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爺一聽他說錯了,問:“叫嶽父泰山,什麽石敢當啊?”小英雄才知上了九齡的當,趕緊改口:“嶽父泰山在上,小婿參拜。”這可把老鄭奎樂的前仰後合,嘴閉不上。伸手相攙:“賢婿免禮。”
王爺又跟海川商量:“問問你徒弟有什麽訂禮沒有?”海川把司馬良拉過來一問:“你有什麽禮物?”司馬良搖頭:“孩兒什麽也沒有。”“那你拿出一隻亮銀鏢來吧。”司馬良無奈,也隻好打開包袱,取出一隻銀鏢來,交給師父。海川捧著鏢來到雍親王爺麵前稟道:“爺請看,良兒身無貴重之物,就用他的鏢做定禮吧。”王爺又派家人買來一塊紅綢子,包好了銀鏢,把一個銅茶盤兒擦亮,放在裏麵,他親自交給鄭奎道:“老員外,這是姑爺和姑娘的訂親之物,銀鏢為定,終身不渝。”鄭奎接過來:“謝謝王爺的吉言。”王爺大笑:“哈哈哈,你府小姐,紅鸞高照,今日訂親,大喜大喜,這杯喜酒,我可得喝呀。”連侯老俠心裏都暗笑,這迴可真吃上人家啦!真是機會巧了,王爺喜愛英雄,願意結交綠林人物。鄭奎也明白這個道理,他把訂禮放在一進客廳大門口靠左邊的一個紅木的茶幾上,然後叫高元甫派人通知內宅,再命廚房準備上等酒席,依然用牛羊二肉。內宅也是一樣,傳遍兩件喜事:頭一件闊別多年的兄長很快就要來了,二件是小姐訂了親,真是闔家歡喜。隻有海川著急,這一耽擱,今天又走不了啦。可又不能提出來告辭,因為徒弟訂親。
正在這時,家人往裏跑,高挑簾櫳:“稟二位員外爺,洪大爺到啦。”
就聽外麵悲泣之聲:“二位賢弟,愚兄慚愧呀!”果然炳南公來了。鄭、高二老一看真是悲喜交加,兩個人出來就跪在兄長的麵前,洪利也就跪下,三個人抱頭痛哭,老淚縱橫。洪炳南涕淚漣漣:“愚兄在與二位賢弟握別之後,托人給家中帶信,由於求進心切,才去廣東拜師學藝,哪知倒成了洪家的罪人,與二位賢弟失約,也成了負義之徒。迴到家中才知妻兒皆亡,不想上蒼有眼,無意中得見玉耳,隻是你嫂嫂恐已不在人世,使愚兄終天抱恨哪。”
鄭天雄擦著眼淚:“哥哥,但願吉人天相,終有見麵之期,今日大喜之事,兄長還是免痛吧。”鄭奎把訂親之事,細說一遍,洪利自是破涕為笑,然後大家見禮。家人來往似穿梭,斟酒上菜,內宅兩位安人把小姐叫到後堂。有人到內宅報告:“高員外爺叫安人派人去把訂親之物取來。”可巧上房都是年輕的丫鬟,隻有高老安人帶來的是婆子,這人很穩重端莊,不多說多道。
高氏安人可跟嫂嫂商量:“年輕的不便當,就讓那楊姐去取吧。”楊姐奉命來到前廳。按理說一個下人,低頭兒進來拿走,也就得啦,偏巧楊姐挑簾子進來,衝著高林說話:“安人叫小婦人來取訂親之物。”這一來,在座的都要看一眼這婆子,尤其是洪炳南聽話音耳熟,便猛一抬頭,不由得兩眼發直,渾身顫抖:“賢妻呀!”往後一仰,跌倒地上。
當年楊氏夫人在大水來到之時,順水漂出家門。她雖知活不了,也要掙紮,她在水裏一冒,伸手一抓,可巧抓到一根很粗的木檀。兩手死死抱住,爬在上邊就昏過去了。漂到了一個地方叫板閘,這地方有大堤墊,本村百姓,鳴鑼集眾。河堤上有很多小紅燈,人聲嘈雜,護墊防水,單有幾十位年輕小夥子撈人救護。是男的救上來送到青苗會,婦女救上來暫時送到板閘村尼姑庵。撈上死的停在村公所大院,把每個人年齡相貌特徵,穿裝打扮,詳細填好,任人辨認,無人認領者就地掩埋。水下去啦,男女災民都打發了,有親投親,有友靠友,無親故者,任其自謀出路。有年老者一併造冊報請濟養,這是板閘村一份善舉。最後問到楊氏安人,她想啊:丈夫出外不歸,兒子九死無一生,娘家父母皆亡,雖有兄嫂,一個窮姑奶奶要上娘家住一輩子,這可不成,指親不富,看嘴不飽,絕不能去!先者丈夫捎信來叫我帶孩子去三義莊,投奔盟弟鄭奎、高林去,親弟兄我都不去,怎能投素不相識的把兄弟呢?