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我知道我有孕之後,他總是有意無意看著我的肚子發呆,隻有我們兩個的時候手會放在我的肚子上摸來摸去,好像不信這癟癟的肚子裏已經有了個孩子似的。
我公公滕王老爺子很高興,說我是個福星,一嫁到孟家就帶來這麽多喜事兒,天天問我有沒有被孟璃欺負,若是這小子對我不好就告訴他,他一定抽孟璃幾鞭子給我出氣。
武寧長公主倒是挺淡定,不過不像從前那般話少了,經常會找我說說話聊聊天,她覺得我一個孕婦長期呆在臨海不利於安胎,於是開始收拾行裝準備帶我迴金隅。
如今藤原氏已死,兩國正式開始議和,不過很多事還沒有查清,比如王憶和陳炳的下落,這兩個攪亂大虞和東酈的罪魁禍首還沒有歸案。五哥在臨海抓住的幾個人招供,還有保安司查到的線索在大虞東北部斷掉了,似乎是王憶準備逃往東酈,卻因為藤原氏的死打亂了計劃。
滕王知道了也沒著急,說計劃被打亂是好事,這樣他們才會露出馬腳。
果然,就在武寧長公主帶我啟程離開臨海的當天,東酈傳來消息,是木合信交給孟璃的親筆信,說是藤原氏身邊有個叫風姬的宮人前幾天夜裏悄悄出宮,在中京一處隱秘屋舍見了一個黑衣人,那黑衣人現在正在往大虞邊境趕路。
木合信捉住了風姬,審問後得知風姬也是聖戒使者中的一員,負責像黑衣人傳遞東酈皇宮的消息,而那個黑衣人則是陳炳的心腹之一,隨信還附上了他的畫像,以供大虞這邊捉拿。
有了這條線索,大虞幾乎出動了保安司所有的力量,我們也動用了東境和北境所有的莫為茶樓,終於在長垣道與東酈交界的銅陵發現了王憶和陳炳的蹤跡。隻是沒想到這銅陵縣城竟是他們的老巢,教眾多達五萬,個個都是不要命的,最後被逼無奈隻好動用定北軍的白虎衛以重火攻城,王憶重傷,陳炳被二哥活捉。
收到消息的時候,我和婆母才走了一半路程不到,她怕我暈船暈車趕路辛苦,所以一路帶著我走走停停,說就當作出來遊玩了,反正如今萬事平穩,慢點走也無妨。
經過祿城的時候我們都沒有說話,原來的祿城已經沒了,陛下禦筆親題改成了銘城,希望這裏的慘劇能被銘記。
對於這座空城,朝廷的旨意是將江南道和蓬萊道幾處的百姓遷過來,商戶減稅,農戶免稅,且免除三年徭役,窮苦人家的孩子想讀書也可以,朝廷派了國子監的監生們過來免費講學,書本文具也是國子監出,還在城外統一給受難的百姓們立了碑,碑文是姑父寫的。
“母親,兒媳不明白,王憶是朝廷命官,為官者應為民,他怎麽會如此喪心病狂允許陳炳屠殺無辜百姓?”
“為官者應為民,可有多少為官者是真正的為民?他們讀書的時候哪個不是想著將來興國愛民,可等到真做了官就是另外一迴事了。宰相的位子,家裏的宅子,庫裏的銀子,懷裏的女子,膝下的兒子,對他們來說誘惑實在是太多了,就比如說王憶吧,他家中一個老妻,十幾個偏房側室,生了一堆兒女,尤其是女兒,這金隅城大半的權貴人家都有他王家或遠或近的宗親之女。”
“嗯,確實如此,當年侯府的大小王氏,咱們府上的二房王氏都是王家女,難道說王憶就是用這些嫁出去的王氏女煽風點火、打探消息?”
武寧長公主點了點頭,道:“不錯,其實這事兒太後她老人家早就發現了,所以才不許陛下的後宮再入王氏女,畢竟枕邊風才是這世上最厲害的風。”
“他先是在前朝推出來平王和代王相爭,平王倒了又推了跟王家有血緣的桓王出來,可他那麽容易就把桓王給棄了到底是為什麽?陛下的兒子本就不多,代王是他的死敵,平王已死,安王不會為他所用,昭王又不通人事,明明能用的隻有桓王一個了,他怎麽卻在這緊要關頭扔下桓王了呢?”
