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元末皇帝妥懽帖睦爾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元璋在夢中得到濟公活佛的指引,把學識淵博的劉伯溫請到了應天(今南京),委任他為謀臣。劉伯溫針對當時之形勢,向朱元璋提出了避免兩線作戰、各個擊破的建策,被朱元璋所采納。
劉伯溫完成了“高築牆”的部署之後,朱元璋便著手實行“廣積糧”的計劃。
為了解決糧食問題,朱元璋除了動員百姓進行生產外,決定推行屯田法,大力開展軍隊屯田,任命元帥康茂才為都水營用使,負責興修水利,又分派諸將在各地開墾種田。
公元1361年, 辛醜年(牛年);元至正二十一年;韓林兒龍鳳七年;陳友諒大定二年;越南大治四年;日本南朝正平十六年,北朝延文六年,康安元年。
正月,小明王封朱元璋為吳國公。二月,吳立鹽法,令商人販賣,二十取一;立茶法,商人在產茶郡縣繳錢領茶引,方許出境貿易。吳鑄大中通寶錢,與曆代錢並行。五月,宋將李武、崔德降李思齊。七月,元察罕帖木兒大舉進攻山東。陳友諒將張定邊陷吳安慶;李明道攻吳信州,大敗被俘。
八月,朱兇平率徐達、常遇春等西上,收複安慶,進破江州。陳友諒退往武昌,部將丁普郎、傅友德降吳。察罕帖木兒陸續攻下山東各地,寧田豐、王士誠以東平、濟寧降察罕,朱元璋畏察罕,遣使“通好”。十月,察罕帖木兒陷濟南,進圍益都,守將陳猱頭拒之。
十一月,吳常遇春援長興。時張士誠將李伯升圍長興已月餘。常遇春兵至,李伯升棄營走。朱元璋占領池州、江州、泗州,西征陳友諒,被小明王韓林兒封為吳國公。朱元璋於應天府設寶源局,掌管鑄錢之事。
元朝元末皇帝妥懽帖睦爾在位的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這一年是讓朱元璋感到很心煩鬱悶的日子,因為在這一年之中朱元璋不僅被東西頻發的叛亂所困擾,還被張士誠和陳友諒不時發動的進攻所擎製。內憂外患的局麵讓朱元璋疲於應對,因而在開疆拓土的行動上麵並沒有能取到什麽成果。
二月初七日,叛亂首先在東線爆發。金華苗軍元帥蔣英、劉震、李福叛亂,殺害了鎮守金華的參政胡大海、郎中王愷、總管高子玉,舉金華而叛。
金華全城被叛軍所占據,整個浙東中書分省無疑都受到了震動。
金華城中,躲過一劫的典史李斌知道情況緊急,於是“懷省印,縋城走嚴州,告變於朱文忠(即李文忠)”。李文忠聽說金華叛亂,立即派遣元帥何世明、掾史郭彥仁等人率軍討伐金華。
何世明兵至蘭溪,蔣英知道自己不是對手,於是驅掠城中子女向西投降了張士誠,何世明得以順利進入金華。此時,還在城中的張斌、吳德珍再次至何世明馬前請降。何世明知道王愷死於吳德珍之手,想要殺了他,張斌力勸何世明說:“殺一得珍則降者皆懼,後人不複來降矣!”吳德珍才撿迴一條命,金華之亂被平定了下來,胡大海的養子胡德濟也終於得以為養父奔喪,朱元璋稱帝後大封功臣時追封胡大海為越國公以示紀念。
胡大海被殺,金華不能無人鎮守,於是朱元璋命左司郎中楊元杲前往金華總理軍儲,李文忠也親自前往金華安撫軍民。當李文忠進入金華的時候,其“父老遮道訴曰:“士民不幸遭叛寇屠戮,日夜望王師以解倒懸,今將軍至,吾屬無患矣!”
在李文忠的親自主持之下,金華地區終於又安定了下來,朱元璋於是改浙東中書分省為浙東等處行中書省,升同僉李文忠為浙東行省左丞。
金華之亂讓朱元璋失去了包括胡大海在內的一批重要將領,也造成了整個金華地區的騷動,但好在沒有讓金華落入敵手。李文忠以大軍壓境,金華很容易地就收複了。
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四月,在朱元璋率領主力大軍親援安豐,徐達、常遇春大戰廬州城之時,陳友諒決定孤注一擲,向朱元璋發動了最後一次大規模的進攻。
很快,陳友諒的大軍就進抵洪都城下!
