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在秦嶺南邊的川陝交界處有座李家山。
熟悉李家山的人都曉得,他們做事情向來是“肚臍眼裏屙尿:格外一股兒。”就拿修建祠堂這件事情來說,其他宗祠的人都把祠堂修在人口居住集中的地方,李家山人卻與眾不同,他們把祠堂孤零零地修建在遠離人群的一個山包上。
這裏地處李家山的最南邊,是一個占地近十畝的平台,高出周圍地勢十多丈。站在祠堂的院壩裏,朝北往山下看過去,山坡下還有“三灣、四梁、一個壩”,方圓近百餘裏,住著李家祠堂兩百多戶、上千口人。
北坡東麵是一片地勢較緩的平地,在一簇簇樹叢中,掩隱著一幢幢粉牆黑瓦的吊腳樓,那是李家山人聚居最集中的簸箕壩。順著簸箕壩向西灣、南灣和北灣的三條小跑走出去,就可以分別到達陝西南、甘肅東和四川北的地界。
站在祠堂院壩裏,往朝南的方向看得見山下的金溪壩,天氣晴朗的日子,還依稀可以看見藏在崇山峻嶺中的烏龍江和金溪河閃著粼粼的波光。南坡下有三道地勢顯要的隘口,既保衛著李家山人的安全,也是從李家山進入四川地界的金溪壩、兩河口和烏龍鎮的必經之處。
在祠堂院壩的正中間有一眼泉水,冬曖夏涼終年不涸,可供上千人飲用。當年,李家的先人李忠率領部下抗擊官兵時,選中這裏修築了營房、訓練場和外圍工事,又在三道隘口處各修建了一個門樓和一段垛牆,常年派兵勇守衛在三個隘口上。真個是居高臨下,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官兵和仇家來了,也隻有望而卻步。
李忠去世以後,兩百多年來,李家山人一直派兵勇輪番駐守在山包上的營房和前山三道隘口的門樓裏。後來,隨著時間的過去,官兵停止了圍剿,仇家也不敢前來騷擾,李家山人認為守住了三道隘口就萬無一失了,他們就把山包上的營房改建成了祠堂。
看守祠堂的管賬先生李德權的家,就在祠堂的左邊。他家祖上是李忠的三兒子,秀才出身,有文化,跟著父親李忠隨軍當軍師。他的後人子承父業,一直擔任祠堂的管賬先生,相當於祠堂的副族長。李德權的兒子李崇品現在是李家山兵勇護衛隊的總頭目,他父子倆精明能幹,深得現任族長李載豪和族人們的信任。
時間的年輪轉到了公元1912年。這是不平靜的一年,古老的華夏大地發生了震驚世界的資產階級革命,隨著這一年的到來,中華民國紀年的鍾聲敲響了。
山裏人還不曉得這一年發生的重大變故,他們仍然在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地為生計操勞著。
這一年除夕的下午,是個難得的好天氣,沒有一絲風,也沒有一滴雨、一片雪。李德權和兒子李崇品在祠堂外邊的山坡下,一邊挖地,一邊扯起喉嚨,“哦荷”連天地對山歌。
兒子唱道:“臘月三十天,手拿黃曆翻,明年日子是那般?”
父親接過來唱道:“正月是新年,火炮鬧喧天,快樂逍遙像神仙。”
“二月驚蟄前,廟內把香還,一年更比一年甜。”山裏人對山歌,經常是這邊唱來那邊接,這時候,祠堂下邊有人接上句子,跟著唱起來了。
李德權聽到有人和他父子倆對山歌,更加來了勁,他接過來唱道:“找到了好日子,明年三月間,清明穀雨上茶山。”
李崇品也不甘落後,接過父親的山歌唱道:“四月立夏嚐三新,櫻桃熟了麥子黃,杏子酸掉女人牙。”
“五月端陽節,下河劃龍船,姑娘小夥相親忙。”對歌的聲音越來越近,李德權抬頭往山下一看,是族長李載豪的二兒子李德貴喜氣洋洋地走過來了。
“大哥,都過年了,你倆爺子還在忙啥子呀?”李德貴是李德權的堂弟,他正好有事求堂哥幫忙,滿臉笑容地恭維著問他。
沒有想到,李德權卻把臉一沉:“你這幾天和德寶跑哪裏瘋去了?出門招唿也不打一聲?”
