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那也不怪你。這枚玉扣濃鬱幽深,碧綠無瑕,乃是玉中上品。」宋慈不懂珠玉,這是照著鄒員外的原話在說,還不忘朝鄒員外看去一眼,微微點頭示意,隨即拿起玉扣,示與眾人,「此玉扣曾是先帝當朝之時,賜給恭淑皇後的禦賜之物,當時恭淑皇後還是嘉王妃,她將這枚玉扣係在平安符上,在紹熙元年三月二十九日那天,轉贈給了我娘親。」
宋鞏從來不知禹秋蘭與嘉王妃打過交道,更不知禹秋蘭獲贈平安符一事,聽得此話,不禁望著宋慈,滿目皆是驚訝。
隻聽宋慈繼續道:「我娘親拿著這枚玉扣平安符,迴到了當時投宿的錦繡客舍,隨後在行香子房中遇害,這枚玉扣平安符不知所終,一同不見了的,還有我娘親頭上的銀簪子。」說著走到宋鞏身前,伸出了手,「爹,娘親的那枚銀簪子,還請你拿給我一下。」
宋鞏從懷中摸出了一枚用手帕包裹著的銀簪子。之前宋慈乘坐馬車離開梅氏榻房時,曾在他耳邊低語一番,囑咐他去買一支銀簪子,其長短尺寸、做工外形要與當年禹秋蘭的那支銀簪子相似。他記得十五年前買給禹秋蘭的銀簪子是何模樣,那是他難得買給禹秋蘭的首飾,他永遠也忘不了。雖不知宋慈要做什麽,但他還是去尋了兩家銀鋪,找到了一枚外形和尺寸都相似的銀簪子,買了下來,帶到了提刑司。他聽得宋慈所言,當即將這支銀簪子取出,交給了宋慈。直到此刻,他仍不明白宋慈要做什麽,但他沒有說破,隻是好奇地看著宋慈。
宋慈所說的銀簪子,應該就是吳此仁典當的那支,鄒員外此前已派人查找過,確認已熔作他物。忽然聽得宋慈這麽說,還當眾拿出了這支銀簪子,他不禁皺起了眉頭。
「我查問過紹熙元年臨安府衙的仵作行人祁駝子,他當年查驗過我娘親的屍體。我娘親遇害之後,右腹有一道刀傷,長約一寸,深入腹部,將腸子割斷成了幾截,乃是短刀捅刺所致。此外還有三處銳器傷,都位於身體的左側,分別在左臂、左肩以及頸部,其中頸部那一處為致命傷。這三處銳器傷都隻有黃豆大小,是由尖銳細長的利器紮刺所致,兇器正是這支當時不見了的銀簪子。」宋慈盯著吳此仁,「這支銀簪子連同這枚玉扣,都出現在第二天,也就是四月初一,你去折銀解庫典當的當物之中。吳此仁,殺害我娘親的兇器,為何會在你的手上?你當時是錦繡客舍的大夥計,掌管著行香子房的鑰匙,你說,是不是你潛入行香子房,為謀錢財,害了我娘親的性命?」他目光如刀,說到最後,聲音嚴厲可怖。
「兇……兇器?」吳此仁一驚之下,忽然轉過頭去,看向站在身旁的吳大六。吳大六低著頭,不敢與他對上目光。
吳此仁腦筋轉得極快,霎時間明白過來自己的處境。他原以為宋慈隻是追查他偷盜之事,沒想到竟把他追查成了殺人兇手。他當年與吳大六聯手在錦繡客舍偷盜,他隻負責偷開窗戶以及事後銷贓,至於入房行竊,那都是吳大六的事。禹秋蘭迴房之時,他給吳大六打過信號,還故意拿錯鑰匙,給吳大六逃離爭取時間,自己打開房門時,見行香子房中空無一人,以為吳大六已經得手了。事後也確實如此,當晚他迴到住處時,吳大六將盜得的一支銀簪子和一枚玉扣平安符交給了他,他第二天便拿去折銀解庫典當成了錢財。他一直以為禹秋蘭遇害,是吳大六離開行香子房之後的事,從沒想過吳大六偷來的銀簪子竟會是兇器。他想起吳大六把銀簪子和玉扣平安符交給他時,整個人看起來驚魂不定,當時他還以為吳大六是因為險些被禹秋蘭撞見而後怕。如今見吳大六低頭不語,甚至不敢與他對上目光,他才明白過來,或許當時吳大六並沒有逃離行香子房,而是躲在房中某個地方。