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需要過多的解釋,隻要聽到這名字,也能猜到這曲子是做什麽用的。
那是唿喚迷失在異地他鄉的靈魂,讓他們跟著唿喚者一起迴家的曲調。
其實這種風俗在全國各地都很普遍,隻是像苗疆這樣能歌善舞的地方,就會有招魂曲,用山歌的形式來完成。
而對音樂不是那麽擅長的地區,則會選擇另外一種方式,那就是叫魂。
叫魂基本上的流程就是,在帶著屍體或者骨灰往家裏趕的時候,就會在口中叫著死者的名字:「某某某,迴家了,我帶你迴家了,快跟著迴家吧。」
因為按照民間的傳說,人死了之後,鬼魂很容易陷入混沌迷茫的狀態,如果沒有人幫著招魂叫魂,就會迷失在外,孤魂野鬼,無所依靠。
如果是在家鄉還好說,等到靈魂反應過來,也能慢慢的找到自已的祖墳,歸於安寧。
這也是人死了之後,家裏人辦喪事,要在外麵掛起一麵招魂幡的原因,是讓靈魂知道這裏是他的歸宿。
招魂幡一般都是柳樹這樣屬陰的樹木做幡杆,再用白紙剪裁成如網狀一般的形狀作為幡布。
各地會因為風俗不同,剪裁的形狀略有不同,不過這個幡是一定會有的,這是必須的規矩。
這招魂幡在喪禮過程中,是一直要舉著的,等到入土安葬之後,還會把它插在墳頭,同樣也是防止新鬼找不到歸處。
死在家鄉還要有招魂幡來指路,如果死在異地他鄉,鬼魂就很難找到歸鄉的路,更無法迴歸祖墳,得到安寧。
所以,在帶著死者屍體或者骨灰歸鄉的時候,一定要唿喊著對方的名字,告訴他(她)要迴家了,跟著一起走,這樣到了家鄉,就可以安息。
這傳說由來已久,可以說從華夏文明誕生的第一刻起,就有了這樣的認知,所以屈原才在《招魂》詩篇中寫了「魂兮歸來」。
華夏人的根,永遠是家,異國他鄉並不是靈魂的歸宿,所以,她才會在上飛機的時候,唱起了招魂曲,用鄉音小調給死去的親友指路,讓她們一起坐上飛機迴家。
「當時我們剛跟南邊的降頭師和邪術師來了一場大決戰,雖然我們勝利了,差點把對方給全殲,可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那些戰死的苗疆蠱師就是陣亡人員的一部分,而她們那幾個寨子出來的又恰好守的是降頭師和邪術師潰逃的突破口,是傷亡最慘重。」
侯三爺的眼圈有些發紅,繼續道:「我當時也受傷了,很虛弱,連天眼都開不了,跟普通人沒什麽區別,當時還是被人攙扶著去一起送行的,可當時她唱那首招魂曲登上飛機的時候,我明明看到了影影綽綽有十多個影子跟著她一起上了飛機,朝夕相處,她們的模樣都在我的腦子裏刻著,看一眼就能認出她們,隻是她們都是死的時候的模樣,那一幕真的是太悽慘了,讓人心碎。」
我深深的沉默著,此時此刻,不管什麽樣的語言都是蒼白無力的,不管什麽樣的安慰都沒有用處。
哪怕做到感同身受我都不夠資格,因為像我這樣生長在和平幸福年代的人,是無法理解先烈們是以什麽樣的信念冒著槍林彈雨,捨身忘死的。
沉默了片刻之後,侯三爺的情緒平復了下來,繼續道:「那是我最後一次見到她,這一晃眼就是幾十年過去了,也不知道當年那個倔強的小丫頭,現在是什麽樣子。」
「小丫頭?」我不由得一愣:「當初那位婆婆歲數很小嗎?」
「苗疆那邊結婚都很早的,解放前沒經過宣傳的時候,十五六歲都可能生娃了,不過當時她們那邊的姑娘,也都是十八十九歲就結婚了,二十多歲還沒結婚的,那都是老姑娘了。」
「啊?那麽早?」我下意識的迴了一句,不過隨即又反應了過來:「那她當初到戰場上去,不就是高中生或者初中生的年齡?」
一瞬間,我想到了很多,對方的年齡當年要是那麽小,再跟外公有什麽故事……
那要是按照現在的法律,外公豈不是要三年起步?還是其中另有隱情?
