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發生的事情讓郭禮清楚的認識到皇權的可怕,李隆基廢黜了皇後,賜死王守一,同時升了王守真為甘州將軍,又把自己放到大理寺卿的位置上。胡蘿卜加大棒,令王家受了天大的委屈還要跪謝皇恩浩蕩。王老太爺都沒有見到皇上一麵更別說旁人。王守一被安葬在祖墳,碧瑤的母親從得知消息的那天起一病不起躺在床上。


    郭禮上任了,意外遇見了孫逖。孫逖任大理寺少卿,一句久仰久仰讓孫逖以為新寺卿早已打探過大理寺內情,心裏倒對新上任的大人有了幾分敬意。本來以為大理寺負責全國案件審核,需要加班加點的工作。來了之後才知道這裏也是一個清水衙門。全國各州縣報送刑部的案件,經過刑部審核之後拿到大理寺,基本上很少有冤假錯案。大唐盛世果然名不虛傳,各地少有貪贓枉法之徒。上任寺卿元行衝開元元年來大理寺卿任職,十年間竟然沒有出現一起錯案。郭禮得知元行衝七十歲高齡,又想起一個老話題,唐朝官員多大年紀退休?


    王家的事情郭禮暫且不去想想了傷神,什麽都做不了,什麽也改變不了。看到碧瑤傷心的模樣,真怕她的身體吃不消。碧瑤一直待在王家照顧母親,王守一死了,碧瑤沒敢告訴母親,生怕老人受不了打擊。


    開元十一年的科舉考試如期進行,張說擔任主考官。皇上當日親自出題,以《桃花源記》作詩一首。詩體不限,無論律詩還是絕句,樂府、古詩、長短句,都可以。參加科舉考試的莘莘學子們有一種天開眼的感覺,比起往年規定的律詩,今年輕鬆了很多。


    桃花源記是陶淵明的作品,講述了一個武陵人迷路到了一個世外桃源之中,頗有出世而又入世的意思,深得李隆基的喜愛。以文章為題目作詩,還是曆史上的頭一遭。


    楊國忠參加了科舉考試。驟聞題目,欣喜若狂。待到下筆之時,才感覺腹內空空。眼看身邊的學子一個個交卷出門,心急不已。無奈之下,根據記憶做了一首七絕。楊國忠自知無緣金榜題名,準備打道迴府,下決心迴去苦讀詩書。


    崔圓同樣沒有考上,原準備迴鄉苦讀,卻被李彥允挽留多住一些時日。崔圓實在搞不懂這位表丈前倨後恭什麽意思。


    原來隻因李彥允做了一個夢。


    李彥允接觸多了,才知道這位出自清河崔家的名門子弟實在是草包一個。除了對兵法還有一點了解之外一無是處,言語之中難免對崔圓亦有些冷落。誰知有一日李彥允做了一夢,夢見自己被枷鎖銬住,前麵有一個紫袍人,走近一看正是崔圓。夢醒之後,李彥允和夫人說了這個夢,夫人說道:“既然夢中這位崔公子將來能做大官,誰又能知道這個夢是真是假呢?”從此,李彥允對崔圓貼心照顧,搞得崔圓不知所措。崔圓要離開,李彥允懇請崔圓將來救他一命。崔圓不知道該不該答應。


    夢境之說,虛無縹緲。


    孟浩然滿懷信心做了一首七律,本以為能夠借此一躍龍門,沒想到還是名落孫山。其實孟浩然本來是探花,隻因李隆基看到孟浩然的名字,說了一句:“孟浩然昔日在二皇子詩會上做的一首詩,裏麵有一句:不才明主棄。朕何曾棄過他,還是不才明主,這是說朕沒有才的意思。勾了吧,此人永不錄用。”


    孟浩然的仕途算是終結了。


    狀元郎是王維。


    對於這樣的結果,早在郭禮的意料之中。


    王維被皇帝欽點到國子監任監丞,從六品。若是放在以前,郭禮聽到之後一定會哈哈大笑,王維竟然得了一個“奸臣”的職位,自從王皇後被廢黜之後,郭禮很少有心情調侃。王維做的一首《桃花源》七言古詩,完美演繹桃花源記的故事。前世沒有讀過,郭禮還特意找來看,果然不愧是王維,一首科舉命題詩都做的如此絢麗多彩。


    第五穀首戰告捷。


    臨近的州縣聽說康怡書齋的報價之後,紛紛找上門來要求以同樣的價格購買書籍。如此一來,有更多的商家主動參與要求在書中加入告示,告示費用漲到三文錢。由於康怡書齋所印書籍帶著標點符號,傳到外麵大受歡迎。甚至江南州縣還有官員借著入京述職之際,和康怡書齋定了書單。僅此一項,已經為郭禮帶來意想不到的豐厚收入。


    郭禮想著怎麽將孟浩然說服。


    憑著兩人幾番往來,郭禮已經打下了彼此之間友情的根基,隻差臨門一腳。《三國演義》裏麵劉皇叔的招數明顯不能用,孟浩然一心想要為民效力,如果收服孟浩然,隻能從這方麵下手。如今京兆府中最大的事情就是糧食短缺,如果能把這個問題解決,收服孟浩然不難。


    孟浩然正在政事苑中喝茶,看到郭禮前來作揖行禮。待郭禮入座,孟浩然黯然道:“子儀想必已經知曉,孟某決定不日離京,去江南遊曆一番再做打算。”


    想走?你走了我怎麽辦?在郭禮的設定中,孟浩然是首席幕僚的最佳人選。


    “孟兄不比介懷科舉之事,孟兄誌向遠大,自有用武之處。”


    孟浩然問道:“廟堂之路閉塞,何談用武之地?”


    此刻的孟浩然一心想著詩與遠方,何曾想過郭禮暗中籌謀的宏大事業。


    “孟兄苦讀聖賢書,為何?”


    “寒窗十載,隻為能夠進入廟堂,為天下百姓謀福祉。”孟浩然神情落寞。


    “既然浩然兄有如此誌向,為何又要南轅北轍?我輩讀書人,舍身立命隻為百姓苦樂。所謂天下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既然如此,何不為大唐盛世錦上添花,難道要等亂世才施展抱負不成?”


    “好一個天下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子儀的話精辟。”


    “孟兄何不留下來助子儀一臂之力?如今皇上授大理寺卿,正是孟兄協助小弟施展抱負的時機。”


    孟浩然有些心動了。


    看到孟浩然心動,郭禮祭出殺手鐧,擬定一錘定音。


    “去歲關中遭遇蝗災,良田減產。孟兄可知?眼下關中缺糧,最遲不過明年六月,關中因為缺糧必然導致大亂。若能解決這次危機,孟兄能不能留下來助我一臂之力?”


    “子儀可有良策?”孟浩然的眼睛亮了。


    “關中地區缺糧,為今之計隻能解決漕運不力的問題。漕運不力在於洛陽至長安之間漕運不通,可派人在不通之處建立轉運倉,江南糧食可通過洛陽運至轉運倉,由轉運倉再運至長安。如此一來,漕運問題解決。”。


    “聽子儀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孟某任君驅使在所不辭”。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小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張伊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張伊妹並收藏唐朝小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