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玨的父母遭貶官已迴了房州,把這個兒子留給袁紘教養,以及預備著明年的科舉。
袁紘與袁老夫人育有三子二女,他早年在外做官奔波時,前麵的四個孩子都不在身邊長大。隻有這個在他過了四十歲後生下的小兒子,是他官階穩定後從小帶著長大的,一路跟著他,時時抱在懷裏哄。
偏生又是家中幼子,哥姐侄兒全家人都把他慣得無法無天。
聽得這話袁亭宜猶豫了一瞬,手上使著力,溫聲道:「長安不是挺好的嗎?校書郎一職我做的也還行,我不想去鄯州。爹,兒子總不能一生都有你護著,大哥二哥不都在外為官嗎?你走後,我會在長安謹慎行事,不給爹你添麻煩。」
「我看你是捨不得你那群酒友。」袁紘無奈道,「你呀,識人之心無半分,哪日被人賣了都不知道。」說道此處他轉頭看向袁亭宜,「兒啊,聽爹的話咱們去鄯州,你不是也一直想去塞外走走嗎?此下正好啊!」
姚玨安靜地寫著文章沒說話。
朝堂局勢萬變,袁紘實在不放心袁亭宜一個人留在長安,若是程行禮或鄭鬱其中一人在,他或許放心些,但如今兩人都已被外放。
「可我不想離開,也不是捨不得他們。」袁亭宜停了手,像幼時那般趴在袁紘背上,下頜枕在父親肩上,「塞外風景是好,可長安也不錯。京中人常言,我都是靠著父親你才有今日,爹你走了,那我說不定就能脫了這個名頭呢。識人之心我也有,誰說沒有啊。」
父子說話時,袁老夫人帶著婢女端了三碗雪梨貝母湯進來,在姚玨身邊站好,笑道:「三郎不願意就罷了吧,兒子大了,你哪能管一輩子?玨兒快吃點東西,先別寫了。」
姚玨抬眼答道:「多謝外祖母。」
袁亭宜看袁老夫人同意,連忙附和:「是啊,爹,娘都這麽說了,你就別讓我隨你一起走了。」
「那偌大的國公府就沒幾個主事的郎君了,你要不想去我也不強迫你了。」袁紘欲端起梨花湯飲時,隨後想起什麽又放下,「你給我在長安別花心太多,你身邊照顧你的兩位賢惠溫婉,再者不許去平康裏!」
袁亭宜心虛地點頭,又笑道:「爹,那位娘子你找著了嗎?」
他說的正是灞橋邊他看到的那位身著胡服的女子,袁紘知道他有意中人要收心成家時,高興的在祠堂愣是燒了三炷香。
而許家那邊的婚事,許娘子也沒瞧上袁亭宜,這兩家人推來推去見孩子們不願意就推沒了。
袁紘答道:「長安百姓數百萬,要找到總要些時日。她若是良人,爹也不會阻攔你,隻是你別欺負人家。」
袁亭宜連忙說不會,袁紘頷首:「你機警一些,別被人賣出去了。阿鬱在江南若是出了什麽事,你要第一時間寫信告知我。」
袁亭宜笑著點頭,袁紘猶豫片刻,口吻勸誡:「劉相的兒子,你還是與他少來往。」
「為什麽?」袁亭宜放開了袁紘。
袁紘從來不幹涉他與人交往,且以前袁紘也不會說這種話。
袁紘黯然了,顯然江南之事在他心裏對劉千甫的為人大大改觀,長嘆:「其子必像其父,三郎。劉仲山非善類,那他兒子又怎會有善心?」
袁老夫人看父子倆聊到朝政,便帶著姚玨離開。
「爹,你以前不是這樣說的。」袁亭宜從榻上下得地來,「當年劉相讓九安拜你為師,你還說他實為可塑,不會犯什麽大事,可如今為何又要這樣說他?」
袁亭宜隻是不明白,袁紘為何突然對劉從祁有了大意見。