我趕緊甩了甩腦袋,把這些可怕的念頭給驅趕了出去:這些想法實在是太可怕了,會破壞外公在我心目中的高大形象。
看到我的表情,侯三爺明顯是猜到了我的想法,伸手在我腦袋上敲了個暴栗:「你這臭小子在胡思亂想什麽?當初的事情我的確不能講給你聽,不過你外公從來沒有犯過錯誤,至於具體情況,還是等你見麵之後,直接問當事人好了。」
我頓覺不爽,吃瓜吃一半是最討厭的,特別是這種剛知道了一部分內幕,被勾起了好奇心,後麵卻又不肯說了的情況,簡直要把人給急死。
可侯三爺也是個倔脾氣,不管我接下來怎麽問,他都不願開口談起,要不然就是把話題扯到了其他方向,最後嫌我煩了,直接把車子後麵的簾子給扯開了,讓我看清楚了外麵的情形。
此刻外麵的道路更加險峻,不到兩米寬的岩石小路就在一道山脊之上蜿蜒爬行,一邊是萬丈懸崖,一邊是奔騰咆哮的江水,我看得頭暈眼花,隻能緊緊的抓著三輪車兩側的扶手,想要閉上眼睛不去看,可又擔心下一刻就會掉下去,隻能強撐著精神看著,心裏還想著要是車子真的掉下去,自已也可以學電視上演的那樣,在車子掉下去的一瞬間,躥出車子,逃出生天。
那是唿喚迷失在異地他鄉的靈魂,讓他們跟著唿喚者一起迴家的曲調。
其實這種風俗在全國各地都很普遍,隻是像苗疆這樣能歌善舞的地方,就會有招魂曲,用山歌的形式來完成。
而對音樂不是那麽擅長的地區,則會選擇另外一種方式,那就是叫魂。
叫魂基本上的流程就是,在帶著屍體或者骨灰往家裏趕的時候,就會在口中叫著死者的名字:「某某某,迴家了,我帶你迴家了,快跟著迴家吧。」
因為按照民間的傳說,人死了之後,鬼魂很容易陷入混沌迷茫的狀態,如果沒有人幫著招魂叫魂,就會迷失在外,孤魂野鬼,無所依靠。
如果是在家鄉還好說,等到靈魂反應過來,也能慢慢的找到自已的祖墳,歸於安寧。
這也是人死了之後,家裏人辦喪事,要在外麵掛起一麵招魂幡的原因,是讓靈魂知道這裏是他的歸宿。
招魂幡一般都是柳樹這樣屬陰的樹木做幡杆,再用白紙剪裁成如網狀一般的形狀作為幡布。
各地會因為風俗不同,剪裁的形狀略有不同,不過這個幡是一定會有的,這是必須的規矩。
這招魂幡在喪禮過程中,是一直要舉著的,等到入土安葬之後,還會把它插在墳頭,同樣也是防止新鬼找不到歸處。
死在家鄉還要有招魂幡來指路,如果死在異地他鄉,鬼魂就很難找到歸鄉的路,更無法迴歸祖墳,得到安寧。
所以,在帶著死者屍體或者骨灰歸鄉的時候,一定要唿喊著對方的名字,告訴他(她)要迴家了,跟著一起走,這樣到了家鄉,就可以安息。
這傳說由來已久,可以說從華夏文明誕生的第一刻起,就有了這樣的認知,所以屈原才在《招魂》詩篇中寫了「魂兮歸來」。
華夏人的根,永遠是家,異國他鄉並不是靈魂的歸宿,所以,她才會在上飛機的時候,唱起了招魂曲,用鄉音小調給死去的親友指路,讓她們一起坐上飛機迴家。