“就算是做宰相,做太師,還不是一人之下?哪裏有天子之位更讓人心動的呢?”
“母親,你是說王憶想改朝換代?就憑陳炳手底下那些什麽聖戒使者?沒有一兵一卒還想造反?做什麽春秋大夢呢?”
“正麵自然是碰不過,那就隻能用陰謀詭計了,他也不算沒兵沒將,桓王手裏是有兵的,外頭又借助東酈之手,妄圖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我不懂,咱們大虞太祖文皇後也流著王家的血,說句不該說的話,大虞能有今天他們王家也是出了力的。這晉陽王家二百年世家大族,官拜一品,富貴、權勢、地位一樣不缺,為什麽要做這種大逆不道鋌而走險的事呢?這次王憶歸案,隻怕一個抄家滅族是逃不掉的,拿著九族去賭,真不知道這位王丞相是瘋了還是真被那個陳炳給蒙騙了。”
“小小,你年紀小不知情,其實先帝還在時就不喜歡王家人,我的祖父、咱們大虞的高宗皇帝也不喜歡王家人,先孝敏皇太後還在世時曾跟母後說過一次,那時候她還是個什麽都不懂的丫頭片子,有一次進宮給文皇後請安,碰上了太祖皇帝在文皇後宮中飲茶,說他老人家被王慶閣氣的夠嗆,大罵王慶閣不知天高地厚,從起兵到定國,王家一門對社稷無功卻敢向他求太師之位,太祖一怒之下就把太師這個位子給去了,說什麽時候有了功名政績再來求官。”
“有了功名政績再去求官?難道王家在建國之後一直沒有封官嗎?”
“封什麽官?太祖皇帝小時候養在文家,與文皇後青梅竹馬,當時文家的老太君有意招他為婿托付家產,可王家跟文家世代姻親,見皇後是獨女就起了心思,一直想把太祖趕出去。後來太祖在文皇後的支持下起事,王家更是百般阻撓,不少子弟還投奔昏君通風報信,有一次差點將太祖害死,還是孟家的老太爺舍身相救,這一樁樁一件件,太祖沒殺王家一人,已經是格外開恩了。”
我公公滕王老爺子很高興,說我是個福星,一嫁到孟家就帶來這麽多喜事兒,天天問我有沒有被孟璃欺負,若是這小子對我不好就告訴他,他一定抽孟璃幾鞭子給我出氣。
武寧長公主倒是挺淡定,不過不像從前那般話少了,經常會找我說說話聊聊天,她覺得我一個孕婦長期呆在臨海不利於安胎,於是開始收拾行裝準備帶我迴金隅。
如今藤原氏已死,兩國正式開始議和,不過很多事還沒有查清,比如王憶和陳炳的下落,這兩個攪亂大虞和東酈的罪魁禍首還沒有歸案。五哥在臨海抓住的幾個人招供,還有保安司查到的線索在大虞東北部斷掉了,似乎是王憶準備逃往東酈,卻因為藤原氏的死打亂了計劃。
滕王知道了也沒著急,說計劃被打亂是好事,這樣他們才會露出馬腳。
果然,就在武寧長公主帶我啟程離開臨海的當天,東酈傳來消息,是木合信交給孟璃的親筆信,說是藤原氏身邊有個叫風姬的宮人前幾天夜裏悄悄出宮,在中京一處隱秘屋舍見了一個黑衣人,那黑衣人現在正在往大虞邊境趕路。
木合信捉住了風姬,審問後得知風姬也是聖戒使者中的一員,負責像黑衣人傳遞東酈皇宮的消息,而那個黑衣人則是陳炳的心腹之一,隨信還附上了他的畫像,以供大虞這邊捉拿。
有了這條線索,大虞幾乎出動了保安司所有的力量,我們也動用了東境和北境所有的莫為茶樓,終於在長垣道與東酈交界的銅陵發現了王憶和陳炳的蹤跡。隻是沒想到這銅陵縣城竟是他們的老巢,教眾多達五萬,個個都是不要命的,最後被逼無奈隻好動用定北軍的白虎衛以重火攻城,王憶重傷,陳炳被二哥活捉。
收到消息的時候,我和婆母才走了一半路程不到,她怕我暈船暈車趕路辛苦,所以一路帶著我走走停停,說就當作出來遊玩了,反正如今萬事平穩,慢點走也無妨。
經過祿城的時候我們都沒有說話,原來的祿城已經沒了,陛下禦筆親題改成了銘城,希望這裏的慘劇能被銘記。
對於這座空城,朝廷的旨意是將江南道和蓬萊道幾處的百姓遷過來,商戶減稅,農戶免稅,且免除三年徭役,窮苦人家的孩子想讀書也可以,朝廷派了國子監的監生們過來免費講學,書本文具也是國子監出,還在城外統一給受難的百姓們立了碑,碑文是姑父寫的。
“母親,兒媳不明白,王憶是朝廷命官,為官者應為民,他怎麽會如此喪心病狂允許陳炳屠殺無辜百姓?”
