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到元旦,郭禮沒心理會朝堂上諸多煩心事,隻想著安安穩穩和碧瑤一起慶祝佳節,享受合家團聚的幸福時光。誰料年關將近,李隆基突然下詔北巡。接到聖旨後郭禮將碧瑤送迴櫟陽王家,穿著一身鎧甲,隨身帶了換洗衣服,跟著大軍出發。
這時的元旦,前世稱之為春節。闔家守歲的日子,竟要在車轔轔的壓紮聲中度過。
白雲飄飄。
從京兆府到東都洛陽的驛道上寬達三丈,可以同時容納六匹馬同時前進。道路兩旁的田地,覆蓋著一層薄薄的白霜。一路上少見閑人,都被前方氣勢無兩的車隊嚇跑。最前方是涼山團一千多步卒,緊隨其後的是儀仗隊,前幾排手持象征皇家氣象的斧鉞,中間手持印有國體的旗幟,最後數排則是大唐的金黃色九龍旗。李隆基乘坐在車輦內,車輦寬達兩丈由四匹馬牽引。跟在其後則是三千禁軍,裴伷先率領的一萬金吾衛壓陣跟在最後。
“少卿,你瞧這儀仗隊夠威風吧?”周鵬就在郭禮身旁,眼看訓練出了成果,到郭禮麵前討個喜。
“不錯,不過少了東西。”
“少了什麽東西?”
“天寒地凍,儀仗隊的士卒竟然沒有配發獸皮護手保暖禦寒?”
“都是禮部那些王八羔子做的壞事,申請早遞交上去,遲遲沒有迴複。”
“還有這事?”郭禮知道這種事情即使問到禮部,對方也會有搪塞之言。
郭禮找到仆骨懷恩,問道:“木蘭知道你隨軍出行,沒有問何時迴家?”
“木蘭迴木盤山了,聽說這次出行來迴起碼兩個多月。”
大軍一路向東,行進旬日後抵達東都。東都洛陽是武後稱帝時定下的陪都。長安留下張說鎮守,由於此次是北巡,文武百官未曾跟隨。按照以往慣例皇帝出巡東都,文武百官必須跟隨至洛陽。
到達東都恰巧是元旦之日,洛陽令崔隱甫率洛陽官員接駕。在東都修整一天度過元旦,第二日李隆基隨即詔令北上並州。其時大唐疆域北至北海,並州、大同一線早已不是邊關。草原遼闊無比,單於都護府緊挨長城一線,在中受降城設立的安北都護府。草原上部落繁多,經常有不服管教的部落起兵到中原搶掠。唐朝疆域雖大,並州始終成為一道守衛中原的屏障。
這一日出了潞州,驛道上行人漸多,大軍行進緩慢。李隆基問道,“前方出現什麽情況?”
“稟皇上,前方道路坑窪,有不少行人,導致大軍緩慢。”
“這時節哪有這麽多行人?”
…..
李光弼得到探報早已縱馬走到隊伍前麵,看到前方竟然是官兵押送的一輛車隊,問清楚這些人正是潞州前往並州運送物資的車馬隊。驛道原本就有積雪,車馬隊經過之後,整條道路泥濘不堪。看到大軍經過,這些車馬隊的押送官員主動讓開道路。將車馬推下驛道,站在道路兩旁看著。
潞州原本供應並州糧草,無奈年前下了一場雪,最後一批糧草耽擱了。待雪融化之後,召集當地青壯,許以豐厚工錢,派官兵押送糧草北上,不想正好碰到皇上北巡。這些出苦力的青壯,倒是自願出工。去年年景不好,家裏餘糧不多。雖然天寒地凍,仗著有一把力氣,出來賺點零花錢又能為家裏省一些口糧。
李隆基的馬車路過之時,看到驛道兩旁民眾衣衫襤褸,一個農夫肩膀上的衣服破了露出裏麵的白肉,雙手通紅,顯然凍傷了。弄清楚事情原委之後,李隆基哀歎道,“大唐盛世,好一個大唐盛世。眼前這些百姓,過著什麽日子?傳朕旨意,免潞州五年賦稅。”
鬧了這一出,都知道皇帝不高興。將士前進的速度竟然加快了許多,不幾日到達太原府。
並州是一座雄城,城牆隻比長安城低一丈,一條汾河將太原城一分為二,護城河和汾河連在一起,整個並州倒似水上的兩座島。並州亦是大唐的龍興之地,唐朝開國皇帝李淵起兵前,曾任並州大總管。作為中原北方的屏障,曆代李唐君王都重視並州城的修建。
並州刺史韋湊率太原官員在城門外迎接,城門設了禁令,百姓不得出入。百姓聽說皇上要來,湧在城門口處看熱鬧。三千禁軍隨同李隆基進城,涼山團和一萬金吾衛駐紮城外。
郭禮陪著李隆基在並州憑吊先帝聖跡,視察晉陽宮闕,玄宗親筆撰寫了稱頌先帝太原舉兵、創立煌煌偉業的《起義堂頌》。
“郭少卿看這篇《起義堂頌》如何?”李隆基寫完之後,詢問郭禮的意見。郭禮有點懵。整個詩文洋洋灑灑,開篇直敘李唐起兵順應天意,造反有理,中間辭藻華麗,敘述治理並州有功,結尾將並州改為太原府,升至為北都。如今皇帝問起,郭禮隻好老實答道:“皇上這篇錦繡文章,乃是並州百姓之福祉。”
其實郭禮說了一句廢話。李隆基升並州為太原府,定為北都,百姓從中當然能得到好處。政策傾斜,資金支持,太原府發展更快。
“依郭卿之才,做衛尉寺少卿有些委屈了。”
聽皇帝的意思要給郭禮升官?
