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頁
郡主甩了權臣後,前夫全家火葬場 作者:兔紫月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或者說,這個人!從未停下過他的腳步,反而因為身份不同,手段不再激進,行事張弛有度,做法比他上輩子更加平和、效果甚至更加明顯。
康睿想到了殷濁,他跟在宋石身邊,郡主府招募私兵讓殷濁的人生軌跡徹底發生了改變。私兵說不定也是林清遠的建議,如果這樣,齊王還有機會得到這個人嗎?
齊王沒有了殷濁,再因為民眾生活安逸,沒有了暴動作為造反的基礎,甚至商圈再被人蠶食殆盡。
他還可不可能上位?
康睿看著自己寫下的一行又一行字,手掌忍不住慢慢抓住這張紙,一點點攥緊。
不想承認,卻也不得不承認,現在的林清遠更令人害怕,一個能依靠不入流的曹家慢慢做大的人,如今有了安國公府的身份,簡直是讓野心插上了翅膀,如虎添翼,上京城隨他攪動。
同樣娶過郡主的他,在同樣的位置,被他殺的片甲不留、顏麵掃地!
康睿將寫滿字的紙,投入火中,看著火一點點燃燒,就像看著他所有自以為是的尊嚴被燒成了灰燼!
他必須重新評估有了林清遠的上京城,以一己之力要改變整個大夏局勢的人!
康睿看著火中的紙,必須確定它燒完燒爛,再不願,他也不得不承認,以林清遠如今的地位,和他的能力,他做得到任何他想要的局麵。
他若想在官場有一席之地,還想有讓她另眼相看的可能,他就必須順勢而為!
有林清遠在,齊王上位難如登天,文大人可以棄了,雖然康睿自認先知,不是不能輔佐齊王,但他更知道他對上殷濁、林清遠未必有勝算。
更何況他不想站在安安的對立麵,連最後一絲體麵都成了盤裏的灰燼。如果可能他還是想站在她麵前,有機會告訴她,當初的事是他做錯了,不該不顧忌她的感受,不該讓她失望。
康睿將火盆裏的灰攪碎,再抬首,眼中睿光已現,他清楚自己隻是一個小小的官吏,走到她麵前的每一步就該是步步荊棘、千媚萬恭。
康睿重新鋪開一張紙,將筆墨沾勻,嚴肅的垂下頭,開始寫,他對這次龔尚書之事翰林院該有的看法。
大勢所趨,國之前路,他知道該站在哪裏!
……
翰林院大學士,總掌翰林院,不是宰相勝似宰相,主要為皇上出謀劃策、起草文書。
隻是當代翰林大學士,除了皇上更要對太後負責,龔尚書的事,按說不是什麽大事,降級、監察、流放,隨便選一個就行,越俎代庖、私用官員,哪一個罪名都夠他死一遍。
但這件事詭異就詭異在,一被提出來時,朝中立即分成了四派,一派主殺;二派主保,認為此舉有利天下福祉,現在昌淮又是特殊時期,龔尚書此舉為修建水渠提供了強有力的銀兩、民意支持,理應嘉獎;第三派咬著利益不放,讓龔西成一五一十公布帳冊,查清背後交易;第四派在中間和稀泥。
太後本意是依法處置;皇上突然跳出來站在萬民的立場上反對,這下朝中主保派聲音更加大,如今一浪高過一浪,吵的翰林大學士都煩了。
當康睿的論冊和眾多論冊放在一起被送上來時,翰林大學士許國奉並沒有多在意。
但兩天後,許國奉破例召見了康睿。
翰林院上下再次把目光放在了康睿身上,去年他便嶄露頭角,但不知因何原因被拿下來。
可如果一次是運氣,那麽他第二次被上麵注意到,就不得不讓人衡量他的能力。
第158章 哪個他
許國奉看著下麵的人,他對此人還有印象,能在清理過一次的大考中拔得頭籌,至少有真才實學,但肯定沒有人際關係,也就意味著沒有人給他鋪路。
有真才實學的人多了,起草幾封天下皆知的詔書,潤過幾篇朝中下發的策論,都足以讓真才實學有個用處。
但讓許國奉注意到的不是康睿的才學,而是他看到了一個官員該有的敏銳。
現在的局勢明眼人一目了然,雖然快了些,但所有官員在皇上行過弱冠禮後都做好了因為皇上、太後發出不同聲音站隊的準備,四方因為龔尚書的問題吵的不可開交,也無非是背後都有能說的上話的人支持。
所有交上來的論冊都分析到了這一點,並沒有可取之處,分析的再多的,也無非是此次事情最後落定後太後對皇上的態度,隱晦提及了宮中會是誰的天下。
隻有康睿的論冊不是,他提到了『均田製』背後的意義,以及不管四派誰輸誰贏,最後上位者都會看到這個製度的可行性,以及良田萬頃、百姓有家可歸的局麵。
以及這麽大的局,會是區區一個工部尚書該推動的嗎?他背後的人是誰,想達到一種什麽局麵?這個人在太後和皇上跟前又扮演著怎樣的身份?
講明白了,這件事他們根本無須站在四派中攪合,他們隻需要對著皇上和太後實話實說這件事的好處,以及可能存在的弊端,和可不可能出現能平衡這個弊端的人。
許國奉看著康睿。
康睿恭敬的跪在地上,背脊挺直,依稀是所有能人異士初次入朝的情景,又有點不一樣。
「你懷疑誰?」許國奉沒有拐彎抹角,誰在推動這件事情?
