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鬱拱手道:「師傅,政局瞬息萬變,君心難測。聖上又無改立儲君之意,這樣做恐令朝堂百官有所猜測。成王若真起了那心思,重則恐令江山動盪。」
「迴家三年可是笨了腦子?」袁紘白眉一橫怒喝,「當年你爹室韋一戰落了疾,聖上念他軍功讓你任監察禦史,為的就是安撫你爹,不然按往例就算考中博宏拔萃,也要把你派去什麽地方熬個三年五年縣尉再說。而這些年,聖上扶持京官崔山慶、嚴明樓、喬省恩,外放則是北陽王、平陽王、吳子高,京中又則是外戚、科舉、官吏眾成一派的黨爭。成王身後無人又非嫡非長,就算成王與嚴子善交好,可蒙聖恩的是他父嚴明樓,更何況還有崔山慶、劉千甫在,翻不起浪。」
鄭鬱聽完袁紘話後,跪地磕一響頭,說:「師傅教訓的是,是學生思慮不周。」
「思慮不周?思慮不周會在迴京第二日就來找我?」袁紘看他跪地認錯的樣子,輕笑一聲說,「是來套我話的吧?是成王讓你來的?」
「並非成王之意,學生與他不熟。」鄭鬱保持著跪姿說道。
身姿極低保持這樣的姿勢,堂內爐火雖旺可他額間卻已出了冷汗,因為他剛才確實是套袁紘話的!
這些年德元帝一直於眾臣之間尋立平衡,重用外戚為首的劉千甫、嚴明樓,又同時提拔科舉出身的袁紘,底層官吏升任上來的張書意。
京內京外勢力不休,鄭鬱今日這麽說,隻是想知道德元帝對成王會是怎麽一個心思。雖然已知曉他要扶成王,可這個界限在哪裏他得知道,這樣才好他去找林懷治做吳少瑛三司會審之事。
德元帝向來倚重袁紘,有些話定會與袁紘交談,所以他今日不單是為了父親一事前來,更是為了知曉德元帝對林懷治的戒心在哪裏。
「不熟?」袁紘咬出兩字,堂內安靜許久後才嘆口氣說,「阿鬱,事情已過兩年,當年聖上、成王查徹東宮上下都一無所獲,你這幾年一直在長安城內打探,又打探出什麽了?他是惠文太子親弟弟,你對他格外上心些也無妨,隻是諸皇子間暗流湧動,萬勿涉太深。你不僅是鄭鬱還是北陽王的兒子,你被任何一方拉入都代表你父兄亦有這個心思。」
袁紘氣惱鄭鬱見自己,居然是為皇子的事而來打探實在生氣,可又想起德元帝讓程行禮出任永州刺史的事。心裏又寬容了幾分,不免對鄭鬱多加叮囑。聖人求的是多方互平,他身為大雍之臣,自以江山社稷之事為先。
「師傅,我未見子若最後一麵,是以心神難定,今朝迴京與成王閑談時見人心性,不想他步寧王後塵。所以今日才鬥膽冒犯,還望師傅恕罪原諒。」鄭鬱說罷又是重磕一頭,說,「師傅的話我定牢記在心,臣者自為一忠字。」
袁紘看他這樣一直磕頭心中氣也消了,他何嚐不知道鄭鬱與林懷清的情誼。
莫說鄭鬱就算是他,摯友離世也難免傷懷,更何況鄭鬱又見德元帝這樣想扶林懷治與太子對列,隻是以為他因為林懷清所以對林懷治上心幾分。
袁紘端起茶盞飲一口,沉聲道:「別磕了!你今日的話我就當沒聽過,朝中局勢你要看得明白才行。君王未死,餘等皆是臣,明白嗎?」
