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殺稽紹,血濺帝衣。
帝驚墮於草中,匍匐而逃。
石超至,見駕中有璽,亟問眾曰:“天子何在?”兵士曰:“適間墜車,步行逃去,隻在前麵。
”石超乃奉帝轉至營中,令兵侍衛,自去剿殺餘黨。
原屬石超所管京兵皆降,超發歸營侍帝。
時將辰末,帝飢甚,問兵索食,兵曰:“何不食肉糜乎?”超迴營聞知,乃進水飲一碗餉帝。
至午時,成將追趕司馬越等未迴,營中無食,軍人摘櫻桃獻帝,帝食之稱美。
見身邊無一人可與言議,乃思稽紹之忠,不覺淚下。
後人有詩嘆稽紹曰: 佳友先聲佳馬諭,忠臣正色答忠言。
丹誠委質丹心赤,不為貪生快著鞭。
牽秀等追趕東海王不著,乃亦收兵迴轉安陽,入寨朝見惠帝請罪。
使人報捷至黎陽,成都王得報大喜,即與崔曠、孟玖等親至安陽,迎帝入鄴城駐蹕。
改元為建武元年,加封諸將官職。
東海王司馬越領兵十萬出京,被石超等殺死二三萬,降去二三萬,隻剩得帶傷殘卒四萬餘人,折了大將五員。
乃與陳眕、上官巳、王瑚、何倫、馮嵩、劉洽、劉佑、宋胄等逃迴洛陽,奉太子司馬覃為主,以上官巳、陳眕等輔之。
自乃退迴本鎮,問於司馬孫惠曰:“吾之本意,欲討逆以靖朝廷。
誰知反被石超所算,致兵折將亡,劫去天子,有何顏麵以見天下之人!今將奈何?”惠曰:“大王勿憂。
漢王數敗,後能得國;楚王屢勝,終又敗亡。
豈可以勝敗論興亡也!今大王密請太子之詔,言石超劫駕至鄴,殘破洛陽,大逆不道,命寧北將軍司馬騰、平北將軍王浚合兵攻其北,大王合上官巳等攻其南,必可以破成都王,而報安陽之恨矣。
”越曰:“但恐王浚不肯應召。
使穎知之,又生仇怨,反為不美。
”惠曰:“前者成都王遣和演為幽州刺史,欲奪王浚之地,王浚以兵拒之,兩家曾相仇殺。
浚常患穎去攻,日夜提備,每欲報復穎恨,第未有便。
今若召之,彼必忻然而來。
但未知東瀛公肯從否。
”東海王信其言,乃連夜發使到二處會兵復駕。
東瀛公騰見檄,亦遣使往會王浚。
浚見東海王檄並東瀛公書,即聚眾謀士共議其事。
遊暢曰:“此迴必當赴召者,一則匡復惠帝轉洛,二則報其奪地之恨。
倘獲成功,可免北伐之患。
但當去約遼西、漁陽、平城之兵,一同勤王,則不見我乘報私仇之意,又可卜其必勝。
”王浚大悅,即發使命往三處而去。
不數日,猗盧使鮮於長、烏桓羯朱領兵一萬來助,段文鴦與蘇恕延各引兵一萬來至。
王浚見三處到,即日起發。
令祁弘領前鋒,會同東瀛公,徑望鄴都而進,至平棘屯紮等齊。
伏路守軍飛馬連夜報至鄴城,言東海王會合東瀛公、幽州總管、平城、鮮卑、漁陽、遼西等,共七路兵馬,已在平棘地方,來問殺長沙王、東安王,劫遷天子之罪。
分作三路,不日齊到。
成都王見報大驚,急聚眾官僚等商議退兵之策。
尚書令王戎曰:“王浚之兵猶可為敵,但鮮卑、烏桓之兵,粗猛可畏。