「當時我們剛跟南邊的降頭師和邪術師來了一場大決戰,雖然我們勝利了,差點把對方給全殲,可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那些戰死的苗疆蠱師就是陣亡人員的一部分,而她們那幾個寨子出來的又恰好守的是降頭師和邪術師潰逃的突破口,是傷亡最慘重。」
侯三爺的眼圈有些發紅,繼續道:「我當時也受傷了,很虛弱,連天眼都開不了,跟普通人沒什麽區別,當時還是被人攙扶著去一起送行的,可當時她唱那首招魂曲登上飛機的時候,我明明看到了影影綽綽有十多個影子跟著她一起上了飛機,朝夕相處,她們的模樣都在我的腦子裏刻著,看一眼就能認出她們,隻是她們都是死的時候的模樣,那一幕真的是太悽慘了,讓人心碎。」
我深深的沉默著,此時此刻,不管什麽樣的語言都是蒼白無力的,不管什麽樣的安慰都沒有用處。
哪怕做到感同身受我都不夠資格,因為像我這樣生長在和平幸福年代的人,是無法理解先烈們是以什麽樣的信念冒著槍林彈雨,捨身忘死的。
沉默了片刻之後,侯三爺的情緒平復了下來,繼續道:「那是我最後一次見到她,這一晃眼就是幾十年過去了,也不知道當年那個倔強的小丫頭,現在是什麽樣子。」
「小丫頭?」我不由得一愣:「當初那位婆婆歲數很小嗎?」
「苗疆那邊結婚都很早的,解放前沒經過宣傳的時候,十五六歲都可能生娃了,不過當時她們那邊的姑娘,也都是十八十九歲就結婚了,二十多歲還沒結婚的,那都是老姑娘了。」
「啊?那麽早?」我下意識的迴了一句,不過隨即又反應了過來:「那她當初到戰場上去,不就是高中生或者初中生的年齡?」
一瞬間,我想到了很多,對方的年齡當年要是那麽小,再跟外公有什麽故事……
那要是按照現在的法律,外公豈不是要三年起步?還是其中另有隱情?
我趕緊甩了甩腦袋,把這些可怕的念頭給驅趕了出去:這些想法實在是太可怕了,會破壞外公在我心目中的高大形象。
看到我的表情,侯三爺明顯是猜到了我的想法,伸手在我腦袋上敲了個暴栗:「你這臭小子在胡思亂想什麽?當初的事情我的確不能講給你聽,不過你外公從來沒有犯過錯誤,至於具體情況,還是等你見麵之後,直接問當事人好了。」
我頓覺不爽,吃瓜吃一半是最討厭的,特別是這種剛知道了一部分內幕,被勾起了好奇心,後麵卻又不肯說了的情況,簡直要把人給急死。
可侯三爺也是個倔脾氣,不管我接下來怎麽問,他都不願開口談起,要不然就是把話題扯到了其他方向,最後嫌我煩了,直接把車子後麵的簾子給扯開了,讓我看清楚了外麵的情形。
此刻外麵的道路更加險峻,不到兩米寬的岩石小路就在一道山脊之上蜿蜒爬行,一邊是萬丈懸崖,一邊是奔騰咆哮的江水,我看得頭暈眼花,隻能緊緊的抓著三輪車兩側的扶手,想要閉上眼睛不去看,可又擔心下一刻就會掉下去,隻能強撐著精神看著,心裏還想著要是車子真的掉下去,自已也可以學電視上演的那樣,在車子掉下去的一瞬間,躥出車子,逃出生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