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都一樣,您應給我孩子留下一手工夫,讓他在家裏練著,您看怎麽樣?“
寶鏡和尚道:“好吧!等貧僧走的時候,我看練什麽合適,再教他一遍。”
老員外爺樸成吩咐準備齋飯,讓老劍客青雲長老寶鏡禪師吃了飯,然後告辭。
樸老員外帶著幾個人往外送,一邊走一邊急著問:“您看,給我孩子留下一手什麽功夫呢?”老和尚憋了半天,發現了院裏有好多小牛,便說道:“把這小牛拉出一頭來。”工夫不大,把一頭小牛牽到老方丈眼前,寶鏡禪師對樸成說:“老員外爺,您瞧見沒有,令郎沒事兒的時候,讓他托住小牛的肚子,沒事就托牛,這牛不但不能殺,而且要好麩子好料餵養,精心照顧。總用這頭牛,不能換,以托起為止。您記住了嗎?這是一手功夫。”“謝謝大師傅,沒事讓他托牛。”“對啦。”“您再給他留下一手。”老和尚心想:這真為難呀,留下什麽呢?一邊走一邊琢磨,一直走到門口了,老員外問:“老師傅,您不再給留手功夫嗎?”老和尚心有所思,就說:“老員外,您這不有十六棵樹嗎?”“不錯。”“您告訴鹿兒,要是托牛托累了就讓他用左右胳膊打這些樹,左右腿踢這些樹。但是,這十六棵樹要讓人看好嘍,不能損壞,專讓您的少爺練功用。”“您說的這些,我都能辦到。”這樣,老和尚迴去了,依然教把式場,到時老員外爺樸成按時送銀子來,這些銀子不但夠吃、夠喝,還有了富餘。
三年的光景,青雲寺果然發了財。僧眾們的僧袍,單、夾、皮、棉一年四季穿戴之物,每人都做了好幾身。吃齋的時候全都是大饅頭、大米飯。大傢夥兒十分感謝寶鏡長老。這一天,吃完了早齋以後,長老坐在禪堂裏休息。
門頭僧“噔噔噔”地跑進來道:“彌陀佛!老人家,樸家莊的樸老員外帶著他的兒子來了。”老和尚一哆嗦:壞啦,又給我送來啦!我怎麽能再支他個三五年的,我的廟起碼夠吃、夠喝了,我就推了。“彌陀佛,有請!”時間不大,老員外帶著兒子樸鹿進來了,老和尚一看,樸鹿晃晃蕩盪跟半截黑塔一樣,又粗又壯,兩隻大眼睛真有神兒。這樸鹿怎麽不發呆了?老員外趕緊跟老方丈彼此見禮。又對樸鹿說:“鹿兒呀,給師傅行禮吧。”“恩師在上,弟子樸鹿參拜。”會說話了。嘿!寶鏡禪師很高興。忙說道:“彌陀佛,起來!起來!您爺兒倆今兒個怎麽這麽閑在呀?”“高僧呀,我謝謝您啦,您給我們孩子留下的這兩手練出來了。”“噢,您說說。”“鹿兒把這頭小牛犢子託了三年了。一天到晚好麩子好料餵著牛兒,你猜這牛有多大分量了?
