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已被戰爭陰影籠罩,大批軍隊從四方調往長安。而長安城中,兩方軍馬自那日早朝結束後,已經連戰數日。程太尉與大楚皇室正式撕破臉皮,此一戰不成功便成仁,程家別無退路。一邊調動軍馬,一邊就先在長安城內挑動起了戰火。
長安城中的百姓最無辜,戰爭開始後,就嚇得閉門不出。不管門外什麽動靜,再喊再鬧,他們也聽從朝廷的旨意,不敢出去。然就是這樣,百姓們遭無妄之禍的,也不勝其數。
在戰爭前期,最左右搖擺的,便是長安城中的世家名門了。幾大世家還沒想好到底站在哪一方,戰爭的號角已經吹響。程太尉拉攏他們,寧王派兵從中劫持。寧王先籠絡人,程家軍一把火就燒了一條巷子。留在長安的世家無法獨善其身,隻能咬咬牙,煎熬無比地投入了這場戰場。站在寧王和站在程家身後的,幾乎是兩兩之數。他們加大了戰爭的規模,卻也沒有帶來太實質性的東西。
眼下指望的,便是長安向四方諸侯所傳的求助,指望四方諸侯前來救駕。
程太尉的軍馬皆在長安城的四方,他們對長安城,基本是從外圍包進去的局麵。寧王坐鎮未央宮,手下的軍以宮廷宿衛軍為主,羽林郎、期門郎占了八成之數。這批軍隊的主場在以未央宮為中心的皇城內,占據守勢,與程家軍對抗。
一時一刻的時間在血泊中變得度日如年,每個人都焦急十分,期待援軍到來。其中程家軍天然占先機,隻因並州軍隊便在北方,程太尉一聲號令,便能南下。
“現在看來,應該已經南下了。”未央宮中宣室中,寧王坐於方榻上,看著前方所坐的以曲周侯聞平為首的眾臣子。他們討論起程太尉的軍隊,最擔心的便是並州軍和江北軍,長安戰火連燒數日,看程太尉不罷休的態度,並州和江北應該都已經反了。
曲周侯看向寧王:“當務之急,最妥善的方式,是你登基。”
張染淡聲:“孤不登基。”
眾臣低頭思量曲周侯的話,多覺得曲周侯說的在理。程太尉原本扶持幼子當新帝,被寧王打斷。先皇幼子在這個時候,再無登位的可能。如今幼子便被禁於宮中,除了寧王,誰也不知道那個小孩子怎麽樣了。按照自古戰爭的流程、成王敗寇的規律來講,先皇已去,他們雖打著除佞賊的旗號,然天下無新帝。無新帝登基,長安便群龍無首,大楚天下便群龍無首。隻有新皇登基,號令四方諸侯,才可有一唿百應的能力。
寧王殿下雖然手握玉璽,可他不登基不稱皇,號令到諸侯那裏,總得打個折扣。
再者,現在殿中所坐諸人,都是寧王一脈。向著寧王的大臣,投靠寧王的世家,還有自來跟隨寧王的謀士幕僚們。眾人跟隨主君,自然希望主君登基為帝,他們的前程也更能得到保證。畢竟現今,放眼天下,哪裏還有比寧王張染更加名正言順的皇帝呢?
然而眾人心塞的是,張染拒絕。不是那種欲迎還拒的拒絕,這位殿下是真的沒有為帝的心思。
丞相語重心長道:“殿下……”
張染打斷:“當今天下,北方蠻族生事,南方民眾揭竿,再有海寇流民鬧事。早些時候,太子被害;先帝登基又不過一載,就逝去了。大楚張氏的威望,在這些年中,到了此刻,已經降到了最低。即使孤登基,做的也不過是一個被諸侯牽製的傀儡而已。傀儡誰願意做誰去做,孤不做。”
眾人:“……”
寧王殿下的說話方式,一如既往的這麽難聽。眾人牙疼之餘,覺得他說的……也有點道理。
張染歇了會兒,再說:“張氏幾分天下,大楚如今封的諸侯中,人人口稱效忠張氏。但長安危難關頭,他們誰的兵馬都到得那麽慢。都在等著什麽呢?自然是等著孤低頭,加砝碼,加好處。如此七請八請,三顧茅廬,他們才會姍姍來遲,趕來長安救駕。孤倒要看看,孤現在就是什麽也不說,這些諸侯,是不是都要反去稱王,與大楚皇室決裂了?”
