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憶往昔(二)
紅樓之手握空間嫁如海 作者:旺仔是個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鳳姐一聽,頓時嚇得渾身一顫,額頭上冒出一層細密的汗珠,整個人都呆住了。過了好一會兒,她才迴過神來,心裏暗自思忖著這件事情來得如此突然。沒辦法,事已至此,她隻能手忙腳亂地趕緊穿好衣服,匆匆忙忙朝著王夫人那裏趕去。
與此同時,整個賈府上下都已經得知了這個噩耗。一時間,眾人議論紛紛,每個人臉上都露出驚訝和疑惑的神情。那些年長一些的長輩們想起秦氏平日裏對長輩的孝順恭敬;平輩的人們則迴憶起她平素與人相處時的和睦親切、親密無間;而下一輩的孩子們更是忘不了她往日裏對他們的慈愛關懷。就連家裏的仆從老小們,一想到秦氏平日裏對待貧苦之人的憐憫同情、珍惜貧賤之情,還有她關愛老人、愛護幼小的種種恩德,無不是悲痛萬分,一個個放聲大哭起來。
這裏暫且按下不表,且說那賈寶玉因為最近林黛玉迴家去了,隻剩下他自己一個人形單影隻的,也沒有心情和別人一起玩耍嬉戲了。每天晚上天一黑,他就覺得百無聊賴,然後便早早地上床睡覺去了。此刻,賈寶玉正在睡夢中遨遊,突然間聽聞有人說起秦氏已經離世,他猛地一個激靈,迅速翻身坐起。刹那間,一股劇痛猶如一把利刃直插心窩,痛得他幾乎無法唿吸。緊接著,他忍不住張開嘴巴,哇地噴出一口鮮血,那猩紅的液體在空中劃出一道弧線,然後濺落在床鋪上。
一旁的襲人等人見狀,頓時驚慌失措,手忙腳亂地上前攙扶住搖搖欲墜的寶玉。她們焦急地詢問到底發生了什麽事,甚至有人提議立刻迴去稟報賈母,請大夫前來診治。然而,寶玉卻強忍著疼痛,擠出一絲笑容說道:“不必慌亂,並無大礙,這不過是我一時心急上火,氣血逆行所致。”說完,他掙紮著站起身來,示意丫鬟們趕緊取過幹淨的衣物給他換上,準備前去拜見賈母,並即刻前往寧國府吊唁。
襲人望著寶玉這般堅決的模樣,心中雖然擔憂不已,但也深知難以阻攔,隻得無奈地點點頭,任由他去了。而賈母得知寶玉要去寧國府時,不禁皺起眉頭勸道:“剛剛斷氣之人,周圍環境定然不潔,而且這深更半夜的,夜風又大,不如等到明天早上再過去吧。”可是,此時的寶玉哪裏還聽得進去這些話?他一心隻想盡快見到秦氏最後一麵,無論如何都不肯依從賈母的意思。
最終,賈母拗不過寶玉,隻好吩咐下人備好馬車,並額外多派遣一些隨從和仆人一同前往,以確保寶玉的安全。就這樣,一行人浩浩蕩蕩地出發了,一路上馬蹄聲疾,車輪滾滾。不多時,他們便來到了寧國府門前。抬眼望去,隻見府門大開,門口兩側懸掛的燈籠散發著耀眼的光芒,將四周映照得如同白晝一般明亮。府內人聲鼎沸,喧鬧異常,人們來來往往,腳步匆匆,混亂不堪。遠遠地,便能聽到從裏麵傳來陣陣撕心裂肺的哭聲,那哭聲震耳欲聾,仿佛能撼動山嶽。
寶玉匆匆地下了車,腳步踉蹌地朝著停放靈柩的房間狂奔而去。一進入那間屋子,他便抑製不住內心洶湧澎湃的悲痛之情,撲倒在地,放聲大哭起來,那哭聲如泣如訴,仿佛要將心中所有的哀傷都宣泄而出。
哭過之後,寶玉稍稍平複了一下情緒,起身前去拜見尤氏。然而,當他來到尤氏的房間時,卻發現尤氏正因胃疼的老毛病發作而躺在床上,麵色蒼白,額頭上布滿了細密的汗珠。看到此景,寶玉不便多打擾,隻是簡單問候了幾句,便轉身退了出來。