麵對聲勢浩大的漢軍,朱文正並沒有絲毫的畏懼,相反他表現得異常鎮定。
他命令鄧愈、牛海龍等將領各自進入到自己的陣地,自己則親率兩千精兵前來策應。
激戰沒幾天,撫州門就被漢軍攻破,鄧愈命令部下以火銃擊退漢軍,並迅速構築起木柵,抵禦漢軍的進攻。
漢軍憑借著人多的優勢,湧上來搶奪木柵,朱文正督軍死戰,且戰且築,僅一個晚上的時間,就重新構築起了城牆。
連續進攻了幾十天,漢軍損失慘重,但卻仍未將洪都城攻下。
盡管陳友諒萬分焦急,但也無可奈何,隻好整日研究對策,準備繼續進攻。
朱文正也知道,自己兵少將寡,且後勤補給嚴重不足,如果沒有援軍的話,洪都城陷落也就是時間的問題。
於是,朱文正決定派千戶張子明連夜乘小船秘密潛出敵營,向朱元璋求救。
元順帝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正月,朱元璋自稱為吳王,仍用宋龍鳳年號,二月,朱元璋至武昌督戰,城破,圍攻凡六個月,陳理率張定邊等降。而這個時候,元朝朝廷的當今皇帝元順帝妥懽帖睦爾與皇太子爭權,二人各結其外援。
三月,右丞相搠思監等(太子派)用詔書解除孛羅帖木兒兵權,孛羅拒命。
四月,搠思監等命擴廓帖木兒討伐孛羅帖木兒。孛羅帖木兒率兵逼大都,元順帝捕搠思監與宦官撲不花交孛羅,孛羅殺二人。朱元璋命徐達等再攻廬州,左君弼逃往安豐,吳兵圍廬州。朱元璋命商稅三十取一;在江西設貨錢局鑄錢,名大中通寶,分大小五等。五月,擴廓帖林兒攻孛羅帖林兒,派關保等進逼大同。孛羅帖木兒攻大都。七月,吳軍攻克廬州。元皇太子兵敗,逃往擴廓軍中,孛羅帖木兒入大都。八月,元順帝妥懽帖睦爾任命孛羅為中書右丞相,節製天下軍馬。
是年,朱元璋陸續攻克兩湖、江西原陳友諒所屬地。各地多望風迎降,惟熊天瑞守贛州,拒常遇春,從八月至次年正月,始力盡而降。是年,張士誠浚常熟白茆港。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七月二十九日,孛羅帖木兒入宮時被殺手伯顏達兒等刺殺於延春閣李樹之下。刺殺行動進行時,妥懽帖睦爾躲在密室內,約定事成則放鴿鈴聲。聽到鴿鈴聲後,妥懽帖睦爾走出密室,下令民間殺盡孛羅帖木兒的部下(即所謂“川軍”),同時命人將孛羅帖木兒的人頭裝進匣子裏,送到太原的皇太子之處。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的九月,擴廓帖木兒護送皇太子還京,元末皇帝妥懽帖睦爾任命其老臣伯撒裏為右丞相,擴廓帖木兒為左丞相,宮廷內鬥告一段落。
而後,元朝末代皇帝妥懽帖睦爾又封擴廓帖木兒為河南王,南下肅清江淮,不料卻引發了擴廓帖木兒與李思齊、張良弼等諸多軍閥在河南、山西、陝西等地混戰的局麵。元朝末皇帝妥懽帖睦爾懷疑擴廓帖木兒有異誌,於是命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總領天下兵馬,開大撫軍院,討伐擴廓帖木兒。
這場軍閥混戰一直持續到大都失守前夕,極大損耗了元朝的有生力量。元朝皇帝妥懽帖睦爾雖然昏庸,但亦知國難當頭,在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秘密在高麗濟州島建造宮殿,以備將來逃難之用。
在元朝內亂的期間內,朱元璋坐大於南方,將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等群雄次第削平,並在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發動“驅逐胡虜、恢複中華”的北伐戰爭。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自稱皇帝,國號大明,建元洪武。
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閏七月二十三日,明朝軍隊抵達直沽,二十六日,知樞密院事卜顏帖木兒出大都迎戰明軍,被擒殺,太廟牌位也被收集好,在逃難的時候一起帶走。
二十七日,元朝最後的皇帝妥懽帖睦爾命令淮王帖木兒不花監國,慶童為中書左丞相,而自己則是做好了逃難的準備。
二十八日,這個元朝最後的皇帝妥懽帖睦爾駕臨到大都清寧殿,召見了眾臣及三宮後妃與皇太子,正式宣布將逃往上都。知樞密院事哈剌章(脫脫之子)力諫不可,妥懽帖睦爾說:“也速已敗,擴廓帖木兒遠在太原,何援兵之可待也?”
