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直入到內廳,看見建文,一個九重天子,今為萬裏孤僧,不勝痛楚,因哭拜道:“為臣事君不終,萬死!萬死!”建文亦泣道:“變遷改革,此係天命,舉國盡然,非一人之罪。今還戀戀,便足繼跡夷齊,但須慎言,使得保全餘生,則庶幾無負。”震直聽了,哽咽不能出聲,惟說道:“臣愧甚無辭,但請以死,明心而已。”遂再拜辭出。歸到旅舍,忽忽如有所失,竟吞金而死。地方官見使臣死了,自然備棺衾收殮,申文上司。上司自然奏聞天子。
沐晟聽知,暗暗與建文商議道:“震直一死,固是滅口明心之念,但死得太急。地方官奏報朝廷,朝廷未免動疑,又要苛求。雖昨日之見,無人得知,但府中耳目眾多,不可不防。況晟今又奉詔南征,師居此地恐不穩便。”建文道:“汝言是也。”因問程濟,程濟道:“居此者,正師之一難也。今難已過,且宜遠隱,以辭是非。”師方大悟,遂別沐晟出來。又問程濟道:“出便出來了,卻於何處去隱?”程濟道:“隱不厭山深。弟子聞永昌白龍山,僻陋西南,甚是幽邃,可到那裏,自創一居,方可常住。”建文道:“此言有理。”大家遂同至永昌白龍山,選擇了一塊秘密之地。此時因有沐晟所贈,賢、能二和尚遂伐木結茆,築成一座小庵,請師居住。
到永樂五年七月間,住了一年有餘,雖喜平安,卻不抄不化,早已無衣無食,漸近飢采。程濟無奈,隻得出來,四下行乞。一日行乞到市中,忽遇見史仲彬,兩人皆大喜。仲彬忙問道:“如今師在哪裏?”程濟道:“師如今在白龍山上,結茆為庵,草草棲身。你為何獨身到此?”仲彬道:“我非獨身,我因放師不下,遂約了何洲、郭節、程亨同來訪師,料師必在雲南,故相伴而來。因路上聞得朝廷遣都給事胡,往來湘湖雲貴,密秘訪師,故我四人,不敢作夥招彰,夜裏約了同宿,日裏則各自分行。這兩日因找尋不著,正苦莫可言,今幸相遇,方不辜負我心!”說罷,就引程濟到寄宿之處。
候何洲、郭節、程亨三人齊歸了,與程濟相見過,算計夜行。此時是七月十八夜,月上皎潔,彼此相攜出門,上下山坡,坐坐行行,直行了二十餘裏,方到庵前,無已亮了。程濟叩庵,能和尚開門,看見仲彬四人,忙入報師。仲彬四人,亦隨入而拜於榻前。建文喜而起,坐榻上,眾人問候了一番,各各淚下,隨即取出禮物獻上,建文一一收了。自此情興頗暢,因率仲彬等四人,日日在白龍山遊賞以為樂。
住了月餘,四人要辭去,建文不舍,許何洲、郭節、程亨三人先行,又留仲彬住到永樂六年三月,方許其行。到臨行日,建文親送;痛哭失聲,再三囑咐道:“今後慎勿再來。道路修阻,一難也;關津盤詰,二難也。況我安居,不必慮也。”仲彬受命而去。
建文在庵中,住過了兩年,乃是永樂八年。這兩年中,眾弟子常常來問候,建文不至寂寞。一日說道:“想我終身,隻合投老於此矣。”程濟笑道:“且住過了一年,再算計也不遲。”建文驚問道:“為何住過一年,又要算計?莫非又有難麽?”程濟笑而不言。
不期到永樂九年,地方報知府縣,說白龍山庵中,常有不僧不俗之人,往來棲止,或歌或哭,蹤跡可疑,恐害地方,求老爺作主。府縣聽了,竟行牌地方,叫將白龍山庵拆毀。隻因這一拆毀,有分教:
困龍方伏地,晾驚雀又移巢。
