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
荊州部將除了諸葛亮等人外,連同黃忠、於禁在內都不知道劉琮葫蘆裏賣什麽藥。法正也是一頭霧水。一舉他的經驗,這種情況下,要是換做在軍營或者荊州,早就將張任驅逐出去了。從劉琮的表情可以看得出來胸有成竹,也更加彰顯了劉琮對張任的偏愛。
而益州的文武官員對於張任如此無禮衝撞劉琮替張任擔心。也有些文官巴不得劉琮將張任下獄。當張任斥責劉琮殘暴對待成都百姓時,大多數益州武將還是在內心裏支持張任,雖然劉琮才是益州的新主。
張任不以為然的從廖化手中接過信紙,然後雙手將信紙在胸前張開,想要看清楚劉琮到底憑什麽抵賴。
但很快他臉色就繃緊,然後拿起下一頁……漸漸的,張任的臉開始變紅。而整個大堂隨即也安靜下來,此時若是一根繡花針不小心掉到地上,估計門外的侍衛都能聽見。
片刻之後,張任單膝跪地,雙手抱拳衝著劉琮滿臉愧疚的說道:“張任無知,無理取鬧!請主公恕罪!”嘩……本來一片寂靜的大堂頓時炸開了鍋。很多人不解,為什麽片刻之前還一臉怒氣的張任在看完那幾張紙之後變得如此恭順,那紙上到底寫了什麽?
所有人都好奇!那紙上到底寫了什麽,不過張任並沒有將紙傳遞下去,而是直接交還給廖化,隨後紅著臉站在劉琮跟前,像一個犯了錯誤的孩子等候發落一般。
“張將軍,請坐!今日益州百官齊聚,還有許多事情要共同商議。”
“諾!”張任如釋重負,瞧準了一個空位走過去。
這二人如此神秘,那些八卦的文官們更是好奇,到底劉琮給張任看了什麽。
劉琮見張任不再鬧事,別衝著文武百官笑了笑,接著安排政務:“今日張將軍為成都百姓請命,琮今後叮當給大家一個合理解釋。不過眼下戰事緊張,城內外逃跑的殘兵也不少,當值夏收所以必須盡快迴複成都和蜀郡的治安,同時抽調部隊支援北方前線……
為了更好的治理益州,本將軍將即刻上表朝廷安排益州各郡縣官員和將軍任命。請諸位無論升遷,務必要同心協力輔佐本將治理好益州。”劉琮說上表朝廷,其實也隻是個儀式,在場的官員都知道,這是個戰亂年代,誰手中有兵,誰占著地盤,誰說了算。
所以眾人異口同聲道:“我等謹遵征南大將軍令!”
“嗯,諸葛亮!”
“臣下在!”
“今令你為益州司馬,令蜀郡太守。”
“謝主公!”諸葛亮治理蜀郡,擔當益州司馬在眾人意料之中,劉琮也是急於去白水關前線,所以政務便是一手交給諸葛亮,等將來劉琮班師荊州時,這諸葛亮就極有可能是益州刺史,所以眾人對諸葛亮也是十分尊重。
“法正聽令!”
“屬下在!”
“本將擢你為征南大將軍府軍師暨軍師將軍!”
“謝主公信任,正定當赴湯蹈火輔佐主公成就大業!”
法正一臉喜色,益州一幫舊文官也是一臉的羨慕嫉妒恨,可惜他們動作慢了,沒法正這麽有眼光,當初劉璋讓其去荊州接劉琮入蜀,法正便是聽從張鬆的勸說毫不猶豫的歸順了劉琮。
一路跟隨劉琮奪取張魯的上庸,然後在葭萌為劉琮提供後援,攻雒城、成都更是奇謀不斷。劉琮這是為了安撫益州官員,樹個標杆。同時也是為了最大成都的發揮法正的才華。既然諸葛亮被自己委以重任,這治理益州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今後恐怕很難有時間隨軍征伐。
所以這大將軍府軍師就落在了法正的頭上。
接下來,劉琮沒有讓益州的大部分官員失望,他們中的大部分文職官員都保留了原來的職位。劉琮這麽做也是為了盡快的穩定局麵。
劉璋是投降歸順的,劉琮沒道理責怪留在成都的文官。何況這個亂世主導戰爭的隻是極少數幾個人。當然那些參與戰爭的武將就沒有那些文官那麽幸運了。黃權、吳懿和吳班等人都被直接關到了大牢裏去。軍侯以上的軍官基本上都一擼到底。劉琮要盡快控製歸順的益州兵,就必須盡快掌握中下層軍官。
等到差不多大多數人都有了分工,唯獨張任沒啥事,一些反應快的人很快就注意到了這一點。
不過很快劉琮的目光又重新迴到了張任的身上。他看到張任情緒已經平複,便衝著張任說道:“張任,聽令!”
