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於承旨,先往遼東巨鎮慕容氏,慕容廆從之。
宣於辭謝而出,轉至代郡,去見拓跋猗盧。
按《傳》:拓跋氏其先出自黃帝。
後生昌意,意少子受封於拓跋川,因以為氏。
至三國時有拓跋穆,多智略,冒特尊之為右賢王。
冒特附袁尚,欲合拓跋共拒曹操,拓跋不從。
張遼斬冒特,以其餘眾賜穆,令守其地。
至是強盛,有功於晉。
晉武帝乃授拓跋穆為平城守備。
平城,今之大同府。
幽州總管王浚見天下將亂,以長女嫁其子猗盧,結以為援,思霸此地。
凡浚事征伐,必資穆與段氏為之羽翼。
劉琨檄穆定冀州之亂,大捷,琨表穆為平城太守,鎮代。
穆卒,猗盧襲其職。
招納賢士,任用英材,中國避亂者多歸之。
猗盧撫馭有方,賦役有節,民物豐阜,有雄兵二十餘萬。
迨茲晉朝欲破北漢,下詔令其扼漢之後。
正欲遣使往遼中,約會共起,忽報漢劉淵遣諸葛宣於來此求見。
猗盧延入禮畢,宣於呈上贄物,曰:“奉漢主命,聊獻菲儀,伏乞俯納。
”猗盧曰:“聞公乃漢之相臣,遠臨敝邑,有何見諭而賜厚惠也?”宣於曰:“我主聞晉朝調遣足下人馬,欲征敝地,故遣仆叩台拜言。
以為晉室不道,骨肉自殘,五倫變亂,三綱殄墜,忠良被戮,奸佞秉權。
漢之所以起兵者,為眾羌胡之居於內地者,非獨為己已也。
”猗盧曰:“何為為眾?”宣於曰:“王浚、劉琨皆上書晉朝,言夷狄獷猛,性同禽獸,不可使之居於內地。
如盧龍、上黨、平陽、遼、代、秦、並、定襄、雁門,悉為夷狄之居。
一旦乘釁竊發,必為朝廷之禍,宜敕各鎮精兵,逐出塞外。
如有不從者,剿而滅之。
故我主太子劉聰,在洛陽竊知其謀,逃迴左國。
奮起定襄,屢破晉兵,以王浚未暇加兵於足下,劉琨未暇加兵於慕容也。
非為眾而何!且王浚每怪劉琨借地與君,思欲復之,未獲其便耳。
今你出兵,正墮其計。
若足下蚤起,而暮即變生矣。
”猗盧曰:“何得變生?”宣於曰:“今晉朝因王浚之謀,故以足下之兵餌漢,待漢與足下相持,彼以精兵徑襲平城,足下將何以禦!”猗盧曰:“留兵為備,有何慮哉?”宣於曰:“代公之言誤矣!若少出兵,難保不敗;多出兵,城空易襲。
足下而能兩顧戰守哉?”拓跋猗盧被諸葛宣於一席話說透心中之事,無言可答,乃問曰:“然則將何以處之?若不出兵,又涉逆命;兵若一出,則恐他人襲己。
足下何以教我?”宣於曰:“此無難也。
但隻虛言出兵,推以糧草未備,緩而不發,彼能驅之使行乎?若王浚見足下趦趄逗遛,彼必撤兵赴命。
王浚一去,代之南北大勢皆入足下掌中矣!仆聞王浚恃強暴虐,不久必敗。
足下但當養兵蓄銳,伺隙而起,收並雲燕,此高光之事業也。
大丈夫豈可因人小惠,捨身捐本,以成匹夫之名乎!”猗盧見宣於之言句句有理,即踴躍稱謝曰:“非修之高明,頓開茅塞,吾幾陷於坑阱矣。
”宣於又曰:“不然。
足下在此則可役人,去則為人所役,正所謂臣於人與見臣於人,故榮辱利害存焉,惟明者擇之。
”猗盧曰:“謹奉教指。
”乃重待宣於,答以盛幣遣迴。
臨行,猗盧曰:“煩公拜上漢主,慎勿以我兵為意。
縱司馬親臨,吾必不食信耶!”後人見宣於之才史鑑不載,有詩嘆曰: 數語吹開塞北兵,漢家從此建功勳。
何為史冊遺高士,秉筆當年是晉臣。
諸葛宣於自退了代北猗盧之兵,離平城轉而西行,欲往秦羌,道由山左,遂迴平陽,入見漢主,言二處俱各聽從,按兵不發之事,將對答言辭從頭至尾說了一遍,滿朝文武聽之,盡皆欽服,稱羨曰:“諸葛軍師一行,可當十萬大兵,真我朝之砥柱也。
”漢主然之,設宴賀喜。
宣於曰:“事在緊急,豈容遲緩?尚有秦州、金城為吾肘腋之憂,必得止其不與晉合,方可一意敵晉。
非臣再往,無人堪托,亟宜就行。
”漢主曰:“丞相跋涉勞頓,孤實不安。
但念祖父生死骨肉,共成其美,是以不敢托之他人耳。
比武侯之鞠躬盡瘁同矣,銘感何如!”宣於曰:“君臣同體,理之當然也。
”漢主復備金珠幣帛,以車馬護送宣於望秦州而去,西說蒲洪。
按《晉史》:蒲洪者,略陽臨渭人也。
狀貌雄偉,多權識,有智謀。
氐羌畏服,附之者如雲。
部下有雄兵數萬,威名日盛。
家園池中有蒲長丈五,節如竹形,時人鹹以為異。
後得讖文雲:“有符草背,應符為帝。
”其孫名蒲堅,生時背上有黑記如上平符字,遂改姓符氏。
後其地大雨,彌日不止,童謠歌曰:“大雨不止,洪波便起。
