也變形不能用。
第五步是搭建一個工作台,高度在一米二左右,我就可以直接站立著工作,如果條件允許的話最好再建一個棚子,可以不用在太陽直射下工作。
後麵的步驟相對簡單,把泥摔打幾次讓其變得更加軟和,然後在盒子裏撒上草木灰防止沾連,再把大塊泥土用力朝盒子裏摔去,這是力氣活中帶技術性,摔得不準會填不滿。
到了這裏磚坯的製作就算基本完成,然後是擺放風幹,先在寬敞風大的位置地麵鋪上一層幹草,再放上剛成型的磚坯。
擺放也很有講究,不能過密的擺放以免粘連,每塊之間都要留至少兩公分的空隙,也不能擺放得太高,底層磚受力太大就會變形。
一般都是交叉擺放,最後在頂部表麵放上幹草減少被雨淋,基本的前期步驟就是這樣!
瓦的模具比製磚模具還要複雜得多,它的結構就類似下麵一個轉盤,上麵是一個我們平時裝水的水桶。
不過是那種用多塊木條拚接起來沒有桶底和桶蓋的老式木桶,其中有一塊木條會專門長出一截方便轉動!
它的難度可以說相當之高,桶的兩端尺寸會有輕微差別,做出來的瓦也會一頭的尺寸稍小,這樣以後蓋瓦時會更方便。
具體的原因我也不是很清楚,反正我隻是照著記憶中的方式來做。
最大的難點是用木塊組成圓形和之間拚接的問題,而且傳統的瓦桶是可以活動的,泥坯圍著它一圈合攏之後再把它收緊,就可以直接把圓形的瓦坯提起來拿走風幹了,風幹後再進行切割。
......
這樣的高難度工具讓我絞盡腦汁也實在想不出怎麽製作,最後隻能被迫放棄選擇最笨的辦法,用一根遠處樹林裏倒在地上直徑在三十公分左右大樹主幹做為材料。
這可是個大工程,隻能用手鋸一點一點的磨斷,鋸斷一端時的我的右手就酸痛難忍再也使不上力,而且手掌上也多了兩個血泡,眼看著時間不早我也就暫時停工。
第二天的上午手臂更加酸軟,但是為了趕進度隻能咬牙切齒的進行,這一巨大的工作量直到下午過去了一半才完成,這時候我的右手我已經感覺廢掉了!
顫抖著雙手把這一段長度在30公分的樹樁抱迴工地上,去掉外皮再經過簡單的修理成圓形,它就成了瓦桶。
做瓦還不是這麽簡單,它所需要的泥也有很多規矩,調好之後要放在地上呈一個長方形。
再用細線割成寬30公分、長60公分並厚一公分的泥坯料,割下來的一整塊直接圍到瓦桶的一周,並把接頭處壓緊沾牢。
原本的瓦桶會去掉多餘的泥料後用左手轉動模具盤,右手用一個弧形工具上下不停地打壓坯泥,並抹平坯泥,還要不時的沾點水磨光表麵。
而我做的就完全沒有這些步驟了,因為能讓它轉動這一最基本的條件都達不到,甚至能不能調好合適的泥都還是未知。
我隻能把切割好的泥片直接圍在瓦桶上合攏後把泥坯均勻的分成三塊再轉移到地上風幹。
瓦跟以前農村的土瓦差不多尺寸,可能會稍大一點,我已經沒辦法在意那麽多了,能做出來都是花了極大的力氣。
做好之後差不多也快天黑了,做磚盒子用時一天,瓦桶又用了接近兩天,這三天建房的進度看似毫無進展,不過做的事情卻至關重要,有了它們才能順利的進入下一步。
同時潮濕的玉米也在附近的空地上用防雨布曬著,趁著最近天氣較好,盡快讓其曬幹保存也能讓我徹底放開手腳大幹一場,不至於每天忙完羊和房屋的事情外還要折騰玉米。
這塊區域完全清理之後的空地依然會是建造新房的位置,雖然前一棟房因為台風而損毀,但是並不影響它是一個比較合適的建房位置,隻能說明倒塌的房屋確實經不起台風的摧殘!
我又開始把堆在一邊的各種現成木材挑選出來準備立柱頭重新建造房子,可當我立了幾根柱頭之後才反應過來自己在做什麽?
一時間又有些發愣,準備立上柱頭再建一座木頭房子,然後再被台風吹倒再建嗎?
就這樣周而複始,一直毫無作用的忙碌!