接著,寶玉又來到屋外,見到了賈珍。此時的賈珍早已哭得像個淚人兒似的,整個人看上去無比憔悴。他正拉著賈代儒等人哭訴道:“咱們這一大家子老小,還有那些或遠或近的親朋好友們,有誰不知道我的這個兒媳婦啊?她可比我那不成器的兒子要強上十倍不止!可如今呢,她竟然就這麽兩腿一蹬走了,從此以後,我們這長房怕是要徹底絕後、後繼無人啦!”說到傷心處,賈珍忍不住又一次嚎啕大哭起來。
圍在一旁的眾人見狀,趕忙紛紛上前勸慰道:“逝者已逝,您再怎麽哭泣也是無濟於事的呀,眼下最要緊的還是趕緊商量商量該如何操辦後事才好。”
賈珍傷心的拍打著大腿說道:“至於該如何操辦此事,無需多慮,我定當傾盡所有,絕不吝嗇!”他話音未落,就見秦業、秦鍾以及尤氏的幾位親屬——尤氏姐妹等人也紛紛趕到了現場。賈珍見狀,當即指派賈瓊、賈琛和賈薔四人前去陪伴客人。與此同時,他還迅速下達命令,讓人趕緊去邀請欽天監的陽司前來選定良辰吉日。經過一番精心挑選,最終確定停靈時間為七七四十九日,並決定在三日之後正式舉辦喪事,向親友們發送訃告。
在這漫長的四十九天裏,賈珍特意安排了一係列隆重的法事活動。首先,他專門請來整整一百零八名禪僧,讓他們在寬敞的大廳內虔誠地禮拜大悲懺,以此超度那些先前離世之人以及後來逝去的靈魂,希望能夠減輕亡者生前可能犯下的罪過。不僅如此,他還在天香樓上另設一壇,請來了九十九位全真道士,連續舉行四十九天的解冤洗業醮。
隨後,靈柩被暫時安放在會芳園中。而在靈柩之前,更是聚集了五十位德高望重的高僧和五十位道行高深的道長,他們相對而立,按照七天一輪迴的方式誦經祈福,誠心誠意地為逝者做著各種善事。然而,此時遠在道觀中的賈敬聽聞自己的長孫媳不幸去世的消息後,卻表現得異常冷淡。隻因他一直堅信自己遲早都會得道成仙、飛身而去,所以根本不願意再迴到家中沾染塵世的紛擾,唯恐前功盡棄。於是乎,對於這場喪事的具體事宜,他全然不顧,完全交由賈珍全權處理。
與此同時,整個賈府上下都已經得知了這個噩耗。一時間,眾人議論紛紛,每個人臉上都露出驚訝和疑惑的神情。那些年長一些的長輩們想起秦氏平日裏對長輩的孝順恭敬;平輩的人們則迴憶起她平素與人相處時的和睦親切、親密無間;而下一輩的孩子們更是忘不了她往日裏對他們的慈愛關懷。就連家裏的仆從老小們,一想到秦氏平日裏對待貧苦之人的憐憫同情、珍惜貧賤之情,還有她關愛老人、愛護幼小的種種恩德,無不是悲痛萬分,一個個放聲大哭起來。
這裏暫且按下不表,且說那賈寶玉因為最近林黛玉迴家去了,隻剩下他自己一個人形單影隻的,也沒有心情和別人一起玩耍嬉戲了。每天晚上天一黑,他就覺得百無聊賴,然後便早早地上床睡覺去了。此刻,賈寶玉正在睡夢中遨遊,突然間聽聞有人說起秦氏已經離世,他猛地一個激靈,迅速翻身坐起。刹那間,一股劇痛猶如一把利刃直插心窩,痛得他幾乎無法唿吸。緊接著,他忍不住張開嘴巴,哇地噴出一口鮮血,那猩紅的液體在空中劃出一道弧線,然後濺落在床鋪上。
一旁的襲人等人見狀,頓時驚慌失措,手忙腳亂地上前攙扶住搖搖欲墜的寶玉。她們焦急地詢問到底發生了什麽事,甚至有人提議立刻迴去稟報賈母,請大夫前來診治。然而,寶玉卻強忍著疼痛,擠出一絲笑容說道:“不必慌亂,並無大礙,這不過是我一時心急上火,氣血逆行所致。”說完,他掙紮著站起身來,示意丫鬟們趕緊取過幹淨的衣物給他換上,準備前去拜見賈母,並即刻前往寧國府吊唁。