難道是吳大六殺害了禹秋蘭?否則作為兇器的銀簪子如何會出現在吳大六的手中?自己隻參與了偷盜,而且隻偷盜了一些無權無勢的尋常住客,這樣的小罪,隻要死不承認,官府沒有證據,通常不會為難他,就算有證據定他的罪,隻要他多花些錢打點,那也不會受到多大的懲處。可若是殺了人,這可是殺頭的大罪,他又不是皇親國戚、達官貴胄,官府定然不會通融,哪怕沾上一丁點嫌疑,都會被抓入牢獄,嚴刑拷打下屈打成招也是常有的事。他與吳大六本就多年不怎麽來往,隻因奪占賈福錢財一事才再次聯手,他本就打算這次聯手之後,再不與吳大六來往。他盯著吳大六,心中暗道:好你個吳大六,難怪一進了這提刑司,你便低著個頭,一句話也不說,原來你心裏還藏著這等事,你倒好,把頭一縮,悶在一旁做王八,卻讓我來替你擋罪!我可不是冤大頭,殺人這種重罪,我才不會幫你擔著,要盡可能撇清一切關係才行……他想到這裏,當即指著吳大六,大聲道:「大人,這銀簪子和玉扣,都是吳大六從行香子房偷出來的,與小人可沒有半點幹係啊!」
吳大六抬起頭來,吃驚地看著吳此仁。吳此仁此前對他千叮嚀萬囑咐,說死也不能承認偷盜之事,沒想到宋慈一問起殺人之罪,吳此仁立刻便把他賣了。眼見大堂裏所有官吏和差役的目光都朝自己射來,一直不發一言的他趕忙開口:「小人……小人沒殺過人……」一邊說話,一邊連連擺手。
宋慈此前隻是對著吳此仁查問,從始至終沒朝吳大六看過一眼,直到此時,方才將目光轉至吳大六身上。他早就推斷出當年吳此仁和吳大六聯手偷盜,吳此仁負責事前開窗和事後銷贓,吳大六則負責入房行竊。他還推斷出吳大六進入行香子房行竊時,極可能曾藏身於衣櫥之中,親眼看見了兇手對禹秋蘭行兇的過程,所以他真正要查問的對象是吳大六。然而折銀解庫的收解帳本上隻有吳此仁的名字,並沒有吳大六的名字,鄒員外也不認識吳大六,可以說沒有任何人證物證指向吳大六。
宋鞏從來不知禹秋蘭與嘉王妃打過交道,更不知禹秋蘭獲贈平安符一事,聽得此話,不禁望著宋慈,滿目皆是驚訝。
隻聽宋慈繼續道:「我娘親拿著這枚玉扣平安符,迴到了當時投宿的錦繡客舍,隨後在行香子房中遇害,這枚玉扣平安符不知所終,一同不見了的,還有我娘親頭上的銀簪子。」說著走到宋鞏身前,伸出了手,「爹,娘親的那枚銀簪子,還請你拿給我一下。」
宋鞏從懷中摸出了一枚用手帕包裹著的銀簪子。之前宋慈乘坐馬車離開梅氏榻房時,曾在他耳邊低語一番,囑咐他去買一支銀簪子,其長短尺寸、做工外形要與當年禹秋蘭的那支銀簪子相似。他記得十五年前買給禹秋蘭的銀簪子是何模樣,那是他難得買給禹秋蘭的首飾,他永遠也忘不了。雖不知宋慈要做什麽,但他還是去尋了兩家銀鋪,找到了一枚外形和尺寸都相似的銀簪子,買了下來,帶到了提刑司。他聽得宋慈所言,當即將這支銀簪子取出,交給了宋慈。直到此刻,他仍不明白宋慈要做什麽,但他沒有說破,隻是好奇地看著宋慈。
宋慈所說的銀簪子,應該就是吳此仁典當的那支,鄒員外此前已派人查找過,確認已熔作他物。忽然聽得宋慈這麽說,還當眾拿出了這支銀簪子,他不禁皺起了眉頭。
