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晟聽了,放下在看的劄子。
「這個問題,我其實已考慮過了,也問過王參知跟宰相。但須知,財政為國家支撐之本,秘書省呈報的數目,除卻前朝攜的款,恢復民生的開支用度。如今國庫裏一半不到,可知私相授受,中飽私囊之泛濫。這件事,太上皇來不及做,我便替他接著。」
禦史大夫眼轉了一轉,趙晟說,「我不想贅述,叫宰相參知跟你們解釋吧。」
無論哪朝,年輕的皇帝剛登基,都是想要銳意改革,成就一番事業,趙晟也想還趙家一個清明正大之譽,否則大可繼續當閑散親王,兩耳不聞窗外事。
禦史大夫瞧他這態度,就是很支持王獻變法。
除了皇黨,斯文的趙晟似乎跟狀元出身,滿腹經綸的王獻更親近。
梅雪塵年高,喜靜聽,少參與口舌之爭,於是王獻起來答話。
「臣已調度秘書省,官家令宗正寺與大理寺幹員四十人,左右巡院各出一百人,共二百餘人發派各州,調遣當洲府衙財政邸書,不出一月,定有結果參報。禦史大人莫要輕斷。」
王獻微笑,淡定氣派將禦史大夫迴的一愣。
禦史想他跟邵梵還有趙晟已經做了讓步,讓左鄭與右邵插手共察,便不再糾纏。
對高處觀望的趙晟鞠手,「臣,臣隻是擔心王參知年輕,經驗尚許不足。既官家與參知宰相已遣專人,臣無異議。」
王獻隔空還禮,還是微笑,「那就謝過禦史大人了。」
禦史大夫微微哼了一聲,撇過頭去。
趙晟又怎會看不見禦史大夫衣服下的幾根花花腸子,這一查根本便是動了他們背後王黨的利益了,但凡事看破但不能點破。
眼下,場內王獻著紅,梅雪塵著紫,倒是禦史大夫身後跟著一群著綠的官員,趙晟眼光一掃,重新提筆在劄子上給台諫的寫迴批。
「官財取自於民,民著青,官著綠,可見官為民之仆。眾卿都是我底下勤奮至極的好官,自然該取俸祿,隻是這財如何取,取多少都該有個清平的論斷不是。否則,國庫,何時能滿?帳目,何時能對?」
一番話,暗遞勸告警示之意。
此話一出那些人尷尬相視,包括禦史大夫在內的,全都輕微咳嗽幾聲來掩飾心虛。
梅塵雪臉上隻掛著平淡的笑容。
他看了眼緘默的王獻和耐心溫和的新帝,適時說,「官家,該談談這十六年前三萬八千人被屠於雄殤嶺的舊案了,這個案子當年草草了解,牽連的可是三萬多常州兵民的性命,刺史失蹤,成了一樁懸案,宮內宗正寺至今沒有一個清晰的案陳呈報過。」
王獻低垂的眼也萌發出了點異樣的碎光,在眼底起伏流淌。
他撩袍跪下,行禮請示趙晟,「臣想求請陛下讓親事者,右巡獄院院首邵梵入殿。」
其餘人聽這話都有些奇怪,趙晟當著眾人的麵,也得裝作不知道。
「哦?他怎麽會是當年的親事者呢?十六年前,」趙晟的筆滑過葫蘆形硯台取墨,看了王獻的腦袋一眼,「邵郎將也才八歲,尚不知事啊?」
王獻俯首,答,「他本姓王,是......前朝常州刺史,王憑之獨子。」
此話一出,平地起驚雷。
終在十六年後,邵梵的身份被提起。
王家一案背後的三萬多人的冤魂,也終在十六年後,以改朝換代為代價,才在王家後人的浴血爭取下,求來一場能夠平復冤屈,洗淨汙穢的審判。
禦史大夫和其餘幾人異口同聲,「此事當真?」
王獻:「豈敢欺君。」
「......」
趙晟當時被擁護,便是宇文平敬第一個找到的他,宇文平敬有權,邵梵有兵,宿在修遠侯府的庇佑下,這對半道父子互相成就。
雖說趙晟因為邵梵不請示,就故意私自將趙令悅送走心中不快,但他眼下無實權,而邵梵恰恰相反。
有宇文平敬,有邵軍和半張虎符,他有恃無恐,對趙晟明言是因為開春要打三洲,需要前郡主做人質挾製趙琇和朝內趙光,才送她到常州修養的,但趙晟隻覺得,他無法無天了。
可他畢竟真的捉住了廢太子趙義,這件陳冤隻好盡快提上案頭。
否則他如何能心甘情願地離開朝廷去打仗呢?