「是,師傅。學生明白了。」鄭鬱這才起身坐好,驟然碰見冷氣,額間細汗這才消退些許,不像剛才低身時那麽強烈。
茶盞應聲而落在案上,「額上汗還不擦啊?」袁紘這麽一說,鄭鬱才笑著拿起方案上的絲帕揩去細汗。
「聖上讓知文任永州刺史,兄長脾氣暴烈,這一去怕是會吃些苦頭,師傅你就就沒攔著嗎?」鄭鬱訕笑說道。
「哎!這文書是擬好發到我麵前時才知道,我也想攔啊,可用什麽理由?」袁紘長嘆口氣,欲言又止,「這事也不全是朝堂之意,劉家三女想嫁與行禮,這孩子沒答應右相又在中間旋著,一來二去拖了有快一年。行禮呢是表明拒絕,三娘又鐵了心隻認他。右相被女兒煩的不行,正逢年底官員考課出來,就想讓行禮不在京中,自己女兒見不到就不會再想著。以及揣測聖意說了些話,聖上就調任他為永州刺史。」
鄭鬱啞口無言,他沒想到這裏麵還有這麽一層緣故,這樣看來德元帝和右相不管是出於守護錢袋還是女兒,最終目的都是程行禮。
隻是自己父親在這時正好需要一個平衡點,而任職刺史就是那麽一個平衡點。從他出長安城內那一刻德元帝就想任官員去永州,這時的程行禮就在右相的操縱下露麵,程行禮反駁德元帝與右相便是恰好逢了兩人心思,眼不見為淨。
鄭鬱假裝疑惑道:「聖上對父親有諸多猜忌,我怕......」
「怕什麽?這次的事馮長史沒告訴你,是右相示意底下人彈劾的嗎?」袁紘覺得鄭鬱三年不見怎麽變笨許多,皺眉說,「今上非無情之人,要不是你父親當年率兵一路收復舊地,大雍疆域怎會達我朝之最呢?又念及你母親身子不好不宜在長安居,便讓你們母子三人隨軍住於永州,不致你們骨肉分離。聖上對你父親寬容優厚,隻是這軍功過高不好所以才需壓一壓,倒是你!禦史台裏右相的人,你現在還沒看出來是誰?」
鄭鬱笑道:「學生真不知道,師傅我迴長安沒幾天就去了並州,連你這兒我都是迴京兩月第一次來。朝中的事情我過問得少,腦子又不比師傅靈光,這哪能知道啊!方才師傅不是還說我笨了很多嗎?」
「迴家三年可是笨了腦子?」袁紘白眉一橫怒喝,「當年你爹室韋一戰落了疾,聖上念他軍功讓你任監察禦史,為的就是安撫你爹,不然按往例就算考中博宏拔萃,也要把你派去什麽地方熬個三年五年縣尉再說。而這些年,聖上扶持京官崔山慶、嚴明樓、喬省恩,外放則是北陽王、平陽王、吳子高,京中又則是外戚、科舉、官吏眾成一派的黨爭。成王身後無人又非嫡非長,就算成王與嚴子善交好,可蒙聖恩的是他父嚴明樓,更何況還有崔山慶、劉千甫在,翻不起浪。」
鄭鬱聽完袁紘話後,跪地磕一響頭,說:「師傅教訓的是,是學生思慮不周。」
「思慮不周?思慮不周會在迴京第二日就來找我?」袁紘看他跪地認錯的樣子,輕笑一聲說,「是來套我話的吧?是成王讓你來的?」
「並非成王之意,學生與他不熟。」鄭鬱保持著跪姿說道。
身姿極低保持這樣的姿勢,堂內爐火雖旺可他額間卻已出了冷汗,因為他剛才確實是套袁紘話的!
