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早在藍橋等人離開北平前往天蓮峰的同時,南北兩軍已經進入大戰之前互相試探的相持階段。
二月初一,朱棣遣朱能、丘福為先鋒,率軍五萬,繞過濟南東昌等大城,直插濟寧。其餘大軍合計十五萬則在保定府集結候命,待朱高煦藍橋等人到齊後,也立刻開往濟寧前線,總兵力超過二十萬。
適時濟寧本有南軍大將平安、何福、陳暉等人駐守,盛庸欲重演東昌之戰時誘敵深入之計,命他們隻在濟寧做出象征性的抵抗,便趁夜撤出。
朱棣唾手得濟寧,接著又不費吹灰之力地拿下沛縣,其作戰進程與東昌之戰前連奪滄州德州幾乎一模一樣。
最後,當朱棣的大軍越過汴水,抵達徐州城下時,他感歎道:“誘敵深入嘛,這就是盛庸選定的戰場了。汴水之南,淮河以北,此處山巒起伏,河網密布,我北方騎兵的機動性和作戰能力將受到最大程度的限製。”
果然,徐州城再不似濟寧沛縣,負責守城的陳暉再不輕棄,而是據城堅守。
朱棣連攻數日,見陳暉始終死守不出,便召來諸將商議對策。
“子翼,你先給大夥講講,南軍各部的駐防情況和兵力分布。”
淩羽飛一抱拳,朗聲道:“據末將最新探得的消息,南軍總共分為三部。”
他說著拔出寶劍,在中軍帳的地上劃了三條長線,一一解釋道:“這三條線可近似看做平行,代表從汴水到淮河的三條主要河流,最北是汴水,最南是淮河,中間這條是睢水。”
“我們此刻在這。”他在汴水的南岸劃了一個小圈,用劍尖指著那個小圈道,“這是徐州,由南軍大將陳暉駐守,和他在一起的還有藍西野,城內兵力在六萬至七萬之間。”
他接著又在三條長線中間的睢水南岸劃了個圈:“這是宿州,南軍大將平安、何福在此駐防,兵力應在十萬上下。”
最後,他又在表示淮河的長線上劃了一個大圈:“最後是盛庸的中軍本部,駐紮在淮河以北的淮上,兵力約十五萬。”
朱棣點點頭,大步走到淩羽飛身邊,問他借了寶劍,也劃了一條線,卻是把象征徐州、宿州和淮上三座城的三個圓圈連成一條線。
“汴水、睢水和淮河,都是從西北流向東南,而徐州宿州淮上三座城的連線,則是從東北連向西南。三條河,三座城,盛庸據水網設防,極有法度,確有兵法家的嚴謹。”
“這樣一來,戰場就自然地被分隔成兩片,一片是這三城連線的西北方,也就是三條河的上遊,他讓給我們。另一片是三城連線的東南方,也就是三條河的下遊,他堅決不讓。”
“我們沒有水師戰船,占據上遊對我們而言沒有什麽意義。而盛庸隻要守住這條防線,就可以掐斷我們直搗京城的進軍路線,從而陷入令人絕望的中原纏鬥。”
“他是看準了我們勞師遠征,想活活拖垮我們。”
朱棣對戰局的分析鞭辟入裏,盡顯他作為一方主帥卓越的軍事才能。
丘福提議道:“所以,我們應該圍而不攻,切斷徐州的糧道,逼何福和平安從宿州支援徐州,然後在半途伏擊他們。”
朱高煦道:“老丘說的是圍點打援,我還有另一種想法。”
朱棣喜歡讓下屬集思廣益,欣然道:“煦兒且說說看。”
“圍點打援好用是好用,就怕平安何福他們有所防備,來的時候謹慎小心,我軍兵力算不上有絕對優勢,若再陷入他們與陳暉的內外夾擊,恐怕占不到多大便宜。”
朱高煦身為朱棣次子,也不必太在乎丘福的麵子,侃侃道:“比起圍點打援,我們還可以試試兵分兩路,一路圍徐州城,引平安何福來救,另出一路奇兵,想辦法繞到睢水南岸,趁平安何福走後宿州空虛,一舉拿下宿州城。”
他這話一出,包括朱能和張輔在內,燕軍一方的各大將領都是頻頻點頭。其中雖不乏有討好他這位二殿下的意思,但更多的人也確實發自內心地讚同他的想法。
朱棣沉吟良久,目光終於落向一旁的藍楓:“清歡,你怎麽看?”