此人蟄伏十六載,找到後來長大的王獻一起合謀,不為名,不要利,隻求一個重新審判。
——王憑是忠臣,而非罪臣,是英雄,而非逆黨。
王憑帶領的常洲三萬八千百姓與官兵,不是戰中叛逃遭遇埋伏,而是被自己人栽贓滅口,全數屠盡。
而這樣的顛覆案情昭告天下,當今,也隻有皇帝才能實現。
也罷。
趙晟斂眉頷首,「卿先起身,讓他進來。」
*
相較於建昌宮中的二月,常州靠河南岸,濕氣和春暖都來得更早些,趙令悅還是一如既往坐在岸邊看水中放養的大鵝。
她知道邵梵為什麽要她來這裏,如無意外,開春便要攻打對岸三洲了,思及此整張臉垮了下去,偏偏這時秋和來喊她迴去用飯。
「你為什麽每天都要跟著我?」她扔掉最後一把鵝食,不耐煩地轉頭,眉間冷意颼颼。
她難伺候,秋和也沒有被嚇走,隻是好脾氣地解釋,「我是照顧姑娘的人,自然要跟著姑娘,不然衣食住行用的,姑娘不會做飯洗衣服,想起來的時候可找誰去?」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這個問題,我其實已考慮過了,也問過王參知跟宰相。但須知,財政為國家支撐之本,秘書省呈報的數目,除卻前朝攜的款,恢復民生的開支用度。如今國庫裏一半不到,可知私相授受,中飽私囊之泛濫。這件事,太上皇來不及做,我便替他接著。」
禦史大夫眼轉了一轉,趙晟說,「我不想贅述,叫宰相參知跟你們解釋吧。」
無論哪朝,年輕的皇帝剛登基,都是想要銳意改革,成就一番事業,趙晟也想還趙家一個清明正大之譽,否則大可繼續當閑散親王,兩耳不聞窗外事。
禦史大夫瞧他這態度,就是很支持王獻變法。
除了皇黨,斯文的趙晟似乎跟狀元出身,滿腹經綸的王獻更親近。
梅雪塵年高,喜靜聽,少參與口舌之爭,於是王獻起來答話。
「臣已調度秘書省,官家令宗正寺與大理寺幹員四十人,左右巡院各出一百人,共二百餘人發派各州,調遣當洲府衙財政邸書,不出一月,定有結果參報。禦史大人莫要輕斷。」
王獻微笑,淡定氣派將禦史大夫迴的一愣。
禦史想他跟邵梵還有趙晟已經做了讓步,讓左鄭與右邵插手共察,便不再糾纏。
對高處觀望的趙晟鞠手,「臣,臣隻是擔心王參知年輕,經驗尚許不足。既官家與參知宰相已遣專人,臣無異議。」
王獻隔空還禮,還是微笑,「那就謝過禦史大人了。」
禦史大夫微微哼了一聲,撇過頭去。
趙晟又怎會看不見禦史大夫衣服下的幾根花花腸子,這一查根本便是動了他們背後王黨的利益了,但凡事看破但不能點破。
眼下,場內王獻著紅,梅雪塵著紫,倒是禦史大夫身後跟著一群著綠的官員,趙晟眼光一掃,重新提筆在劄子上給台諫的寫迴批。
「官財取自於民,民著青,官著綠,可見官為民之仆。眾卿都是我底下勤奮至極的好官,自然該取俸祿,隻是這財如何取,取多少都該有個清平的論斷不是。否則,國庫,何時能滿?帳目,何時能對?」
