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二年十一月,東昌城。


    朱棣看著背城列陣的敵軍,濟南城下的屈辱又從心底浮現。


    由於鐵鉉在城頭高掛先帝朱元璋的神牌,以靖難為名的朱棣不得不停止攻城,與鐵鉉周旋數月之後,因糧草不濟無奈退兵。


    本來唾手可得的濟南城,最後竟因幾塊小小的木牌子成為不可逾越的天塹,這怎能不讓朱棣為之激憤慨歎?


    南軍參將盛庸收拾李景隆遺下的殘兵,率軍追擊北返的朱棣,取得大勝,收複德州。


    朱允炆聞訊大喜,升鐵鉉作兵部尚書,封盛庸為曆城候,平燕將軍,替代了李景隆南軍統率的位置。


    盛庸得到封賞愈戰愈勇,接連進軍定州、滄州,連戰連捷,收複大片被燕軍占領的土地,兵鋒直指北平。


    朱棣終於被咄咄逼人的盛庸激怒,決定趁南軍立足未穩重奪滄州。


    他佯攻遼東,實則從通州折而南下,抵達滄州時南軍毫無防備,不到兩天就奪迴了滄州。


    接著朱棣又自長蘆渡河,進逼德州。


    盛庸稍作抵抗便棄城而走,朱棣不費吹灰之力重奪德州。


    朱棣一路追擊,經臨清、館陶又到東阿、東平,迫得盛庸退守東昌。


    不想再去濟南麵對鐵鉉的朱棣選擇進攻東昌,若能一舉擊潰盛庸,他便可繞過濟南,長驅而入。


    盛庸接連丟了滄州和德州,這次在東昌麵對朱棣,他沒有再選擇撤退,而是陳兵於城下,與朱棣決戰。


    現在,朱棣以馬鞭遙指著東昌城下的“盛”字帥旗,心中冷笑。


    盛庸,你還是太天真了,竟然放棄可據險而守的城池,列陣在城外與我決戰——與我硬碰硬地正麵對決,當今世上還從未有人贏過,是時候讓你領教我燕軍鐵騎的威力了。


    戰鼓被擂得震天作響,十三聲鼓響過後,朱棣率先拔出他的戰刀“蒼龍”,一馬當先地往南軍陣前衝去。


    他身後的燕軍士兵見主帥如此悍勇,紛紛緊隨其後,一時間馬蹄聲震耳欲聾,朱棣的三萬前軍如同翻湧的潮水,往盛庸的戰陣席卷而去。


    此次朱棣出擊,共帶來主力十一萬,其中有三萬前軍,五萬中軍,還有三萬是由蒙古人組成的雇傭軍“朵顏三衛”,十一萬大軍盡是清一色的精銳騎兵。除了朱高熾留守北平的三萬人馬,朱棣此行可謂帶來了壓箱底的全部力量。


    反觀盛庸,當李景隆把六十萬大軍敗個一幹二淨,他用時數月收整敗軍,再把他們重新編製,這才勉強整編出一支八萬多人的隊伍,且大部分都是失了戰馬的步兵,騎兵隻有七千餘人。


    盛庸麵對朱棣三萬前軍的衝擊毫不驚慌,他令旗一擺,擺出一個“山”字形的怪陣。


    朱棣連衝數次,未能衝亂盛庸中軍的陣腳,卻也不退,而是耐心地與盛庸僵持,等待機會。


    他要等的機會,是朱高煦。


    要知朱棣最擅長的騎兵戰術,便是正合奇勝。在戰場上,他往往先利用騎兵的衝擊力給敵人的正麵施壓。敵人若不小心抵擋,很可能就會被他衝破中軍,從而節節敗退。


    為了擋住朱棣的正麵衝擊,敵人往往會調左右兩翼的部隊協防中軍,這就在側翼露出了破綻。這時朱高煦就會率領機動性極高的朵顏三衛突襲敵陣的側翼,與正麵的朱棣正奇相輔,從而徹底粉碎敵軍的陣型。


    朱高煦身上流著朱棣的血,他知道該如何把握戰機,所以他沒讓朱棣等太久。


    此時正是申時,刺眼的陽光從西方灑向戰場,所以朱高煦就從西側殺出,直撲在東昌城北列陣的盛庸的左翼。


    麵對刺眼的陽光,朱高煦相信敵人將不戰自潰。


    然而他很快就發現他錯了。


    盛庸的左翼不但沒露絲毫破綻,更似是恭候他的大駕光臨。這些背城而戰的士兵手持堅盾、長矛、火器或勁弩,對朱高煦的朵顏三衛展開猛烈的反擊。


    背城而戰意味著沒有退路,除了勝,隻有死。


    本是哀兵的南軍被盛庸以背水一戰的方式把士氣提升到極致,他們在矛頭箭簇上塗抹了毒藥,務求一擊致命,對燕軍給以最沉重的打擊。


    當朵顏三衛的騎兵一個個摔下馬來,朱高煦意識到不對了。他撥轉馬頭,想要到敵陣正麵與父親會合,盛庸的左翼卻突然打開一個缺口。


    這當然不是盛庸故意露出的破綻,這是他反擊的獠牙。


    盛庸僅有的七千騎兵,從這個左翼缺口衝了出來,將正從左側轉向正麵戰場的朵顏三衛衝得七零八落,傷亡近千。


    當朱高煦好容易收住陣型準備攻擊,盛庸的騎兵卻又從缺口退了迴去,就好像什麽都沒發生過一樣。


    朱棣在正麵戰場目睹了這一切,氣得幾乎七竅生煙。


    他知道盛庸是有備而來,卻沒料到他把自己看的這麽準,算得這麽透。


    盛庸表麵上擺出一個山字陣,自己正麵如果衝得太過,就很容易遭到兩翼弓弩火器的攻擊。但盛庸又早料到朱高煦會沿著陽光的方向進攻,故他布陣時右側是虛,左側是實,這才能對自以為是奇兵的朱高煦迎頭痛擊。


    但此時雙方已然全麵交戰,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朱棣把心一橫,決定繼續猛攻中路。他揮動帥旗,命統領五萬中軍的大將張玉跟上一同進攻中路,然後身先士卒,往盛庸插在正中的帥台衝去。


    現在談勝敗還太早了,接下來就看是你的弓弩快,還是我的精騎快吧!


    然而朱棣很快就發現,盛庸的中軍似乎不願與他交戰,麵對他的衝擊隻知不住地後退。


    朱棣一開始以為盛庸將主力放在了左側,中路戰力不足故而後退。


    但他越向前衝就越發現,盛庸的士兵竟變得越來越多,越來越密集。從一開始的十步一人五步一人,到最後僅兩三步便有一名南軍士兵。


    朱棣背脊一涼,終於意識到中計。因為盛庸是背城而戰,士兵雖退卻不散,戰場一共就這麽大,朱棣越接近東昌城,勢必就會有更多的士兵等著他。


    與此同時,由於朱棣向前突擊得太快,他的騎兵隊伍被拉成細長的一條,盛庸山字陣的兩翼向中間靠攏過來,很快便把朱棣的騎兵截斷成數段。


    山字陣變成口袋陣,孤軍深入的朱棣終於被盛庸的口袋陣牢牢困住。他麵對數不清的火器和箭弩,身邊卻已隻剩下不到五百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靖難英雄譜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端木南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端木南柯並收藏靖難英雄譜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