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這段時間,大家都忙著走親訪友,整個村子都是熱熱鬧鬧的,連鄉間的小路上也是來來往往的人。等過完元宵節,這個年才算真正過完,這麽濃厚的年味等過個二十幾年大家就都感受不到了。那時候年輕人都忙於生計,工廠年前生意好不好請假,年前二十八二十九才放假迴來,初五陸續就要迴上班打工的地方,一年家裏人也就能相聚個五六天。
年輕人都出去做事了,家裏就剩下一些年紀大的老人和小孩留守在家。他們自己在外麵也是租房子住,不方便帶小孩讀書,而且大城市學雜費貴,所以都把小孩留在老家讀書。整個村子也就過年那幾天會熱鬧一點,其他的時候很安靜。
其實上了年紀的人哪裏不希望子女都在自己身邊,平時吵吵鬧鬧也比這種安靜好,畢竟自己是過一年少一年的時候了,可是子女們的負擔也很重,上有老,下有小,在家裏種地哪裏養活得了。如果拚命把孩子們留下來,也不過是大家一起受窮罷了。
在家裏種田是賺不到什麽錢,生意也不好做,也就是在外邊辛辛苦苦一年能賺到一點錢。
要是在家就能賺錢,誰也不願意跑那麽遠去做事啊。孩子們跟著老人肯定沒有跟著父母好,可是為了生計,他們也想不了那麽多了。
父母們也不能說什麽,隻能一年一年地看著他們離開,最可憐的是留守的孩子們,剛跟爸媽待了沒幾天,又要跟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一起送爸爸媽媽離開,每次送別都伴隨著孩子們悲傷的哭聲,無端地讓人感傷不已。
八零年代的人們安土重遷,輕易是不會背井離鄉的,大家的宗族意識還是很強,一個家族隻有大家聚居在一起,才能形成一股力量,像一些大姓,人家聽到你的姓都得尊重兩分,小門小姓被欺負在這裏是經常的事。人家欺負你,你也沒有辦法,隻能忍氣吞聲。
不過明年,鍾元良是準備去鎮上開店的,鄉下做衣服賺的錢實在是不多,他們也就夏季和冬季會做衣服,隻要還能穿,一般是不會想到做新衣服的。如果他到鎮上開店,不管是顧客,還是機會都比在鄉下多,鎮上的人生活條件好,不會是沒有衣服穿了才去做衣服。
到時候他得跟父母商量好,好在玉和鎮離他們村子不算遠,到時候把父母接過去住也沒什麽。
老話說,元宵大似年。元宵節這一天李慧她們早早就起來準備飯菜,這頓飯是中午吃的,所以時間有點緊,好在家裏人多,也能幹,大家分好工後,有條不紊地開始忙活起來。
元宵節男人們倒沒什麽事情做,就等著吃飯了。鍾元良最近開始接著做之前接的衣服單子,李慧做飯去了,她把鍾迴放到搖籃裏麵,讓他待在鍾元良的工作台附近,鍾元良時不時看兩眼就可以了。
鍾迴坐在搖籃裏麵,手裏拿著鍾元良用碎布條給他做的布老虎。他有時候把布老虎扔了出去,又自己撿迴來,有時候又用自己還沒長牙的嘴巴去咬。因為李慧已經把這個布老虎洗曬得很幹淨了,鍾迴放在嘴巴裏麵咬也沒事。
鍾元良看侄子侄女們也喜歡,給他們每人都做了一個,拿到布老虎的時候,看著他們臉上的笑容,鍾元良覺得很值得。侄子侄女們都很珍惜,隻會在家裏玩,不會拿到外麵去,在家裏也把布老虎保管得好好的。
鍾元良把衣服裁剪好,就坐到縫紉機上,他雙腳輕輕地踩著踏板,縫紉機發出規律的嗒嗒聲,他幹活的時候,剪刀錐子等尖銳的工具都放得離鍾迴遠遠的,就怕一不小心掉下來,砸到或者是刺到鍾迴。他小的時候還好,這些東西放得離他遠一點就行,等他能跑能跳的時候,就要格外注意了,那個時候就要叮囑好他了。
十二點鍾的時候,準時開席。元宵節這天的飯菜和年夜飯不相上下,可能過年這段時間,大家油水都吃足了,飯菜雖然是一樣好吃,大家吃的都不是很多。
中午吃完飯,大哥鍾元易拿出工具準備給孩子們每個人做一盞燈。元宵節又稱為燈節,這一天晚上不能熄燈,房間裏麵靠近牆的地方都要點上蠟燭。傳說是這樣說的,在這一天老鼠要嫁女兒,我們要給它照亮路,不然它就不能準時出嫁了。