“大哥,我和二哥下河壩去了。”李德貴小心翼翼地迴答。
德寶是族長李載豪的長子,李德貴的親大哥,但李家祠堂的子女是按宗祠長幼排序,李德寶比李德權年紀小,李德貴在外麵隻能把自家的親大哥叫“二哥。
李德權聽了李德貴的迴答,更是十分嚴厲地質問:“啥子?你們到金溪壩去了?”
“嗯。”李德貴乞求地望著他,怯生生地迴答。
“我說你倆弟兄呀?”李德權把手中捏著的鋤頭狠狠地往地裏挖下去,他丟下鋤頭,抬頭盯著李德貴,氣得說不出話來了。
“啥事?啥事?大年三十的,弟娃來了,你也不喊人家進屋坐,還在發啥子‘人來瘋’?”李德權的老伴李陳氏,本來在院壩裏帶著兩歲的孫女兒秋女子耍的正高興,突然聽見老伴在大聲武氣地訓斥人,連忙抱上孫女兒,踮著一雙裹得像棕子一樣的小腳腳跑過來。她看見是老伴在吼李德貴,連忙護短。
“大嫂。”李德貴就象看見了救星了一樣,連忙上前討好地把侄孫女抱到自己的懷中。
李德權盯著李德貴,恨恨地說:“你問問他幹的好事?”
“咋個啦?德貴?你和你二哥,這幾天跑哪裏去了?”李陳氏十分賢慧,她不管是對自家的兒子,或是親戚,都是處處想法護著,她聽到老伴說得嚴厲,連忙關切地詢問李德貴。
李德貴囁嚅著腮幫子,小心地迴答:“我和二哥在金溪壩挖金坑。”
“德貴呀!你們都四十多歲的人了,咋個這麽不懂事呢?”李陳氏再是護短,也不得不責備起李德貴了。
不是李陳氏不幫李德貴,也不是李德權發“人來瘋”,就連李德貴自己都心虛,說明肯定是他做錯事了。
在李家山,不管是大人和小娃兒,也不管是從外地娶進來的媳婦或是招贅進來的女婿,隻要他們進了李家的祠堂,同李家山人攀上了親戚,李家山的族長都要給他們講一番李家山人的血海深仇。
</p>
在秦嶺南邊的川陝交界處有座李家山。
熟悉李家山的人都曉得,他們做事情向來是“肚臍眼裏屙尿:格外一股兒。”就拿修建祠堂這件事情來說,其他宗祠的人都把祠堂修在人口居住集中的地方,李家山人卻與眾不同,他們把祠堂孤零零地修建在遠離人群的一個山包上。
這裏地處李家山的最南邊,是一個占地近十畝的平台,高出周圍地勢十多丈。站在祠堂的院壩裏,朝北往山下看過去,山坡下還有“三灣、四梁、一個壩”,方圓近百餘裏,住著李家祠堂兩百多戶、上千口人。
北坡東麵是一片地勢較緩的平地,在一簇簇樹叢中,掩隱著一幢幢粉牆黑瓦的吊腳樓,那是李家山人聚居最集中的簸箕壩。順著簸箕壩向西灣、南灣和北灣的三條小跑走出去,就可以分別到達陝西南、甘肅東和四川北的地界。
站在祠堂院壩裏,往朝南的方向看得見山下的金溪壩,天氣晴朗的日子,還依稀可以看見藏在崇山峻嶺中的烏龍江和金溪河閃著粼粼的波光。南坡下有三道地勢顯要的隘口,既保衛著李家山人的安全,也是從李家山進入四川地界的金溪壩、兩河口和烏龍鎮的必經之處。
在祠堂院壩的正中間有一眼泉水,冬曖夏涼終年不涸,可供上千人飲用。當年,李家的先人李忠率領部下抗擊官兵時,選中這裏修築了營房、訓練場和外圍工事,又在三道隘口處各修建了一個門樓和一段垛牆,常年派兵勇守衛在三個隘口上。真個是居高臨下,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官兵和仇家來了,也隻有望而卻步。
李忠去世以後,兩百多年來,李家山人一直派兵勇輪番駐守在山包上的營房和前山三道隘口的門樓裏。後來,隨著時間的過去,官兵停止了圍剿,仇家也不敢前來騷擾,李家山人認為守住了三道隘口就萬無一失了,他們就把山包上的營房改建成了祠堂。
看守祠堂的管賬先生李德權的家,就在祠堂的左邊。他家祖上是李忠的三兒子,秀才出身,有文化,跟著父親李忠隨軍當軍師。他的後人子承父業,一直擔任祠堂的管賬先生,相當於祠堂的副族長。李德權的兒子李崇品現在是李家山兵勇護衛隊的總頭目,他父子倆精明能幹,深得現任族長李載豪和族人們的信任。
時間的年輪轉到了公元1912年。這是不平靜的一年,古老的華夏大地發生了震驚世界的資產階級革命,隨著這一年的到來,中華民國紀年的鍾聲敲響了。
山裏人還不曉得這一年發生的重大變故,他們仍然在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地為生計操勞著。
這一年除夕的下午,是個難得的好天氣,沒有一絲風,也沒有一滴雨、一片雪。李德權和兒子李崇品在祠堂外邊的山坡下,一邊挖地,一邊扯起喉嚨,“哦荷”連天地對山歌。
兒子唱道:“臘月三十天,手拿黃曆翻,明年日子是那般?”
