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簡憲和說服公孫,黃漢升轉向薊縣
三國:劉備輔翼,助他再造大漢 作者:耳機喜歡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幽州,右北平,上垠。
經過數日的艱苦行軍,田豫帶著黃忠、簡雍以及那一萬餘軍隊,走田豫進入渤海郡時的老路,一路返迴,終於順利進入了右北平郡的上垠城。
這座城池不如劉虞的老巢,也就是幽州的治所薊縣繁華,但卻是公孫瓚麾下首屈一指重要的大城。
黃忠和簡雍跟在田豫身後,仔細打量著眼前的城池,下意識將上垠城與臨淄城相比較。幽州畢竟偏遠之地,若真要比起來,哪裏能和臨淄相比?
“在下田豫,奉命歸來,望速開城門!”田豫在前高聲唿喊。
田豫在公孫瓚處頗有聲望,他能力出眾,其本事與牽招類似,都是治理地方的一把好手。上垠城的守將見田豫歸來,不敢怠慢,連忙開城迎接,並派人飛速向公孫瓚報信。
“好啊!終於來了!”公孫瓚大喜,“速速將國讓迎進來!”
公孫瓚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他帶人親自到城門口迎接,以顯示出對這來客的重視。城門口,公孫瓚身著戰甲,英姿颯爽,身邊簇擁著一群親兵,顯得威風凜凜。
“國讓!”公孫瓚一見麵便緊緊握住田豫的手,語氣中透露出關切,“一路勞頓,真是辛苦你了。”
“主公,豫不負主公重任。如今返迴,與玄德公麾下漢升、憲和二位,同來,隻為與主公商議大事。”
公孫瓚聞言,轉頭看向黃忠和簡雍。他如何不認得這兩個人?
黃忠是劉備集團的元老,劉備在廣宗平定黃巾時,便來投靠。其武力更是天下罕有。細說起來,黃忠還對公孫瓚有救命之恩。當初虎牢關下,公孫瓚親自對戰呂布不敵,不是黃忠神箭相救,恐怕公孫瓚早無性命。
簡雍更不必說。眾諸侯在酸棗會盟時,簡雍方來投靠,公孫瓚也曾見過。加上簡雍本是劉備年少好友,公孫瓚也不輕視。劉備派這兩個人來,就足以說明他對公孫瓚的重視。
“二位,又見麵了。”公孫瓚上前行禮,“我已備下酒宴,為二位接風洗塵!”
於是,公孫瓚、田豫領著黃忠、簡雍二人,安頓軍馬,浩浩蕩蕩地進了城。一行人來到公孫瓚的府邸,分賓主落座。
酒過三巡,黃忠與簡雍相視一眼。
隻見簡雍站起身來,向公孫瓚拱手一禮,說道:“公孫將軍,我等此次前來,是奉我主之命,特來與將軍共商大事。如今袁紹陳兵幽州邊境,意圖不軌。而我主與將軍素有交情,不願見將軍陷入困境,因此特派我等前來相助。”
“唉。”公孫瓚輕歎一聲,“如今我軍與劉虞對峙於潞縣,近日以來,雖無大戰,大小摩擦不少。袁紹也陳兵幽州邊境,恐怕與劉虞有些圖謀。遼東太守公孫康,也是虎視眈眈,雖然還沒有表明態度,但也不可小覷。”
“二公此來,隻不知玄德有何交代?”
簡雍微微一笑,從懷中取出劉備的書信,雙手呈給公孫瓚。公孫瓚接過書信,仔細閱讀起來。
“伯圭兄啟:弟備頓首。”
“今袁紹虎視幽州,圖謀不軌,備與兄長情深義重,豈能坐視?聞兄與劉伯安有隙,此乃大敵當前,不可內耗之時。袁紹狡詐,必欲借劉伯安之手,先除兄長,再吞兄之地,其心昭然若揭。”
“弟青州兵眾,可為兄長助力。袁紹新得冀州,兵力未盛,倉促難以攻取北平。況伯安仁厚,本無爭心,兄何苦逼之?弟以為,袁紹雖然駐軍渤海、清河二郡,虛張聲勢,實兵少將寡,不足以懼。”
“兄據上垠,城高池深,足以自保。況伯安本仁厚之人,本無爭霸之心,兄若釋嫌,共謀大計,則幽州可安,袁紹可破。”
“故弟遣憲和、漢升,攜此書往,望兄能釋前嫌,與伯安共謀禦袁之策。憲和辯才無礙,必能說動伯安,使兄無後顧之憂。屆時你我合力,袁紹雖強,何足懼哉?