“末將在!”
“本將表你為平西將軍,領兵三萬鎮守蜀郡與南中諸郡!”
“多謝主公!”
哇!堂上又是一陣喧嘩,這迴眾人總算明白了,劉琮壓根沒有怪罪張任的意思,還是繼續信任他。蜀郡包括成都、郫縣、江原縣、繁縣、廣都縣、臨邛縣、湔氏道、汶江道、蠶陵縣、廣柔縣、綿虒道是益州的核心,南中地區則包含牂牁郡、鍵為郡、越巂郡、益州郡、永昌郡以及鍵為屬國和蜀郡屬國。
再加上劉琮剛剛新設立的建寧郡和雲南郡,張任這個平西將軍鎮守的可是大半個益州!受劉琮信任都有超越法正等人之勢。不過眾人很快也明白,這益州原本就是嚴顏和張任二位虎將鎮守。如今嚴顏年事已高,尚在北線戰場,這鎮守蜀郡和南中的任務自然落到了張任頭上。
張任對於劉琮沒有追究今日之冒失,心裏越想越慚愧,當他看完那些書信時立刻就明白了劉琮承受了多大的壓力,如今接受劉琮的任命,自然一心向盡力做好不負主公厚愛。這也是劉琮深思熟慮的,張任是最適合的人選,數萬降交由張任來指揮就省去了許多麻煩。
如此,張任和法正便成了益州舊將當中的文武領軍人物,加上諸葛亮理政,這益州劉琮便是要努力盡快掌握在自己手中。隨後劉琮對於各郡太守的人選也做了調整,不管這些益州文官如何表麵上臣服,劉琮對他們的內政能力並不認同,要眾人益州舊部的能人,也要讓荊州係官員在益州大地能夠與益州係分庭抗禮、
於是蔣琬被調任廣漢太守,李嚴則接替嚴顏任巴郡太守。巴郡地處益州中部,是連接益州南北與南中、荊州的要害,除了蜀郡就屬巴郡重要了。而且巴郡往南就是傳統意義上的南中,蠻人較多,所以劉琮也希望借助李嚴的軍師才能震懾少數民族。
而在巴西郡開局不好的董和則被調任新建的雲南郡太守。劉琮當然知道董和是個好官,這樣的好官應該去邊遠艱苦之地去替自己收服民心。同樣頗具才華的李恢從前線調迴,任建寧太守。這是對李恢的表彰,也是為了強化魏延對前線作戰部隊的指揮權。
嚴顏再加上一個李恢,魏延難免有所顧忌。而且李恢是建寧當地人,按照曆史,李恢早年在郡裏當督郵,他的姑夫爨習是建伶的縣令,有違法的行為,李恢連坐免官。由於爨習是這一帶有勢力的豪族,太守董和就把事情壓了下來,沒有免李恢的官。
劉備病逝,高定、雍闓、朱褒分別在越巂、建寧、牂牁造反。225年,諸葛亮南征,首先到達越巂,而李恢進軍建寧。各縣的叛軍集結,把李恢的部隊包圍在昆明。當時李恢的部隊隻有敵人的一半,又沒有諸葛亮軍的消息,於是李恢給叛軍消息:“官軍的糧食吃完了,打算撤退。我們中間有些人久裏家鄉,如今得到機會迴來,不想再返迴北方,想與你們共同謀劃大事,所以才坦誠相告。”
叛軍相信了他的話,所以放鬆了包圍圈的守備。李恢率軍出擊,一舉擊破了敵人,追趕敵人的殘部,南至盤江,東到牂牁,與諸葛亮軍聲勢相連。南方平定後,李恢的軍功最多,被封為漢興亭侯,加拜安漢將軍。後來大軍撤還,南方的少數民族又有叛亂,殺害了守將。
李恢親自帶兵去討伐,鏟除了有意造反者,並把他們部落的頭領都遷往成都,向叟、濮等族征收耕牛、戰馬、金銀、犀革,用來補充軍資,因此當時的軍事費用並不缺乏。南中這個地方,如果好好治理,不一定會有戰亂,但太守人選很重要,李恢有軍旅經曆加上他來自底層百姓,有助於當地的治理,所以劉琮將這個重任交給了他。
就在許多文官十分八卦的想要看看到底那些紙上寫了些什麽內容,讓狂暴的張任瞬間安靜下來。劉琮卻毫不猶豫的下了逐客令,隻有留下自己從荊州帶過來的骨幹和張任、法正。
人一少,而且全部是劉琮信任的人,張任便有緊張起來。
不等眾人責問,也不等劉琮發話,張任又是起身抱拳施禮:“主公,先前任恣意妄為請主公責罰!”張任此人也是愛憎分明,劉琮雖然對其委以重任,那是劉琮的信任。但想起自己先前的無禮,張任還是內心有愧。
荊州部將除了諸葛亮等人外,連同黃忠、於禁在內都不知道劉琮葫蘆裏賣什麽藥。法正也是一頭霧水。一舉他的經驗,這種情況下,要是換做在軍營或者荊州,早就將張任驅逐出去了。從劉琮的表情可以看得出來胸有成竹,也更加彰顯了劉琮對張任的偏愛。
而益州的文武官員對於張任如此無禮衝撞劉琮替張任擔心。也有些文官巴不得劉琮將張任下獄。當張任斥責劉琮殘暴對待成都百姓時,大多數益州武將還是在內心裏支持張任,雖然劉琮才是益州的新主。
張任不以為然的從廖化手中接過信紙,然後雙手將信紙在胸前張開,想要看清楚劉琮到底憑什麽抵賴。
但很快他臉色就繃緊,然後拿起下一頁……漸漸的,張任的臉開始變紅。而整個大堂隨即也安靜下來,此時若是一根繡花針不小心掉到地上,估計門外的侍衛都能聽見。
片刻之後,張任單膝跪地,雙手抱拳衝著劉琮滿臉愧疚的說道:“張任無知,無理取鬧!請主公恕罪!”嘩……本來一片寂靜的大堂頓時炸開了鍋。很多人不解,為什麽片刻之前還一臉怒氣的張任在看完那幾張紙之後變得如此恭順,那紙上到底寫了什麽?
