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喚王角、李祺分付曰:“你二人素有膽勇,可帶精兵八千,偷過小路,出定軍山之北,伏於漢中要路,以防張殷逃迴,截出殺住,毋使入城。
上官晶引兵五千接應二人,李雲、趙肅引兵三千,伏於歸路之左,上官琦、趙誠引兵三千,伏於歸路之右,毛植、襄珍引兵一千,伏於定軍山側,隻待張殷拔寨追趕,你卻將兵殺出,放火燒寨,以亂其心。
”李國分遣以定,自將兵士一萬五千,多張旗幡,親自斷後,洋洋然望成都而退。
張殷不知有計,見李國兵退,即率兵將拔寨盡起,如風追進。
李國伺其將近,故意催兵疾走。
張殷以為李兵真走,亦催兵急趕。
李國走至伏所,放起號炮,李雲、上官琦兩路伏兵殺出,李國親自殺轉。
張殷見前山隘,迴馬殺轉,隻見煙焰沖天,已被毛植、襄珍劫入大寨,放火燒著。
張殷叫眾將曰:“反中賊之詭計矣!可盡力殺出,迴守漢中,又作道理。
”各皆奮勇奪路而走。
剛得脫戰,又被毛、襄二將殺轉。
張殷兵散過半,不敢戀戰,望定軍山而逃。
行不二十裏,炮聲震響,兩枝生力精兵殺出,高叫:“張殷匹夫,好好下馬投降,免遭殺戮!”張殷等拚命撞陣,被裨將羅羕、張金苟舍死抵住。
王角、李祺合至,殷乃奪路而逃。
忽然前麵撞出一將,手持大刀,跑馬直取張殷,曰:“認得上官晶將軍否?”殷見其威勝別將,遂不敢突陣迴還漢中,落荒逃去,出葭萌關望長安而走,李國等遂乘勝攻下漢中。
梓潼太守張演來救時,已不及,乃抽兵迴。
李國知之,使上官晶、羅羕、張金苟追去,張演戰敗,遂棄梓潼,又為上官晶攻破。
李國留上官晶、毛植守漢中,李祺、襄珍守梓潼,收兵迴成都。
李雄大喜,委命閻式旌賞取漢中、梓潼有功將士,遺忘羅羕、張金苟二裨將,不及賞賚。
二人自訟其有功無賞於式,閻式曰:“汝二人乃無名下將,素少功績,今何敢於大臣之前爭訟乎?必欲希賞,待下次效力,方得補冊頒賞。
”叱之使退,二人滿麵羞慚,深恨閻式。
羅羕有妹夫文碩為大將軍,是川中降將,亦與閻式不睦。
羅、張二人詣文碩共議其事,碩曰:“何不殺之?”二人曰:“他乃大臣,何能及此?”碩曰:“不難,待閻式臨軍出兵之時,乘便刺之,一力士可製耳,奚難之有?”二人深信其言,領謝而去,不在話下。
且說羅尚在夔州就食,聞知流兵復奪涪城,正欲迴兵爭取,忽報李雄竊據成都,又襲漢中,並梓潼,勢甚猖獗,未可即剿也。
羅尚乃具本入朝,上其大逆反狀。
朝中見本,數日議而不決。
王戎曰:“胡漢擾亂中原,實乃心腹之患,川蜀李雄係偏隅之地,無有他誌,不發兵征剿尚無妨礙,但下敕令羅尚權統巴東、夷陵等兵,且緊守涪關,使彼不敢東下侵寇荊、襄,待山西胡漢清寧,那時發兵分道而進,一鼓收之,未為晚也。
”齊王冏自知專權不得眾意,見成都王、東海、河間等王各皆聚兵,心中疑懼,亦不敢妄動軍糧,乃依戎言,下詔至夔州與羅尚,令其便宜行事。
