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書啟,其中語句詞意,多致簡忽悖慢。
有高士王尼見之,謂友輩曰:“何伯蔚居亂世而矜豪乃爾,其能免於禍乎?”友亟止尼曰:“伯蔚今寵於上,權重職尊,若聞子言,必相嗔怪,恐惹危害,何不少諱,而乃直指其短,奚啻撩虎鬚也!”尼曰:“伯蔚禍必不久,及聞吾言之時,彼恐死矣,焉能危人。
”至是果應。
太尉劉實見越所為,知事將壞,又值邊方皆亂,漢寇逼京,乃上表辭職。
懷帝不允,實甚憂之。
有族弟劉坦見實行動不安,坐輒太息,乃問之曰:“數日以來,兄長憂容不釋,莫非因東海王妄殺忠良,以致感慨乎?”實曰:“然也。
”坦曰:“何不及早辭官謝政,以求安逸?而欲以六旬之軀,將一官之秩乎?”實曰:“固知其事,因屢辭弗允,是以憂耳!”坦曰:“明日試再辭懇,吾為兄力贊之,庶或遂也。
”劉實依言,次日復上表,力辭求罷。
帝又不許。
劉坦出奏曰:“古之養老者,以不事為憂,不以官之為重。
乞陛下賜實歸老,使得以全其生,善其命,則臣子受恩勝受祿多矣,何必沾惠於官品為榮老乎?”帝猶猶豫,王衍又從旁參贊之,帝乃準其奏,賜實田一區,暫歸養老。
後人有詩一首贊實、坦之知機雲: 傷悼賢劉履盛危,得辭險越脫亡機。
實賢坦智稱雙美,可於疏公合併驅。
第八十七迴 王彌劉曜寇洛陽
劉實得準辭職,即日陛廷麵謝而出。
帝親送之,謂太傅越曰:“劉太尉輔國攄中,朕甚倚之。
今太尉之職,何人可任?”司馬越舉衍代之,帝不敢違,即以衍為太尉。
衍柔懦無所建明,惟事清談動公卿,時天下大亂,乃自為身謀之計,因密說東海王曰:“荊州漢江之固,青州有海隅之險,設或緩急有變,二處足退步自守,遣心腹智謀之士往彼鎮據,倘一朝廷反側,避而據之,是亦趙襄尹鐸也。
”越曰:“何人可為心腹,能治此地?”衍曰:“今臣托在下心愛,臣弟王澄、王敦智謀兼備,可堪使守二處,則殿下與臣保永遠根蒂矣。
”越從其議,即以王澄為荊州刺史,代山簡迴朝,王敦為青州刺史,代苟曜守倉坦,苟晞守鄴城。
二人領憑辭出,衍餞送二弟,分付曰:“汝等此去,當用心積聚兵糧,收買士民,固根本。
吾居京師,二弟居此大郡,可謂兔有三窟矣,何愁亂世守乎?”後人見衍營此奸謀,不遂所願,有詩嘆曰: 職秉銓衡不隱憂,妄營三窟利身謀。
一朝國破遭牆壓,無處堪將老骨收。
詞分兩頭。
再提漢主劉淵差劉曜、石勒分兵二路,勒下襄國,取西河。
王彌屯兵闤轅關,將欲進攻他郡。
捷報迭至平陽,漢主喜,即日使人齎賞,催各進兵。
隻見劉聰本至,言司馬越毒殺惠,再立新君,思奪大政。
不意懷帝選用賢良,俊?協職,政事一泰始,晉室小康,未有罅隙。
司馬越亦求出許昌,一時未可卒侵原也。
漢主謂諸葛宣於曰:“兩路兵出,本意思兼併許洛,以奪原之地,不謂復立新君,勤於政事,任用中正,以致大功難成。
欲乘其初立未固,敕令亟往攻之,庶或徼幸成功,未可諒也。
若待立久,又難動搖矣。