這也絕不可能!寄人籬下,仰人鼻息,不如自食其力!丈夫有命迴來,雖然我沒保住兒子,對不起丈夫臨行囑託,可我還能跟他說清此事啊。所以當老尼姑問她的時候,她可撒謊了:“師父,我丈夫和我三歲的孩子同時遇難,隻有我一人活命,想我一懦弱女人,縱然會炕上地下的活計,也無能養活自己。師父是出家之人,方便為本,慈悲為懷,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弟子願拜在佛門,削髮為尼。“楊安人說著話,痛夫思子,肝腸皆斷,熱淚直流。老師父口誦佛號:”彌陀佛,佛門廣大,眾生皆渡,但不渡無緣之人,我見你滿懷憂慮,必有難言之隱。看你將來有紅塵之福,豈與佛門有緣?不過你現在難中,真要削髮,將來丈夫不死迴歸,悔之晚矣。不如你做我的一個帶髮修行的女弟子,耐心等待來時吧。“楊氏安人磕了頭,在廟中幫助老尼姑掃天刮地,燒香念佛。
這座廟叫水月庵,老尼姑名叫慈善,德高望重。其實廟裏十分清苦,沒有多大香火,隻靠慈善募化四方。一次,慈善來到高林的家中寫布施,說起家常來,老尼姑說廟中有個中年婦人,因天災隻剩一人,十分貧苦。高元甫一聽,便問:“師父,她能做活嗎?”“漿漿洗洗,大裁小鉸,手底下利索著哪。”“讓她到我這兒來吧,我也不會虧待她。”這樣洪氏安人改姓來到高家。她幹活任勞任怨,上上下下都很合得來。高老安人根本不拿她當下人看待。後來玉蘭大啦,最喜歡她的刺繡,總來西院跟她學,媽媽長媽媽短的叫她。慢慢的,洪氏安人才知道,原來是在金蘭之好的弟弟家中幹活,有心提出來,“我丈夫到現在下落不明,真的日久天長,高家夫婦有待慢之處,到那時自己前不能進,後不退,倒沒有安身之處啦。如果不提,他們拿我當成僕人,反倒心安理得,我幹活吃飯。”可洪氏慢慢的知道這老弟兄修建房屋,為的就是我夫妻,心裏萬分感激。有時候高元甫夫婦提到兄嫂,思念之情,流於言表,洪氏安人也是憂心如焚,想痛哭一場。
王爺又跟海川商量:“問問你徒弟有什麽訂禮沒有?”海川把司馬良拉過來一問:“你有什麽禮物?”司馬良搖頭:“孩兒什麽也沒有。”“那你拿出一隻亮銀鏢來吧。”司馬良無奈,也隻好打開包袱,取出一隻銀鏢來,交給師父。海川捧著鏢來到雍親王爺麵前稟道:“爺請看,良兒身無貴重之物,就用他的鏢做定禮吧。”王爺又派家人買來一塊紅綢子,包好了銀鏢,把一個銅茶盤兒擦亮,放在裏麵,他親自交給鄭奎道:“老員外,這是姑爺和姑娘的訂親之物,銀鏢為定,終身不渝。”鄭奎接過來:“謝謝王爺的吉言。”王爺大笑:“哈哈哈,你府小姐,紅鸞高照,今日訂親,大喜大喜,這杯喜酒,我可得喝呀。”連侯老俠心裏都暗笑,這迴可真吃上人家啦!真是機會巧了,王爺喜愛英雄,願意結交綠林人物。鄭奎也明白這個道理,他把訂禮放在一進客廳大門口靠左邊的一個紅木的茶幾上,然後叫高元甫派人通知內宅,再命廚房準備上等酒席,依然用牛羊二肉。內宅也是一樣,傳遍兩件喜事:頭一件闊別多年的兄長很快就要來了,二件是小姐訂了親,真是闔家歡喜。隻有海川著急,這一耽擱,今天又走不了啦。可又不能提出來告辭,因為徒弟訂親。
正在這時,家人往裏跑,高挑簾櫳:“稟二位員外爺,洪大爺到啦。”
就聽外麵悲泣之聲:“二位賢弟,愚兄慚愧呀!”果然炳南公來了。鄭、高二老一看真是悲喜交加,兩個人出來就跪在兄長的麵前,洪利也就跪下,三個人抱頭痛哭,老淚縱橫。洪炳南涕淚漣漣:“愚兄在與二位賢弟握別之後,托人給家中帶信,由於求進心切,才去廣東拜師學藝,哪知倒成了洪家的罪人,與二位賢弟失約,也成了負義之徒。迴到家中才知妻兒皆亡,不想上蒼有眼,無意中得見玉耳,隻是你嫂嫂恐已不在人世,使愚兄終天抱恨哪。”
