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鬱下身裹著浴袍,打著赤膊雙手撐在池上,水漫過他白淨精壯的胸膛,泛起層層漣漪,鄭鬱閉著眼感受著寧靜和美好。溫暖的池水包裹著他的身軀,紓解身心上的疲憊,世間所有雜事都好似在此刻安靜下來,耳邊隻有溫泉水潺潺流動的聲音,以及有人向他靠近帶起的水聲。
睜開眼發現右側是同樣赤膊的袁亭宜,麵朝岸邊,下巴擱在交疊的雙手上,而左邊是一副懶散靠在池邊的嚴子善。
鄭鬱懶得去管,隨後又閉上眼享受著這寧靜,但那句話怎麽說來著,事與願違。
「硯卿兄的監察禦史做的怎麽樣啊?」袁亭宜語氣慵懶,尋了一舒服位置趴著。
鄭鬱眯著眼迴道:「為官者,哪有好與不好,隻有上能分憂聖意,下則解萬民心,才不辜負了這天恩和百姓。」
「我倒是聽父親說,並州雪災朝廷撥款錢糧,但不見絲毫作用,聖上生了氣,疑心是各州官員貪汙。」劉從祁的聲音從袁亭宜左側傳來。
幾人都是長於天子腳下,高官家中,對朝政之事也偶有閑談。
嚴子善冷哼道:「撥款萬貫賑災這不是小數目了,這麽多錢花下去。災民之量並未緩解反而增加,恐怕是有大頭貪汙呢,畢竟這上樑不正下樑歪。」
袁亭宜笑道:「永王是並州都督,他乃皇室宗親,隻怕是有人瞞著他背地裏搞這些小動作,但就看永王知不知道這件事了,這筆錢花下去沒見效果,聖上怕是要重新派持節使去賑災,就看是哪位官員或禦史了。」
大雍若有官員替天子出使州縣巡視,便會在宰相或禦史中選一人持天子令視察地方州縣。
鄭鬱微笑道:「隻要安撫為民,受雪災的百姓有一立身之所,不再飽受飢苦,誰去都不重要。」
「那你這要求就高了。」袁亭宜笑了一聲,說,「十一郎,我能說他嗎?」
劉從祁麵上漫不經心:「你在我麵前說的還少嗎?我沒叫奴婢侍候,要說什麽最好今天說完。」
「昨日我聽說聖上有意派右相舉薦的官員前去賑災,那人我知道有些貪財好利。宮中日益靡費上行下效,這一舉隻怕是那位默許的,這賑災錢糧有小半份在災民手中就好。此人要是真的去了,迴來後多半會趕得上年底官員考課,去一趟並州迴來連升兩級不在話下。」溫泉升起的熱霧使袁亭宜的臉透著些潮紅,似是一塊帶著粉意的美玉。
「如今政事堂那些人裏有五成都是右相舉薦上去的,聖上如今多將政事交與政事堂處理,而政事堂中我爹雖任門下侍郎,但門生故吏不多脾氣又直,怎比得上右相呢?」
德元帝早年還算勤政,可近年來多有怠政且日漸奢靡,上至如此,下必投其所好,而劉千甫就是那般的人。
「你爹是門生不多,但有惠文太子和一個程家五郎就夠了。」嚴子善拂著泉水擦身。
袁亭宜沒發覺話題走偏,深吸口氣:「我有時候懷疑過知文是不是才是我爹的兒子,但長相上又不似我們袁家。」
鄭鬱笑了聲,說道:「你還懷疑過這個?」
「懷疑過啊,當年他舅舅帶他來拜我爹為師,舅甥兩人有六分相似,行為舉止也是一個模子。」袁亭宜又反駁起自己方才的話。
鄭鬱知道程行禮的身世,程行禮隨母姓。父親病逝後,他舅舅把母子二人接迴程家,程行禮還未滿月,他母親也病逝。程行禮是由他舅舅一手撫養長大,四年前他舅舅因病去世,天地間唯他一人。