「人心易變啊,兒子。」袁紘語氣沉重起來,「你知道江南的幾個縣是誰淹的?」
袁亭宜答道:「不是朝官未修繕好岸口,造成的決堤嗎?」
袁紘望向袁亭宜,長籲一氣:「是劉仲山指使他手下官員淹的。」
袁亭宜再是紈絝卻也是見百姓糧長大的,麵色不由認真起來:「就算推新法劉相也不該做出如此駭人之事,江南的百姓也是人啊。」
「奏摺上到聖上麵前我才知道。」袁紘提起這個,又好似有生靈壓在心頭,麵容蒼白,「劉仲山手段狠辣,他帶出來的兒子,必與他如出一轍。」他牽住袁亭宜的手,鄭重道:「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爹擔心你有一日會被他算計、利用。你的性子算不過他們,也狠不過,不如離遠些。」
這樣的話在袁亭宜在鄭鬱嘴裏也聽過,嚴子善也對他若有若無的提點過。他看著麵前雙鬢染白的父親,自鄭鬱離開後,父親好像又老了許多歲,可他不明白,為何大家都要這樣說。
那些事都是劉千甫做的,跟劉從祁沒半點關係。
罪不及妻兒,袁紘和劉千甫都抱著這樣的態度麵對下一代,可今日袁紘的話讓他有些迷茫。
「可爹,劉九安他對兒子很好。」於是袁亭宜猶豫著說,「這麽多年,他也沒算計、利用過我,要是哪日我若發現,我定離遠些,與他割袍斷義。」
袁紘猛得氣不過來,說了那麽久的話,敢情在袁亭宜耳裏過了一遍就完了,他肅聲道:「你遲早要在劉九安身上吃大虧才會明白為父的話,我出任隴右節度使還不是劉仲山這小子進的言。」
可真論起來,袁紘知道是德元帝厭了自己,他與劉千甫攪在一起,在德元帝眼裏他或許已經是劉千甫一黨的人。短時日內不能在用,需要重新提拔新的宰相與劉千甫鬥。
袁紘與袁老夫人育有三子二女,他早年在外做官奔波時,前麵的四個孩子都不在身邊長大。隻有這個在他過了四十歲後生下的小兒子,是他官階穩定後從小帶著長大的,一路跟著他,時時抱在懷裏哄。
偏生又是家中幼子,哥姐侄兒全家人都把他慣得無法無天。
聽得這話袁亭宜猶豫了一瞬,手上使著力,溫聲道:「長安不是挺好的嗎?校書郎一職我做的也還行,我不想去鄯州。爹,兒子總不能一生都有你護著,大哥二哥不都在外為官嗎?你走後,我會在長安謹慎行事,不給爹你添麻煩。」
「我看你是捨不得你那群酒友。」袁紘無奈道,「你呀,識人之心無半分,哪日被人賣了都不知道。」說道此處他轉頭看向袁亭宜,「兒啊,聽爹的話咱們去鄯州,你不是也一直想去塞外走走嗎?此下正好啊!」
姚玨安靜地寫著文章沒說話。
朝堂局勢萬變,袁紘實在不放心袁亭宜一個人留在長安,若是程行禮或鄭鬱其中一人在,他或許放心些,但如今兩人都已被外放。
「可我不想離開,也不是捨不得他們。」袁亭宜停了手,像幼時那般趴在袁紘背上,下頜枕在父親肩上,「塞外風景是好,可長安也不錯。京中人常言,我都是靠著父親你才有今日,爹你走了,那我說不定就能脫了這個名頭呢。識人之心我也有,誰說沒有啊。」
父子說話時,袁老夫人帶著婢女端了三碗雪梨貝母湯進來,在姚玨身邊站好,笑道:「三郎不願意就罷了吧,兒子大了,你哪能管一輩子?玨兒快吃點東西,先別寫了。」
姚玨抬眼答道:「多謝外祖母。」
袁亭宜看袁老夫人同意,連忙附和:「是啊,爹,娘都這麽說了,你就別讓我隨你一起走了。」