“謝陛下。”
看來古人喜歡拍馬屁是有道理的,郭禮隨口說了句敷衍了事的話,沒想到龍顏大悅。
可憐並州刺史韋湊,一個六十五歲的老頭,整日陪同李隆基遊覽晉祠勝境,慰問有功老吏。一方麵膽戰心驚陪同皇帝出巡,一方麵還要思慮皇上的安危問題,就在李隆基到達十日後,竟然一病不起,還沒等到李隆基離開太原就一命嗚唿了。
韋湊死了之後李隆基興致全無,下旨王晙任太原府尹兼吏部尚書,追封韋湊為幽州都督,諡號:文。
按照禮節大臣死後由禮部核驗一生功績,議定諡號由皇帝決定。並州刺史尹韋湊在陪同皇上期間因公勞累過度病死,李隆基詔令之下,竟得了文官終生夢寐以求的諡號。
韋湊死後李隆基一直待在昔日的晉陽宮殿。二月中旬,直到刻有《起義堂頌》的石碑完成,李隆基在太原官員陪同下,觀看立碑儀式。
石碑高高矗立在太原府城的南大街上,碑前諸多百姓圍觀。
“鑒風物之憂思,尋王業之艱難。惟高祖若天地之開辟,化成萬類;惟太宗若日月之照昨,光於四表。”
石碑上的這些句子,顯示了李隆基此番來並州探尋崢嶸曆史、緬懷非常先輩的心路曆程。
李隆基離開太原府結束了這次北巡。大軍沿著河套平原南下,旬日之間迴到長安。臨走前李隆基詩性大發,吟出一首文采斐然二十二句的《過晉陽宮》五言詩。
緬想封唐處,實惟建國初。
俯察伊晉野,仰觀乃參虛。
井邑龍斯躍,城池鳳翔餘。
林塘猶沛澤,台榭宛舊居。
這時的元旦,前世稱之為春節。闔家守歲的日子,竟要在車轔轔的壓紮聲中度過。
白雲飄飄。
從京兆府到東都洛陽的驛道上寬達三丈,可以同時容納六匹馬同時前進。道路兩旁的田地,覆蓋著一層薄薄的白霜。一路上少見閑人,都被前方氣勢無兩的車隊嚇跑。最前方是涼山團一千多步卒,緊隨其後的是儀仗隊,前幾排手持象征皇家氣象的斧鉞,中間手持印有國體的旗幟,最後數排則是大唐的金黃色九龍旗。李隆基乘坐在車輦內,車輦寬達兩丈由四匹馬牽引。跟在其後則是三千禁軍,裴伷先率領的一萬金吾衛壓陣跟在最後。
“少卿,你瞧這儀仗隊夠威風吧?”周鵬就在郭禮身旁,眼看訓練出了成果,到郭禮麵前討個喜。
“不錯,不過少了東西。”
“少了什麽東西?”
“天寒地凍,儀仗隊的士卒竟然沒有配發獸皮護手保暖禦寒?”
“都是禮部那些王八羔子做的壞事,申請早遞交上去,遲遲沒有迴複。”
“還有這事?”郭禮知道這種事情即使問到禮部,對方也會有搪塞之言。
郭禮找到仆骨懷恩,問道:“木蘭知道你隨軍出行,沒有問何時迴家?”
“木蘭迴木盤山了,聽說這次出行來迴起碼兩個多月。”
大軍一路向東,行進旬日後抵達東都。東都洛陽是武後稱帝時定下的陪都。長安留下張說鎮守,由於此次是北巡,文武百官未曾跟隨。按照以往慣例皇帝出巡東都,文武百官必須跟隨至洛陽。
到達東都恰巧是元旦之日,洛陽令崔隱甫率洛陽官員接駕。在東都修整一天度過元旦,第二日李隆基隨即詔令北上並州。其時大唐疆域北至北海,並州、大同一線早已不是邊關。草原遼闊無比,單於都護府緊挨長城一線,在中受降城設立的安北都護府。草原上部落繁多,經常有不服管教的部落起兵到中原搶掠。唐朝疆域雖大,並州始終成為一道守衛中原的屏障。
這一日出了潞州,驛道上行人漸多,大軍行進緩慢。李隆基問道,“前方出現什麽情況?”