一番話,暗遞勸告警示之意。
此話一出那些人尷尬相視,包括禦史大夫在內的,全都輕微咳嗽幾聲來掩飾心虛。
梅塵雪臉上隻掛著平淡的笑容。
他看了眼緘默的王獻和耐心溫和的新帝,適時說,「官家,該談談這十六年前三萬八千人被屠於雄殤嶺的舊案了,這個案子當年草草了解,牽連的可是三萬多常州兵民的性命,刺史失蹤,成了一樁懸案,宮內宗正寺至今沒有一個清晰的案陳呈報過。」
王獻低垂的眼也萌發出了點異樣的碎光,在眼底起伏流淌。
他撩袍跪下,行禮請示趙晟,「臣想求請陛下讓親事者,右巡獄院院首邵梵入殿。」
其餘人聽這話都有些奇怪,趙晟當著眾人的麵,也得裝作不知道。
「哦?他怎麽會是當年的親事者呢?十六年前,」趙晟的筆滑過葫蘆形硯台取墨,看了王獻的腦袋一眼,「邵郎將也才八歲,尚不知事啊?」
王獻俯首,答,「他本姓王,是......前朝常州刺史,王憑之獨子。」
此話一出,平地起驚雷。
終在十六年後,邵梵的身份被提起。
王家一案背後的三萬多人的冤魂,也終在十六年後,以改朝換代為代價,才在王家後人的浴血爭取下,求來一場能夠平復冤屈,洗淨汙穢的審判。
禦史大夫和其餘幾人異口同聲,「此事當真?」
王獻:「豈敢欺君。」
「......」
趙晟當時被擁護,便是宇文平敬第一個找到的他,宇文平敬有權,邵梵有兵,宿在修遠侯府的庇佑下,這對半道父子互相成就。
雖說趙晟因為邵梵不請示,就故意私自將趙令悅送走心中不快,但他眼下無實權,而邵梵恰恰相反。
有宇文平敬,有邵軍和半張虎符,他有恃無恐,對趙晟明言是因為開春要打三洲,需要前郡主做人質挾製趙琇和朝內趙光,才送她到常州修養的,但趙晟隻覺得,他無法無天了。
可他畢竟真的捉住了廢太子趙義,這件陳冤隻好盡快提上案頭。
否則他如何能心甘情願地離開朝廷去打仗呢?
此人蟄伏十六載,找到後來長大的王獻一起合謀,不為名,不要利,隻求一個重新審判。
——王憑是忠臣,而非罪臣,是英雄,而非逆黨。
王憑帶領的常洲三萬八千百姓與官兵,不是戰中叛逃遭遇埋伏,而是被自己人栽贓滅口,全數屠盡。
而這樣的顛覆案情昭告天下,當今,也隻有皇帝才能實現。
也罷。
趙晟斂眉頷首,「卿先起身,讓他進來。」
*
相較於建昌宮中的二月,常州靠河南岸,濕氣和春暖都來得更早些,趙令悅還是一如既往坐在岸邊看水中放養的大鵝。
她知道邵梵為什麽要她來這裏,如無意外,開春便要攻打對岸三洲了,思及此整張臉垮了下去,偏偏這時秋和來喊她迴去用飯。
「你為什麽每天都要跟著我?」她扔掉最後一把鵝食,不耐煩地轉頭,眉間冷意颼颼。
她難伺候,秋和也沒有被嚇走,隻是好脾氣地解釋,「我是照顧姑娘的人,自然要跟著姑娘,不然衣食住行用的,姑娘不會做飯洗衣服,想起來的時候可找誰去?」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