「那偌大的國公府就沒幾個主事的郎君了,你要不想去我也不強迫你了。」袁紘欲端起梨花湯飲時,隨後想起什麽又放下,「你給我在長安別花心太多,你身邊照顧你的兩位賢惠溫婉,再者不許去平康裏!」
袁亭宜心虛地點頭,又笑道:「爹,那位娘子你找著了嗎?」
他說的正是灞橋邊他看到的那位身著胡服的女子,袁紘知道他有意中人要收心成家時,高興的在祠堂愣是燒了三炷香。
而許家那邊的婚事,許娘子也沒瞧上袁亭宜,這兩家人推來推去見孩子們不願意就推沒了。
袁紘答道:「長安百姓數百萬,要找到總要些時日。她若是良人,爹也不會阻攔你,隻是你別欺負人家。」
袁亭宜連忙說不會,袁紘頷首:「你機警一些,別被人賣出去了。阿鬱在江南若是出了什麽事,你要第一時間寫信告知我。」
袁亭宜笑著點頭,袁紘猶豫片刻,口吻勸誡:「劉相的兒子,你還是與他少來往。」
「為什麽?」袁亭宜放開了袁紘。
袁紘從來不幹涉他與人交往,且以前袁紘也不會說這種話。
袁紘黯然了,顯然江南之事在他心裏對劉千甫的為人大大改觀,長嘆:「其子必像其父,三郎。劉仲山非善類,那他兒子又怎會有善心?」
袁老夫人看父子倆聊到朝政,便帶著姚玨離開。
「爹,你以前不是這樣說的。」袁亭宜從榻上下得地來,「當年劉相讓九安拜你為師,你還說他實為可塑,不會犯什麽大事,可如今為何又要這樣說他?」
袁亭宜隻是不明白,袁紘為何突然對劉從祁有了大意見。
「人心易變啊,兒子。」袁紘語氣沉重起來,「你知道江南的幾個縣是誰淹的?」
袁亭宜答道:「不是朝官未修繕好岸口,造成的決堤嗎?」
袁紘望向袁亭宜,長籲一氣:「是劉仲山指使他手下官員淹的。」
袁亭宜再是紈絝卻也是見百姓糧長大的,麵色不由認真起來:「就算推新法劉相也不該做出如此駭人之事,江南的百姓也是人啊。」
「奏摺上到聖上麵前我才知道。」袁紘提起這個,又好似有生靈壓在心頭,麵容蒼白,「劉仲山手段狠辣,他帶出來的兒子,必與他如出一轍。」他牽住袁亭宜的手,鄭重道:「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爹擔心你有一日會被他算計、利用。你的性子算不過他們,也狠不過,不如離遠些。」
這樣的話在袁亭宜在鄭鬱嘴裏也聽過,嚴子善也對他若有若無的提點過。他看著麵前雙鬢染白的父親,自鄭鬱離開後,父親好像又老了許多歲,可他不明白,為何大家都要這樣說。
那些事都是劉千甫做的,跟劉從祁沒半點關係。
罪不及妻兒,袁紘和劉千甫都抱著這樣的態度麵對下一代,可今日袁紘的話讓他有些迷茫。
「可爹,劉九安他對兒子很好。」於是袁亭宜猶豫著說,「這麽多年,他也沒算計、利用過我,要是哪日我若發現,我定離遠些,與他割袍斷義。」
袁紘猛得氣不過來,說了那麽久的話,敢情在袁亭宜耳裏過了一遍就完了,他肅聲道:「你遲早要在劉九安身上吃大虧才會明白為父的話,我出任隴右節度使還不是劉仲山這小子進的言。」
可真論起來,袁紘知道是德元帝厭了自己,他與劉千甫攪在一起,在德元帝眼裏他或許已經是劉千甫一黨的人。短時日內不能在用,需要重新提拔新的宰相與劉千甫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