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唐明皇駕崩,他的魂魄,投於明皇之體。若不然,到如今畫八仙,有呂祖穿黃袍。非是自己的形體,乃唐明皇之屍體,因被呂祖奪去。)與草木同苦,修成大羅金仙。奈因絕藝未有人承受,我二人行於山穀之內,你追趕我二人慾拜為師,豈非是緣在三生?就說我二人有此絕藝,欲尋汝這誠實弟子,就是打著燈籠,尋遍天下,亦難以尋找。怎麽呢?就說十五年寒暑,日食不過白飯,渴飲山下清泉,連鹼菜也沒有。你忍得了勞,耐得了苦,專心習學,別人恐難作到。就說家有萬貫富有資財,欲拜我二人為師,我二人若為黃金白玉所動,豈能將絕藝授汝。就譬如這樣說,我將絕藝傳授於你,你奉我二人之命下山,若與人動手,一掌將人打死。按你我門戶之戒的規矩,殺人償命,欠債還錢,自己就得投案。豈有殺人放火,自己逃走的道理。就得遵國家王法,與人抵償。你若與人償命,我二人十五年的苦工,傳授於你,心血耗枯,這豈不竹籃打水,落了一場空嗎?如同我二人藝傳匪人。“


    童林聞聽,心中暗想:學會武術何用,必當問個明白。童林隨又問道:“弟子蒙師之教,學會武技,恩師又不讓與人動手,恐傷人之性命,但不知武術用於何所?望恩師指教”。銀髯仙長說道:“童林,你化解不開。武術原有大用,往上說,報效疆場,往己身說,可以保護身體。非不令你與人動手,是沒有武術的人,不準與他動手。你若打在他的身上,輕者重傷,重者喪命。他沒有武功,豈能禁得住你打?這是不準你與人動手的理由。若真遇見有能力的、有好武術的能人,你要與他動手的人,如果動起手來,這還不準你讓他,要遇見對手時,與他動上手,你的眼要賊,步兒要隨,心要穩,手要準,打上他要狠。為什麽要狠呢?因為你打輕了他,他不知你的門戶厲害;若要打重了他,他才知道你的門戶不好惹。你的門戶由此可自興一家。


    這個“藝不輕傳”,非是不讓你傳授了武藝,是藝不傳授與匪人。若不傳授與人,豈能自成一家門戶呢?還怕人不學呢!是“擇良者而授教”。這就是第四戒。要謹記在心,不可輕傳匪人。“童林答道:”弟子願遵師命,何為第五戒。“銀髯長老說道:”這第五戒,就是本身的責任。何為叫本身的責任?就是自己的一身全掛子武術,身背負者天職,就是國家辦不到的事,比如貪官酷吏,惡棍土豪,他們所作的事,國家豈能知曉!這可是你當盡的義務,應當你我終日裏,浪跡萍蹤,與人排難解紛。自己原無事,枉為他人忙。


    喜忠正,惱奸滑,殺奸誅佞,除惡安良,搭救忠臣孝子,義夫節婦。若有忠臣遭屈,孝子被難,隻要自己知曉,不辭千裏,前去拯救,除暴安良。這就是本身的責任。你若背門戶之中五戒,錯行道路,定取汝首,懸於臥虎山柏樹之上。“童林跪叩:”弟子願遵門戶之中五戒。弟子有一事不明,望師指教。“銀髯仙長說道:”為師若有不對,你隻管言講“。童林答道:”弟子蒙恩師之教,一不準竊取偷盜,二不準打把式賣藝,弟子有通身的武術,奉師命下山興立一家,弟子思想已久,弟子怎樣求其衣食,哪裏找飯?“銀髯仙長大笑道:”癡哉童林,萬朵桃花一樹生,天下武術是一家。用之於國,與國家出力報效。國家不用,將自己的包袱一背,走遍天下。遇有村鎮,若有把式場子(吊坎戳杆兒)走在裏邊道聲辛苦,請教師答話,照著原先我告訴你的規矩,不但他管飯,臨走的時候,還得與你帶盤川錢“。童林一聽,好在還有這麽一個飯門。(文武聖人所留,沒有餓死的道理。文的亦叫”遊學“,念書人學而未成,不能入仕,落魄江湖。小書箱一背,到了鄉下叫”串書房“,到裏麵先放下書箱,與聖人神位作個揖。然後與教學的夫子談話,人家亦得管吃管喝。可有一樣,不能白吃。吃喝已畢,人家先生把大學長文章拿過來,叫你給批點批點。你若告訴”我不認得字“,那可不行,就趕出去啦!這個”學武“亦是一樣的道理)。童林說道:”願遵恩師的教訓,弟子敢問恩師姓氏,望請賜教。“銀髯仙長說道:”你別忙,我還有事。“仙長迴手在神廚內拿出一個小褡褳,裏麵裹著一對子午雞爪鴛鴦鉞,交與童林。