都五百多斤了。但是樸鹿從小就托這小牛呀,沒事就托它。這五百多斤的牛托起來,胳膊都不顯累。一托就托半天呢!再說這孩子的胳膊也有勁兒了,天天打這十六棵門槐,一胳膊打下去,這槐樹‘嘩嘩’地山響,腳踹也是一樣。高僧呀,他越來越聰明了,現在,不但胳膊、腿腳靈便了,而且腦子也靈活了。您說這是怎麽迴事呢?“寶鏡和尚有些含混搪塞地說:”老員外,這個……這是您家門有德呀,練出功來了。“其實,老和尚心裏明白,拿胳膊打這槐樹,隻不過是操練操練筋骨,操練操練皮膚,長進是長進,但主要的功夫是在托牛上,他托牛的時候得用力,牛隨著日月增長,力量隨著日月增加,他一用力,內五髒全得用力,慢慢地他的腦子開化了。三年了,這是該著的事。”老員外,您把令郎放在我這裏吧!他現在行啦。“”您說三年後給您送來,孩子還真成了,重修廟宇,再塑金身。“老和尚一想:嘿!這青雲寺真是青雲直上了。
老員外給了五萬兩銀子,擴大了把式場,重新修建了青雲寺。老和尚在這兒辛苦教樸鹿,有這三年的打樹之力,三年托牛之功,教給樸鹿渾身橫練,骨硬如鋼,一口真氣能抗刀槍。老和尚教給他一條鑌鐵虎尾三節棍,棍沉力猛。眨眼間一晃就將近十年,樸鹿都二十好幾了,他身體高大,能耐也真好了。樸鹿還有一樣本事,能竄能蹦,這可不簡單,比傻小子於恆都棒。寶鏡和尚給他起了個外號,叫生鐵牛樸鹿。這青雲寺讓樸老員外給布施得也了不起了,置了很多的廟產,再加上僧眾們多少也能幹點兒活,勞動勞動,就是沒有香火收入,也有飯吃,老和尚總算有了功勞,青雲寺很不錯。
這次尚道明、何道源來了,師兄弟見了麵,老和尚才把青雲寺的事情說了。和尚傳話,“來呀,把樸鹿叫來。”時間不大,樸鹿一挑簾進來了:“師父。”“哎,見你兩位師伯。”接著又對尚道明哥兒倆說:“這就是你侄子樸鹿,我給他起的外號叫‘生鐵牛’。”“師伯,侄男樸鹿拜見。”兩位仙長一瞧,可不是這孩子會說話了。“侄兒免禮。”“多謝師伯。”問了問孩子功夫,嘿!對答如流,一點兒都不傻,太好了。
師兄弟幾個說話說長了,才把老劍客爺張鴻鈞到北京的事情說出來了。
寶鏡禪師也說:“西河沿東光裕鏢局,金弓小二郎李國良也給我下了張請帖,約我參加明年三月三的亮鏢會。要不這麽辦,咱們去一趟。”老仙長尚道明點頭道:“我給你教出一個師侄來,鎮八方紫麵崑崙俠叫童林。”寶鏡很高興:“我早就聽說了,我琢磨著是你們倆教出的弟子,這個孩子可給咱門戶露大臉了。頭下南七省請國寶,北高峰獻藝,賀號鎮八方紫麵崑崙俠,咱們上他家住著去。”尚、何二仙長點頭:“太好了。可樸鹿賢侄呢?”寶鏡和尚說:“可以告訴他父母,就說跟著師父上北京。”老哥兒三個商量妥當,安頓好了,爺兒四個從青雲山起身進北京。
寶鏡和尚道:“好吧!等貧僧走的時候,我看練什麽合適,再教他一遍。”
老員外爺樸成吩咐準備齋飯,讓老劍客青雲長老寶鏡禪師吃了飯,然後告辭。
樸老員外帶著幾個人往外送,一邊走一邊急著問:“您看,給我孩子留下一手什麽功夫呢?”老和尚憋了半天,發現了院裏有好多小牛,便說道:“把這小牛拉出一頭來。”工夫不大,把一頭小牛牽到老方丈眼前,寶鏡禪師對樸成說:“老員外爺,您瞧見沒有,令郎沒事兒的時候,讓他托住小牛的肚子,沒事就托牛,這牛不但不能殺,而且要好麩子好料餵養,精心照顧。總用這頭牛,不能換,以托起為止。您記住了嗎?這是一手功夫。”“謝謝大師傅,沒事讓他托牛。”“對啦。”“您再給他留下一手。”老和尚心想:這真為難呀,留下什麽呢?一邊走一邊琢磨,一直走到門口了,老員外問:“老師傅,您不再給留手功夫嗎?”老和尚心有所思,就說:“老員外,您這不有十六棵樹嗎?”“不錯。”“您告訴鹿兒,要是托牛托累了就讓他用左右胳膊打這些樹,左右腿踢這些樹。但是,這十六棵樹要讓人看好嘍,不能損壞,專讓您的少爺練功用。”“您說的這些,我都能辦到。”這樣,老和尚迴去了,依然教把式場,到時老員外爺樸成按時送銀子來,這些銀子不但夠吃、夠喝,還有了富餘。
三年的光景,青雲寺果然發了財。僧眾們的僧袍,單、夾、皮、棉一年四季穿戴之物,每人都做了好幾身。吃齋的時候全都是大饅頭、大米飯。大傢夥兒十分感謝寶鏡長老。這一天,吃完了早齋以後,長老坐在禪堂裏休息。
門頭僧“噔噔噔”地跑進來道:“彌陀佛!老人家,樸家莊的樸老員外帶著他的兒子來了。”老和尚一哆嗦:壞啦,又給我送來啦!我怎麽能再支他個三五年的,我的廟起碼夠吃、夠喝了,我就推了。“彌陀佛,有請!”時間不大,老員外帶著兒子樸鹿進來了,老和尚一看,樸鹿晃晃蕩盪跟半截黑塔一樣,又粗又壯,兩隻大眼睛真有神兒。這樸鹿怎麽不發呆了?老員外趕緊跟老方丈彼此見禮。又對樸鹿說:“鹿兒呀,給師傅行禮吧。”“恩師在上,弟子樸鹿參拜。”會說話了。嘿!寶鏡禪師很高興。忙說道:“彌陀佛,起來!起來!您爺兒倆今兒個怎麽這麽閑在呀?”“高僧呀,我謝謝您啦,您給我們孩子留下的這兩手練出來了。”“噢,您說說。”“鹿兒把這頭小牛犢子託了三年了。一天到晚好麩子好料餵著牛兒,你猜這牛有多大分量了?
