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即便是在森林邊緣砍伐幹燥林木的漢軍也被視為了對當地土著的一種挑釁行為,以至於某支部族就像發瘋了一樣並沒有前來索取賠償而是直接舉起投矛和弓箭發動了襲擊。
漢軍沒有專職海軍,依照條例在未控製地區下船的軍士必須覆蓋全甲做戰備姿態,毫無疑問這規矩會被剛剛完成海上航行,踏上陸地尚且暈暈乎乎腳步不穩的軍士們罵死。但劉盈還是堅持貫徹了下去,此時正取得了成效。
斥候的工作是很難做到盡善盡美的,尤其是麵對從森林中奔湧而出的黑黢黢的野人的時候,但在漢軍反應過來之前,全套的甲具確保了受到攻擊的幾人隻是輕傷,其中最重的也不過是左腳被箭矢啄了一口罷了。
土著們麵臨的代差還不止兩代,探險隊是最早換發米尼步槍和鋸短槍管的米尼彈手槍的一代,因為此時海軍盛行的跳幫戰開火距離足夠近。而船上的炮火,為了保證盡可能避免明火引燃火藥這一管理再嚴密也難避免的事故,已經換裝了氯酸鉀紅磷等製成的拉火管(電化學領域的實驗室生產難度並不高)定裝炮彈,這讓土著們可以盡情享受密集的炮火。
藥包和炮彈被塞進炮膛,長錐捅破藥包,拉火管上的蠟封被擰碎,打開蓋子塞入火門插進藥包的缺口,用拉火繩上的鉤子勾住拉火管的扣環,輕輕一拽便是一發炮彈出膛。大型火炮沒什麽血雨紛飛的景象,一發炮彈就是一道犁溝,彈道之上的任何存在都隻有破碎消失一個結果。
米尼槍則可以發揮精準點射的功能。荒謬的是這夥土著居然擺出了兩翼包抄,中心突進的包圍架勢。中路的領頭人被數十斤的炮彈砸的不成樣子之後兩翼還有人沒有覺悟,嗷嗷叫著撲了進來,導致炮火的效率不夠,隻有船上船下端起槍打出一波密集的槍聲。
真要論起來,其實九州土著的裝備體係比起早年的匈奴還要強上一些,匈奴還在用骨質箭頭甚至石質箭頭,土著們早已是鐵箭了。可惜部落文明和統一政權,至少是準統一政權是完全無法相比的。匈奴人好歹有粗淺的指揮鏈概念,一部小王身死之後也能立刻有弟弟或兒子接替指揮,整體上也可以完成戰役級別的指揮調動。劉盈後來複盤發現的問題除了情報之外還有後勤這個老大難問題,郎中騎兵以突騎無前而聞名,與項羽作戰時轉戰千裏,從各種讓敵人無法預料的地方出現,問題是給灌嬰的部隊過於龐大之後,靈活性就有所喪失了,作為全軍的指揮官是不能帶著警衛營往上衝的,若是以灌嬰領三千人以內的純良家子騎士部隊,一路主帥就隻有劉盈親征或是呂澤蕭何曹參韓信張良周勃幾人能夠擔任了。
其中呂澤權傾朝野,以勳貴加外戚第一的身份親掌兵權顯然不合適,蕭何要管民政,不到萬一也不可能真上。而今想想,怕是老丞相真的發現了劉盈操之過急的毛病,故而自請出征去打這場無功之戰,畢竟他壓得住,而灌嬰免不了上下的疑慮與不滿。這些潛台詞劉盈沒有去問,如今早就是後話不好說了。
曹參作為劉邦指名的丞相繼承人以及齊相這個劉邦庶長子劉肥與劉盈這個繼承人之間重要的平衡人物,亂動起來比周昌還敏感。韓信背著罪名,實際指揮也沒有機會。張良在戰役戰術指揮上隻是個營長,雖然是特種營長,但是和灌嬰也差不多。漢國主攻不主守,不需要遊擊大隊長。
另一位正牌遊擊大隊長彭越雖然沒有被降罪,但是作為獨立軍閥,沒有足夠的資曆來領導漢軍直屬。周勃就是純純劉盈心有疑慮不敢重任了,當然作為曹參之後的準繼承人,也可以用同一個理由排除在外。至於夏侯嬰丁複等人,情麵到了,真論資曆還是夠不上一路主帥的。