“殿下!”謀士們膽戰心驚。
眾人皆是驚得站了起來。
隻有曲周侯目色沉沉地看著這位青年殿下。
所有人都不是傻子,都在看出寧王一邊守著長安,一邊在摧毀大楚江山。程老賊隻是放了一把火,寧王就幹脆拿這把火燒了一座城……他在想什麽?他姓張啊!他和兩字王不一樣,他封號寧,他是正宗的皇室嫡係,正統皇室血脈!
就是這麽一個人,居然有些……逼反諸侯的意思?
眾人看著寧王,不知道該說什麽:這位殿下,真是、真是……一個瘋子啊。
他們心情複雜。
張染是冷漠涼薄的代名詞,守江山守得像是毀一樣。坐鎮未央宮,眼觀天下朝局。大楚姓不姓張,大楚還有多少年壽命,張染好像完全不關心一般。誠然,大楚如今風雨招搖,國勢岌岌可危。從死去的太子到先帝,都在兢兢業業從自己的角度上救國。先太子的手段比較強硬,先帝的手段又太溫和。然後到寧王這裏,這手段,也殘酷過了頭了。
張染重複一遍:“所以,孤不登基。”
“孤已向四方求援,他們愛來不來。現在諸卿的心思,不要想著外援了,還是想著如何打敗程家軍,保住長安。如果能夠在並州軍和江北軍到來之前保住長安,除掉程氏,那時才有跟他們談判攤牌的資格。”
眾人心情依然複雜:“……唯。”
張染安靜地看著這些臣子,垂下了眼。
聞家軍在趕來。他聽從曲周侯的話,也向身在墨盒的李信求助。還有現今身在南邊剛打了勝仗的寧王妃聞姝,她手中也有大批軍隊。在張染看來,能求援的所有軍隊中,隻有聞姝他相信會一得知長安有難,便會前來援救。就是李信他也不信,或許李信會因為聞蟬的緣故來長安……然李信經曆這麽多事,是否還會來,已經是一個未知數了。
眾人建議張染登基。
除了張染口說的那個理由來,他不肯登基,還有個更重要的原因——他覺得自己的身體,不足以支撐他為帝。
他做王時身體已經這樣了,當皇帝,身體恐怕更糟。張染少時就權衡過,誰都能稱帝,隻有他不行。少時他為此激憤,怨恨自己體質,現在他早已淡然了。眾臣討論著針對程家的戰事,張染起身出了殿。他行在宮殿長廊中,手扶著欄杆,漫看千樹花開。
已到了春日,宮殿隻寥寥幾處開了花。太多人忙著打仗,連看花的心情都沒了。
綿綿細雨中,黃門撐著傘,張染站在長廊中,透過窗戶看到殿中爭吵的大臣們。他們討論聲音很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主見,卻不一而論,都是自以為地想給大楚找個出路來。看著他們在殿中爭執,張染不覺想到了昔日的太子兄長。
張染那時候從窗外走過,看到殿中太子張術掩在陰影中的麵容。金光陽光穿過一排排窗格子,光成流線形,塵埃在窗子內外飛揚。張染聽到太子說,“五弟,若你有能力,請盡力護佑這個王朝。隻有你這般性情,才能佑護我大楚……這是為兄最後求你的了。”
那個時候,張染沒說話。
現在,張染想:我護大楚嗎?兄長,我護大楚的方式,可能和你以為的不一樣。希望你九泉之下看到了,可別說我負了你啊。
