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雲: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概因足下『一哭二鬧三上吊』之計策恣意、毒辣,無從道理,但也實有成效。」
允昭倒還想看看他會怎麽迴嘴,接下來卻又變了一副模樣,連字跡都清晰雋秀不少。
「然,足下或與餘有所誤解,餘雖確有了卻凡塵之意,但不因婚嫁,不為逃脫,實乃因得遇大師相助,個性空明,不染塵垢,心嚮往之。」
這是什麽意思?向自己解釋他想要遁入空門不是因為逃婚?允昭撇撇嘴,繼續往下看。
「至於流言一事,確是餘思慮不周,慚之,愧之。今得卿千裏錦書,言語尖刻,語氣辛辣,先有憤慨,細細思量,亦作理解。但餘之性情粗陋為真,婚約一事為家中長輩擅自做主,未有餘地,實為不妥。江南與京城相距甚遠,你我性情亦非良配,還望足下海涵,凡有機會,自當竭力推拒。足下愛好紅塵,人間煙火亦當自由體悟,不必為此婚事束縛。不一,明臻白。」
允昭看罷,倒也說不上生氣,指尖無意識地撚著那朵幹枯的海棠花。
過了許久,到底還是喚來靈歆去借紙筆。
「四月初三,允昭白。明臻足下:
海棠春欲放,馨香盈滿書。彼時春好,心如火燒,辜負春光,為餘之過,足下攜春寄尺素,當謝歡欣。先前氣憤,多有不敬,望足下海涵。出家一事你我所見不一,至此不提。婚約亦非餘所期許,餘之所願,得無價寶,求有情郎。君既無意,餘亦無情。但希君珍重,再勿傷及無辜,若有力所能及之處,自當襄助。另,江南立夏,漁舟唱晚,作於舟中,字跡潦草,願君勿怪。允昭拜上。」
信中夾了一片荷葉的一角,綠色的汁水有些洇入紙張。
明臻猜想是那人信手撕下,眼前浮現的卻是唐人詩句中「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的景象。
他望向麵前平如鏡麵的景江,不知江南的水與京城的水有何不一樣。
他這般問了,允昭家中從商,去過北邊幾處,便想給他說道說道。可惜想了半天,似乎難以描述出那種不同,隻好提筆道:「於我而言,江南的水是動的,而京城的水是靜的。」
收到迴信,明臻看著這一句話皺了眉,便提筆辯駁起來。
這一辯駁,倒開了兩邊的話匣子,信件一來一往,竟然停不下來。
後來想起時,心裏也覺得好笑。
本來是一件雙方都不掛心的小事,卻在一日一日的期待中變成習慣。
明臻有時也會寫他與濟惠大師的交談,把自己的見解寫進去,允昭對部分極為認同,而另一部分又有自己的見解,明臻起初不解,看了後麵的字,倒也能領會一二分她的想法。
明臻不喜歡當今聖賢當道的科舉,父親在朝為官,又有大哥繼承家業,便隨了自己的性子整日不務正業,生平好酒,所交酒友不少,但提出如允昭一般見解的人卻沒有過,婚約一事,明臻雖未在信中言明,但私下裏還是稍稍實踐過這「一哭二鬧三上吊」的法子,可惜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家中母親比他更會這些招數,實在無從招架。
段明劼對他二人的事知曉一二,甚至知道明臻將那些信件妥善地放在一個匣子裏,有時又會拿出重讀,眉飛色舞,時而歡欣,時而皺眉,頗為有趣。
一日見他再次試圖勸說父母未果,在院中唉聲嘆氣,不由得道:「若實在無法,為何不順了這樁婚事,你二人既互通尺素那麽久,想來也並非無話可說。聽聞姚家允昭在江南芳名遠揚,出了名的聰明活潑,姿容妍麗,若是朝夕相伴,未嚐就是一對怨偶。」
「這怎麽能行!」段明臻聞言下意識地否決,看向段明劼,卻見他笑意從容,倒有了幾分不言而喻的意思。
等到京中下雪時,段明臻的迴信遲遲未到,直到雪中梅花開得艷麗,那封信才姍姍來遲。
他迫不及待地拆開,看見允昭熟悉的字跡才安心下來,然而看到後麵,人卻愣住了。信裏說她近日隨姑姑到京中探親,因而信件是中途所作,話裏提到她聽自己提過常在靈山下那片竹林酒館喝酒,便想要去看看。
她隻說想要去看看。然而段明臻卻想的是,這是他們離得最近的一次。
或許是,可以不靠信件交談的一次。
段明臻早已將她當作好友,不做夫妻,但好友之間見一麵似乎也是應當的。
他猶豫著寫下迴信,最終還是沒能寫出見一麵的話。
然而寫完之後,忽然意識到,這封信不知該寄往何處。
他茫然著,心底有些空落落的感覺。
阿醜此時進屋稟報導:「二公子!方才濟惠大師托人說想邀您去竹林遊玩呢!」
竹林?