所有人都好奇!那紙上到底寫了什麽,不過張任並沒有將紙傳遞下去,而是直接交還給廖化,隨後紅著臉站在劉琮跟前,像一個犯了錯誤的孩子等候發落一般。
“張將軍,請坐!今日益州百官齊聚,還有許多事情要共同商議。”
“諾!”張任如釋重負,瞧準了一個空位走過去。
這二人如此神秘,那些八卦的文官們更是好奇,到底劉琮給張任看了什麽。
劉琮見張任不再鬧事,別衝著文武百官笑了笑,接著安排政務:“今日張將軍為成都百姓請命,琮今後叮當給大家一個合理解釋。不過眼下戰事緊張,城內外逃跑的殘兵也不少,當值夏收所以必須盡快迴複成都和蜀郡的治安,同時抽調部隊支援北方前線……
為了更好的治理益州,本將軍將即刻上表朝廷安排益州各郡縣官員和將軍任命。請諸位無論升遷,務必要同心協力輔佐本將治理好益州。”劉琮說上表朝廷,其實也隻是個儀式,在場的官員都知道,這是個戰亂年代,誰手中有兵,誰占著地盤,誰說了算。
所以眾人異口同聲道:“我等謹遵征南大將軍令!”
“嗯,諸葛亮!”
“臣下在!”
“今令你為益州司馬,令蜀郡太守。”
“謝主公!”諸葛亮治理蜀郡,擔當益州司馬在眾人意料之中,劉琮也是急於去白水關前線,所以政務便是一手交給諸葛亮,等將來劉琮班師荊州時,這諸葛亮就極有可能是益州刺史,所以眾人對諸葛亮也是十分尊重。
“法正聽令!”
“屬下在!”
“本將擢你為征南大將軍府軍師暨軍師將軍!”
“謝主公信任,正定當赴湯蹈火輔佐主公成就大業!”
法正一臉喜色,益州一幫舊文官也是一臉的羨慕嫉妒恨,可惜他們動作慢了,沒法正這麽有眼光,當初劉璋讓其去荊州接劉琮入蜀,法正便是聽從張鬆的勸說毫不猶豫的歸順了劉琮。
一路跟隨劉琮奪取張魯的上庸,然後在葭萌為劉琮提供後援,攻雒城、成都更是奇謀不斷。劉琮這是為了安撫益州官員,樹個標杆。同時也是為了最大成都的發揮法正的才華。既然諸葛亮被自己委以重任,這治理益州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今後恐怕很難有時間隨軍征伐。
所以這大將軍府軍師就落在了法正的頭上。
接下來,劉琮沒有讓益州的大部分官員失望,他們中的大部分文職官員都保留了原來的職位。劉琮這麽做也是為了盡快的穩定局麵。
劉璋是投降歸順的,劉琮沒道理責怪留在成都的文官。何況這個亂世主導戰爭的隻是極少數幾個人。當然那些參與戰爭的武將就沒有那些文官那麽幸運了。黃權、吳懿和吳班等人都被直接關到了大牢裏去。軍侯以上的軍官基本上都一擼到底。劉琮要盡快控製歸順的益州兵,就必須盡快掌握中下層軍官。
等到差不多大多數人都有了分工,唯獨張任沒啥事,一些反應快的人很快就注意到了這一點。
不過很快劉琮的目光又重新迴到了張任的身上。他看到張任情緒已經平複,便衝著張任說道:“張任,聽令!”
