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得這縣太爺有口難分辯。將要指駁時,忽見受災的百姓一齊來到麵前,成千累萬,圍立水中,發了一片哭喊之聲,撲通撲通的都跪在水裏。聲稱要縣太爺轉求放義賑的老爺們,放米造飯,不敢領錢受賑。放義賑的老爺執意不肯,極口說道:『我這裏有銀子,並沒有糧米。』 這些哭喊的百姓忽又大聲說道:「現在東門外已有泊定米船。有人打聽來了,都是放賑的老爺們帶來的私貨。隻求縣太爺作個保人,挽留一萬擔米糧。我們受災各戶,情願立個限狀,隻待水退之後,便賣兒鬻女的賠還放義賑的老爺們就是了。』 放義賑的老爺們一聞此信,相顧失色。」


    要知後事如何,且聽下迴分解。


    原評:


    店婆子所說一派市井之言,儼然如畫。洋人造反,尤為形容得出。


    寫店婆道鄰女之語,又是一樣寫法。


    寫店婆子兒媳神情畢現,栩栩欲生,的是一個無識的舉動。


    店婆子說百姓們難當老爺們一怒語,可慘。


    老爺年紀輕,不染做官的習氣,的是世家人風度,不是俗吏排場,足見不磨家教。


    天下極美的牌子,從此弄壞了,可嘆可惜。


    第 五 迴 濟南軍中鵝鸛成列 茌平道上鶯燕悲歌


    「話說蒲台縣縣太爺聽了放賑的老爺們一番激怒之言,不覺大怒。方要辯說明白,隻見受災的百姓們,成千累萬,一齊圍立在水中,發了一片哭喊之聲,都跪在水裏頭,求縣太爺轉求放義賑的老爺,趕快放米造飯,並不敢領錢受賑。放義賑的老爺執意不肯,口裏說道:『我隻有銀子,並沒有別樣。』這些哭喊的百姓忽又大聲說道:『 現在東關外麵,已有泊定船隻,有人打聽來了,載米八萬餘擔。隻求縣太爺作個保人,挽留一萬擔,我們受災各戶,情願立個限狀,隻待水退以後,便賣兒鬻女,籌還此米之款。』


    「放義賑的老爺一聞此信,麵麵相對,人人失色,各自私揣道:『這是我們借了放義賑的銀錢,私下在江南販來米糧,運到 此 地,販 賣 災 戶,圖 個 發 財 地 步 的,如 何 會 把(給)他們識破?』 心裏就慌張了。又眼見這裏受災的百姓圍著不放,後來連蒲台縣縣太爺也無可如何,隻好釋了嫌隙,一齊跑到水裏,跪著央求放義賑的老爺。眼裏隻是流淚,苦苦哀告,口說:『大發慈悲,速速開放米船,以便苟延殘喘。』 這些放義賑的老爺們,還說這米不是他們帶來的,是有一個商人搭伴同來做生意的。縣太爺說:『無論如何,總求諸公設法拯救。敝縣情願受了百姓限狀,再到諸公麵前,立個限呈,準於年內交還本利銀兩,決不誤事。如有錯訛,情甘參處。即求從速從廉定個米價,趕快照辦。不然,饑民肇事,或一時被人搶劫,那敝縣就擔當不起了。』這一句話忽然提醒百姓。百姓們一齊發喊,立刻站起身來,一個個磨拳擦掌,要去搶劫米船。幸虧這知縣平時尚有恩愛在民,又恐弄出大事,忙又彈壓住了。這裏放賑的老爺乃肯將米賣出五千擔,每擔要賣銀五兩。好容易同他磋磨價錢,講定四兩銀子一擔,先立限狀,後付米糧。弄了一日一夜,方才講妥當。自此以後,那些放賑的老爺們就平和了許多,不敢欺人傲物,都因為恐怕我們山東人惱了,要殺他的緣故。客官,你想這些放賑的老爺,這不是來救我們,反來害我們的嗎?


    「可憐後來蒲台縣縣太爺終究是被他們害了,革職迴去。我們山東的百姓已經恨之切齒的,隻等他們再來放賑的時候,定要殺他個屍骨不存。老爺,你去北京放賑,你不要學這個壞樣子。做好事,人不要做惡事。做了惡事,大家還是一個不依,那時性命可難保了。」


    不磨聽了,忽喜忽怒。聽到此地,陡覺神情焦躁,遂叱去店婆子,忙去安睡。到了次日早晨,未到黎明,不磨遂辭去郯城,望濟南進發。一路由沂州、蒙陰、新泰、泰安等府縣走過,果然一路平安,人馬清吉。也沒看見山東省城向來所謂著名地方,惟見土階茅茨,塵沙橫飛,赤地如燒,饑民菜色,從無一耕穫之鄉。老少男女,相率跪於道旁,一見著南來過客,即相與伸手乞食。又有聚三五黃臉村童,腳踏高蹺,頭簪花朵,滿臉上堆著笑,以媚行客,卻無一個臉上沒有幾顆黑麻子。


    不磨看了,不勝大慟,不料昔日所謂中國衣冠文物之邦,今日竟至零落如此!每思隨地尋訪文士,考證當日先聖先王遺蹟,亦竟杳不可得。泰安去泰山路程不遠,本思一覽崇朝為雨之奇景,亦因北遊之心太急,隻好待諸異日。


    金利這奴才是在南方生長的,偏偏不善麥食。又以逐日親見各旅店燒的是馬糞,那店中人抓糞的手,就去和麵,因而時時作嘔。不磨亦恐於養生之道有礙,乃命金利自調麵粉,雜以牛肉,作一大餅。馬上行程,即賴此充飢,每苦不飽。日間受了風塵鞍馬之勞,夜間又懼蠍虎蛇蠆之毒。一天天過來,便有些打熬不住。


    金利那小子時時埋怨,說是自家好好在家中享福的人,不知道是為著何事,要弄掉了家產,來受這種苦楚。不磨聽了,教訓一番,又開導一番,終究也就挽迴。久而久之,遂不覺其苦。


    一日,到了濟南省城,卻逢山東巡撫袁世凱大閱之期。不磨久聞人言,袁世凱是個熟悉兵事的大行家。不覺大喜,就對金利說道:「 我主僕二人路上頗覺辛苦,在此養息數日,看了袁軍行軍,再往北京去何如?」 金利素喜武事,一聞此信,知道又可偷懶二日,也覺暢快。主僕二人,就在客店住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鄰女語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清]連夢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清]連夢青並收藏鄰女語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