都五百多斤了。但是樸鹿從小就托這小牛呀,沒事就托它。這五百多斤的牛托起來,胳膊都不顯累。一托就托半天呢!再說這孩子的胳膊也有勁兒了,天天打這十六棵門槐,一胳膊打下去,這槐樹‘嘩嘩’地山響,腳踹也是一樣。高僧呀,他越來越聰明了,現在,不但胳膊、腿腳靈便了,而且腦子也靈活了。您說這是怎麽迴事呢?“寶鏡和尚有些含混搪塞地說:”老員外,這個……這是您家門有德呀,練出功來了。“其實,老和尚心裏明白,拿胳膊打這槐樹,隻不過是操練操練筋骨,操練操練皮膚,長進是長進,但主要的功夫是在托牛上,他托牛的時候得用力,牛隨著日月增長,力量隨著日月增加,他一用力,內五髒全得用力,慢慢地他的腦子開化了。三年了,這是該著的事。”老員外,您把令郎放在我這裏吧!他現在行啦。“”您說三年後給您送來,孩子還真成了,重修廟宇,再塑金身。“老和尚一想:嘿!這青雲寺真是青雲直上了。
老員外給了五萬兩銀子,擴大了把式場,重新修建了青雲寺。老和尚在這兒辛苦教樸鹿,有這三年的打樹之力,三年托牛之功,教給樸鹿渾身橫練,骨硬如鋼,一口真氣能抗刀槍。老和尚教給他一條鑌鐵虎尾三節棍,棍沉力猛。眨眼間一晃就將近十年,樸鹿都二十好幾了,他身體高大,能耐也真好了。樸鹿還有一樣本事,能竄能蹦,這可不簡單,比傻小子於恆都棒。寶鏡和尚給他起了個外號,叫生鐵牛樸鹿。這青雲寺讓樸老員外給布施得也了不起了,置了很多的廟產,再加上僧眾們多少也能幹點兒活,勞動勞動,就是沒有香火收入,也有飯吃,老和尚總算有了功勞,青雲寺很不錯。
這次尚道明、何道源來了,師兄弟見了麵,老和尚才把青雲寺的事情說了。和尚傳話,“來呀,把樸鹿叫來。”時間不大,樸鹿一挑簾進來了:“師父。”“哎,見你兩位師伯。”接著又對尚道明哥兒倆說:“這就是你侄子樸鹿,我給他起的外號叫‘生鐵牛’。”“師伯,侄男樸鹿拜見。”兩位仙長一瞧,可不是這孩子會說話了。“侄兒免禮。”“多謝師伯。”問了問孩子功夫,嘿!對答如流,一點兒都不傻,太好了。
師兄弟幾個說話說長了,才把老劍客爺張鴻鈞到北京的事情說出來了。
寶鏡禪師也說:“西河沿東光裕鏢局,金弓小二郎李國良也給我下了張請帖,約我參加明年三月三的亮鏢會。要不這麽辦,咱們去一趟。”老仙長尚道明點頭道:“我給你教出一個師侄來,鎮八方紫麵崑崙俠叫童林。”寶鏡很高興:“我早就聽說了,我琢磨著是你們倆教出的弟子,這個孩子可給咱門戶露大臉了。頭下南七省請國寶,北高峰獻藝,賀號鎮八方紫麵崑崙俠,咱們上他家住著去。”尚、何二仙長點頭:“太好了。可樸鹿賢侄呢?”寶鏡和尚說:“可以告訴他父母,就說跟著師父上北京。”老哥兒三個商量妥當,安頓好了,爺兒四個從青雲山起身進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