“望兄深思熟慮,勿失良機。弟劉備敬上。”
公孫瓚看完書信,沉默良久。
當年與劉備、劉彥一同跟隨盧植學習之時,二人以公孫瓚年長,以兄事之。凡事都以公孫瓚為主。如今世遷事移,自己倒要聽他們二人的話了。公孫瓚未免覺得多少落差有些大。
劉備信中,雖然口口聲聲自稱為弟,是對公孫瓚的敬重。但公孫瓚如何不知劉備的智謀和實力,也明白當前局勢的嚴峻。
於是,公孫瓚抬頭看向黃忠和簡雍,說道:“玄德之言,甚善。不過……”
“將軍不須憂慮。”簡雍看得出來公孫瓚的顧慮,“劉伯安與我主皆漢室宗親,他本性仁厚,與袁紹不同。如今其未曾增兵於潞縣,想必其與袁紹商議不定。在下此時前去遊說,大事定成!”
黃忠聞言,也站起身來,說道:“公孫將軍,劉伯安乃仁厚之人,若將軍主動示好,化解幹戈。而我等願為將軍出使,說明利害,促成和解。”
“將軍如還有顧慮,不如使國讓率軍增援潞縣前線,施壓於劉虞。我等再以好言說之,利害明之,雙管齊下。”黃忠如此說道,給了公孫瓚一個比較好的主意。
公孫瓚聞言,點了點頭,心中暗自思量。當前局勢緊迫,若再拖延下去,隻怕袁紹真的會趁機而入。於是,他看向田豫,說道:“國讓,有何看法?”
田豫聞言,躬身一禮,說道:“主公,玄德公之意,實乃中肯之言。若能與劉伯安和解,同抗袁紹。對我等來說,無疑是最佳選擇。如漢升將軍所言,豫願率軍陳兵潞縣,以全力促成此事。”
公孫瓚見田豫也支持劉備的提議,心中終於下定了決心。他看向三人,說道:“既然如此,那便有勞二公。我即刻修書一封,煩請憲和、漢升帶給劉伯安。”
於是,公孫瓚當即修書一封,交給田豫三人。三人接過書信,向公孫瓚行禮告辭,隨即率領軍隊離開了上垠城,前往漁陽郡,準備與劉虞進行和解談判。而公孫瓚則在上垠城中,靜待他們的佳音。
經過數日的艱苦行軍,田豫帶著黃忠、簡雍以及那一萬餘軍隊,走田豫進入渤海郡時的老路,一路返迴,終於順利進入了右北平郡的上垠城。
這座城池不如劉虞的老巢,也就是幽州的治所薊縣繁華,但卻是公孫瓚麾下首屈一指重要的大城。
黃忠和簡雍跟在田豫身後,仔細打量著眼前的城池,下意識將上垠城與臨淄城相比較。幽州畢竟偏遠之地,若真要比起來,哪裏能和臨淄相比?
“在下田豫,奉命歸來,望速開城門!”田豫在前高聲唿喊。
田豫在公孫瓚處頗有聲望,他能力出眾,其本事與牽招類似,都是治理地方的一把好手。上垠城的守將見田豫歸來,不敢怠慢,連忙開城迎接,並派人飛速向公孫瓚報信。
“好啊!終於來了!”公孫瓚大喜,“速速將國讓迎進來!”
公孫瓚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他帶人親自到城門口迎接,以顯示出對這來客的重視。城門口,公孫瓚身著戰甲,英姿颯爽,身邊簇擁著一群親兵,顯得威風凜凜。
“國讓!”公孫瓚一見麵便緊緊握住田豫的手,語氣中透露出關切,“一路勞頓,真是辛苦你了。”
“主公,豫不負主公重任。如今返迴,與玄德公麾下漢升、憲和二位,同來,隻為與主公商議大事。”
公孫瓚聞言,轉頭看向黃忠和簡雍。他如何不認得這兩個人?
黃忠是劉備集團的元老,劉備在廣宗平定黃巾時,便來投靠。其武力更是天下罕有。細說起來,黃忠還對公孫瓚有救命之恩。當初虎牢關下,公孫瓚親自對戰呂布不敵,不是黃忠神箭相救,恐怕公孫瓚早無性命。
簡雍更不必說。眾諸侯在酸棗會盟時,簡雍方來投靠,公孫瓚也曾見過。加上簡雍本是劉備年少好友,公孫瓚也不輕視。劉備派這兩個人來,就足以說明他對公孫瓚的重視。
“二位,又見麵了。”公孫瓚上前行禮,“我已備下酒宴,為二位接風洗塵!”