宣於辭謝而出,轉至代郡,去見拓跋猗盧。
按《傳》:拓跋氏其先出自黃帝。
後生昌意,意少子受封於拓跋川,因以為氏。
至三國時有拓跋穆,多智略,冒特尊之為右賢王。
冒特附袁尚,欲合拓跋共拒曹操,拓跋不從。
張遼斬冒特,以其餘眾賜穆,令守其地。
至是強盛,有功於晉。
晉武帝乃授拓跋穆為平城守備。
平城,今之大同府。
幽州總管王浚見天下將亂,以長女嫁其子猗盧,結以為援,思霸此地。
凡浚事征伐,必資穆與段氏為之羽翼。
劉琨檄穆定冀州之亂,大捷,琨表穆為平城太守,鎮代。
穆卒,猗盧襲其職。
招納賢士,任用英材,中國避亂者多歸之。
猗盧撫馭有方,賦役有節,民物豐阜,有雄兵二十餘萬。
迨茲晉朝欲破北漢,下詔令其扼漢之後。
正欲遣使往遼中,約會共起,忽報漢劉淵遣諸葛宣於來此求見。
猗盧延入禮畢,宣於呈上贄物,曰:“奉漢主命,聊獻菲儀,伏乞俯納。
”猗盧曰:“聞公乃漢之相臣,遠臨敝邑,有何見諭而賜厚惠也?”宣於曰:“我主聞晉朝調遣足下人馬,欲征敝地,故遣仆叩台拜言。
以為晉室不道,骨肉自殘,五倫變亂,三綱殄墜,忠良被戮,奸佞秉權。
漢之所以起兵者,為眾羌胡之居於內地者,非獨為己已也。
”猗盧曰:“何為為眾?”宣於曰:“王浚、劉琨皆上書晉朝,言夷狄獷猛,性同禽獸,不可使之居於內地。
如盧龍、上黨、平陽、遼、代、秦、並、定襄、雁門,悉為夷狄之居。
一旦乘釁竊發,必為朝廷之禍,宜敕各鎮精兵,逐出塞外。
如有不從者,剿而滅之。
故我主太子劉聰,在洛陽竊知其謀,逃迴左國。
奮起定襄,屢破晉兵,以王浚未暇加兵於足下,劉琨未暇加兵於慕容也。
非為眾而何!且王浚每怪劉琨借地與君,思欲復之,未獲其便耳。
今你出兵,正墮其計。
若足下蚤起,而暮即變生矣。
”猗盧曰:“何得變生?”宣於曰:“今晉朝因王浚之謀,故以足下之兵餌漢,待漢與足下相持,彼以精兵徑襲平城,足下將何以禦!”猗盧曰:“留兵為備,有何慮哉?”宣於曰:“代公之言誤矣!若少出兵,難保不敗;多出兵,城空易襲。
足下而能兩顧戰守哉?”拓跋猗盧被諸葛宣於一席話說透心中之事,無言可答,乃問曰:“然則將何以處之?若不出兵,又涉逆命;兵若一出,則恐他人襲己。
足下何以教我?”宣於曰:“此無難也。
但隻虛言出兵,推以糧草未備,緩而不發,彼能驅之使行乎?若王浚見足下趦趄逗遛,彼必撤兵赴命。
王浚一去,代之南北大勢皆入足下掌中矣!仆聞王浚恃強暴虐,不久必敗。
足下但當養兵蓄銳,伺隙而起,收並雲燕,此高光之事業也。
大丈夫豈可因人小惠,捨身捐本,以成匹夫之名乎!”猗盧見宣於之言句句有理,即踴躍稱謝曰:“非修之高明,頓開茅塞,吾幾陷於坑阱矣。
”宣於又曰:“不然。
足下在此則可役人,去則為人所役,正所謂臣於人與見臣於人,故榮辱利害存焉,惟明者擇之。
”猗盧曰:“謹奉教指。
”乃重待宣於,答以盛幣遣迴。
臨行,猗盧曰:“煩公拜上漢主,慎勿以我兵為意。
縱司馬親臨,吾必不食信耶!”後人見宣於之才史鑑不載,有詩嘆曰: 數語吹開塞北兵,漢家從此建功勳。
何為史冊遺高士,秉筆當年是晉臣。
諸葛宣於自退了代北猗盧之兵,離平城轉而西行,欲往秦羌,道由山左,遂迴平陽,入見漢主,言二處俱各聽從,按兵不發之事,將對答言辭從頭至尾說了一遍,滿朝文武聽之,盡皆欽服,稱羨曰:“諸葛軍師一行,可當十萬大兵,真我朝之砥柱也。
”漢主然之,設宴賀喜。
宣於曰:“事在緊急,豈容遲緩?尚有秦州、金城為吾肘腋之憂,必得止其不與晉合,方可一意敵晉。
非臣再往,無人堪托,亟宜就行。
”漢主曰:“丞相跋涉勞頓,孤實不安。
但念祖父生死骨肉,共成其美,是以不敢托之他人耳。
比武侯之鞠躬盡瘁同矣,銘感何如!”宣於曰:“君臣同體,理之當然也。
”漢主復備金珠幣帛,以車馬護送宣於望秦州而去,西說蒲洪。
按《晉史》:蒲洪者,略陽臨渭人也。
狀貌雄偉,多權識,有智謀。
氐羌畏服,附之者如雲。
部下有雄兵數萬,威名日盛。
家園池中有蒲長丈五,節如竹形,時人鹹以為異。
後得讖文雲:“有符草背,應符為帝。
”其孫名蒲堅,生時背上有黑記如上平符字,遂改姓符氏。
後其地大雨,彌日不止,童謠歌曰:“大雨不止,洪波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