這樣重複的修建和毀滅,一個不小心我自己的小命可能還會搭在裏麵實在不是好的選擇,反應過來之後我決定推倒做木頭房子的方案,啟動b計劃......
純木結構的房子在經過數次台風的考驗過後,說明在這座島上存在並不合適,再建就隻能證明我的愚蠢。
而山洞又具有極大的危險性,那麽選擇上就隻能建磚瓦房了,幾乎沒有其它選擇!
計劃中建造的新房屋還是隻修建一層,技術以及條件的限製想要住上樓房是那麽的遙不可及。
至少在我可以預見的很多年內都沒有可能會蓋樓,因為沒有鋼筋和水泥這兩種最重要的建築材料。
初步的打算是建造兩間大房間和一個廁所一間廚房,大房間規格三米乘四米左右,這樣基本才能滿足現在的需求。
至於屋頂的話暫時隻有草頂和蓋瓦兩種選擇,草頂相對花費的時間更少,可以快速的把房屋建成並投入使用。
瓦房的弊端是工作量會比用草頂增加許多倍,而且房屋也遲遲不能投入使用,但在最終權衡後還是選擇了瓦房。
......
小時候家裏的房子就是瓦房,質量過硬又燒得好的青瓦聽老人說能用到100年都不成問題。
我寧願花費更多時間一步到位,也不想三天兩頭地在房子上花費工夫,就像現在這座被吹倒的房子一樣,當初辛辛苦苦的建設,它的倒塌不僅讓我損失不少家產,並且又要花費大量的時候重建!
房屋的高度還是在3米左右,牆體厚度也就是磚的長度;磚的尺寸會跟標準磚的尺寸大致差不多,畢竟這種尺寸是最常見也是用得最順手的。
有問題的地方是我沒有尺子,隻能用估算和找參照物的方式讓磚的尺寸做得盡量接近。
現代技術這麽發達,磚的尺寸都一直沒有改變,就說明這個尺寸是最合適的。
而且標準磚燒製起來我也更有把握,建造時當然希望越大越好,可始終還是要講究個合適!
想好最終的方案之後事情就變得簡單多了,一切都可以按照現代工藝的步驟完成,除了所有工序都需要自己親手完成和缺少水泥外,操作步驟幾乎可以照搬。
這時候又不得不麵臨跟以前製作其它東西時一樣的問題,製作輔助工具,也就是模具!
就像工廠裏製造大部分產品一樣,想要出來的產品尺寸規格都一致,那麽就必須借助模具的力量。
製磚的原始輔助工具叫磚盒子,它跟煉銅鐵的模具是不一樣的,這個是用來磚塊成型可以反複使用。
簡單的說就是一個空心沒有底部和頂部的木板盒子,把調好的濕泥按進去去除多餘的部分後再倒出來就是一塊合格的磚坯。
要是放在以前製作它幾乎就是妄想,但是現在以現有的工具製作雖然不算簡單,但也不會花太多的功夫!
我先把兩根大腿粗細的幹木頭去除樹皮後從中間畫好線用手鋸對半切開,厚度改成三公分左右再把兩邊的邊緣進行修理,再鋸兩片稍短的木板,最後四張可以叫做木板的厚板合攏之後經過不斷修形,裏麵的空間就剛好是磚的尺寸。
......
外側的木板比磚要長五公分左右用來釘上釘子固定,在沒有現成釘子又沒有多餘鐵的情況下,我隻能把現成的鐵器之一熔化後製作鐵釘。
有時候的選擇總是讓人很頭疼,最始終要做出決定,最後隻能把暫時作用最小的菜刀熔成鐵釘。
即使心痛到無法唿吸,也沒有更好的辦法解決!
鐵釘的模具是一個非常頭痛的問題,我隻能用小木棍削成鐵釘的形狀後一個一個分開按進濕泥製作的模具裏,並且隻有一麵。
熔化鐵水時隻能在一邊拉動風箱的同時,慢慢地移動模具,每一個孔位裏裝滿就移到下一個。
最後得到的鐵釘因為隻有一麵模具的緣故,並不呈圓形,而是一個三角形,倒並不影響實用性。
小時候家裏的磚盒子是可以拆分的,拆分開就是幾塊類似h型狀的木板,還記得幾歲的時候調皮偷玩把手指砸破直到現在手上都還有當時留下的迴憶。
我做的這個對比起來就要笨重很多,因為不能拆分,所以做好之後磚坯從裏麵倒出來要麻煩不少,調泥土時就要盡量調得幹一些以免粘連。
兩塊長木板的中間被我橫向割了一條毛線粗的細縫,磚坯成型之後用線一拉,一次可以成型兩塊磚,這也是我唯一能想到提高效率的辦法了!