他心裏再想:聽說李信現在很厲害。皇室對不住他,沒有給他平反。但如果他這次能來長安,看在小蟬的麵上,我就送他一個大好處。端看李信到底是不是小人心腸,敢不敢來長安了……
長安城中戰火紛飛,幽州也如是。
李信的大軍從墨盒出發,一鼓作氣,攻入幽州,占領了周遭好幾處城池。打到幽州薊縣門口,軍隊停了下來,與幽州軍隊交上手。幽州王與幽州郡守、校尉等人都在薊縣。李信攻打的太快,幽州王隻來得及在薊縣集結兵馬,對陣墨盒軍隊。雙方在城下已經交戰了三日,墨盒軍隊士氣大振,薊縣守得非常辛苦。
城下軍營中,李信正和江三郎對拿下薊縣之事發生質疑。
長安求援,江三郎給找了好名頭,要李信一舉進入長安。如果能夠坐鎮長安,對李信來說,是最好的結果。能不能占領長安,李信倒不在意。名聲好不好聽,李信也不在乎。但是江照白殫精竭慮想那麽久為名聲考慮,李信也沒覺得有必要反對。他的大軍南下,從墨盒開始打起,將四下城池一座座占領。終到了薊縣地域,疑問生起。
李信與江照白對著輿圖爭論。李信急於去長安,對幽州也就打算借個道。薊縣已被困數日,到了強弩之末。李信想幹脆直接打下薊縣,活擒幽州王,繼續南下好了。江照白對此不讚同,“幽州王經營幽州百年以上,勢力極廣。你到了幽州地段,非但不對他以禮相待,反而一聲招唿也不打就攻城?幽州王現在相當於代表朝廷在討伐你這個反賊,天下百姓都站在他那邊……你這麽打下去,就算有理,天下百姓也覺得你是無理取鬧。你倒不如再等等。”
李信抱胸冷眼:“等什麽?等他主動跟我開城投降?這和我打了他有什麽區別嗎?”
江照白微笑:“等他反了朝廷。”
李信:“……”
江照白說:“長安向四方求援,幽州離長安也不遠。幽州王在此集兵與我們打仗,看樣子不像是要迴長安的意思。我看自先帝去後,這幫諸侯心思都開始轉了。不管姓張的,還是不姓張的,心裏有了自己的小九九。他們不想效忠張氏,反而想要自立為王了。我們不妨就等一等幽州王自立,一旦他自立,我們攻城,說法就好聽多了。”
李信揚眉。等幽州王自立?這個,如果光等著,還不知道要到什麽時候。但是沒關係,李信可以給幽州王加把火。李信攻城不要那麽勢不可擋,給幽州王一些喘氣餘地,甚至讓幽州王覺得李信也不是不可戰勝。這時候,長安那邊再催一催……隻要幽州王有反心,催著催著,兩邊夾擊著,幽州王就自立為政了。
一邊聽著兩人爭吵的陳朗這時候開口:“你們就確定幽州王真的有反心嗎?如果他根本沒有反心,一心向著朝廷,現在當真是把我們當匪賊在繳。你們的算盤不就落空了嗎?”
江照白詫異說:“他沒反心,現在不向長安求援?我們隻圍了三個城門,留著一個,不就是為了給他出路嗎?他不逃,心思難道還不明顯?”
李信沉著眼,沒參與他們的討論。他心煩氣躁地在軍營中走了一派,下了決議:“算了。明日攻城,拿下幽州王!”
江三郎一滯,沒想到自己苦口婆心說了這麽多,李信也不聽。他還要再勸,李信冷聲:“我沒時間在幽州這裏晃!除非你江三郎能讓他明天就給我反,給我投降。不然我急著迴長安,我不可能把時間浪費在他身上!”