丞相以為何如?”宣於曰:“聖意雖是,但晉氣尚猶未終,再過三年,歲德在辛,則吾西北之氣全旺,未年中可克洛陽也。
”漢主曰:“天道深遠,推遷無常,變易靡定,難可逆料。
亦宜乘時進試虛實,不得拘泥。
”正議未決,忽有繆播之侄繆崇,避難奔至平陽投漢。
漢主召入,問其備細緣故,崇曰:“司馬越倚恃親王,妄殺忠良,將吾叔與何綏、王高等十餘執政賢智之臣,盡皆誅戮,又欲夷族,故吾逃來投奔。
今以王衍為太尉,惟事清談,不務政體,而國政皆由潘滔、何倫專擅。
諂佞競進,哲人正士避過江東,洛陽朝政復衰,司馬越不久禍及矣。
”漢主聞言大喜,乃命宣於親自臨軍催劉聰進兵。
又差一使持檄二封,敕王彌、石勒俱會洛陽。
石勒得檄,啟張賓問曰:“今漢主敕吾同攻洛陽,欲待起兵前去,隻恐王浚暗襲襄國,報復前恨,軍師之意以為何如?”賓曰:“都督但且慢起,遣使先催王彌將所部三萬人馬去會劉永明,隻說我等隨後就發,待其試進,我看緩急而行,豈不兩美乎?”時王彌三萬兵馬守把闤轅關,又收山賊數處,得兵萬餘,驍將張傑、徐杲當日接得漢主之檄,即欲使人稟問石勒。
卻值勒使亦至,令其先行,乃引部下四萬人馬望許昌一路而進。
途中所過縣鎮,皆送降求免殺戮,又添兵一萬。
邊郡報入許昌,守關將丘光、樓裒聞知王彌兵盛,乃退入許昌,差飛馬報入洛陽。
東海王見報,恐家眷有失,即帶何倫等連夜離洛陽迴郡,分遣諸將紮大營數處,列兵以守。
王彌到界,探知許昌兵盛,乃不敢進攻,從間道去會劉曜。
有高士王尼見之,謂友輩曰:“何伯蔚居亂世而矜豪乃爾,其能免於禍乎?”友亟止尼曰:“伯蔚今寵於上,權重職尊,若聞子言,必相嗔怪,恐惹危害,何不少諱,而乃直指其短,奚啻撩虎鬚也!”尼曰:“伯蔚禍必不久,及聞吾言之時,彼恐死矣,焉能危人。
”至是果應。
太尉劉實見越所為,知事將壞,又值邊方皆亂,漢寇逼京,乃上表辭職。
懷帝不允,實甚憂之。
有族弟劉坦見實行動不安,坐輒太息,乃問之曰:“數日以來,兄長憂容不釋,莫非因東海王妄殺忠良,以致感慨乎?”實曰:“然也。
”坦曰:“何不及早辭官謝政,以求安逸?而欲以六旬之軀,將一官之秩乎?”實曰:“固知其事,因屢辭弗允,是以憂耳!”坦曰:“明日試再辭懇,吾為兄力贊之,庶或遂也。
”劉實依言,次日復上表,力辭求罷。
帝又不許。
劉坦出奏曰:“古之養老者,以不事為憂,不以官之為重。
乞陛下賜實歸老,使得以全其生,善其命,則臣子受恩勝受祿多矣,何必沾惠於官品為榮老乎?”帝猶猶豫,王衍又從旁參贊之,帝乃準其奏,賜實田一區,暫歸養老。
後人有詩一首贊實、坦之知機雲: 傷悼賢劉履盛危,得辭險越脫亡機。
實賢坦智稱雙美,可於疏公合併驅。
第八十七迴 王彌劉曜寇洛陽
劉實得準辭職,即日陛廷麵謝而出。
帝親送之,謂太傅越曰:“劉太尉輔國攄中,朕甚倚之。
今太尉之職,何人可任?”司馬越舉衍代之,帝不敢違,即以衍為太尉。