藍楓略一思忖,首先朝朱高煦挑了挑大拇指:“二殿下這一計比平安何福他們多想一步,一旦他們上鉤,讓我們占領宿州,不但使我們獲得了睢水南岸的重要據點,更把他們連帶陳暉在內的十六七萬人馬拋在身後。”
朱高煦見藍楓也支持自己,剛想笑著謙虛兩句,後者忽然話鋒一轉,眉峰一挑道:“然而,大家有沒有想過另一種可能,就是身在宿州的平安何福,也許根本就不來支援徐州呢?”
“我們切斷徐州的糧草供應,難道他們見死不救?”朱高煦辯解道。
“見死不救自然不會。”藍楓歎息一聲,繞著地上用劍劃出來的地圖緩步踱了兩圈,“隻是,盛庸既然有意利用這三城三河的地形阻住我軍南下,事先必已早調配好了糧草。咱們不說他儲備的糧草能支持多久,哪怕就一個月,平安何福一個月後再來支援,我們就在這等一個月嗎?”
“淮河一帶水網密布,朝廷想從水路運送糧草軍需,實在太容易了。反倒是我們,勞師遠征,糧草補給困難,因此更不敢浪費時間。消耗徐州的同時,我們其實也在消耗自己啊。”
他說的道理再清楚明顯不過,很多剛才還讚同朱高煦的將領,現在都再次陷入沉吟。
朱棣輕咳一聲,打破帳中的沉悶道:“徐州是座堅城,強攻不易,圍困又太過耗時,不知清歡有何良計?”
由於道衍隨朱高熾留守北平,此刻藍楓已成為朱棣帳下最受倚重的謀士之一。
他從朱棣手中接過淩羽飛的七孔定音劍,在圖上又劃了一條線,由徐州指向東南,跨越睢水:“如果我們不理徐州,直接從宿州以東的睢水下遊過河,會怎麽樣?”
二月初一,朱棣遣朱能、丘福為先鋒,率軍五萬,繞過濟南東昌等大城,直插濟寧。其餘大軍合計十五萬則在保定府集結候命,待朱高煦藍橋等人到齊後,也立刻開往濟寧前線,總兵力超過二十萬。
適時濟寧本有南軍大將平安、何福、陳暉等人駐守,盛庸欲重演東昌之戰時誘敵深入之計,命他們隻在濟寧做出象征性的抵抗,便趁夜撤出。
朱棣唾手得濟寧,接著又不費吹灰之力地拿下沛縣,其作戰進程與東昌之戰前連奪滄州德州幾乎一模一樣。
最後,當朱棣的大軍越過汴水,抵達徐州城下時,他感歎道:“誘敵深入嘛,這就是盛庸選定的戰場了。汴水之南,淮河以北,此處山巒起伏,河網密布,我北方騎兵的機動性和作戰能力將受到最大程度的限製。”
果然,徐州城再不似濟寧沛縣,負責守城的陳暉再不輕棄,而是據城堅守。
朱棣連攻數日,見陳暉始終死守不出,便召來諸將商議對策。
“子翼,你先給大夥講講,南軍各部的駐防情況和兵力分布。”
淩羽飛一抱拳,朗聲道:“據末將最新探得的消息,南軍總共分為三部。”
他說著拔出寶劍,在中軍帳的地上劃了三條長線,一一解釋道:“這三條線可近似看做平行,代表從汴水到淮河的三條主要河流,最北是汴水,最南是淮河,中間這條是睢水。”
“我們此刻在這。”他在汴水的南岸劃了一個小圈,用劍尖指著那個小圈道,“這是徐州,由南軍大將陳暉駐守,和他在一起的還有藍西野,城內兵力在六萬至七萬之間。”
他接著又在三條長線中間的睢水南岸劃了個圈:“這是宿州,南軍大將平安、何福在此駐防,兵力應在十萬上下。”
最後,他又在表示淮河的長線上劃了一個大圈:“最後是盛庸的中軍本部,駐紮在淮河以北的淮上,兵力約十五萬。”
朱棣點點頭,大步走到淩羽飛身邊,問他借了寶劍,也劃了一條線,卻是把象征徐州、宿州和淮上三座城的三個圓圈連成一條線。