“稟皇上,前方道路坑窪,有不少行人,導致大軍緩慢。”
“這時節哪有這麽多行人?”
…..
李光弼得到探報早已縱馬走到隊伍前麵,看到前方竟然是官兵押送的一輛車隊,問清楚這些人正是潞州前往並州運送物資的車馬隊。驛道原本就有積雪,車馬隊經過之後,整條道路泥濘不堪。看到大軍經過,這些車馬隊的押送官員主動讓開道路。將車馬推下驛道,站在道路兩旁看著。
潞州原本供應並州糧草,無奈年前下了一場雪,最後一批糧草耽擱了。待雪融化之後,召集當地青壯,許以豐厚工錢,派官兵押送糧草北上,不想正好碰到皇上北巡。這些出苦力的青壯,倒是自願出工。去年年景不好,家裏餘糧不多。雖然天寒地凍,仗著有一把力氣,出來賺點零花錢又能為家裏省一些口糧。
李隆基的馬車路過之時,看到驛道兩旁民眾衣衫襤褸,一個農夫肩膀上的衣服破了露出裏麵的白肉,雙手通紅,顯然凍傷了。弄清楚事情原委之後,李隆基哀歎道,“大唐盛世,好一個大唐盛世。眼前這些百姓,過著什麽日子?傳朕旨意,免潞州五年賦稅。”
鬧了這一出,都知道皇帝不高興。將士前進的速度竟然加快了許多,不幾日到達太原府。
並州是一座雄城,城牆隻比長安城低一丈,一條汾河將太原城一分為二,護城河和汾河連在一起,整個並州倒似水上的兩座島。並州亦是大唐的龍興之地,唐朝開國皇帝李淵起兵前,曾任並州大總管。作為中原北方的屏障,曆代李唐君王都重視並州城的修建。
並州刺史韋湊率太原官員在城門外迎接,城門設了禁令,百姓不得出入。百姓聽說皇上要來,湧在城門口處看熱鬧。三千禁軍隨同李隆基進城,涼山團和一萬金吾衛駐紮城外。
郭禮陪著李隆基在並州憑吊先帝聖跡,視察晉陽宮闕,玄宗親筆撰寫了稱頌先帝太原舉兵、創立煌煌偉業的《起義堂頌》。
“郭少卿看這篇《起義堂頌》如何?”李隆基寫完之後,詢問郭禮的意見。郭禮有點懵。整個詩文洋洋灑灑,開篇直敘李唐起兵順應天意,造反有理,中間辭藻華麗,敘述治理並州有功,結尾將並州改為太原府,升至為北都。如今皇帝問起,郭禮隻好老實答道:“皇上這篇錦繡文章,乃是並州百姓之福祉。”
其實郭禮說了一句廢話。李隆基升並州為太原府,定為北都,百姓從中當然能得到好處。政策傾斜,資金支持,太原府發展更快。
“依郭卿之才,做衛尉寺少卿有些委屈了。”
聽皇帝的意思要給郭禮升官?
“謝陛下。”
看來古人喜歡拍馬屁是有道理的,郭禮隨口說了句敷衍了事的話,沒想到龍顏大悅。
可憐並州刺史韋湊,一個六十五歲的老頭,整日陪同李隆基遊覽晉祠勝境,慰問有功老吏。一方麵膽戰心驚陪同皇帝出巡,一方麵還要思慮皇上的安危問題,就在李隆基到達十日後,竟然一病不起,還沒等到李隆基離開太原就一命嗚唿了。
韋湊死了之後李隆基興致全無,下旨王晙任太原府尹兼吏部尚書,追封韋湊為幽州都督,諡號:文。
按照禮節大臣死後由禮部核驗一生功績,議定諡號由皇帝決定。並州刺史尹韋湊在陪同皇上期間因公勞累過度病死,李隆基詔令之下,竟得了文官終生夢寐以求的諡號。
韋湊死後李隆基一直待在昔日的晉陽宮殿。二月中旬,直到刻有《起義堂頌》的石碑完成,李隆基在太原官員陪同下,觀看立碑儀式。
石碑高高矗立在太原府城的南大街上,碑前諸多百姓圍觀。
“鑒風物之憂思,尋王業之艱難。惟高祖若天地之開辟,化成萬類;惟太宗若日月之照昨,光於四表。”
石碑上的這些句子,顯示了李隆基此番來並州探尋崢嶸曆史、緬懷非常先輩的心路曆程。
李隆基離開太原府結束了這次北巡。大軍沿著河套平原南下,旬日之間迴到長安。臨走前李隆基詩性大發,吟出一首文采斐然二十二句的《過晉陽宮》五言詩。
緬想封唐處,實惟建國初。
俯察伊晉野,仰觀乃參虛。
井邑龍斯躍,城池鳳翔餘。
林塘猶沛澤,台榭宛舊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