於是,公孫瓚、田豫領著黃忠、簡雍二人,安頓軍馬,浩浩蕩蕩地進了城。一行人來到公孫瓚的府邸,分賓主落座。
酒過三巡,黃忠與簡雍相視一眼。
隻見簡雍站起身來,向公孫瓚拱手一禮,說道:“公孫將軍,我等此次前來,是奉我主之命,特來與將軍共商大事。如今袁紹陳兵幽州邊境,意圖不軌。而我主與將軍素有交情,不願見將軍陷入困境,因此特派我等前來相助。”
“唉。”公孫瓚輕歎一聲,“如今我軍與劉虞對峙於潞縣,近日以來,雖無大戰,大小摩擦不少。袁紹也陳兵幽州邊境,恐怕與劉虞有些圖謀。遼東太守公孫康,也是虎視眈眈,雖然還沒有表明態度,但也不可小覷。”
“二公此來,隻不知玄德有何交代?”
簡雍微微一笑,從懷中取出劉備的書信,雙手呈給公孫瓚。公孫瓚接過書信,仔細閱讀起來。
“伯圭兄啟:弟備頓首。”
“今袁紹虎視幽州,圖謀不軌,備與兄長情深義重,豈能坐視?聞兄與劉伯安有隙,此乃大敵當前,不可內耗之時。袁紹狡詐,必欲借劉伯安之手,先除兄長,再吞兄之地,其心昭然若揭。”
“弟青州兵眾,可為兄長助力。袁紹新得冀州,兵力未盛,倉促難以攻取北平。況伯安仁厚,本無爭心,兄何苦逼之?弟以為,袁紹雖然駐軍渤海、清河二郡,虛張聲勢,實兵少將寡,不足以懼。”
“兄據上垠,城高池深,足以自保。況伯安本仁厚之人,本無爭霸之心,兄若釋嫌,共謀大計,則幽州可安,袁紹可破。”
“故弟遣憲和、漢升,攜此書往,望兄能釋前嫌,與伯安共謀禦袁之策。憲和辯才無礙,必能說動伯安,使兄無後顧之憂。屆時你我合力,袁紹雖強,何足懼哉?
“望兄深思熟慮,勿失良機。弟劉備敬上。”
公孫瓚看完書信,沉默良久。
當年與劉備、劉彥一同跟隨盧植學習之時,二人以公孫瓚年長,以兄事之。凡事都以公孫瓚為主。如今世遷事移,自己倒要聽他們二人的話了。公孫瓚未免覺得多少落差有些大。
劉備信中,雖然口口聲聲自稱為弟,是對公孫瓚的敬重。但公孫瓚如何不知劉備的智謀和實力,也明白當前局勢的嚴峻。
於是,公孫瓚抬頭看向黃忠和簡雍,說道:“玄德之言,甚善。不過……”
“將軍不須憂慮。”簡雍看得出來公孫瓚的顧慮,“劉伯安與我主皆漢室宗親,他本性仁厚,與袁紹不同。如今其未曾增兵於潞縣,想必其與袁紹商議不定。在下此時前去遊說,大事定成!”
黃忠聞言,也站起身來,說道:“公孫將軍,劉伯安乃仁厚之人,若將軍主動示好,化解幹戈。而我等願為將軍出使,說明利害,促成和解。”
“將軍如還有顧慮,不如使國讓率軍增援潞縣前線,施壓於劉虞。我等再以好言說之,利害明之,雙管齊下。”黃忠如此說道,給了公孫瓚一個比較好的主意。
公孫瓚聞言,點了點頭,心中暗自思量。當前局勢緊迫,若再拖延下去,隻怕袁紹真的會趁機而入。於是,他看向田豫,說道:“國讓,有何看法?”
田豫聞言,躬身一禮,說道:“主公,玄德公之意,實乃中肯之言。若能與劉伯安和解,同抗袁紹。對我等來說,無疑是最佳選擇。如漢升將軍所言,豫願率軍陳兵潞縣,以全力促成此事。”
公孫瓚見田豫也支持劉備的提議,心中終於下定了決心。他看向三人,說道:“既然如此,那便有勞二公。我即刻修書一封,煩請憲和、漢升帶給劉伯安。”
於是,公孫瓚當即修書一封,交給田豫三人。三人接過書信,向公孫瓚行禮告辭,隨即率領軍隊離開了上垠城,前往漁陽郡,準備與劉虞進行和解談判。而公孫瓚則在上垠城中,靜待他們的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