為今之計,先以重利啖此二部主帥,使蘇恕延與烏桓羯朱兵駐於途不進,則王浚又不足懼矣。
宜亟行之!”牽秀曰:“以王公所言,則是藩王求和於虜,乃示以國威之弱也。
且有宇文、拓跋、遼段數處,焉能必其即從也。
”戎曰:“此等夷虜皆是思利而來,欲到中土以圖擄掠財帛耳,非實來為國家宣力。
彼得利即止,不得利則必忿狠,其獷猛未易當也。
”石超曰:“前日東海王盡京城之兵而來,吾以數萬之兵,殺他片甲不留。
王浚遠來至此,何足懼哉!”成都王壯其言,乃以王斌、李毅從石超北拒王浚,牽秀、和淳、王彥等拒司馬騰之兵,公師藩、趙讓遙拒鮮卑等兵。
兵分三路,前後一齊起發。
石超至平棘,離浚軍十餘裏,探得各軍皆未到,超謂眾將曰:“趁今別兵未集,先出兵與王浚一戰。
殺退其兵,則眾皆氣沮,不敢來矣。
”王斌、李毅曰:“彼是祁弘為帥,不可輕視者也。
”超曰:“吾等與彼歷事多久,足知手段。
隻要二公相助,彼兵遠至,易於戰也。
”乃催兵向前布陣,王浚亦將兵出,兩陣對圓。
鄴陣上石超出馬曰:“王幽州素稱忠義,乃中土名家,今何為勾引夷狄以攻中國士民,此愚夫愚婦之所不為。
豈有堂堂大國,衣冠世臣,而僥此禽獸之幸哉!”王浚曰:“吾輩乃先朝勛舊,安忍賊子暴虐欺君,蠹國亂民乎!且長沙王忠聞天下,皇後、太子殊無過失,何該廢殺?東安王不從為逆,妄自戮之。
此皆汝等賊奴助桀為虐,妄謀不軌,尚敢巧言亂道,抗拒大臣!誰先出馬,擒此逆賊?”道猶未了,先鋒祁弘應聲而出,石超揮刀接住。
帝驚墮於草中,匍匐而逃。
石超至,見駕中有璽,亟問眾曰:“天子何在?”兵士曰:“適間墜車,步行逃去,隻在前麵。
”石超乃奉帝轉至營中,令兵侍衛,自去剿殺餘黨。
原屬石超所管京兵皆降,超發歸營侍帝。
時將辰末,帝飢甚,問兵索食,兵曰:“何不食肉糜乎?”超迴營聞知,乃進水飲一碗餉帝。
至午時,成將追趕司馬越等未迴,營中無食,軍人摘櫻桃獻帝,帝食之稱美。
見身邊無一人可與言議,乃思稽紹之忠,不覺淚下。
後人有詩嘆稽紹曰: 佳友先聲佳馬諭,忠臣正色答忠言。
丹誠委質丹心赤,不為貪生快著鞭。
牽秀等追趕東海王不著,乃亦收兵迴轉安陽,入寨朝見惠帝請罪。
使人報捷至黎陽,成都王得報大喜,即與崔曠、孟玖等親至安陽,迎帝入鄴城駐蹕。
改元為建武元年,加封諸將官職。
東海王司馬越領兵十萬出京,被石超等殺死二三萬,降去二三萬,隻剩得帶傷殘卒四萬餘人,折了大將五員。
乃與陳眕、上官巳、王瑚、何倫、馮嵩、劉洽、劉佑、宋胄等逃迴洛陽,奉太子司馬覃為主,以上官巳、陳眕等輔之。
自乃退迴本鎮,問於司馬孫惠曰:“吾之本意,欲討逆以靖朝廷。
誰知反被石超所算,致兵折將亡,劫去天子,有何顏麵以見天下之人!今將奈何?”惠曰:“大王勿憂。
漢王數敗,後能得國;楚王屢勝,終又敗亡。
豈可以勝敗論興亡也!今大王密請太子之詔,言石超劫駕至鄴,殘破洛陽,大逆不道,命寧北將軍司馬騰、平北將軍王浚合兵攻其北,大王合上官巳等攻其南,必可以破成都王,而報安陽之恨矣。