“汴水、睢水和淮河,都是從西北流向東南,而徐州宿州淮上三座城的連線,則是從東北連向西南。三條河,三座城,盛庸據水網設防,極有法度,確有兵法家的嚴謹。”
“這樣一來,戰場就自然地被分隔成兩片,一片是這三城連線的西北方,也就是三條河的上遊,他讓給我們。另一片是三城連線的東南方,也就是三條河的下遊,他堅決不讓。”
“我們沒有水師戰船,占據上遊對我們而言沒有什麽意義。而盛庸隻要守住這條防線,就可以掐斷我們直搗京城的進軍路線,從而陷入令人絕望的中原纏鬥。”
“他是看準了我們勞師遠征,想活活拖垮我們。”
朱棣對戰局的分析鞭辟入裏,盡顯他作為一方主帥卓越的軍事才能。
丘福提議道:“所以,我們應該圍而不攻,切斷徐州的糧道,逼何福和平安從宿州支援徐州,然後在半途伏擊他們。”
朱高煦道:“老丘說的是圍點打援,我還有另一種想法。”
朱棣喜歡讓下屬集思廣益,欣然道:“煦兒且說說看。”
“圍點打援好用是好用,就怕平安何福他們有所防備,來的時候謹慎小心,我軍兵力算不上有絕對優勢,若再陷入他們與陳暉的內外夾擊,恐怕占不到多大便宜。”
朱高煦身為朱棣次子,也不必太在乎丘福的麵子,侃侃道:“比起圍點打援,我們還可以試試兵分兩路,一路圍徐州城,引平安何福來救,另出一路奇兵,想辦法繞到睢水南岸,趁平安何福走後宿州空虛,一舉拿下宿州城。”
他這話一出,包括朱能和張輔在內,燕軍一方的各大將領都是頻頻點頭。其中雖不乏有討好他這位二殿下的意思,但更多的人也確實發自內心地讚同他的想法。
朱棣沉吟良久,目光終於落向一旁的藍楓:“清歡,你怎麽看?”
藍楓略一思忖,首先朝朱高煦挑了挑大拇指:“二殿下這一計比平安何福他們多想一步,一旦他們上鉤,讓我們占領宿州,不但使我們獲得了睢水南岸的重要據點,更把他們連帶陳暉在內的十六七萬人馬拋在身後。”
朱高煦見藍楓也支持自己,剛想笑著謙虛兩句,後者忽然話鋒一轉,眉峰一挑道:“然而,大家有沒有想過另一種可能,就是身在宿州的平安何福,也許根本就不來支援徐州呢?”
“我們切斷徐州的糧草供應,難道他們見死不救?”朱高煦辯解道。
“見死不救自然不會。”藍楓歎息一聲,繞著地上用劍劃出來的地圖緩步踱了兩圈,“隻是,盛庸既然有意利用這三城三河的地形阻住我軍南下,事先必已早調配好了糧草。咱們不說他儲備的糧草能支持多久,哪怕就一個月,平安何福一個月後再來支援,我們就在這等一個月嗎?”
“淮河一帶水網密布,朝廷想從水路運送糧草軍需,實在太容易了。反倒是我們,勞師遠征,糧草補給困難,因此更不敢浪費時間。消耗徐州的同時,我們其實也在消耗自己啊。”
他說的道理再清楚明顯不過,很多剛才還讚同朱高煦的將領,現在都再次陷入沉吟。
朱棣輕咳一聲,打破帳中的沉悶道:“徐州是座堅城,強攻不易,圍困又太過耗時,不知清歡有何良計?”
由於道衍隨朱高熾留守北平,此刻藍楓已成為朱棣帳下最受倚重的謀士之一。
他從朱棣手中接過淩羽飛的七孔定音劍,在圖上又劃了一條線,由徐州指向東南,跨越睢水:“如果我們不理徐州,直接從宿州以東的睢水下遊過河,會怎麽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