而灌嬰不過不失,說到底就是劉盈設計的軍隊後勤壓力過於龐大,導致在道路選擇上基本沒有取巧的餘地,知己但不知彼,麵對敵人,打平也是無奈。
可是毆打日本土著,事實上就是真正的知己知彼了,鉤做了迴報之後,與元姬一致按照早先劉盈做出的安排下令繼續追蹤掃蕩。劉盈的命令是優先以和平貿易為主,但是如果麵臨襲擊則直接犁庭掃穴,以滅族為基礎宣示武力。槍炮當然是各民族間通用的語言,隻是沒有個理由就用武力說話未免使人畏懼而難以合作。
探險隊都是混編的精銳,追蹤樹林中的人跡算得上基操,當然也不需要多麽精妙的追蹤技術,雖然名為土著,但這些部族不同於西南蠻,而是這片土地上的實際主人。出擊地點也是已經形成的控製區內主要道路而不是穿越山林對漢軍進行打擊。所以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背負著鎖子甲劄甲雙層甲具的漢軍也能沿現成道路挪移,之後行軍近一個小時才見到農田的漢軍總算對這個部落的實力有了一定把握。
雖然幾槍便將鄉村的守衛再次清理擊走,但這也意味著這個部落的控製圈是超出農業區範圍的。不同於遊牧文明,縱觀戰國曆史就可以看到,對於多個農業國家,其政權控製區交界處往往是有著大量鄉村存在的,並以村落劃界,無人區更多是交通不便的準緩衝地帶。而大河下遊地區一般來說已經是相當好的準農業區塊了,早期農業文明發源於河流中遊的山穀地帶,是水源與水患的平衡,對於鐵器文明而言,合適的溫帶氣候帶的河流下遊是十分便利農業生產的。
漢軍登陸地明顯未經開發,可這支土著卻又形成了相當的領土意識,這樣強攻擊性的部族長期以來卻沒有滅亡,明顯至少是當地的強勢文明。甚至可以估計出這條大河有可能都能作為該部族的界河,因為大河右岸的漢軍並未遭受攻擊。
漢軍沒有專職海軍,依照條例在未控製地區下船的軍士必須覆蓋全甲做戰備姿態,毫無疑問這規矩會被剛剛完成海上航行,踏上陸地尚且暈暈乎乎腳步不穩的軍士們罵死。但劉盈還是堅持貫徹了下去,此時正取得了成效。
斥候的工作是很難做到盡善盡美的,尤其是麵對從森林中奔湧而出的黑黢黢的野人的時候,但在漢軍反應過來之前,全套的甲具確保了受到攻擊的幾人隻是輕傷,其中最重的也不過是左腳被箭矢啄了一口罷了。
土著們麵臨的代差還不止兩代,探險隊是最早換發米尼步槍和鋸短槍管的米尼彈手槍的一代,因為此時海軍盛行的跳幫戰開火距離足夠近。而船上的炮火,為了保證盡可能避免明火引燃火藥這一管理再嚴密也難避免的事故,已經換裝了氯酸鉀紅磷等製成的拉火管(電化學領域的實驗室生產難度並不高)定裝炮彈,這讓土著們可以盡情享受密集的炮火。
藥包和炮彈被塞進炮膛,長錐捅破藥包,拉火管上的蠟封被擰碎,打開蓋子塞入火門插進藥包的缺口,用拉火繩上的鉤子勾住拉火管的扣環,輕輕一拽便是一發炮彈出膛。大型火炮沒什麽血雨紛飛的景象,一發炮彈就是一道犁溝,彈道之上的任何存在都隻有破碎消失一個結果。
米尼槍則可以發揮精準點射的功能。荒謬的是這夥土著居然擺出了兩翼包抄,中心突進的包圍架勢。中路的領頭人被數十斤的炮彈砸的不成樣子之後兩翼還有人沒有覺悟,嗷嗷叫著撲了進來,導致炮火的效率不夠,隻有船上船下端起槍打出一波密集的槍聲。