嚴子善扯迴話頭:「想從戶部在撥錢出去賑災,那怕是要與謝尚書好好爭一番。我聽龍武軍中說,聖上又準備給錢昭儀新修一宮殿,被謝尚書駁迴了。今年川、江南等地水災,國庫早已空虛,就這情況下,聖上還準備給宮妃修宮殿,沒把謝尚書鬍子氣歪了。」
錢昭儀月前生下十四皇子,德元帝聖心大悅一直想從戶部拿錢出來為她新修宮殿,但戶部官員一直卡著。
準確來說程行禮在紫宸殿上朝時駁了德元帝,論及國庫空虛,有軍士糧餉要發,因川、江南等地賦稅不多,德元帝被戶部和袁紘條條道理講了許久,臉都快黑了就差讓禁衛把兩人丟出去,幸而那時劉千甫出來論起別事才就此作罷。
「等著吧,戶部能駁一次難道能駁兩次、三次?」袁亭宜動了動被壓麻的手,把頭放在白皙的手臂上枕著,隨意道:「聖上都有這想法了,為錢昭儀修新殿隻是遲早的事,且她還生下十四皇子。到時聖上再問一下右相或者戶部尚書的意見,隻要政事堂有兩個人答應,那這件事便是板上釘釘了。」
袁亭宜似是又想起什麽,說道:「這梅尚書也是,平時就喜歡跟人保纖拉媒。偏偏聖上......可能是在宮裏太悶了吧......也喜歡給底下官員們搞這個,他倆可謂是相見恨晚啊!而且這個月聖上都賜三次婚了。我覺得民間說右相是聖上最寵愛的心腹不是真的,梅尚書才是真心腹,上次有禦史彈劾梅尚書趁著用完午膳,攔住知文說婚事,聖上知道後也不過罰一個月俸祿而已,要是換成旁人早就貶任外地。」
嚴子善嘆道:「梅尚書......怎麽就盯著知文一個人不放呢?感覺他每過幾個月就問知文一遍,禁軍中都有人看見好幾百次了。」
袁亭宜鬱悶道:「沒辦法,全長安的姑娘們心裏最想嫁的就是程家五郎,今年還是如意郎君榜榜首,雖然這去年也是他。哎!九安,我聽說你爹也想召知文為婿。」
睜開眼發現右側是同樣赤膊的袁亭宜,麵朝岸邊,下巴擱在交疊的雙手上,而左邊是一副懶散靠在池邊的嚴子善。
鄭鬱懶得去管,隨後又閉上眼享受著這寧靜,但那句話怎麽說來著,事與願違。
「硯卿兄的監察禦史做的怎麽樣啊?」袁亭宜語氣慵懶,尋了一舒服位置趴著。
鄭鬱眯著眼迴道:「為官者,哪有好與不好,隻有上能分憂聖意,下則解萬民心,才不辜負了這天恩和百姓。」
「我倒是聽父親說,並州雪災朝廷撥款錢糧,但不見絲毫作用,聖上生了氣,疑心是各州官員貪汙。」劉從祁的聲音從袁亭宜左側傳來。
幾人都是長於天子腳下,高官家中,對朝政之事也偶有閑談。
嚴子善冷哼道:「撥款萬貫賑災這不是小數目了,這麽多錢花下去。災民之量並未緩解反而增加,恐怕是有大頭貪汙呢,畢竟這上樑不正下樑歪。」
袁亭宜笑道:「永王是並州都督,他乃皇室宗親,隻怕是有人瞞著他背地裏搞這些小動作,但就看永王知不知道這件事了,這筆錢花下去沒見效果,聖上怕是要重新派持節使去賑災,就看是哪位官員或禦史了。」
大雍若有官員替天子出使州縣巡視,便會在宰相或禦史中選一人持天子令視察地方州縣。
鄭鬱微笑道:「隻要安撫為民,受雪災的百姓有一立身之所,不再飽受飢苦,誰去都不重要。」
「那你這要求就高了。」袁亭宜笑了一聲,說,「十一郎,我能說他嗎?」
劉從祁麵上漫不經心:「你在我麵前說的還少嗎?我沒叫奴婢侍候,要說什麽最好今天說完。」