宦官趙伯顏不花跪地痛哭進諫說道:“天下者,世祖之天下,陛下當以死守,奈何棄之!臣等願率軍民及諸怯薛歹出城拒戰,願陛下固守京城!”妥懽帖睦爾歎息說:“今日豈可複作徽、欽!”
到了這天夜裏,大都健德門開,妥懽帖睦爾與皇太子、後妃及一百多名大臣出奔上都。妥懽帖睦爾一路上如驚弓之鳥,連山峰塌方都以為是明軍到來。
八月十五日,妥懽帖睦爾一行終於抵達到了元上都(解說—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上都鎮,地處閃電河畔金蓮川草原之上,南臨上都河),而此前大都已經在八月二日被明軍攻占,監國淮王帖木兒不花等殉國。
元朝在中原的統治宣告結束,北元時代開始。
至正三十年(1370年),元朝皇帝妥懽帖睦爾病重,由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總攬軍國諸事。
同年四月二十八日(1370年5月23日),妥懽帖睦爾因痢疾駕崩於應昌,享年五十一歲,太尉完者、院使觀音奴奉梓宮北葬。死後的廟號叫做惠宗。
明太祖朱元璋以其“知順天命,退避而去”,給予了妥懽帖睦爾“順帝”的諡號。
蒙古汗號“烏哈篤汗”(一作烏哈噶圖汗,意為明智的)。
劉伯溫完成了“高築牆”的部署之後,朱元璋便著手實行“廣積糧”的計劃。
為了解決糧食問題,朱元璋除了動員百姓進行生產外,決定推行屯田法,大力開展軍隊屯田,任命元帥康茂才為都水營用使,負責興修水利,又分派諸將在各地開墾種田。
公元1361年, 辛醜年(牛年);元至正二十一年;韓林兒龍鳳七年;陳友諒大定二年;越南大治四年;日本南朝正平十六年,北朝延文六年,康安元年。
正月,小明王封朱元璋為吳國公。二月,吳立鹽法,令商人販賣,二十取一;立茶法,商人在產茶郡縣繳錢領茶引,方許出境貿易。吳鑄大中通寶錢,與曆代錢並行。五月,宋將李武、崔德降李思齊。七月,元察罕帖木兒大舉進攻山東。陳友諒將張定邊陷吳安慶;李明道攻吳信州,大敗被俘。
八月,朱兇平率徐達、常遇春等西上,收複安慶,進破江州。陳友諒退往武昌,部將丁普郎、傅友德降吳。察罕帖木兒陸續攻下山東各地,寧田豐、王士誠以東平、濟寧降察罕,朱元璋畏察罕,遣使“通好”。十月,察罕帖木兒陷濟南,進圍益都,守將陳猱頭拒之。
十一月,吳常遇春援長興。時張士誠將李伯升圍長興已月餘。常遇春兵至,李伯升棄營走。朱元璋占領池州、江州、泗州,西征陳友諒,被小明王韓林兒封為吳國公。朱元璋於應天府設寶源局,掌管鑄錢之事。
元朝元末皇帝妥懽帖睦爾在位的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這一年是讓朱元璋感到很心煩鬱悶的日子,因為在這一年之中朱元璋不僅被東西頻發的叛亂所困擾,還被張士誠和陳友諒不時發動的進攻所擎製。內憂外患的局麵讓朱元璋疲於應對,因而在開疆拓土的行動上麵並沒有能取到什麽成果。
二月初七日,叛亂首先在東線爆發。金華苗軍元帥蔣英、劉震、李福叛亂,殺害了鎮守金華的參政胡大海、郎中王愷、總管高子玉,舉金華而叛。
金華全城被叛軍所占據,整個浙東中書分省無疑都受到了震動。
金華城中,躲過一劫的典史李斌知道情況緊急,於是“懷省印,縋城走嚴州,告變於朱文忠(即李文忠)”。李文忠聽說金華叛亂,立即派遣元帥何世明、掾史郭彥仁等人率軍討伐金華。