元宵節晚上有廟會,他們村頭有座戲台,以前大家沒什麽好消遣的時候,就盼著這個有戲可以聽。並不是每個村子都有戲台,也不是每一個有戲台的村子會有廟會。另外有廟會的村子安排唱戲的時間也不一樣,想聽戲的人就跟趕場子一樣,這個村的聽完又跑到下一個村子裏去,經常跑來跑去的都是些年輕人,戲唱完了,一個村子裏麵的人就成群結隊地走在鄉間的小路上,嘰嘰喳喳地聊著剛才聽到的戲。
唱戲的人是鎮上請來的,每到這個時候,大家都是拖家帶口地出動,戲台後麵是一片湖,前麵是一片很大的空場地,到時候大家拿著凳子來聽戲,從戲台上往下看,黑壓壓的一片。前麵太擠了,有時候大家沒搶到好位置,在後麵看不見也聽不清,這時他們就會跑到相熟人的船上去,在起起伏伏的船上聽著唱戲的聲音,韻味無窮,有時候聽到自己會唱的,還會跟著台上的人一起哼唱。
因為要早點去占位置,鍾元良家裏很早就煮好湯圓,晚飯也提前吃了,吃完飯,大家又喝了一碗湯圓,等天黑的時候,鍾元良和他的哥哥們沿著牆角把點燃的香和蠟燭放好,檢查一下旁邊沒有易燃的東西,之後三兄弟帶著老婆孩子就出發了。鍾元良他爸和他媽不去,說要在家裏看著這些蠟燭,而且戲他們聽幾十年了,自己都會唱啦,所以去不去都無所謂。
鍾元良他們到的時候,場地上已經有一些人了,於是趕緊找到一個靠近戲台的好位置,他們把帶來的凳子放下來,坐著等好戲開台。在等待的過程中,侄子侄女們提著燈去找自己的朋友們去玩了,鍾元良他們坐在那裏,跟相熟的人聊著天。在戲台的外圍有些人挑來自己家做的吃食在叫賣,有葵花籽,花生糖,飴糖,炒芝麻等,這些東西散發出的香味,慢慢地飄到了空地上,整個場子都彌漫著一股香氣。
聞到這股香氣,大人們倒還好,小孩子們可忍不住,他們拿著過年得到的壓歲錢,排隊去買自己想吃的東西,別看他們現在吃得這麽開心,迴家身上錢花光了,肯定要受批評的,留給他們的壓歲錢可不是讓他們一次性就花光的。
侄子侄女們也買了東西吃,他們倒是沒有忘記坐在前麵的大人們,買的每樣東西都送了一些過來,嫂子們拿著這些吃的,也不好說他們什麽,隻是叮囑他們戲開台了再過來看。
台上鑼鼓一敲,好戲上台啦。鄉下唱戲,《三國演義》《隋唐演義》唱的居多,今天唱的就是《三國演義》。戲台上,白臉的曹操,紅臉的關公,黑臉的張飛,黃臉的典韋,你方唱罷我登場,戲台上精彩紛呈。
並不是所有人都聽得懂這些唱腔戲詞,但是大家都熟悉《三國演義》的故事,現在大家沒有書,也沒有電視可以看,但是有收音機,收音機裏麵每天都會說評書,經常聽評書的人,對這些情節肯定是很熟悉的。
況且在這種氛圍下,聽不懂這些戲也沒有關係,隻要身在這種環境中,你就能感到無窮的快樂。
鍾元良上輩子經常會迴憶到這種場景,他也隻有沒有結婚前的日子算是快活,其他的時候要麽是在怨恨別人,要麽是在自苦,沒有一天是快活的。
那個時候隻要戲台有戲看,大家都是成群結隊地聚在一起,聊著天,吃著東西,對他們來說,這就是他們青春的記憶了。
每次他迴老家的時候,看到這座戲台,他都會停下來看一看。雖然它已經年久失修,許久沒有人在這裏唱戲,但是無論它如何泛黃,這個都是他們那代人記憶中最鮮亮的一塊。
台上在咿咿呀呀地唱著戲,台下的人聚精會神地聽著戲,唱到精彩的地方,台下響起轟鳴般的掌聲和叫好聲。
從六點鍾唱到十點鍾,好戲終於結束了,台下的觀眾聽得意猶未盡,但是戲台上的人已經開始謝幕了。觀眾們隻好拿起凳子,收拾好東西,準備迴家睡覺了。
本來十點鍾,大家都已經睡著了。這個時候聽完戲大家走在路上,還在興高采烈地討論著剛才聽到的戲。打聽到哪個村子過幾天還有戲聽,有時間的人就約好到時候一塊去。
從村頭走到村尾,大家都陸續迴家了,漸漸消失的笑聲,給整個村子披上了一層更加寂靜的外衣,夜靜悄悄的。
</p>