不知後來如何,再看下迴分解。
第114迴 忠心從亡惜身亡 立誌遜國終歸國
話說地方看了牌文,立即將白龍山庵拆毀。建文大驚,急問程濟道:“你舊年曾說:‘且住過一年再看’,今果住了一年,就被有司拆毀,你真是個神人。莫非還有大難麽?”程濟道:“即此就是一難,已過了,師可勿憂。”建文道:“難雖過了,而此身何處居住?”程濟道:“吾聞大理浪穹山水比白龍更美,何不前往一遊?倘若可居,再造一庵可也。”建文大喜,師弟四人收拾了,竟往浪穹。
到了浪穹,上山一覽,果然山蒼蒼,林鬱鬱,比白龍更勝。兩僧一道,見師意樂此,遂分頭募化,草草蓋造一庵。不消一月,早已庵成。建文安心住在庵中。
不期到了永樂十年二月,而應能和尚竟卒矣。到了四月,而應賢和尚亦亡矣。建文見賢、能兩弟子,一時俱死,大慟數日,不忍從僧家火化,遂命程濟並葬於庵東。
過了月餘,無人相傍,隻得納了個弟子,取名應慧。到十一年九月,因應慧多病,又納個弟子,取名應智。到十二年十月,應慧死了,又納個弟子,取名辨空。到十三年四月,同程濟出遊衡山,聞知金焦、程亨、馮漼、宋和、劉伸、鄭洽、黃直、梁良玉皆死了,不勝悲傷,無意遊覽,遂迴庵中。
到十五年二月,又別築一個靜室於鶴慶山中,時常往來。忽雪庵和尚的徒弟了空來報知,前一月其師雪庵和尚死了。建文大哭一場,自此之後,想起從亡諸臣,漸漸凋謝,常拂拂不樂。
直到十七年四月,在庵既久,忽想出遊,又同程濟,先遊於蜀,次遊於粵,後遊於湘南,然後迴駕。到十九年十二月,不喜為僧,蓄起發來,改為道士。到二十年正月,命徒弟應智、辨空為鶴慶靜室之主,自與程濟別居於淥泉。到二十一年,建文又動了遊興,遂與程濟往遊於楚。此時二人,俱是道裝,隨路遊賞,就在大別留住了半年有餘。到二十二年二月,因想起史仲彬一向並無音信,就隨路東遊,按下不題。
沐晟聽知,暗暗與建文商議道:“震直一死,固是滅口明心之念,但死得太急。地方官奏報朝廷,朝廷未免動疑,又要苛求。雖昨日之見,無人得知,但府中耳目眾多,不可不防。況晟今又奉詔南征,師居此地恐不穩便。”建文道:“汝言是也。”因問程濟,程濟道:“居此者,正師之一難也。今難已過,且宜遠隱,以辭是非。”師方大悟,遂別沐晟出來。又問程濟道:“出便出來了,卻於何處去隱?”程濟道:“隱不厭山深。弟子聞永昌白龍山,僻陋西南,甚是幽邃,可到那裏,自創一居,方可常住。”建文道:“此言有理。”大家遂同至永昌白龍山,選擇了一塊秘密之地。此時因有沐晟所贈,賢、能二和尚遂伐木結茆,築成一座小庵,請師居住。
到永樂五年七月間,住了一年有餘,雖喜平安,卻不抄不化,早已無衣無食,漸近飢采。程濟無奈,隻得出來,四下行乞。一日行乞到市中,忽遇見史仲彬,兩人皆大喜。仲彬忙問道:“如今師在哪裏?”程濟道:“師如今在白龍山上,結茆為庵,草草棲身。你為何獨身到此?”仲彬道:“我非獨身,我因放師不下,遂約了何洲、郭節、程亨同來訪師,料師必在雲南,故相伴而來。因路上聞得朝廷遣都給事胡,往來湘湖雲貴,密秘訪師,故我四人,不敢作夥招彰,夜裏約了同宿,日裏則各自分行。這兩日因找尋不著,正苦莫可言,今幸相遇,方不辜負我心!”說罷,就引程濟到寄宿之處。