段明臻轉頭看向他,鬼使神差地將那封信放進懷中,道:「去迴復他我換了衣裳便去!」
阿醜應了一聲,匆匆走了。
不會這麽巧的。段明臻想。
然而進到酒館,段明臻還是忍不住四處觀望,濟惠不免笑道:「你今日心中不平靜。可是發生了什麽?」
段明臻看向濟惠,卻沒有說話。
濟惠也不強求,反倒笑了一聲,「少年人啊,少年人。今日便喝酒吃茶吧。」
酒過三巡,段明臻心底那抹期望也就漸漸平息下來。
這座小酒館不大,段明臻輕易便能看過一圈。並不覺得在場哪一位女子與她相似。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允昭倒還想看看他會怎麽迴嘴,接下來卻又變了一副模樣,連字跡都清晰雋秀不少。
「然,足下或與餘有所誤解,餘雖確有了卻凡塵之意,但不因婚嫁,不為逃脫,實乃因得遇大師相助,個性空明,不染塵垢,心嚮往之。」
這是什麽意思?向自己解釋他想要遁入空門不是因為逃婚?允昭撇撇嘴,繼續往下看。
「至於流言一事,確是餘思慮不周,慚之,愧之。今得卿千裏錦書,言語尖刻,語氣辛辣,先有憤慨,細細思量,亦作理解。但餘之性情粗陋為真,婚約一事為家中長輩擅自做主,未有餘地,實為不妥。江南與京城相距甚遠,你我性情亦非良配,還望足下海涵,凡有機會,自當竭力推拒。足下愛好紅塵,人間煙火亦當自由體悟,不必為此婚事束縛。不一,明臻白。」
允昭看罷,倒也說不上生氣,指尖無意識地撚著那朵幹枯的海棠花。
過了許久,到底還是喚來靈歆去借紙筆。
「四月初三,允昭白。明臻足下:
海棠春欲放,馨香盈滿書。彼時春好,心如火燒,辜負春光,為餘之過,足下攜春寄尺素,當謝歡欣。先前氣憤,多有不敬,望足下海涵。出家一事你我所見不一,至此不提。婚約亦非餘所期許,餘之所願,得無價寶,求有情郎。君既無意,餘亦無情。但希君珍重,再勿傷及無辜,若有力所能及之處,自當襄助。另,江南立夏,漁舟唱晚,作於舟中,字跡潦草,願君勿怪。允昭拜上。」
信中夾了一片荷葉的一角,綠色的汁水有些洇入紙張。
明臻猜想是那人信手撕下,眼前浮現的卻是唐人詩句中「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的景象。
他望向麵前平如鏡麵的景江,不知江南的水與京城的水有何不一樣。
他這般問了,允昭家中從商,去過北邊幾處,便想給他說道說道。可惜想了半天,似乎難以描述出那種不同,隻好提筆道:「於我而言,江南的水是動的,而京城的水是靜的。」
收到迴信,明臻看著這一句話皺了眉,便提筆辯駁起來。
這一辯駁,倒開了兩邊的話匣子,信件一來一往,竟然停不下來。
後來想起時,心裏也覺得好笑。
本來是一件雙方都不掛心的小事,卻在一日一日的期待中變成習慣。
明臻有時也會寫他與濟惠大師的交談,把自己的見解寫進去,允昭對部分極為認同,而另一部分又有自己的見解,明臻起初不解,看了後麵的字,倒也能領會一二分她的想法。
明臻不喜歡當今聖賢當道的科舉,父親在朝為官,又有大哥繼承家業,便隨了自己的性子整日不務正業,生平好酒,所交酒友不少,但提出如允昭一般見解的人卻沒有過,婚約一事,明臻雖未在信中言明,但私下裏還是稍稍實踐過這「一哭二鬧三上吊」的法子,可惜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家中母親比他更會這些招數,實在無從招架。
段明劼對他二人的事知曉一二,甚至知道明臻將那些信件妥善地放在一個匣子裏,有時又會拿出重讀,眉飛色舞,時而歡欣,時而皺眉,頗為有趣。
一日見他再次試圖勸說父母未果,在院中唉聲嘆氣,不由得道:「若實在無法,為何不順了這樁婚事,你二人既互通尺素那麽久,想來也並非無話可說。聽聞姚家允昭在江南芳名遠揚,出了名的聰明活潑,姿容妍麗,若是朝夕相伴,未嚐就是一對怨偶。」
「這怎麽能行!」段明臻聞言下意識地否決,看向段明劼,卻見他笑意從容,倒有了幾分不言而喻的意思。
等到京中下雪時,段明臻的迴信遲遲未到,直到雪中梅花開得艷麗,那封信才姍姍來遲。
他迫不及待地拆開,看見允昭熟悉的字跡才安心下來,然而看到後麵,人卻愣住了。信裏說她近日隨姑姑到京中探親,因而信件是中途所作,話裏提到她聽自己提過常在靈山下那片竹林酒館喝酒,便想要去看看。
她隻說想要去看看。然而段明臻卻想的是,這是他們離得最近的一次。
或許是,可以不靠信件交談的一次。
段明臻早已將她當作好友,不做夫妻,但好友之間見一麵似乎也是應當的。
他猶豫著寫下迴信,最終還是沒能寫出見一麵的話。
然而寫完之後,忽然意識到,這封信不知該寄往何處。
他茫然著,心底有些空落落的感覺。
阿醜此時進屋稟報導:「二公子!方才濟惠大師托人說想邀您去竹林遊玩呢!」
竹林?
段明臻轉頭看向他,鬼使神差地將那封信放進懷中,道:「去迴復他我換了衣裳便去!」
阿醜應了一聲,匆匆走了。
不會這麽巧的。段明臻想。
然而進到酒館,段明臻還是忍不住四處觀望,濟惠不免笑道:「你今日心中不平靜。可是發生了什麽?」
段明臻看向濟惠,卻沒有說話。
濟惠也不強求,反倒笑了一聲,「少年人啊,少年人。今日便喝酒吃茶吧。」
酒過三巡,段明臻心底那抹期望也就漸漸平息下來。
這座小酒館不大,段明臻輕易便能看過一圈。並不覺得在場哪一位女子與她相似。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