尚得詔大惱成病,乃奉書遣張興往荊州刺史劉弘處求助,復取成都。
弘見書,召集僚屬商議,曰:“今羅益州令人求救於我,我若不去,羅公必敗,敗則禍必及於荊、襄矣。
”眾皆曰:“若是李雄有誌,果必順流東下,總戎公慮之當也。
”弘遂遣大將向奮引兵一萬先行,又使張興運米五萬斛,以應軍需之用,召入帳中分付曰:“拜上汝主,不日吾自親率大軍來助,共剿流賊。
”張興極言羅尚賞罰不明,願留荊州,倦於入蜀。
弘曰:“茲而羅使君孤軍狼狽,無人戮力,卿乃彼之心膂舊將,時刻不可相離者,卿若留此,則汝主無所倚望矣!豈成始成終之道?卿宜勉從吾言,勿忘貧賤之遇可也。
”張興慚愧無已,即發憤與向奮督兵糧入川應濟。
尚得荊州劉弘發兵相助,乃商議復取成都。
風聲報入成都,李雄慌聚眾將商議曰:“適報羅尚會合荊州之兵,來爭成都,已過白帝城矣,須當早為防備。
”徐舉、範長生曰:“荊州兵來已近,亟發精兵先往涪城阻住,莫使臨境驚恐百姓。
”雄曰:“誰可前去阻守?”眾將曰:“此任至重,非閻司徒親往,莫能敵也。
”李雄然之,即命閻式為軍師,以李離為帥,統兵三萬,督收漢中一班將佐,前往涪城以迎羅尚。
途中,張金苟與羅羕議曰:“前取東川,我二人出死力拒阻張殷不轉漢中,得成大功,閻式不行升賞,反又叱我。
今欲依文碩之言,刺殺此奴,奈有李離在帳,難以下手。
”羅羕曰:“我和你各帶利刀,潛入中軍,各刺一人,有何懼哉?”金苟然之。
遂乘夜潛入帳中,羅羕刺殺閻式,張金苟刺殺李離,軍中並無知覺。
二人竊了首級,偷路逃往羅尚處投降而去。
上官晶引兵五千接應二人,李雲、趙肅引兵三千,伏於歸路之左,上官琦、趙誠引兵三千,伏於歸路之右,毛植、襄珍引兵一千,伏於定軍山側,隻待張殷拔寨追趕,你卻將兵殺出,放火燒寨,以亂其心。
”李國分遣以定,自將兵士一萬五千,多張旗幡,親自斷後,洋洋然望成都而退。
張殷不知有計,見李國兵退,即率兵將拔寨盡起,如風追進。
李國伺其將近,故意催兵疾走。
張殷以為李兵真走,亦催兵急趕。
李國走至伏所,放起號炮,李雲、上官琦兩路伏兵殺出,李國親自殺轉。
張殷見前山隘,迴馬殺轉,隻見煙焰沖天,已被毛植、襄珍劫入大寨,放火燒著。
張殷叫眾將曰:“反中賊之詭計矣!可盡力殺出,迴守漢中,又作道理。
”各皆奮勇奪路而走。
剛得脫戰,又被毛、襄二將殺轉。
張殷兵散過半,不敢戀戰,望定軍山而逃。
行不二十裏,炮聲震響,兩枝生力精兵殺出,高叫:“張殷匹夫,好好下馬投降,免遭殺戮!”張殷等拚命撞陣,被裨將羅羕、張金苟舍死抵住。
王角、李祺合至,殷乃奪路而逃。
忽然前麵撞出一將,手持大刀,跑馬直取張殷,曰:“認得上官晶將軍否?”殷見其威勝別將,遂不敢突陣迴還漢中,落荒逃去,出葭萌關望長安而走,李國等遂乘勝攻下漢中。
梓潼太守張演來救時,已不及,乃抽兵迴。
李國知之,使上官晶、羅羕、張金苟追去,張演戰敗,遂棄梓潼,又為上官晶攻破。