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這段時間,大家都忙著走親訪友,整個村子都是熱熱鬧鬧的,連鄉間的小路上也是來來往往的人。等過完元宵節,這個年才算真正過完,這麽濃厚的年味等過個二十幾年大家就都感受不到了。那時候年輕人都忙於生計,工廠年前生意好不好請假,年前二十八二十九才放假迴來,初五陸續就要迴上班打工的地方,一年家裏人也就能相聚個五六天。
年輕人都出去做事了,家裏就剩下一些年紀大的老人和小孩留守在家。他們自己在外麵也是租房子住,不方便帶小孩讀書,而且大城市學雜費貴,所以都把小孩留在老家讀書。整個村子也就過年那幾天會熱鬧一點,其他的時候很安靜。
其實上了年紀的人哪裏不希望子女都在自己身邊,平時吵吵鬧鬧也比這種安靜好,畢竟自己是過一年少一年的時候了,可是子女們的負擔也很重,上有老,下有小,在家裏種地哪裏養活得了。如果拚命把孩子們留下來,也不過是大家一起受窮罷了。
在家裏種田是賺不到什麽錢,生意也不好做,也就是在外邊辛辛苦苦一年能賺到一點錢。
要是在家就能賺錢,誰也不願意跑那麽遠去做事啊。孩子們跟著老人肯定沒有跟著父母好,可是為了生計,他們也想不了那麽多了。
父母們也不能說什麽,隻能一年一年地看著他們離開,最可憐的是留守的孩子們,剛跟爸媽待了沒幾天,又要跟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一起送爸爸媽媽離開,每次送別都伴隨著孩子們悲傷的哭聲,無端地讓人感傷不已。
八零年代的人們安土重遷,輕易是不會背井離鄉的,大家的宗族意識還是很強,一個家族隻有大家聚居在一起,才能形成一股力量,像一些大姓,人家聽到你的姓都得尊重兩分,小門小姓被欺負在這裏是經常的事。人家欺負你,你也沒有辦法,隻能忍氣吞聲。
不過明年,鍾元良是準備去鎮上開店的,鄉下做衣服賺的錢實在是不多,他們也就夏季和冬季會做衣服,隻要還能穿,一般是不會想到做新衣服的。如果他到鎮上開店,不管是顧客,還是機會都比在鄉下多,鎮上的人生活條件好,不會是沒有衣服穿了才去做衣服。
到時候他得跟父母商量好,好在玉和鎮離他們村子不算遠,到時候把父母接過去住也沒什麽。
老話說,元宵大似年。元宵節這一天李慧她們早早就起來準備飯菜,這頓飯是中午吃的,所以時間有點緊,好在家裏人多,也能幹,大家分好工後,有條不紊地開始忙活起來。
元宵節男人們倒沒什麽事情做,就等著吃飯了。鍾元良最近開始接著做之前接的衣服單子,李慧做飯去了,她把鍾迴放到搖籃裏麵,讓他待在鍾元良的工作台附近,鍾元良時不時看兩眼就可以了。
鍾迴坐在搖籃裏麵,手裏拿著鍾元良用碎布條給他做的布老虎。他有時候把布老虎扔了出去,又自己撿迴來,有時候又用自己還沒長牙的嘴巴去咬。因為李慧已經把這個布老虎洗曬得很幹淨了,鍾迴放在嘴巴裏麵咬也沒事。
鍾元良看侄子侄女們也喜歡,給他們每人都做了一個,拿到布老虎的時候,看著他們臉上的笑容,鍾元良覺得很值得。侄子侄女們都很珍惜,隻會在家裏玩,不會拿到外麵去,在家裏也把布老虎保管得好好的。
鍾元良把衣服裁剪好,就坐到縫紉機上,他雙腳輕輕地踩著踏板,縫紉機發出規律的嗒嗒聲,他幹活的時候,剪刀錐子等尖銳的工具都放得離鍾迴遠遠的,就怕一不小心掉下來,砸到或者是刺到鍾迴。他小的時候還好,這些東西放得離他遠一點就行,等他能跑能跳的時候,就要格外注意了,那個時候就要叮囑好他了。
十二點鍾的時候,準時開席。元宵節這天的飯菜和年夜飯不相上下,可能過年這段時間,大家油水都吃足了,飯菜雖然是一樣好吃,大家吃的都不是很多。
中午吃完飯,大哥鍾元易拿出工具準備給孩子們每個人做一盞燈。元宵節又稱為燈節,這一天晚上不能熄燈,房間裏麵靠近牆的地方都要點上蠟燭。傳說是這樣說的,在這一天老鼠要嫁女兒,我們要給它照亮路,不然它就不能準時出嫁了。