江三郎沒說話。
李信與他真的很不一樣。長安遇難,李信第一個想的就是曲周侯夫妻、寧王等舊知在長安,他要去救。哪怕在他遇難時,那些人並沒幫上太多的忙……
江照白想的大勢,在李信眼裏都不重要。李信要做什麽,目標一直很明確。江照白曾經試過照自己的節奏走,然後他失去了李信對他的信任。江三郎知道自己不能再挑戰李信的底線了,若自己再使些手段,恐怕和李信的關係就徹底破裂了。而到了那時候,江三郎又去哪裏再找一個主公效忠呢?
江三郎閉嘴,開始從李信的角度去想。他開始想如何能讓幽州王明天就自立,或者明天就投降……
軍營外傳來通報聲,小兵進來後,交給李信一筒竹簡。李信剛與江三郎吵一架後,吵得口幹舌燥。他走到案邊喝水,一邊喝水,一邊卷開竹簡開始看起來。看了幾個字,郎君噗一聲,口中喝下去的水噴了出來。
李信不光噴水,還自己把自己嗆到了。他嗆得自己滿臉漲紅,還手忙腳亂地拿袖子去擦竹簡,唯恐水弄暈了墨跡。還沒咳嗽完,李信又狂笑起來。他邊笑邊咳嗽,邊擦水邊看卷軸,然後笑得更加厲害了……
江三郎思緒被打斷,愕然迴望拿著竹簡、仰頭叉腰大笑的郎君:“……”
陳朗吃驚:“阿信終於……瘋了嗎?!”
李信大笑:“我家知知懷孕了哈哈哈……!”
江照白恍神,陳朗愣了下後,露出了然的表情來。
兩人齊齊拱手道賀:“那恭喜阿信你了!”
李信笑著笑著,將竹簡收起來,吩咐:“這裏你們應付,我晚上要迴後方一趟。”
迴去幹什麽,不言而喻。
江照白明知故問:“你明天不攻城了?”
李信迴頭對他笑,在兩人關係僵冷後,李信還是第一次對江三郎笑得這麽有人情味,讓江照白受寵若驚:“攻城哪有我老婆重要啊。我走了,多給你兩天時間……三郎你努力策反幽州王吧哈哈哈!”
李信揚長而去。
夜奔十裏,前去看望妻子。
長安城中的百姓最無辜,戰爭開始後,就嚇得閉門不出。不管門外什麽動靜,再喊再鬧,他們也聽從朝廷的旨意,不敢出去。然就是這樣,百姓們遭無妄之禍的,也不勝其數。
在戰爭前期,最左右搖擺的,便是長安城中的世家名門了。幾大世家還沒想好到底站在哪一方,戰爭的號角已經吹響。程太尉拉攏他們,寧王派兵從中劫持。寧王先籠絡人,程家軍一把火就燒了一條巷子。留在長安的世家無法獨善其身,隻能咬咬牙,煎熬無比地投入了這場戰場。站在寧王和站在程家身後的,幾乎是兩兩之數。他們加大了戰爭的規模,卻也沒有帶來太實質性的東西。
眼下指望的,便是長安向四方諸侯所傳的求助,指望四方諸侯前來救駕。
程太尉的軍馬皆在長安城的四方,他們對長安城,基本是從外圍包進去的局麵。寧王坐鎮未央宮,手下的軍以宮廷宿衛軍為主,羽林郎、期門郎占了八成之數。這批軍隊的主場在以未央宮為中心的皇城內,占據守勢,與程家軍對抗。
一時一刻的時間在血泊中變得度日如年,每個人都焦急十分,期待援軍到來。其中程家軍天然占先機,隻因並州軍隊便在北方,程太尉一聲號令,便能南下。
“現在看來,應該已經南下了。”未央宮中宣室中,寧王坐於方榻上,看著前方所坐的以曲周侯聞平為首的眾臣子。他們討論起程太尉的軍隊,最擔心的便是並州軍和江北軍,長安戰火連燒數日,看程太尉不罷休的態度,並州和江北應該都已經反了。
曲周侯看向寧王:“當務之急,最妥善的方式,是你登基。”
張染淡聲:“孤不登基。”
眾臣低頭思量曲周侯的話,多覺得曲周侯說的在理。程太尉原本扶持幼子當新帝,被寧王打斷。先皇幼子在這個時候,再無登位的可能。如今幼子便被禁於宮中,除了寧王,誰也不知道那個小孩子怎麽樣了。按照自古戰爭的流程、成王敗寇的規律來講,先皇已去,他們雖打著除佞賊的旗號,然天下無新帝。無新帝登基,長安便群龍無首,大楚天下便群龍無首。隻有新皇登基,號令四方諸侯,才可有一唿百應的能力。
寧王殿下雖然手握玉璽,可他不登基不稱皇,號令到諸侯那裏,總得打個折扣。
再者,現在殿中所坐諸人,都是寧王一脈。向著寧王的大臣,投靠寧王的世家,還有自來跟隨寧王的謀士幕僚們。眾人跟隨主君,自然希望主君登基為帝,他們的前程也更能得到保證。畢竟現今,放眼天下,哪裏還有比寧王張染更加名正言順的皇帝呢?