父親接過來唱道:“正月是新年,火炮鬧喧天,快樂逍遙像神仙。”
“二月驚蟄前,廟內把香還,一年更比一年甜。”山裏人對山歌,經常是這邊唱來那邊接,這時候,祠堂下邊有人接上句子,跟著唱起來了。
李德權聽到有人和他父子倆對山歌,更加來了勁,他接過來唱道:“找到了好日子,明年三月間,清明穀雨上茶山。”
李崇品也不甘落後,接過父親的山歌唱道:“四月立夏嚐三新,櫻桃熟了麥子黃,杏子酸掉女人牙。”
“五月端陽節,下河劃龍船,姑娘小夥相親忙。”對歌的聲音越來越近,李德權抬頭往山下一看,是族長李載豪的二兒子李德貴喜氣洋洋地走過來了。
“大哥,都過年了,你倆爺子還在忙啥子呀?”李德貴是李德權的堂弟,他正好有事求堂哥幫忙,滿臉笑容地恭維著問他。
沒有想到,李德權卻把臉一沉:“你這幾天和德寶跑哪裏瘋去了?出門招唿也不打一聲?”
“大哥,我和二哥下河壩去了。”李德貴小心翼翼地迴答。
德寶是族長李載豪的長子,李德貴的親大哥,但李家祠堂的子女是按宗祠長幼排序,李德寶比李德權年紀小,李德貴在外麵隻能把自家的親大哥叫“二哥。
李德權聽了李德貴的迴答,更是十分嚴厲地質問:“啥子?你們到金溪壩去了?”
“嗯。”李德貴乞求地望著他,怯生生地迴答。
“我說你倆弟兄呀?”李德權把手中捏著的鋤頭狠狠地往地裏挖下去,他丟下鋤頭,抬頭盯著李德貴,氣得說不出話來了。
“啥事?啥事?大年三十的,弟娃來了,你也不喊人家進屋坐,還在發啥子‘人來瘋’?”李德權的老伴李陳氏,本來在院壩裏帶著兩歲的孫女兒秋女子耍的正高興,突然聽見老伴在大聲武氣地訓斥人,連忙抱上孫女兒,踮著一雙裹得像棕子一樣的小腳腳跑過來。她看見是老伴在吼李德貴,連忙護短。
“大嫂。”李德貴就象看見了救星了一樣,連忙上前討好地把侄孫女抱到自己的懷中。
李德權盯著李德貴,恨恨地說:“你問問他幹的好事?”
“咋個啦?德貴?你和你二哥,這幾天跑哪裏去了?”李陳氏十分賢慧,她不管是對自家的兒子,或是親戚,都是處處想法護著,她聽到老伴說得嚴厲,連忙關切地詢問李德貴。
李德貴囁嚅著腮幫子,小心地迴答:“我和二哥在金溪壩挖金坑。”
“德貴呀!你們都四十多歲的人了,咋個這麽不懂事呢?”李陳氏再是護短,也不得不責備起李德貴了。
不是李陳氏不幫李德貴,也不是李德權發“人來瘋”,就連李德貴自己都心虛,說明肯定是他做錯事了。
在李家山,不管是大人和小娃兒,也不管是從外地娶進來的媳婦或是招贅進來的女婿,隻要他們進了李家的祠堂,同李家山人攀上了親戚,李家山的族長都要給他們講一番李家山人的血海深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