「昨日我聽說聖上有意派右相舉薦的官員前去賑災,那人我知道有些貪財好利。宮中日益靡費上行下效,這一舉隻怕是那位默許的,這賑災錢糧有小半份在災民手中就好。此人要是真的去了,迴來後多半會趕得上年底官員考課,去一趟並州迴來連升兩級不在話下。」溫泉升起的熱霧使袁亭宜的臉透著些潮紅,似是一塊帶著粉意的美玉。
「如今政事堂那些人裏有五成都是右相舉薦上去的,聖上如今多將政事交與政事堂處理,而政事堂中我爹雖任門下侍郎,但門生故吏不多脾氣又直,怎比得上右相呢?」
德元帝早年還算勤政,可近年來多有怠政且日漸奢靡,上至如此,下必投其所好,而劉千甫就是那般的人。
「你爹是門生不多,但有惠文太子和一個程家五郎就夠了。」嚴子善拂著泉水擦身。
袁亭宜沒發覺話題走偏,深吸口氣:「我有時候懷疑過知文是不是才是我爹的兒子,但長相上又不似我們袁家。」
鄭鬱笑了聲,說道:「你還懷疑過這個?」
「懷疑過啊,當年他舅舅帶他來拜我爹為師,舅甥兩人有六分相似,行為舉止也是一個模子。」袁亭宜又反駁起自己方才的話。
鄭鬱知道程行禮的身世,程行禮隨母姓。父親病逝後,他舅舅把母子二人接迴程家,程行禮還未滿月,他母親也病逝。程行禮是由他舅舅一手撫養長大,四年前他舅舅因病去世,天地間唯他一人。
嚴子善扯迴話頭:「想從戶部在撥錢出去賑災,那怕是要與謝尚書好好爭一番。我聽龍武軍中說,聖上又準備給錢昭儀新修一宮殿,被謝尚書駁迴了。今年川、江南等地水災,國庫早已空虛,就這情況下,聖上還準備給宮妃修宮殿,沒把謝尚書鬍子氣歪了。」
錢昭儀月前生下十四皇子,德元帝聖心大悅一直想從戶部拿錢出來為她新修宮殿,但戶部官員一直卡著。
準確來說程行禮在紫宸殿上朝時駁了德元帝,論及國庫空虛,有軍士糧餉要發,因川、江南等地賦稅不多,德元帝被戶部和袁紘條條道理講了許久,臉都快黑了就差讓禁衛把兩人丟出去,幸而那時劉千甫出來論起別事才就此作罷。
「等著吧,戶部能駁一次難道能駁兩次、三次?」袁亭宜動了動被壓麻的手,把頭放在白皙的手臂上枕著,隨意道:「聖上都有這想法了,為錢昭儀修新殿隻是遲早的事,且她還生下十四皇子。到時聖上再問一下右相或者戶部尚書的意見,隻要政事堂有兩個人答應,那這件事便是板上釘釘了。」
袁亭宜似是又想起什麽,說道:「這梅尚書也是,平時就喜歡跟人保纖拉媒。偏偏聖上......可能是在宮裏太悶了吧......也喜歡給底下官員們搞這個,他倆可謂是相見恨晚啊!而且這個月聖上都賜三次婚了。我覺得民間說右相是聖上最寵愛的心腹不是真的,梅尚書才是真心腹,上次有禦史彈劾梅尚書趁著用完午膳,攔住知文說婚事,聖上知道後也不過罰一個月俸祿而已,要是換成旁人早就貶任外地。」
嚴子善嘆道:「梅尚書......怎麽就盯著知文一個人不放呢?感覺他每過幾個月就問知文一遍,禁軍中都有人看見好幾百次了。」
袁亭宜鬱悶道:「沒辦法,全長安的姑娘們心裏最想嫁的就是程家五郎,今年還是如意郎君榜榜首,雖然這去年也是他。哎!九安,我聽說你爹也想召知文為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