然而眾人心塞的是,張染拒絕。不是那種欲迎還拒的拒絕,這位殿下是真的沒有為帝的心思。
丞相語重心長道:“殿下……”
張染打斷:“當今天下,北方蠻族生事,南方民眾揭竿,再有海寇流民鬧事。早些時候,太子被害;先帝登基又不過一載,就逝去了。大楚張氏的威望,在這些年中,到了此刻,已經降到了最低。即使孤登基,做的也不過是一個被諸侯牽製的傀儡而已。傀儡誰願意做誰去做,孤不做。”
眾人:“……”
寧王殿下的說話方式,一如既往的這麽難聽。眾人牙疼之餘,覺得他說的……也有點道理。
張染歇了會兒,再說:“張氏幾分天下,大楚如今封的諸侯中,人人口稱效忠張氏。但長安危難關頭,他們誰的兵馬都到得那麽慢。都在等著什麽呢?自然是等著孤低頭,加砝碼,加好處。如此七請八請,三顧茅廬,他們才會姍姍來遲,趕來長安救駕。孤倒要看看,孤現在就是什麽也不說,這些諸侯,是不是都要反去稱王,與大楚皇室決裂了?”
“殿下!”謀士們膽戰心驚。
眾人皆是驚得站了起來。
隻有曲周侯目色沉沉地看著這位青年殿下。
所有人都不是傻子,都在看出寧王一邊守著長安,一邊在摧毀大楚江山。程老賊隻是放了一把火,寧王就幹脆拿這把火燒了一座城……他在想什麽?他姓張啊!他和兩字王不一樣,他封號寧,他是正宗的皇室嫡係,正統皇室血脈!
就是這麽一個人,居然有些……逼反諸侯的意思?