元宵節晚上有廟會,他們村頭有座戲台,以前大家沒什麽好消遣的時候,就盼著這個有戲可以聽。並不是每個村子都有戲台,也不是每一個有戲台的村子會有廟會。另外有廟會的村子安排唱戲的時間也不一樣,想聽戲的人就跟趕場子一樣,這個村的聽完又跑到下一個村子裏去,經常跑來跑去的都是些年輕人,戲唱完了,一個村子裏麵的人就成群結隊地走在鄉間的小路上,嘰嘰喳喳地聊著剛才聽到的戲。
唱戲的人是鎮上請來的,每到這個時候,大家都是拖家帶口地出動,戲台後麵是一片湖,前麵是一片很大的空場地,到時候大家拿著凳子來聽戲,從戲台上往下看,黑壓壓的一片。前麵太擠了,有時候大家沒搶到好位置,在後麵看不見也聽不清,這時他們就會跑到相熟人的船上去,在起起伏伏的船上聽著唱戲的聲音,韻味無窮,有時候聽到自己會唱的,還會跟著台上的人一起哼唱。
因為要早點去占位置,鍾元良家裏很早就煮好湯圓,晚飯也提前吃了,吃完飯,大家又喝了一碗湯圓,等天黑的時候,鍾元良和他的哥哥們沿著牆角把點燃的香和蠟燭放好,檢查一下旁邊沒有易燃的東西,之後三兄弟帶著老婆孩子就出發了。鍾元良他爸和他媽不去,說要在家裏看著這些蠟燭,而且戲他們聽幾十年了,自己都會唱啦,所以去不去都無所謂。
鍾元良他們到的時候,場地上已經有一些人了,於是趕緊找到一個靠近戲台的好位置,他們把帶來的凳子放下來,坐著等好戲開台。在等待的過程中,侄子侄女們提著燈去找自己的朋友們去玩了,鍾元良他們坐在那裏,跟相熟的人聊著天。在戲台的外圍有些人挑來自己家做的吃食在叫賣,有葵花籽,花生糖,飴糖,炒芝麻等,這些東西散發出的香味,慢慢地飄到了空地上,整個場子都彌漫著一股香氣。
聞到這股香氣,大人們倒還好,小孩子們可忍不住,他們拿著過年得到的壓歲錢,排隊去買自己想吃的東西,別看他們現在吃得這麽開心,迴家身上錢花光了,肯定要受批評的,留給他們的壓歲錢可不是讓他們一次性就花光的。
侄子侄女們也買了東西吃,他們倒是沒有忘記坐在前麵的大人們,買的每樣東西都送了一些過來,嫂子們拿著這些吃的,也不好說他們什麽,隻是叮囑他們戲開台了再過來看。
台上鑼鼓一敲,好戲上台啦。鄉下唱戲,《三國演義》《隋唐演義》唱的居多,今天唱的就是《三國演義》。戲台上,白臉的曹操,紅臉的關公,黑臉的張飛,黃臉的典韋,你方唱罷我登場,戲台上精彩紛呈。
並不是所有人都聽得懂這些唱腔戲詞,但是大家都熟悉《三國演義》的故事,現在大家沒有書,也沒有電視可以看,但是有收音機,收音機裏麵每天都會說評書,經常聽評書的人,對這些情節肯定是很熟悉的。
況且在這種氛圍下,聽不懂這些戲也沒有關係,隻要身在這種環境中,你就能感到無窮的快樂。
鍾元良上輩子經常會迴憶到這種場景,他也隻有沒有結婚前的日子算是快活,其他的時候要麽是在怨恨別人,要麽是在自苦,沒有一天是快活的。
那個時候隻要戲台有戲看,大家都是成群結隊地聚在一起,聊著天,吃著東西,對他們來說,這就是他們青春的記憶了。
每次他迴老家的時候,看到這座戲台,他都會停下來看一看。雖然它已經年久失修,許久沒有人在這裏唱戲,但是無論它如何泛黃,這個都是他們那代人記憶中最鮮亮的一塊。
台上在咿咿呀呀地唱著戲,台下的人聚精會神地聽著戲,唱到精彩的地方,台下響起轟鳴般的掌聲和叫好聲。
從六點鍾唱到十點鍾,好戲終於結束了,台下的觀眾聽得意猶未盡,但是戲台上的人已經開始謝幕了。觀眾們隻好拿起凳子,收拾好東西,準備迴家睡覺了。
本來十點鍾,大家都已經睡著了。這個時候聽完戲大家走在路上,還在興高采烈地討論著剛才聽到的戲。打聽到哪個村子過幾天還有戲聽,有時間的人就約好到時候一塊去。
從村頭走到村尾,大家都陸續迴家了,漸漸消失的笑聲,給整個村子披上了一層更加寂靜的外衣,夜靜悄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