「我查問過紹熙元年臨安府衙的仵作行人祁駝子,他當年查驗過我娘親的屍體。我娘親遇害之後,右腹有一道刀傷,長約一寸,深入腹部,將腸子割斷成了幾截,乃是短刀捅刺所致。此外還有三處銳器傷,都位於身體的左側,分別在左臂、左肩以及頸部,其中頸部那一處為致命傷。這三處銳器傷都隻有黃豆大小,是由尖銳細長的利器紮刺所致,兇器正是這支當時不見了的銀簪子。」宋慈盯著吳此仁,「這支銀簪子連同這枚玉扣,都出現在第二天,也就是四月初一,你去折銀解庫典當的當物之中。吳此仁,殺害我娘親的兇器,為何會在你的手上?你當時是錦繡客舍的大夥計,掌管著行香子房的鑰匙,你說,是不是你潛入行香子房,為謀錢財,害了我娘親的性命?」他目光如刀,說到最後,聲音嚴厲可怖。
「兇……兇器?」吳此仁一驚之下,忽然轉過頭去,看向站在身旁的吳大六。吳大六低著頭,不敢與他對上目光。
吳此仁腦筋轉得極快,霎時間明白過來自己的處境。他原以為宋慈隻是追查他偷盜之事,沒想到竟把他追查成了殺人兇手。他當年與吳大六聯手在錦繡客舍偷盜,他隻負責偷開窗戶以及事後銷贓,至於入房行竊,那都是吳大六的事。禹秋蘭迴房之時,他給吳大六打過信號,還故意拿錯鑰匙,給吳大六逃離爭取時間,自己打開房門時,見行香子房中空無一人,以為吳大六已經得手了。事後也確實如此,當晚他迴到住處時,吳大六將盜得的一支銀簪子和一枚玉扣平安符交給了他,他第二天便拿去折銀解庫典當成了錢財。他一直以為禹秋蘭遇害,是吳大六離開行香子房之後的事,從沒想過吳大六偷來的銀簪子竟會是兇器。他想起吳大六把銀簪子和玉扣平安符交給他時,整個人看起來驚魂不定,當時他還以為吳大六是因為險些被禹秋蘭撞見而後怕。如今見吳大六低頭不語,甚至不敢與他對上目光,他才明白過來,或許當時吳大六並沒有逃離行香子房,而是躲在房中某個地方。難道是吳大六殺害了禹秋蘭?否則作為兇器的銀簪子如何會出現在吳大六的手中?自己隻參與了偷盜,而且隻偷盜了一些無權無勢的尋常住客,這樣的小罪,隻要死不承認,官府沒有證據,通常不會為難他,就算有證據定他的罪,隻要他多花些錢打點,那也不會受到多大的懲處。可若是殺了人,這可是殺頭的大罪,他又不是皇親國戚、達官貴胄,官府定然不會通融,哪怕沾上一丁點嫌疑,都會被抓入牢獄,嚴刑拷打下屈打成招也是常有的事。他與吳大六本就多年不怎麽來往,隻因奪占賈福錢財一事才再次聯手,他本就打算這次聯手之後,再不與吳大六來往。他盯著吳大六,心中暗道:好你個吳大六,難怪一進了這提刑司,你便低著個頭,一句話也不說,原來你心裏還藏著這等事,你倒好,把頭一縮,悶在一旁做王八,卻讓我來替你擋罪!我可不是冤大頭,殺人這種重罪,我才不會幫你擔著,要盡可能撇清一切關係才行……他想到這裏,當即指著吳大六,大聲道:「大人,這銀簪子和玉扣,都是吳大六從行香子房偷出來的,與小人可沒有半點幹係啊!」
吳大六抬起頭來,吃驚地看著吳此仁。吳此仁此前對他千叮嚀萬囑咐,說死也不能承認偷盜之事,沒想到宋慈一問起殺人之罪,吳此仁立刻便把他賣了。眼見大堂裏所有官吏和差役的目光都朝自己射來,一直不發一言的他趕忙開口:「小人……小人沒殺過人……」一邊說話,一邊連連擺手。
宋慈此前隻是對著吳此仁查問,從始至終沒朝吳大六看過一眼,直到此時,方才將目光轉至吳大六身上。他早就推斷出當年吳此仁和吳大六聯手偷盜,吳此仁負責事前開窗和事後銷贓,吳大六則負責入房行竊。他還推斷出吳大六進入行香子房行竊時,極可能曾藏身於衣櫥之中,親眼看見了兇手對禹秋蘭行兇的過程,所以他真正要查問的對象是吳大六。然而折銀解庫的收解帳本上隻有吳此仁的名字,並沒有吳大六的名字,鄒員外也不認識吳大六,可以說沒有任何人證物證指向吳大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