眾人看著寧王,不知道該說什麽:這位殿下,真是、真是……一個瘋子啊。
他們心情複雜。
張染是冷漠涼薄的代名詞,守江山守得像是毀一樣。坐鎮未央宮,眼觀天下朝局。大楚姓不姓張,大楚還有多少年壽命,張染好像完全不關心一般。誠然,大楚如今風雨招搖,國勢岌岌可危。從死去的太子到先帝,都在兢兢業業從自己的角度上救國。先太子的手段比較強硬,先帝的手段又太溫和。然後到寧王這裏,這手段,也殘酷過了頭了。
張染重複一遍:“所以,孤不登基。”
“孤已向四方求援,他們愛來不來。現在諸卿的心思,不要想著外援了,還是想著如何打敗程家軍,保住長安。如果能夠在並州軍和江北軍到來之前保住長安,除掉程氏,那時才有跟他們談判攤牌的資格。”
眾人心情依然複雜:“……唯。”
張染安靜地看著這些臣子,垂下了眼。
聞家軍在趕來。他聽從曲周侯的話,也向身在墨盒的李信求助。還有現今身在南邊剛打了勝仗的寧王妃聞姝,她手中也有大批軍隊。在張染看來,能求援的所有軍隊中,隻有聞姝他相信會一得知長安有難,便會前來援救。就是李信他也不信,或許李信會因為聞蟬的緣故來長安……然李信經曆這麽多事,是否還會來,已經是一個未知數了。
眾人建議張染登基。
除了張染口說的那個理由來,他不肯登基,還有個更重要的原因——他覺得自己的身體,不足以支撐他為帝。
他做王時身體已經這樣了,當皇帝,身體恐怕更糟。張染少時就權衡過,誰都能稱帝,隻有他不行。少時他為此激憤,怨恨自己體質,現在他早已淡然了。眾臣討論著針對程家的戰事,張染起身出了殿。他行在宮殿長廊中,手扶著欄杆,漫看千樹花開。
已到了春日,宮殿隻寥寥幾處開了花。太多人忙著打仗,連看花的心情都沒了。
綿綿細雨中,黃門撐著傘,張染站在長廊中,透過窗戶看到殿中爭吵的大臣們。他們討論聲音很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主見,卻不一而論,都是自以為地想給大楚找個出路來。看著他們在殿中爭執,張染不覺想到了昔日的太子兄長。
張染那時候從窗外走過,看到殿中太子張術掩在陰影中的麵容。金光陽光穿過一排排窗格子,光成流線形,塵埃在窗子內外飛揚。張染聽到太子說,“五弟,若你有能力,請盡力護佑這個王朝。隻有你這般性情,才能佑護我大楚……這是為兄最後求你的了。”
那個時候,張染沒說話。
現在,張染想:我護大楚嗎?兄長,我護大楚的方式,可能和你以為的不一樣。希望你九泉之下看到了,可別說我負了你啊。
他心裏再想:聽說李信現在很厲害。皇室對不住他,沒有給他平反。但如果他這次能來長安,看在小蟬的麵上,我就送他一個大好處。端看李信到底是不是小人心腸,敢不敢來長安了……
長安城中戰火紛飛,幽州也如是。
李信的大軍從墨盒出發,一鼓作氣,攻入幽州,占領了周遭好幾處城池。打到幽州薊縣門口,軍隊停了下來,與幽州軍隊交上手。幽州王與幽州郡守、校尉等人都在薊縣。李信攻打的太快,幽州王隻來得及在薊縣集結兵馬,對陣墨盒軍隊。雙方在城下已經交戰了三日,墨盒軍隊士氣大振,薊縣守得非常辛苦。
城下軍營中,李信正和江三郎對拿下薊縣之事發生質疑。
長安求援,江三郎給找了好名頭,要李信一舉進入長安。如果能夠坐鎮長安,對李信來說,是最好的結果。能不能占領長安,李信倒不在意。名聲好不好聽,李信也不在乎。但是江照白殫精竭慮想那麽久為名聲考慮,李信也沒覺得有必要反對。他的大軍南下,從墨盒開始打起,將四下城池一座座占領。終到了薊縣地域,疑問生起。
李信與江照白對著輿圖爭論。李信急於去長安,對幽州也就打算借個道。薊縣已被困數日,到了強弩之末。李信想幹脆直接打下薊縣,活擒幽州王,繼續南下好了。江照白對此不讚同,“幽州王經營幽州百年以上,勢力極廣。你到了幽州地段,非但不對他以禮相待,反而一聲招唿也不打就攻城?幽州王現在相當於代表朝廷在討伐你這個反賊,天下百姓都站在他那邊……你這麽打下去,就算有理,天下百姓也覺得你是無理取鬧。你倒不如再等等。”
李信抱胸冷眼:“等什麽?等他主動跟我開城投降?這和我打了他有什麽區別嗎?”