    仙長又拿出一個包袱來,命童林打開觀看。裏麵土黃布的褲褂,白骨頭鈕子左大襟,抄包一根,鞋襪全份,俱是新的。命童林更換。童林遵命,背轉身將鞋襪新衣換齊。將舊的包於包袱之內,仍然交與仙長。仙長將包袱放在神廚以內,隨手又拿出一本書來,交與童林。說道:“汝生平所學,都在其中矣!”童林跪接展開觀看,裏麵俱是畫圖,飛禽走獸,水蟲靈動之物。童林看不明白,啟稟恩師:“弟子所學,並非圖畫。恩師何言‘所學盡在其中呢’?”


    銀髯仙長說道:“汝好不明白,汝豈不聞:軒轅黃帝指猿猴而留技藝。猴有三躲六閃之功,虎有三絕。察天地之氣候,訪萬物之靈動,遠取於物,近取於身,哪一件技藝,不是由靈動而求。”童林恍然大悟。(“你隻顧你說,我們可沒有看明白”。隻因黃帝察萬物之靈,都有天然躲閃之能力,不但猴兒,隻要有吸唿的靈氣,他就有保命的秘訣。將這些學在自己的身上,這就叫遠取於物,近取於身。今之行意拳,也是行發心意,求於靈動的絕藝,故名行意,即此是也。)銀髯仙長命童林將此書收好,命童林隨時習練。童林將書帶於小褡褳之內,將雙鉞一邊一柄,插在小褡褳之內。銀髯仙長用手一指花白髯的仙長:“你這位恩師姓何,雙名道源,江湖人稱太極真人。我姓尚,名叫道明,江湖人稱無極子。我二人隱跡多年,無人知曉,千萬不可令旁人知道。你我師徒一場,無物可贈,我二人清苦,並無積蓄,今有紋銀一兩,相贈與你作杯水之資。”遂由兜囊之中,取出銀兩,交與童林。童林接過觀看,俱是零星碎塊,小小的紙包兒,隨手掖在抄包之內。復又行禮,謝過恩師。銀髯仙長說道:“徒兒免謝吧!”說著話,二位仙長站起身形,往外相送,隨走隨說道:“你到家中,見你父母,多多替我二人問安”。童林隻得將小褡褳扛在肩頭,拜別二位恩師,走出山門之外。童林說道:“弟子豈敢勞動恩師遠送,請恩師迴廟。”尚仙長說道:“你路徑不熟,待我指引於你。”師生三人,隨下山往北,行至不遠,又是一矮嶺。二位仙長帶童林上嶺。來到嶺上,用手往北一指:“你來看,這就是臥虎的前山。你來的時候,是誤入後山,因而迷於山穀。你看前麵茂林,正北便有大道。可通於京師,你沿途保重,迴家替我二人問安”。童林聽罷,不由得心中一酸。可惜十五年師生感情甚厚,不忍相離。今又奉命歸家省親,又不敢不遵。遂含淚說道:“今與恩師相別,但不知何日方能相見?”尚仙長用手一指:“你來看,青山不老,綠水常存,他年相見,後會有期。”童林於是跪倒,與恩師告辭。遂站起身形,不由得珠淚雙流,隻得與恩師相別。這就是丈夫淚兒不輕彈,隻因未到傷心處。童林也是不忍分離,走十步,九迴頭,仍然看見仙長在山嶺上目送。其實二位仙長也是難捨童林,依然遠望。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雍正劍俠圖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常傑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常傑淼並收藏雍正劍俠圖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