”越曰:“但恐王浚不肯應召。
使穎知之,又生仇怨,反為不美。
”惠曰:“前者成都王遣和演為幽州刺史,欲奪王浚之地,王浚以兵拒之,兩家曾相仇殺。
浚常患穎去攻,日夜提備,每欲報復穎恨,第未有便。
今若召之,彼必忻然而來。
但未知東瀛公肯從否。
”東海王信其言,乃連夜發使到二處會兵復駕。
東瀛公騰見檄,亦遣使往會王浚。
浚見東海王檄並東瀛公書,即聚眾謀士共議其事。
遊暢曰:“此迴必當赴召者,一則匡復惠帝轉洛,二則報其奪地之恨。
倘獲成功,可免北伐之患。
但當去約遼西、漁陽、平城之兵,一同勤王,則不見我乘報私仇之意,又可卜其必勝。
”王浚大悅,即發使命往三處而去。
不數日,猗盧使鮮於長、烏桓羯朱領兵一萬來助,段文鴦與蘇恕延各引兵一萬來至。
王浚見三處到,即日起發。
令祁弘領前鋒,會同東瀛公,徑望鄴都而進,至平棘屯紮等齊。
伏路守軍飛馬連夜報至鄴城,言東海王會合東瀛公、幽州總管、平城、鮮卑、漁陽、遼西等,共七路兵馬,已在平棘地方,來問殺長沙王、東安王,劫遷天子之罪。
分作三路,不日齊到。
成都王見報大驚,急聚眾官僚等商議退兵之策。
尚書令王戎曰:“王浚之兵猶可為敵,但鮮卑、烏桓之兵,粗猛可畏。
為今之計,先以重利啖此二部主帥,使蘇恕延與烏桓羯朱兵駐於途不進,則王浚又不足懼矣。
宜亟行之!”牽秀曰:“以王公所言,則是藩王求和於虜,乃示以國威之弱也。
且有宇文、拓跋、遼段數處,焉能必其即從也。
”戎曰:“此等夷虜皆是思利而來,欲到中土以圖擄掠財帛耳,非實來為國家宣力。
彼得利即止,不得利則必忿狠,其獷猛未易當也。
”石超曰:“前日東海王盡京城之兵而來,吾以數萬之兵,殺他片甲不留。
王浚遠來至此,何足懼哉!”成都王壯其言,乃以王斌、李毅從石超北拒王浚,牽秀、和淳、王彥等拒司馬騰之兵,公師藩、趙讓遙拒鮮卑等兵。
兵分三路,前後一齊起發。
石超至平棘,離浚軍十餘裏,探得各軍皆未到,超謂眾將曰:“趁今別兵未集,先出兵與王浚一戰。
殺退其兵,則眾皆氣沮,不敢來矣。
”王斌、李毅曰:“彼是祁弘為帥,不可輕視者也。
”超曰:“吾等與彼歷事多久,足知手段。
隻要二公相助,彼兵遠至,易於戰也。
”乃催兵向前布陣,王浚亦將兵出,兩陣對圓。
鄴陣上石超出馬曰:“王幽州素稱忠義,乃中土名家,今何為勾引夷狄以攻中國士民,此愚夫愚婦之所不為。
豈有堂堂大國,衣冠世臣,而僥此禽獸之幸哉!”王浚曰:“吾輩乃先朝勛舊,安忍賊子暴虐欺君,蠹國亂民乎!且長沙王忠聞天下,皇後、太子殊無過失,何該廢殺?東安王不從為逆,妄自戮之。
此皆汝等賊奴助桀為虐,妄謀不軌,尚敢巧言亂道,抗拒大臣!誰先出馬,擒此逆賊?”道猶未了,先鋒祁弘應聲而出,石超揮刀接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