江照白微笑:“等他反了朝廷。”
李信:“……”
江照白說:“長安向四方求援,幽州離長安也不遠。幽州王在此集兵與我們打仗,看樣子不像是要迴長安的意思。我看自先帝去後,這幫諸侯心思都開始轉了。不管姓張的,還是不姓張的,心裏有了自己的小九九。他們不想效忠張氏,反而想要自立為王了。我們不妨就等一等幽州王自立,一旦他自立,我們攻城,說法就好聽多了。”
李信揚眉。等幽州王自立?這個,如果光等著,還不知道要到什麽時候。但是沒關係,李信可以給幽州王加把火。李信攻城不要那麽勢不可擋,給幽州王一些喘氣餘地,甚至讓幽州王覺得李信也不是不可戰勝。這時候,長安那邊再催一催……隻要幽州王有反心,催著催著,兩邊夾擊著,幽州王就自立為政了。
一邊聽著兩人爭吵的陳朗這時候開口:“你們就確定幽州王真的有反心嗎?如果他根本沒有反心,一心向著朝廷,現在當真是把我們當匪賊在繳。你們的算盤不就落空了嗎?”
江照白詫異說:“他沒反心,現在不向長安求援?我們隻圍了三個城門,留著一個,不就是為了給他出路嗎?他不逃,心思難道還不明顯?”
李信沉著眼,沒參與他們的討論。他心煩氣躁地在軍營中走了一派,下了決議:“算了。明日攻城,拿下幽州王!”
江三郎一滯,沒想到自己苦口婆心說了這麽多,李信也不聽。他還要再勸,李信冷聲:“我沒時間在幽州這裏晃!除非你江三郎能讓他明天就給我反,給我投降。不然我急著迴長安,我不可能把時間浪費在他身上!”
江三郎沒說話。
李信與他真的很不一樣。長安遇難,李信第一個想的就是曲周侯夫妻、寧王等舊知在長安,他要去救。哪怕在他遇難時,那些人並沒幫上太多的忙……
江照白想的大勢,在李信眼裏都不重要。李信要做什麽,目標一直很明確。江照白曾經試過照自己的節奏走,然後他失去了李信對他的信任。江三郎知道自己不能再挑戰李信的底線了,若自己再使些手段,恐怕和李信的關係就徹底破裂了。而到了那時候,江三郎又去哪裏再找一個主公效忠呢?
江三郎閉嘴,開始從李信的角度去想。他開始想如何能讓幽州王明天就自立,或者明天就投降……
軍營外傳來通報聲,小兵進來後,交給李信一筒竹簡。李信剛與江三郎吵一架後,吵得口幹舌燥。他走到案邊喝水,一邊喝水,一邊卷開竹簡開始看起來。看了幾個字,郎君噗一聲,口中喝下去的水噴了出來。
李信不光噴水,還自己把自己嗆到了。他嗆得自己滿臉漲紅,還手忙腳亂地拿袖子去擦竹簡,唯恐水弄暈了墨跡。還沒咳嗽完,李信又狂笑起來。他邊笑邊咳嗽,邊擦水邊看卷軸,然後笑得更加厲害了……
江三郎思緒被打斷,愕然迴望拿著竹簡、仰頭叉腰大笑的郎君:“……”
陳朗吃驚:“阿信終於……瘋了嗎?!”
李信大笑:“我家知知懷孕了哈哈哈……!”
江照白恍神,陳朗愣了下後,露出了然的表情來。
兩人齊齊拱手道賀:“那恭喜阿信你了!”
李信笑著笑著,將竹簡收起來,吩咐:“這裏你們應付,我晚上要迴後方一趟。”
迴去幹什麽,不言而喻。
江照白明知故問:“你明天不攻城了?”
李信迴頭對他笑,在兩人關係僵冷後,李信還是第一次對江三郎笑得這麽有人情味,讓江照白受寵若驚:“攻城哪有我老婆重要啊。我走了,多給你兩天時間……三郎你努力策反幽州王吧哈哈哈!”
李信揚長而去。
夜奔十裏,前去看望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