真要論起來,其實九州土著的裝備體係比起早年的匈奴還要強上一些,匈奴還在用骨質箭頭甚至石質箭頭,土著們早已是鐵箭了。可惜部落文明和統一政權,至少是準統一政權是完全無法相比的。匈奴人好歹有粗淺的指揮鏈概念,一部小王身死之後也能立刻有弟弟或兒子接替指揮,整體上也可以完成戰役級別的指揮調動。劉盈後來複盤發現的問題除了情報之外還有後勤這個老大難問題,郎中騎兵以突騎無前而聞名,與項羽作戰時轉戰千裏,從各種讓敵人無法預料的地方出現,問題是給灌嬰的部隊過於龐大之後,靈活性就有所喪失了,作為全軍的指揮官是不能帶著警衛營往上衝的,若是以灌嬰領三千人以內的純良家子騎士部隊,一路主帥就隻有劉盈親征或是呂澤蕭何曹參韓信張良周勃幾人能夠擔任了。
其中呂澤權傾朝野,以勳貴加外戚第一的身份親掌兵權顯然不合適,蕭何要管民政,不到萬一也不可能真上。而今想想,怕是老丞相真的發現了劉盈操之過急的毛病,故而自請出征去打這場無功之戰,畢竟他壓得住,而灌嬰免不了上下的疑慮與不滿。這些潛台詞劉盈沒有去問,如今早就是後話不好說了。
曹參作為劉邦指名的丞相繼承人以及齊相這個劉邦庶長子劉肥與劉盈這個繼承人之間重要的平衡人物,亂動起來比周昌還敏感。韓信背著罪名,實際指揮也沒有機會。張良在戰役戰術指揮上隻是個營長,雖然是特種營長,但是和灌嬰也差不多。漢國主攻不主守,不需要遊擊大隊長。
另一位正牌遊擊大隊長彭越雖然沒有被降罪,但是作為獨立軍閥,沒有足夠的資曆來領導漢軍直屬。周勃就是純純劉盈心有疑慮不敢重任了,當然作為曹參之後的準繼承人,也可以用同一個理由排除在外。至於夏侯嬰丁複等人,情麵到了,真論資曆還是夠不上一路主帥的。
而灌嬰不過不失,說到底就是劉盈設計的軍隊後勤壓力過於龐大,導致在道路選擇上基本沒有取巧的餘地,知己但不知彼,麵對敵人,打平也是無奈。
可是毆打日本土著,事實上就是真正的知己知彼了,鉤做了迴報之後,與元姬一致按照早先劉盈做出的安排下令繼續追蹤掃蕩。劉盈的命令是優先以和平貿易為主,但是如果麵臨襲擊則直接犁庭掃穴,以滅族為基礎宣示武力。槍炮當然是各民族間通用的語言,隻是沒有個理由就用武力說話未免使人畏懼而難以合作。
探險隊都是混編的精銳,追蹤樹林中的人跡算得上基操,當然也不需要多麽精妙的追蹤技術,雖然名為土著,但這些部族不同於西南蠻,而是這片土地上的實際主人。出擊地點也是已經形成的控製區內主要道路而不是穿越山林對漢軍進行打擊。所以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背負著鎖子甲劄甲雙層甲具的漢軍也能沿現成道路挪移,之後行軍近一個小時才見到農田的漢軍總算對這個部落的實力有了一定把握。
雖然幾槍便將鄉村的守衛再次清理擊走,但這也意味著這個部落的控製圈是超出農業區範圍的。不同於遊牧文明,縱觀戰國曆史就可以看到,對於多個農業國家,其政權控製區交界處往往是有著大量鄉村存在的,並以村落劃界,無人區更多是交通不便的準緩衝地帶。而大河下遊地區一般來說已經是相當好的準農業區塊了,早期農業文明發源於河流中遊的山穀地帶,是水源與水患的平衡,對於鐵器文明而言,合適的溫帶氣候帶的河流下遊是十分便利農業生產的。
漢軍登陸地明顯未經開發,可這支土著卻又形成了相當的領土意識,這樣強攻擊性的部族長期以來卻沒有滅亡,明顯至少是當地的強勢文明。甚至可以估計出這條大河有可能都能作為該部族的界河,因為大河右岸的漢軍並未遭受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