襲人望著寶玉這般堅決的模樣,心中雖然擔憂不已,但也深知難以阻攔,隻得無奈地點點頭,任由他去了。而賈母得知寶玉要去寧國府時,不禁皺起眉頭勸道:“剛剛斷氣之人,周圍環境定然不潔,而且這深更半夜的,夜風又大,不如等到明天早上再過去吧。”可是,此時的寶玉哪裏還聽得進去這些話?他一心隻想盡快見到秦氏最後一麵,無論如何都不肯依從賈母的意思。
最終,賈母拗不過寶玉,隻好吩咐下人備好馬車,並額外多派遣一些隨從和仆人一同前往,以確保寶玉的安全。就這樣,一行人浩浩蕩蕩地出發了,一路上馬蹄聲疾,車輪滾滾。不多時,他們便來到了寧國府門前。抬眼望去,隻見府門大開,門口兩側懸掛的燈籠散發著耀眼的光芒,將四周映照得如同白晝一般明亮。府內人聲鼎沸,喧鬧異常,人們來來往往,腳步匆匆,混亂不堪。遠遠地,便能聽到從裏麵傳來陣陣撕心裂肺的哭聲,那哭聲震耳欲聾,仿佛能撼動山嶽。
寶玉匆匆地下了車,腳步踉蹌地朝著停放靈柩的房間狂奔而去。一進入那間屋子,他便抑製不住內心洶湧澎湃的悲痛之情,撲倒在地,放聲大哭起來,那哭聲如泣如訴,仿佛要將心中所有的哀傷都宣泄而出。
哭過之後,寶玉稍稍平複了一下情緒,起身前去拜見尤氏。然而,當他來到尤氏的房間時,卻發現尤氏正因胃疼的老毛病發作而躺在床上,麵色蒼白,額頭上布滿了細密的汗珠。看到此景,寶玉不便多打擾,隻是簡單問候了幾句,便轉身退了出來。
接著,寶玉又來到屋外,見到了賈珍。此時的賈珍早已哭得像個淚人兒似的,整個人看上去無比憔悴。他正拉著賈代儒等人哭訴道:“咱們這一大家子老小,還有那些或遠或近的親朋好友們,有誰不知道我的這個兒媳婦啊?她可比我那不成器的兒子要強上十倍不止!可如今呢,她竟然就這麽兩腿一蹬走了,從此以後,我們這長房怕是要徹底絕後、後繼無人啦!”說到傷心處,賈珍忍不住又一次嚎啕大哭起來。
圍在一旁的眾人見狀,趕忙紛紛上前勸慰道:“逝者已逝,您再怎麽哭泣也是無濟於事的呀,眼下最要緊的還是趕緊商量商量該如何操辦後事才好。”
賈珍傷心的拍打著大腿說道:“至於該如何操辦此事,無需多慮,我定當傾盡所有,絕不吝嗇!”他話音未落,就見秦業、秦鍾以及尤氏的幾位親屬——尤氏姐妹等人也紛紛趕到了現場。賈珍見狀,當即指派賈瓊、賈琛和賈薔四人前去陪伴客人。與此同時,他還迅速下達命令,讓人趕緊去邀請欽天監的陽司前來選定良辰吉日。經過一番精心挑選,最終確定停靈時間為七七四十九日,並決定在三日之後正式舉辦喪事,向親友們發送訃告。
在這漫長的四十九天裏,賈珍特意安排了一係列隆重的法事活動。首先,他專門請來整整一百零八名禪僧,讓他們在寬敞的大廳內虔誠地禮拜大悲懺,以此超度那些先前離世之人以及後來逝去的靈魂,希望能夠減輕亡者生前可能犯下的罪過。不僅如此,他還在天香樓上另設一壇,請來了九十九位全真道士,連續舉行四十九天的解冤洗業醮。
隨後,靈柩被暫時安放在會芳園中。而在靈柩之前,更是聚集了五十位德高望重的高僧和五十位道行高深的道長,他們相對而立,按照七天一輪迴的方式誦經祈福,誠心誠意地為逝者做著各種善事。然而,此時遠在道觀中的賈敬聽聞自己的長孫媳不幸去世的消息後,卻表現得異常冷淡。隻因他一直堅信自己遲早都會得道成仙、飛身而去,所以根本不願意再迴到家中沾染塵世的紛擾,唯恐前功盡棄。於是乎,對於這場喪事的具體事宜,他全然不顧,完全交由賈珍全權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