“末將在!”
“本將表你為平西將軍,領兵三萬鎮守蜀郡與南中諸郡!”
“多謝主公!”
哇!堂上又是一陣喧嘩,這迴眾人總算明白了,劉琮壓根沒有怪罪張任的意思,還是繼續信任他。蜀郡包括成都、郫縣、江原縣、繁縣、廣都縣、臨邛縣、湔氏道、汶江道、蠶陵縣、廣柔縣、綿虒道是益州的核心,南中地區則包含牂牁郡、鍵為郡、越巂郡、益州郡、永昌郡以及鍵為屬國和蜀郡屬國。
再加上劉琮剛剛新設立的建寧郡和雲南郡,張任這個平西將軍鎮守的可是大半個益州!受劉琮信任都有超越法正等人之勢。不過眾人很快也明白,這益州原本就是嚴顏和張任二位虎將鎮守。如今嚴顏年事已高,尚在北線戰場,這鎮守蜀郡和南中的任務自然落到了張任頭上。
張任對於劉琮沒有追究今日之冒失,心裏越想越慚愧,當他看完那些書信時立刻就明白了劉琮承受了多大的壓力,如今接受劉琮的任命,自然一心向盡力做好不負主公厚愛。這也是劉琮深思熟慮的,張任是最適合的人選,數萬降交由張任來指揮就省去了許多麻煩。
如此,張任和法正便成了益州舊將當中的文武領軍人物,加上諸葛亮理政,這益州劉琮便是要努力盡快掌握在自己手中。隨後劉琮對於各郡太守的人選也做了調整,不管這些益州文官如何表麵上臣服,劉琮對他們的內政能力並不認同,要眾人益州舊部的能人,也要讓荊州係官員在益州大地能夠與益州係分庭抗禮、
於是蔣琬被調任廣漢太守,李嚴則接替嚴顏任巴郡太守。巴郡地處益州中部,是連接益州南北與南中、荊州的要害,除了蜀郡就屬巴郡重要了。而且巴郡往南就是傳統意義上的南中,蠻人較多,所以劉琮也希望借助李嚴的軍師才能震懾少數民族。
而在巴西郡開局不好的董和則被調任新建的雲南郡太守。劉琮當然知道董和是個好官,這樣的好官應該去邊遠艱苦之地去替自己收服民心。同樣頗具才華的李恢從前線調迴,任建寧太守。這是對李恢的表彰,也是為了強化魏延對前線作戰部隊的指揮權。
嚴顏再加上一個李恢,魏延難免有所顧忌。而且李恢是建寧當地人,按照曆史,李恢早年在郡裏當督郵,他的姑夫爨習是建伶的縣令,有違法的行為,李恢連坐免官。由於爨習是這一帶有勢力的豪族,太守董和就把事情壓了下來,沒有免李恢的官。
劉備病逝,高定、雍闓、朱褒分別在越巂、建寧、牂牁造反。225年,諸葛亮南征,首先到達越巂,而李恢進軍建寧。各縣的叛軍集結,把李恢的部隊包圍在昆明。當時李恢的部隊隻有敵人的一半,又沒有諸葛亮軍的消息,於是李恢給叛軍消息:“官軍的糧食吃完了,打算撤退。我們中間有些人久裏家鄉,如今得到機會迴來,不想再返迴北方,想與你們共同謀劃大事,所以才坦誠相告。”
叛軍相信了他的話,所以放鬆了包圍圈的守備。李恢率軍出擊,一舉擊破了敵人,追趕敵人的殘部,南至盤江,東到牂牁,與諸葛亮軍聲勢相連。南方平定後,李恢的軍功最多,被封為漢興亭侯,加拜安漢將軍。後來大軍撤還,南方的少數民族又有叛亂,殺害了守將。
李恢親自帶兵去討伐,鏟除了有意造反者,並把他們部落的頭領都遷往成都,向叟、濮等族征收耕牛、戰馬、金銀、犀革,用來補充軍資,因此當時的軍事費用並不缺乏。南中這個地方,如果好好治理,不一定會有戰亂,但太守人選很重要,李恢有軍旅經曆加上他來自底層百姓,有助於當地的治理,所以劉琮將這個重任交給了他。
就在許多文官十分八卦的想要看看到底那些紙上寫了些什麽內容,讓狂暴的張任瞬間安靜下來。劉琮卻毫不猶豫的下了逐客令,隻有留下自己從荊州帶過來的骨幹和張任、法正。
人一少,而且全部是劉琮信任的人,張任便有緊張起來。
不等眾人責問,也不等劉琮發話,張任又是起身抱拳施禮:“主公,先前任恣意妄為請主公責罰!”張任此人也是愛憎分明,劉琮雖然對其委以重任,那是劉琮的信任。但想起自己先前的無禮,張任還是內心有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