康睿看了許國奉一眼,又垂下頭。
許國奉皺眉,皇上?他不是沒懷疑過,可皇上怎麽會突然有這麽大的底牌。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康睿想到了殷濁,他跟在宋石身邊,郡主府招募私兵讓殷濁的人生軌跡徹底發生了改變。私兵說不定也是林清遠的建議,如果這樣,齊王還有機會得到這個人嗎?
齊王沒有了殷濁,再因為民眾生活安逸,沒有了暴動作為造反的基礎,甚至商圈再被人蠶食殆盡。
他還可不可能上位?
康睿看著自己寫下的一行又一行字,手掌忍不住慢慢抓住這張紙,一點點攥緊。
不想承認,卻也不得不承認,現在的林清遠更令人害怕,一個能依靠不入流的曹家慢慢做大的人,如今有了安國公府的身份,簡直是讓野心插上了翅膀,如虎添翼,上京城隨他攪動。
同樣娶過郡主的他,在同樣的位置,被他殺的片甲不留、顏麵掃地!
康睿將寫滿字的紙,投入火中,看著火一點點燃燒,就像看著他所有自以為是的尊嚴被燒成了灰燼!
他必須重新評估有了林清遠的上京城,以一己之力要改變整個大夏局勢的人!
康睿看著火中的紙,必須確定它燒完燒爛,再不願,他也不得不承認,以林清遠如今的地位,和他的能力,他做得到任何他想要的局麵。
他若想在官場有一席之地,還想有讓她另眼相看的可能,他就必須順勢而為!
有林清遠在,齊王上位難如登天,文大人可以棄了,雖然康睿自認先知,不是不能輔佐齊王,但他更知道他對上殷濁、林清遠未必有勝算。
更何況他不想站在安安的對立麵,連最後一絲體麵都成了盤裏的灰燼。如果可能他還是想站在她麵前,有機會告訴她,當初的事是他做錯了,不該不顧忌她的感受,不該讓她失望。
康睿將火盆裏的灰攪碎,再抬首,眼中睿光已現,他清楚自己隻是一個小小的官吏,走到她麵前的每一步就該是步步荊棘、千媚萬恭。
康睿重新鋪開一張紙,將筆墨沾勻,嚴肅的垂下頭,開始寫,他對這次龔尚書之事翰林院該有的看法。
大勢所趨,國之前路,他知道該站在哪裏!
……
翰林院大學士,總掌翰林院,不是宰相勝似宰相,主要為皇上出謀劃策、起草文書。
隻是當代翰林大學士,除了皇上更要對太後負責,龔尚書的事,按說不是什麽大事,降級、監察、流放,隨便選一個就行,越俎代庖、私用官員,哪一個罪名都夠他死一遍。
但這件事詭異就詭異在,一被提出來時,朝中立即分成了四派,一派主殺;二派主保,認為此舉有利天下福祉,現在昌淮又是特殊時期,龔尚書此舉為修建水渠提供了強有力的銀兩、民意支持,理應嘉獎;第三派咬著利益不放,讓龔西成一五一十公布帳冊,查清背後交易;第四派在中間和稀泥。
太後本意是依法處置;皇上突然跳出來站在萬民的立場上反對,這下朝中主保派聲音更加大,如今一浪高過一浪,吵的翰林大學士都煩了。
當康睿的論冊和眾多論冊放在一起被送上來時,翰林大學士許國奉並沒有多在意。
但兩天後,許國奉破例召見了康睿。
翰林院上下再次把目光放在了康睿身上,去年他便嶄露頭角,但不知因何原因被拿下來。
可如果一次是運氣,那麽他第二次被上麵注意到,就不得不讓人衡量他的能力。
第158章 哪個他
許國奉看著下麵的人,他對此人還有印象,能在清理過一次的大考中拔得頭籌,至少有真才實學,但肯定沒有人際關係,也就意味著沒有人給他鋪路。
有真才實學的人多了,起草幾封天下皆知的詔書,潤過幾篇朝中下發的策論,都足以讓真才實學有個用處。
但讓許國奉注意到的不是康睿的才學,而是他看到了一個官員該有的敏銳。
現在的局勢明眼人一目了然,雖然快了些,但所有官員在皇上行過弱冠禮後都做好了因為皇上、太後發出不同聲音站隊的準備,四方因為龔尚書的問題吵的不可開交,也無非是背後都有能說的上話的人支持。
所有交上來的論冊都分析到了這一點,並沒有可取之處,分析的再多的,也無非是此次事情最後落定後太後對皇上的態度,隱晦提及了宮中會是誰的天下。
隻有康睿的論冊不是,他提到了『均田製』背後的意義,以及不管四派誰輸誰贏,最後上位者都會看到這個製度的可行性,以及良田萬頃、百姓有家可歸的局麵。
以及這麽大的局,會是區區一個工部尚書該推動的嗎?他背後的人是誰,想達到一種什麽局麵?這個人在太後和皇上跟前又扮演著怎樣的身份?
講明白了,這件事他們根本無須站在四派中攪合,他們隻需要對著皇上和太後實話實說這件事的好處,以及可能存在的弊端,和可不可能出現能平衡這個弊端的人。
許國奉看著康睿。
康睿恭敬的跪在地上,背脊挺直,依稀是所有能人異士初次入朝的情景,又有點不一樣。
「你懷疑誰?」許國奉沒有拐彎抹角,誰在推動這件事情?
康睿看了許國奉一眼,又垂下頭。
許國奉皺眉,皇上?他不是沒懷疑過,可皇上怎麽會突然有這麽大的底牌。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