候何洲、郭節、程亨三人齊歸了,與程濟相見過,算計夜行。此時是七月十八夜,月上皎潔,彼此相攜出門,上下山坡,坐坐行行,直行了二十餘裏,方到庵前,無已亮了。程濟叩庵,能和尚開門,看見仲彬四人,忙入報師。仲彬四人,亦隨入而拜於榻前。建文喜而起,坐榻上,眾人問候了一番,各各淚下,隨即取出禮物獻上,建文一一收了。自此情興頗暢,因率仲彬等四人,日日在白龍山遊賞以為樂。
住了月餘,四人要辭去,建文不舍,許何洲、郭節、程亨三人先行,又留仲彬住到永樂六年三月,方許其行。到臨行日,建文親送;痛哭失聲,再三囑咐道:“今後慎勿再來。道路修阻,一難也;關津盤詰,二難也。況我安居,不必慮也。”仲彬受命而去。
建文在庵中,住過了兩年,乃是永樂八年。這兩年中,眾弟子常常來問候,建文不至寂寞。一日說道:“想我終身,隻合投老於此矣。”程濟笑道:“且住過了一年,再算計也不遲。”建文驚問道:“為何住過一年,又要算計?莫非又有難麽?”程濟笑而不言。
不期到永樂九年,地方報知府縣,說白龍山庵中,常有不僧不俗之人,往來棲止,或歌或哭,蹤跡可疑,恐害地方,求老爺作主。府縣聽了,竟行牌地方,叫將白龍山庵拆毀。隻因這一拆毀,有分教:
困龍方伏地,晾驚雀又移巢。
不知後來如何,再看下迴分解。
第114迴 忠心從亡惜身亡 立誌遜國終歸國
話說地方看了牌文,立即將白龍山庵拆毀。建文大驚,急問程濟道:“你舊年曾說:‘且住過一年再看’,今果住了一年,就被有司拆毀,你真是個神人。莫非還有大難麽?”程濟道:“即此就是一難,已過了,師可勿憂。”建文道:“難雖過了,而此身何處居住?”程濟道:“吾聞大理浪穹山水比白龍更美,何不前往一遊?倘若可居,再造一庵可也。”建文大喜,師弟四人收拾了,竟往浪穹。
到了浪穹,上山一覽,果然山蒼蒼,林鬱鬱,比白龍更勝。兩僧一道,見師意樂此,遂分頭募化,草草蓋造一庵。不消一月,早已庵成。建文安心住在庵中。
不期到了永樂十年二月,而應能和尚竟卒矣。到了四月,而應賢和尚亦亡矣。建文見賢、能兩弟子,一時俱死,大慟數日,不忍從僧家火化,遂命程濟並葬於庵東。
過了月餘,無人相傍,隻得納了個弟子,取名應慧。到十一年九月,因應慧多病,又納個弟子,取名應智。到十二年十月,應慧死了,又納個弟子,取名辨空。到十三年四月,同程濟出遊衡山,聞知金焦、程亨、馮漼、宋和、劉伸、鄭洽、黃直、梁良玉皆死了,不勝悲傷,無意遊覽,遂迴庵中。
到十五年二月,又別築一個靜室於鶴慶山中,時常往來。忽雪庵和尚的徒弟了空來報知,前一月其師雪庵和尚死了。建文大哭一場,自此之後,想起從亡諸臣,漸漸凋謝,常拂拂不樂。
直到十七年四月,在庵既久,忽想出遊,又同程濟,先遊於蜀,次遊於粵,後遊於湘南,然後迴駕。到十九年十二月,不喜為僧,蓄起發來,改為道士。到二十年正月,命徒弟應智、辨空為鶴慶靜室之主,自與程濟別居於淥泉。到二十一年,建文又動了遊興,遂與程濟往遊於楚。此時二人,俱是道裝,隨路遊賞,就在大別留住了半年有餘。到二十二年二月,因想起史仲彬一向並無音信,就隨路東遊,按下不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