鄭天雄擦著眼淚:“哥哥,但願吉人天相,終有見麵之期,今日大喜之事,兄長還是免痛吧。”鄭奎把訂親之事,細說一遍,洪利自是破涕為笑,然後大家見禮。家人來往似穿梭,斟酒上菜,內宅兩位安人把小姐叫到後堂。有人到內宅報告:“高員外爺叫安人派人去把訂親之物取來。”可巧上房都是年輕的丫鬟,隻有高老安人帶來的是婆子,這人很穩重端莊,不多說多道。
高氏安人可跟嫂嫂商量:“年輕的不便當,就讓那楊姐去取吧。”楊姐奉命來到前廳。按理說一個下人,低頭兒進來拿走,也就得啦,偏巧楊姐挑簾子進來,衝著高林說話:“安人叫小婦人來取訂親之物。”這一來,在座的都要看一眼這婆子,尤其是洪炳南聽話音耳熟,便猛一抬頭,不由得兩眼發直,渾身顫抖:“賢妻呀!”往後一仰,跌倒地上。
當年楊氏夫人在大水來到之時,順水漂出家門。她雖知活不了,也要掙紮,她在水裏一冒,伸手一抓,可巧抓到一根很粗的木檀。兩手死死抱住,爬在上邊就昏過去了。漂到了一個地方叫板閘,這地方有大堤墊,本村百姓,鳴鑼集眾。河堤上有很多小紅燈,人聲嘈雜,護墊防水,單有幾十位年輕小夥子撈人救護。是男的救上來送到青苗會,婦女救上來暫時送到板閘村尼姑庵。撈上死的停在村公所大院,把每個人年齡相貌特徵,穿裝打扮,詳細填好,任人辨認,無人認領者就地掩埋。水下去啦,男女災民都打發了,有親投親,有友靠友,無親故者,任其自謀出路。有年老者一併造冊報請濟養,這是板閘村一份善舉。最後問到楊氏安人,她想啊:丈夫出外不歸,兒子九死無一生,娘家父母皆亡,雖有兄嫂,一個窮姑奶奶要上娘家住一輩子,這可不成,指親不富,看嘴不飽,絕不能去!先者丈夫捎信來叫我帶孩子去三義莊,投奔盟弟鄭奎、高林去,親弟兄我都不去,怎能投素不相識的把兄弟呢?這也絕不可能!寄人籬下,仰人鼻息,不如自食其力!丈夫有命迴來,雖然我沒保住兒子,對不起丈夫臨行囑託,可我還能跟他說清此事啊。所以當老尼姑問她的時候,她可撒謊了:“師父,我丈夫和我三歲的孩子同時遇難,隻有我一人活命,想我一懦弱女人,縱然會炕上地下的活計,也無能養活自己。師父是出家之人,方便為本,慈悲為懷,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弟子願拜在佛門,削髮為尼。“楊安人說著話,痛夫思子,肝腸皆斷,熱淚直流。老師父口誦佛號:”彌陀佛,佛門廣大,眾生皆渡,但不渡無緣之人,我見你滿懷憂慮,必有難言之隱。看你將來有紅塵之福,豈與佛門有緣?不過你現在難中,真要削髮,將來丈夫不死迴歸,悔之晚矣。不如你做我的一個帶髮修行的女弟子,耐心等待來時吧。“楊氏安人磕了頭,在廟中幫助老尼姑掃天刮地,燒香念佛。
這座廟叫水月庵,老尼姑名叫慈善,德高望重。其實廟裏十分清苦,沒有多大香火,隻靠慈善募化四方。一次,慈善來到高林的家中寫布施,說起家常來,老尼姑說廟中有個中年婦人,因天災隻剩一人,十分貧苦。高元甫一聽,便問:“師父,她能做活嗎?”“漿漿洗洗,大裁小鉸,手底下利索著哪。”“讓她到我這兒來吧,我也不會虧待她。”這樣洪氏安人改姓來到高家。她幹活任勞任怨,上上下下都很合得來。高老安人根本不拿她當下人看待。後來玉蘭大啦,最喜歡她的刺繡,總來西院跟她學,媽媽長媽媽短的叫她。慢慢的,洪氏安人才知道,原來是在金蘭之好的弟弟家中幹活,有心提出來,“我丈夫到現在下落不明,真的日久天長,高家夫婦有待慢之處,到那時自己前不能進,後不退,倒沒有安身之處啦。如果不提,他們拿我當成僕人,反倒心安理得,我幹活吃飯。”可洪氏慢慢的知道這老弟兄修建房屋,為的就是我夫妻,心裏萬分感激。有時候高元甫夫婦提到兄嫂,思念之情,流於言表,洪氏安人也是憂心如焚,想痛哭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