製磚的步驟非常多,一般製作磚瓦的泥土都會精過挑選,主要是選擇帶有粘性的土質,當然這並不是說需要去遠處挖黏土迴來,空地裏的地壤也基本能夠達到條件。
......
其次就是讓調泥的土裏沒有雜質,比如石頭和雜草等,這樣做出的磚才能用得更久。
第三步是煉泥,也就是調泥,這個泥加水之後需要人進去不停的踩動,直到踩得類似麵團似的才算成功,這可就不是一時半刻能夠完成的了。
第四步是準備草木灰,它的作用就是磚要成型分開時防止與木板粘連到一起,如果和磚盒子粘住後最後倒出來也變形不能用。
第五步是搭建一個工作台,高度在一米二左右,我就可以直接站立著工作,如果條件允許的話最好再建一個棚子,可以不用在太陽直射下工作。
後麵的步驟相對簡單,把泥摔打幾次讓其變得更加軟和,然後在盒子裏撒上草木灰防止沾連,再把大塊泥土用力朝盒子裏摔去,這是力氣活中帶技術性,摔得不準會填不滿。
到了這裏磚坯的製作就算基本完成,然後是擺放風幹,先在寬敞風大的位置地麵鋪上一層幹草,再放上剛成型的磚坯。
擺放也很有講究,不能過密的擺放以免粘連,每塊之間都要留至少兩公分的空隙,也不能擺放得太高,底層磚受力太大就會變形。
一般都是交叉擺放,最後在頂部表麵放上幹草減少被雨淋,基本的前期步驟就是這樣!
瓦的模具比製磚模具還要複雜得多,它的結構就類似下麵一個轉盤,上麵是一個我們平時裝水的水桶。
不過是那種用多塊木條拚接起來沒有桶底和桶蓋的老式木桶,其中有一塊木條會專門長出一截方便轉動!
它的難度可以說相當之高,桶的兩端尺寸會有輕微差別,做出來的瓦也會一頭的尺寸稍小,這樣以後蓋瓦時會更方便。
具體的原因我也不是很清楚,反正我隻是照著記憶中的方式來做。
最大的難點是用木塊組成圓形和之間拚接的問題,而且傳統的瓦桶是可以活動的,泥坯圍著它一圈合攏之後再把它收緊,就可以直接把圓形的瓦坯提起來拿走風幹了,風幹後再進行切割。
......
這樣的高難度工具讓我絞盡腦汁也實在想不出怎麽製作,最後隻能被迫放棄選擇最笨的辦法,用一根遠處樹林裏倒在地上直徑在三十公分左右大樹主幹做為材料。
這可是個大工程,隻能用手鋸一點一點的磨斷,鋸斷一端時的我的右手就酸痛難忍再也使不上力,而且手掌上也多了兩個血泡,眼看著時間不早我也就暫時停工。
第二天的上午手臂更加酸軟,但是為了趕進度隻能咬牙切齒的進行,這一巨大的工作量直到下午過去了一半才完成,這時候我的右手我已經感覺廢掉了!
顫抖著雙手把這一段長度在30公分的樹樁抱迴工地上,去掉外皮再經過簡單的修理成圓形,它就成了瓦桶。
做瓦還不是這麽簡單,它所需要的泥也有很多規矩,調好之後要放在地上呈一個長方形。
再用細線割成寬30公分、長60公分並厚一公分的泥坯料,割下來的一整塊直接圍到瓦桶的一周,並把接頭處壓緊沾牢。
原本的瓦桶會去掉多餘的泥料後用左手轉動模具盤,右手用一個弧形工具上下不停地打壓坯泥,並抹平坯泥,還要不時的沾點水磨光表麵。
而我做的就完全沒有這些步驟了,因為能讓它轉動這一最基本的條件都達不到,甚至能不能調好合適的泥都還是未知。
我隻能把切割好的泥片直接圍在瓦桶上合攏後把泥坯均勻的分成三塊再轉移到地上風幹。
瓦跟以前農村的土瓦差不多尺寸,可能會稍大一點,我已經沒辦法在意那麽多了,能做出來都是花了極大的力氣。
做好之後差不多也快天黑了,做磚盒子用時一天,瓦桶又用了接近兩天,這三天建房的進度看似毫無進展,不過做的事情卻至關重要,有了它們才能順利的進入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