這些年德元帝一直於眾臣之間尋立平衡,重用外戚為首的劉千甫、嚴明樓,又同時提拔科舉出身的袁紘,底層官吏升任上來的張書意。
京內京外勢力不休,鄭鬱今日這麽說,隻是想知道德元帝對成王會是怎麽一個心思。雖然已知曉他要扶成王,可這個界限在哪裏他得知道,這樣才好他去找林懷治做吳少瑛三司會審之事。
德元帝向來倚重袁紘,有些話定會與袁紘交談,所以他今日不單是為了父親一事前來,更是為了知曉德元帝對林懷治的戒心在哪裏。
「不熟?」袁紘咬出兩字,堂內安靜許久後才嘆口氣說,「阿鬱,事情已過兩年,當年聖上、成王查徹東宮上下都一無所獲,你這幾年一直在長安城內打探,又打探出什麽了?他是惠文太子親弟弟,你對他格外上心些也無妨,隻是諸皇子間暗流湧動,萬勿涉太深。你不僅是鄭鬱還是北陽王的兒子,你被任何一方拉入都代表你父兄亦有這個心思。」
袁紘氣惱鄭鬱見自己,居然是為皇子的事而來打探實在生氣,可又想起德元帝讓程行禮出任永州刺史的事。心裏又寬容了幾分,不免對鄭鬱多加叮囑。聖人求的是多方互平,他身為大雍之臣,自以江山社稷之事為先。
「師傅,我未見子若最後一麵,是以心神難定,今朝迴京與成王閑談時見人心性,不想他步寧王後塵。所以今日才鬥膽冒犯,還望師傅恕罪原諒。」鄭鬱說罷又是重磕一頭,說,「師傅的話我定牢記在心,臣者自為一忠字。」
袁紘看他這樣一直磕頭心中氣也消了,他何嚐不知道鄭鬱與林懷清的情誼。
莫說鄭鬱就算是他,摯友離世也難免傷懷,更何況鄭鬱又見德元帝這樣想扶林懷治與太子對列,隻是以為他因為林懷清所以對林懷治上心幾分。
袁紘端起茶盞飲一口,沉聲道:「別磕了!你今日的話我就當沒聽過,朝中局勢你要看得明白才行。君王未死,餘等皆是臣,明白嗎?」
「是,師傅。學生明白了。」鄭鬱這才起身坐好,驟然碰見冷氣,額間細汗這才消退些許,不像剛才低身時那麽強烈。
茶盞應聲而落在案上,「額上汗還不擦啊?」袁紘這麽一說,鄭鬱才笑著拿起方案上的絲帕揩去細汗。
「聖上讓知文任永州刺史,兄長脾氣暴烈,這一去怕是會吃些苦頭,師傅你就就沒攔著嗎?」鄭鬱訕笑說道。
「哎!這文書是擬好發到我麵前時才知道,我也想攔啊,可用什麽理由?」袁紘長嘆口氣,欲言又止,「這事也不全是朝堂之意,劉家三女想嫁與行禮,這孩子沒答應右相又在中間旋著,一來二去拖了有快一年。行禮呢是表明拒絕,三娘又鐵了心隻認他。右相被女兒煩的不行,正逢年底官員考課出來,就想讓行禮不在京中,自己女兒見不到就不會再想著。以及揣測聖意說了些話,聖上就調任他為永州刺史。」
鄭鬱啞口無言,他沒想到這裏麵還有這麽一層緣故,這樣看來德元帝和右相不管是出於守護錢袋還是女兒,最終目的都是程行禮。
隻是自己父親在這時正好需要一個平衡點,而任職刺史就是那麽一個平衡點。從他出長安城內那一刻德元帝就想任官員去永州,這時的程行禮就在右相的操縱下露麵,程行禮反駁德元帝與右相便是恰好逢了兩人心思,眼不見為淨。
鄭鬱假裝疑惑道:「聖上對父親有諸多猜忌,我怕......」
「怕什麽?這次的事馮長史沒告訴你,是右相示意底下人彈劾的嗎?」袁紘覺得鄭鬱三年不見怎麽變笨許多,皺眉說,「今上非無情之人,要不是你父親當年率兵一路收復舊地,大雍疆域怎會達我朝之最呢?又念及你母親身子不好不宜在長安居,便讓你們母子三人隨軍住於永州,不致你們骨肉分離。聖上對你父親寬容優厚,隻是這軍功過高不好所以才需壓一壓,倒是你!禦史台裏右相的人,你現在還沒看出來是誰?」
鄭鬱笑道:「學生真不知道,師傅我迴長安沒幾天就去了並州,連你這兒我都是迴京兩月第一次來。朝中的事情我過問得少,腦子又不比師傅靈光,這哪能知道啊!方才師傅不是還說我笨了很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