何世明兵至蘭溪,蔣英知道自己不是對手,於是驅掠城中子女向西投降了張士誠,何世明得以順利進入金華。此時,還在城中的張斌、吳德珍再次至何世明馬前請降。何世明知道王愷死於吳德珍之手,想要殺了他,張斌力勸何世明說:“殺一得珍則降者皆懼,後人不複來降矣!”吳德珍才撿迴一條命,金華之亂被平定了下來,胡大海的養子胡德濟也終於得以為養父奔喪,朱元璋稱帝後大封功臣時追封胡大海為越國公以示紀念。
胡大海被殺,金華不能無人鎮守,於是朱元璋命左司郎中楊元杲前往金華總理軍儲,李文忠也親自前往金華安撫軍民。當李文忠進入金華的時候,其“父老遮道訴曰:“士民不幸遭叛寇屠戮,日夜望王師以解倒懸,今將軍至,吾屬無患矣!”
在李文忠的親自主持之下,金華地區終於又安定了下來,朱元璋於是改浙東中書分省為浙東等處行中書省,升同僉李文忠為浙東行省左丞。
金華之亂讓朱元璋失去了包括胡大海在內的一批重要將領,也造成了整個金華地區的騷動,但好在沒有讓金華落入敵手。李文忠以大軍壓境,金華很容易地就收複了。
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四月,在朱元璋率領主力大軍親援安豐,徐達、常遇春大戰廬州城之時,陳友諒決定孤注一擲,向朱元璋發動了最後一次大規模的進攻。
很快,陳友諒的大軍就進抵洪都城下!
麵對聲勢浩大的漢軍,朱文正並沒有絲毫的畏懼,相反他表現得異常鎮定。
他命令鄧愈、牛海龍等將領各自進入到自己的陣地,自己則親率兩千精兵前來策應。
激戰沒幾天,撫州門就被漢軍攻破,鄧愈命令部下以火銃擊退漢軍,並迅速構築起木柵,抵禦漢軍的進攻。
漢軍憑借著人多的優勢,湧上來搶奪木柵,朱文正督軍死戰,且戰且築,僅一個晚上的時間,就重新構築起了城牆。
連續進攻了幾十天,漢軍損失慘重,但卻仍未將洪都城攻下。
盡管陳友諒萬分焦急,但也無可奈何,隻好整日研究對策,準備繼續進攻。
朱文正也知道,自己兵少將寡,且後勤補給嚴重不足,如果沒有援軍的話,洪都城陷落也就是時間的問題。
於是,朱文正決定派千戶張子明連夜乘小船秘密潛出敵營,向朱元璋求救。
元順帝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正月,朱元璋自稱為吳王,仍用宋龍鳳年號,二月,朱元璋至武昌督戰,城破,圍攻凡六個月,陳理率張定邊等降。而這個時候,元朝朝廷的當今皇帝元順帝妥懽帖睦爾與皇太子爭權,二人各結其外援。
三月,右丞相搠思監等(太子派)用詔書解除孛羅帖木兒兵權,孛羅拒命。
四月,搠思監等命擴廓帖木兒討伐孛羅帖木兒。孛羅帖木兒率兵逼大都,元順帝捕搠思監與宦官撲不花交孛羅,孛羅殺二人。朱元璋命徐達等再攻廬州,左君弼逃往安豐,吳兵圍廬州。朱元璋命商稅三十取一;在江西設貨錢局鑄錢,名大中通寶,分大小五等。五月,擴廓帖林兒攻孛羅帖林兒,派關保等進逼大同。孛羅帖木兒攻大都。七月,吳軍攻克廬州。元皇太子兵敗,逃往擴廓軍中,孛羅帖木兒入大都。八月,元順帝妥懽帖睦爾任命孛羅為中書右丞相,節製天下軍馬。
是年,朱元璋陸續攻克兩湖、江西原陳友諒所屬地。各地多望風迎降,惟熊天瑞守贛州,拒常遇春,從八月至次年正月,始力盡而降。是年,張士誠浚常熟白茆港。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七月二十九日,孛羅帖木兒入宮時被殺手伯顏達兒等刺殺於延春閣李樹之下。刺殺行動進行時,妥懽帖睦爾躲在密室內,約定事成則放鴿鈴聲。聽到鴿鈴聲後,妥懽帖睦爾走出密室,下令民間殺盡孛羅帖木兒的部下(即所謂“川軍”),同時命人將孛羅帖木兒的人頭裝進匣子裏,送到太原的皇太子之處。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的九月,擴廓帖木兒護送皇太子還京,元末皇帝妥懽帖睦爾任命其老臣伯撒裏為右丞相,擴廓帖木兒為左丞相,宮廷內鬥告一段落。