李國留上官晶、毛植守漢中,李祺、襄珍守梓潼,收兵迴成都。
李雄大喜,委命閻式旌賞取漢中、梓潼有功將士,遺忘羅羕、張金苟二裨將,不及賞賚。
二人自訟其有功無賞於式,閻式曰:“汝二人乃無名下將,素少功績,今何敢於大臣之前爭訟乎?必欲希賞,待下次效力,方得補冊頒賞。
”叱之使退,二人滿麵羞慚,深恨閻式。
羅羕有妹夫文碩為大將軍,是川中降將,亦與閻式不睦。
羅、張二人詣文碩共議其事,碩曰:“何不殺之?”二人曰:“他乃大臣,何能及此?”碩曰:“不難,待閻式臨軍出兵之時,乘便刺之,一力士可製耳,奚難之有?”二人深信其言,領謝而去,不在話下。
且說羅尚在夔州就食,聞知流兵復奪涪城,正欲迴兵爭取,忽報李雄竊據成都,又襲漢中,並梓潼,勢甚猖獗,未可即剿也。
羅尚乃具本入朝,上其大逆反狀。
朝中見本,數日議而不決。
王戎曰:“胡漢擾亂中原,實乃心腹之患,川蜀李雄係偏隅之地,無有他誌,不發兵征剿尚無妨礙,但下敕令羅尚權統巴東、夷陵等兵,且緊守涪關,使彼不敢東下侵寇荊、襄,待山西胡漢清寧,那時發兵分道而進,一鼓收之,未為晚也。
”齊王冏自知專權不得眾意,見成都王、東海、河間等王各皆聚兵,心中疑懼,亦不敢妄動軍糧,乃依戎言,下詔至夔州與羅尚,令其便宜行事。
尚得詔大惱成病,乃奉書遣張興往荊州刺史劉弘處求助,復取成都。
弘見書,召集僚屬商議,曰:“今羅益州令人求救於我,我若不去,羅公必敗,敗則禍必及於荊、襄矣。
”眾皆曰:“若是李雄有誌,果必順流東下,總戎公慮之當也。
”弘遂遣大將向奮引兵一萬先行,又使張興運米五萬斛,以應軍需之用,召入帳中分付曰:“拜上汝主,不日吾自親率大軍來助,共剿流賊。
”張興極言羅尚賞罰不明,願留荊州,倦於入蜀。
弘曰:“茲而羅使君孤軍狼狽,無人戮力,卿乃彼之心膂舊將,時刻不可相離者,卿若留此,則汝主無所倚望矣!豈成始成終之道?卿宜勉從吾言,勿忘貧賤之遇可也。
”張興慚愧無已,即發憤與向奮督兵糧入川應濟。
尚得荊州劉弘發兵相助,乃商議復取成都。
風聲報入成都,李雄慌聚眾將商議曰:“適報羅尚會合荊州之兵,來爭成都,已過白帝城矣,須當早為防備。
”徐舉、範長生曰:“荊州兵來已近,亟發精兵先往涪城阻住,莫使臨境驚恐百姓。
”雄曰:“誰可前去阻守?”眾將曰:“此任至重,非閻司徒親往,莫能敵也。
”李雄然之,即命閻式為軍師,以李離為帥,統兵三萬,督收漢中一班將佐,前往涪城以迎羅尚。
途中,張金苟與羅羕議曰:“前取東川,我二人出死力拒阻張殷不轉漢中,得成大功,閻式不行升賞,反又叱我。
今欲依文碩之言,刺殺此奴,奈有李離在帳,難以下手。
”羅羕曰:“我和你各帶利刀,潛入中軍,各刺一人,有何懼哉?”金苟然之。
遂乘夜潛入帳中,羅羕刺殺閻式,張金苟刺殺李離,軍中並無知覺。
二人竊了首級,偷路逃往羅尚處投降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