“為官者應為民,可有多少為官者是真正的為民?他們讀書的時候哪個不是想著將來興國愛民,可等到真做了官就是另外一迴事了。宰相的位子,家裏的宅子,庫裏的銀子,懷裏的女子,膝下的兒子,對他們來說誘惑實在是太多了,就比如說王憶吧,他家中一個老妻,十幾個偏房側室,生了一堆兒女,尤其是女兒,這金隅城大半的權貴人家都有他王家或遠或近的宗親之女。”
“嗯,確實如此,當年侯府的大小王氏,咱們府上的二房王氏都是王家女,難道說王憶就是用這些嫁出去的王氏女煽風點火、打探消息?”
武寧長公主點了點頭,道:“不錯,其實這事兒太後她老人家早就發現了,所以才不許陛下的後宮再入王氏女,畢竟枕邊風才是這世上最厲害的風。”
“他先是在前朝推出來平王和代王相爭,平王倒了又推了跟王家有血緣的桓王出來,可他那麽容易就把桓王給棄了到底是為什麽?陛下的兒子本就不多,代王是他的死敵,平王已死,安王不會為他所用,昭王又不通人事,明明能用的隻有桓王一個了,他怎麽卻在這緊要關頭扔下桓王了呢?”
“就算是做宰相,做太師,還不是一人之下?哪裏有天子之位更讓人心動的呢?”
“母親,你是說王憶想改朝換代?就憑陳炳手底下那些什麽聖戒使者?沒有一兵一卒還想造反?做什麽春秋大夢呢?”
“正麵自然是碰不過,那就隻能用陰謀詭計了,他也不算沒兵沒將,桓王手裏是有兵的,外頭又借助東酈之手,妄圖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我不懂,咱們大虞太祖文皇後也流著王家的血,說句不該說的話,大虞能有今天他們王家也是出了力的。這晉陽王家二百年世家大族,官拜一品,富貴、權勢、地位一樣不缺,為什麽要做這種大逆不道鋌而走險的事呢?這次王憶歸案,隻怕一個抄家滅族是逃不掉的,拿著九族去賭,真不知道這位王丞相是瘋了還是真被那個陳炳給蒙騙了。”
“小小,你年紀小不知情,其實先帝還在時就不喜歡王家人,我的祖父、咱們大虞的高宗皇帝也不喜歡王家人,先孝敏皇太後還在世時曾跟母後說過一次,那時候她還是個什麽都不懂的丫頭片子,有一次進宮給文皇後請安,碰上了太祖皇帝在文皇後宮中飲茶,說他老人家被王慶閣氣的夠嗆,大罵王慶閣不知天高地厚,從起兵到定國,王家一門對社稷無功卻敢向他求太師之位,太祖一怒之下就把太師這個位子給去了,說什麽時候有了功名政績再來求官。”
“有了功名政績再去求官?難道王家在建國之後一直沒有封官嗎?”
“封什麽官?太祖皇帝小時候養在文家,與文皇後青梅竹馬,當時文家的老太君有意招他為婿托付家產,可王家跟文家世代姻親,見皇後是獨女就起了心思,一直想把太祖趕出去。後來太祖在文皇後的支持下起事,王家更是百般阻撓,不少子弟還投奔昏君通風報信,有一次差點將太祖害死,還是孟家的老太爺舍身相救,這一樁樁一件件,太祖沒殺王家一人,已經是格外開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