而後,元朝末代皇帝妥懽帖睦爾又封擴廓帖木兒為河南王,南下肅清江淮,不料卻引發了擴廓帖木兒與李思齊、張良弼等諸多軍閥在河南、山西、陝西等地混戰的局麵。元朝末皇帝妥懽帖睦爾懷疑擴廓帖木兒有異誌,於是命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總領天下兵馬,開大撫軍院,討伐擴廓帖木兒。
這場軍閥混戰一直持續到大都失守前夕,極大損耗了元朝的有生力量。元朝皇帝妥懽帖睦爾雖然昏庸,但亦知國難當頭,在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秘密在高麗濟州島建造宮殿,以備將來逃難之用。
在元朝內亂的期間內,朱元璋坐大於南方,將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等群雄次第削平,並在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發動“驅逐胡虜、恢複中華”的北伐戰爭。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自稱皇帝,國號大明,建元洪武。
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閏七月二十三日,明朝軍隊抵達直沽,二十六日,知樞密院事卜顏帖木兒出大都迎戰明軍,被擒殺,太廟牌位也被收集好,在逃難的時候一起帶走。
二十七日,元朝最後的皇帝妥懽帖睦爾命令淮王帖木兒不花監國,慶童為中書左丞相,而自己則是做好了逃難的準備。
二十八日,這個元朝最後的皇帝妥懽帖睦爾駕臨到大都清寧殿,召見了眾臣及三宮後妃與皇太子,正式宣布將逃往上都。知樞密院事哈剌章(脫脫之子)力諫不可,妥懽帖睦爾說:“也速已敗,擴廓帖木兒遠在太原,何援兵之可待也?”
宦官趙伯顏不花跪地痛哭進諫說道:“天下者,世祖之天下,陛下當以死守,奈何棄之!臣等願率軍民及諸怯薛歹出城拒戰,願陛下固守京城!”妥懽帖睦爾歎息說:“今日豈可複作徽、欽!”
到了這天夜裏,大都健德門開,妥懽帖睦爾與皇太子、後妃及一百多名大臣出奔上都。妥懽帖睦爾一路上如驚弓之鳥,連山峰塌方都以為是明軍到來。
八月十五日,妥懽帖睦爾一行終於抵達到了元上都(解說—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上都鎮,地處閃電河畔金蓮川草原之上,南臨上都河),而此前大都已經在八月二日被明軍攻占,監國淮王帖木兒不花等殉國。
元朝在中原的統治宣告結束,北元時代開始。
至正三十年(1370年),元朝皇帝妥懽帖睦爾病重,由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總攬軍國諸事。
同年四月二十八日(1370年5月23日),妥懽帖睦爾因痢疾駕崩於應昌,享年五十一歲,太尉完者、院使觀音奴奉梓宮北葬。死後的廟號叫做惠宗。
明太祖朱元璋以其“知順天命,退避而去”,給予了妥懽帖睦爾“順帝”的諡號。
蒙古汗號“烏哈篤汗”(一作烏哈噶圖汗,意為明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