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路石兵死喪殆盡,石虎止餘石挺三百餘人,奔入金墉以就石生。


    胤等收兵,劉雅將淤田軍士,悉令射而殺之,降者萬餘。


    得勝迴營,西趙主曜曰:“破竹之勢不可失。


    趁此追去,奪取河南,擒誅石虎,亦可去其一臂也!”劉胤、平先等乃引兵望金墉而進。


    石虎聞知,乃先奔朝歌而去。


    劉將一路攻取野王滎陽司潁各郡,皆下之,惟石生守金墉,不曾克。


    遊子遠自至觀看,命決千金堰引水以灌之,不浸者三板,城內水深丈餘,民皆徙於高阜之處。


    石生死守不屈。


    值長安西明門內有古木一株,高十丈許,被風吹折,斷其一半,椏枝盡死,止存根幹二丈。


    經一宿,忽成人形,有頭有頸,髮長尺餘,須長五寸,眉長二寸而白,耳鼻皆具,兩手上擎黃白色瑩,惟少眼足二件,口閉無竅。


    每至夜分,則有聲似語,多類番音,不能辨解,人去聽之則止。


    七日以後,手耳鼻發皆成枝葉,五日內即如舊時一般高大,愈加茂盛。


    侍中和苞、喬豫、台官任義、趙苞皆以為不祥,上表至蒲阪,勸趙主曜迴鑾,且釋金墉一郡之圍,免傷無辜萬民之命。


    曜聽之,乃召遊子遠、劉胤等迴兵。


    金墉得解。


    西趙主轉駕長安,國中無事。


    又將河南諸郡,自以為瑞,更不憂懼。


    忽聞邊報導西涼張茂死,世子張駿繼立,兵馬復盛。


    曜怒,召眾臣議曰:“叵耐茂賊前以勢敗歸朕,朕念其世家,封他王職,不為薄矣。


    今他身死,張駿孺子不來報,以背地自立,久失齎貢,宜興問罪之師,免使隴播效尤,各違朝命,為國家後患。


    ”和苞等以為因恐不祥致災,故乞罷金墉之圍,暫寧兵民。


    今復要征河西,亦所不宜。


    趙主曰:“後趙石勒是吾敵國,或者難保必勝,此為爭衡之兵,朕從卿勸。


    今西涼是吾屬部,乃是征伐之師,旗指處可以平者,何得又阻?”苞不再言。


    劉胤一力贊之。


    曜即命胤將兵五萬,統大將軍劉鹹同蔣英、辛恕等,征討河西。


    兵至扶罕,張駿聞知,命大將韓璞為帥,宋輯為副,再調武威太守竇濤、武興太守辛岩將兵聽璞節製,以禦劉胤,屯駐於沃千嶺兩邊。


    相持六十餘日,並不一戰。


    辛岩密謂韓璞曰:“今西涼公見趙兵來侵,坐臥不寧,故掃境內之兵,以屬將軍。


    將軍惟徒坐守不戰,以致師老糧竭,寧不愧於河西乎?且將軍擁精兵數萬,籍氐羌之銳,鋒莫可當,正宜速戰以破其兵,何可稽延以自敝乎?仆恐久而變生,悔時遲矣。


    ”璞曰:“吾所以據險不戰而堅守孤壘者,非無能而畏縮也。


    蓋為出軍之日,太白犯月,星辰逆行,白虹貫日,臨於西陲,此皆天變之甚者,吾故懼之而不敢妄動。


    若一戰不捷,為禍更深,故嚴守以俟其隙耳。


    今劉曜與石勒勢不兩立,石虎、劉胤屢戰成仇,虎必復爭河南,胤又焉能持久於外?以故守而覽之,待其退動,一擊可獲勝也。


    ”辛岩伏其論,遣人上言於駿,請糧給軍。


    駿遣陰預部糧前來,折衝將軍陳珍以書遺韓璞曰:“前者將軍軍於洮水以側山,糧運被襲,致誤軍機。


    今陰預來,前必趙兵,須亦備之為幸。


    ”璞得書,乃遣辛岩援預運米,以防劉胤邀截之防。


    劉胤與涼兵持守三月有餘,不能前進,心中憂悶。


    正在議討,忽有探馬報導:“西涼陰預運米至此。


    懼吾兵阻,昨差辛岩引兵一萬去助,不日將到。


    他隻堅守,決不進戰者。


    ”趙劉諸將聽言,皆憂曰:“吾等遠來,利在速戰。


    彼今添糧,思老我師。


    如何區處?”劉鹹建議曰:“韓璞乃西涼老將,勇而多智,故不戰,遏吾之鋒,是欲俟吾糧盡自退,乘而擊之也。


    今吾來此數月,求戰不得,羌胡部落多散去擄掠,此乃是糧竭於內,兵叛於外,遲則有變矣。


    茲喜陰預至此,辛岩兵又分動,可謂天賜機會,當於險中以求奇功。


    依吾愚見,亟宜點選精兵,分作兩路,訪其蹤跡,一邊截住辛岩,一邊去劫陰預,奪其糧草。


    韓璞乃有心之人,探知我等所行,必然親往救應。


    卻令蔣英、辛恕跟劉鳴雷引兵二萬,直趨其寨放火焚之,使他兩頭皆失,何怕韓璞多謀,亦可破退矣。


    ”眾皆大喜曰:“不探虎穴,焉得虎子?此計極妙,須當速發。


    ”劉胤曰:“韓璞前番遭此計策而敗,今番又要中算,其功必成,眾休懼怯。


    且今吾等遠來至此,行糧將盡,進不得戰,退則遭其所追,喪敗無日矣。


    喜他運糧將至,欲往奪之。


    奈乎山路逼窄,兵多難行,特此囑託將軍等分作兩陣去阻陰預、辛岩。


    每路止帶精卒五千,悄悄而去。


    如遇敵兵,務宜用力向前,以圖取勝立功。


    吾亦自引五千人馬,於中接應。


    成敗輸贏,在此一戰。


    若不用心竭力,匹馬不得還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續三國演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明]酉陽野史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明]酉陽野史並收藏續三國演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