衍柔懦無所建明,惟事清談動公卿,時天下大亂,乃自為身謀之計,因密說東海王曰:“荊州漢江之固,青州有海隅之險,設或緩急有變,二處足退步自守,遣心腹智謀之士往彼鎮據,倘一朝廷反側,避而據之,是亦趙襄尹鐸也。
”越曰:“何人可為心腹,能治此地?”衍曰:“今臣托在下心愛,臣弟王澄、王敦智謀兼備,可堪使守二處,則殿下與臣保永遠根蒂矣。
”越從其議,即以王澄為荊州刺史,代山簡迴朝,王敦為青州刺史,代苟曜守倉坦,苟晞守鄴城。
二人領憑辭出,衍餞送二弟,分付曰:“汝等此去,當用心積聚兵糧,收買士民,固根本。
吾居京師,二弟居此大郡,可謂兔有三窟矣,何愁亂世守乎?”後人見衍營此奸謀,不遂所願,有詩嘆曰: 職秉銓衡不隱憂,妄營三窟利身謀。
一朝國破遭牆壓,無處堪將老骨收。
詞分兩頭。
再提漢主劉淵差劉曜、石勒分兵二路,勒下襄國,取西河。
王彌屯兵闤轅關,將欲進攻他郡。
捷報迭至平陽,漢主喜,即日使人齎賞,催各進兵。
隻見劉聰本至,言司馬越毒殺惠,再立新君,思奪大政。
不意懷帝選用賢良,俊?協職,政事一泰始,晉室小康,未有罅隙。
司馬越亦求出許昌,一時未可卒侵原也。
漢主謂諸葛宣於曰:“兩路兵出,本意思兼併許洛,以奪原之地,不謂復立新君,勤於政事,任用中正,以致大功難成。
欲乘其初立未固,敕令亟往攻之,庶或徼幸成功,未可諒也。
若待立久,又難動搖矣。
丞相以為何如?”宣於曰:“聖意雖是,但晉氣尚猶未終,再過三年,歲德在辛,則吾西北之氣全旺,未年中可克洛陽也。
”漢主曰:“天道深遠,推遷無常,變易靡定,難可逆料。
亦宜乘時進試虛實,不得拘泥。
”正議未決,忽有繆播之侄繆崇,避難奔至平陽投漢。
漢主召入,問其備細緣故,崇曰:“司馬越倚恃親王,妄殺忠良,將吾叔與何綏、王高等十餘執政賢智之臣,盡皆誅戮,又欲夷族,故吾逃來投奔。
今以王衍為太尉,惟事清談,不務政體,而國政皆由潘滔、何倫專擅。
諂佞競進,哲人正士避過江東,洛陽朝政復衰,司馬越不久禍及矣。
”漢主聞言大喜,乃命宣於親自臨軍催劉聰進兵。
又差一使持檄二封,敕王彌、石勒俱會洛陽。
石勒得檄,啟張賓問曰:“今漢主敕吾同攻洛陽,欲待起兵前去,隻恐王浚暗襲襄國,報復前恨,軍師之意以為何如?”賓曰:“都督但且慢起,遣使先催王彌將所部三萬人馬去會劉永明,隻說我等隨後就發,待其試進,我看緩急而行,豈不兩美乎?”時王彌三萬兵馬守把闤轅關,又收山賊數處,得兵萬餘,驍將張傑、徐杲當日接得漢主之檄,即欲使人稟問石勒。
卻值勒使亦至,令其先行,乃引部下四萬人馬望許昌一路而進。
途中所過縣鎮,皆送降求免殺戮,又添兵一萬。
邊郡報入許昌,守關將丘光、樓裒聞知王彌兵盛,乃退入許昌,差飛馬報入洛陽。
東海王見報,恐家眷有失,即帶何倫等連夜離洛陽迴郡,分遣諸將紮大營數處,列兵以守。
王彌到界,探知許昌兵盛,乃不敢進攻,從間道去會劉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