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頁
[綜武俠] 天下有敵 作者:六塊蛋撻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常清微微含笑道:「是,明玉師叔祖為人溫和淡泊,最是親切慈善,她在時,門中的小弟子都受她教誨。」
想到昔年明玉不以一門一戶設檻的氣度,常清再看言靜庵年紀輕輕就有宗師修為,可見的確是個少見的天才人物,若是師叔祖還在,一定會出於愛才之心指點她,還是站起了身:「世間雖無得師叔祖七分真意之人,卻有她留下的一樣物件,言仙子若真有問道之心,便隨老道來吧,能悟出多少,全看仙子與師叔祖的緣分。」
言靜庵聞言起身,端莊鄭重地向常清道長行了一禮:「多謝掌門。」
常清平靜地搖了搖頭:「無需謝我,這是明玉師叔祖的大願,她在我武當立脈時就說過,她唯一的要求就是將此法推向天下,言仙子自然也是天下人之一。」
坦言言靜庵也是「天下人」,可見常清道人雖然口稱「仙子」,但心中並未將眼前這個年輕女子視為「神仙」,對慈航靜齋也沒什麽聖地的敬意。願意加入抗元事業,向言靜庵敞開大門,都是出於他自己對大局的判斷和明玉的囑咐。
言靜庵也明白,但正因為如此,能夠憑自己的想法投入時代洪流,並放下門戶之見,才是如此值得人尊敬,難怪武當派如今人才輩出,武功勝過常清道人的有不少,卻選擇由常清來執掌門派。
這一路走來,言靜庵和正道門派世家打了不少交道,深知那些道義下的權利算計,以家族為核心的利益團體自古以來就有一套自己的行事準則,無論在哪朝哪代,憑他們的勢力和家傳武學,都能過得不錯,所以他們也是極難被說動的一批人。
早些年蒙元要求會蒙語的人才能進入官場,他們也紛紛選擇研習蒙文,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這些世家習慣了詩書耕讀,在官場的運轉手段上遠遠勝過承襲世代蔭蔽的蒙人,以至於蒙人的權力快速流失,蒙皇由此下令,不許漢人學蒙語,以斷絕他們進入官場高層的途徑,才逼得這些世家放棄進入新王朝的希望,區區百年不到,就紛紛反元。
言靜庵能分辨出那些話語中的真意,但佛家的修為教她要以寬容的心去看待這一切,並狡黠地以此為核心推動局勢變化。
唯獨在武當山,她上山前就感受到一股清明平和的氣場,這甚至讓她想起了帝踏峰,雖然沒有慈航靜齋歷代累積的深厚,但這股道意幾乎和武當山融為一體,可以說此處就是太極一脈的「道場」,研習此道的道人在此感悟前人所得,也將自己的道意融入其中。
隻要此間道意一日不散盡,武當派哪怕山門被毀,門人散盡,也能憑此傳承再立門楣。
這便是明玉真人在武當修行十餘年留下的「真傳」。
自太清宮被焚毀後,道門已經數百年沒有再出現這樣的地方了,明玉真人不愧是道門尊主人物。
所以如今天下道門才尊武當為當世第一。
唯真武能當之,名不虛傳。
——————
常清道人帶著言靜庵和純陽往後山走去,比起言靜庵的茫然期待,純陽倒是明白了師父所說的是什麽。
那是明玉太師叔祖離開武當前、依山雕刻的一座石像。
純陽記憶中,常有年長的道人在那尊石像附近打坐,後來山下風雲乍起,許多師長都下了山,石像那兒就清淨下來。
他們沿著崎嶇的山間小路走到了山崖上,雲靄濛濛,山鬆掩映,山崖絕壁上,一副道人執劍圖赫然在目!
但見那崖上的老者身穿簡樸道袍,廣袖輕拂,如有風來,他頭盤道髻,鶴髮童顏,長須飄飄,腳踩太極,一劍分開混沌,化入陰陽,舉重若輕,瀟灑至極。
隻要心存問道之心的人,隻要看見這一劍,就會感覺到一股飄忽不定的浩然劍氣。
無需旁人介紹,看見這幅道人舞劍石像的人就會知道,這雕刻的是對明玉真人有半師之誼、真正開創太極一脈武學的三豐真人。
最讓人嘆絕的,是雕刻者巧奪天工的手筆,竟真將無窮的道意和張三豐那一刻的神態都凝聚在了丹崖石壁上,不用試探,言靜庵就知道,這石像除非有一日道意散盡,否則絕不會有半點損毀。
「驚才絕艷,曠古爍今。」言靜庵長嘆。
明玉真人與魔師龐斑平分秋色,隻是比起願意向世人展現、指引大道所在的明玉,讓人能夠窺見她的境界和所學,再創《道心種魔》的龐斑和第一個練成此法的邪帝向雨田一樣,並不在意世人如何,也無心留下傳承,使得旁人永遠看不透他的思想和境界。
「我現在竟深感遺憾。」言靜庵望著那尊石像,在常清瞭然的眼神中說道,「遺憾自己竟不在那一夜的黃山。」
當世兩大天人交手的情形,竟無一人得見,實在令人遺憾。
常清望著那尊石像,言靜庵畢竟以佛門修行為主,不是他們道門的人,無法真正體會到他們每一次來到此處的震撼。
其實寒舟並不鼓勵弟子來此,因為在寒舟看來,過早接觸到這種高度的道意,弟子門人就很難再走出自己的路了,常清卻覺得,世間習武之人無數,哪怕歷代道門尊者也少有能達到如此境界的,凡俗修行者,一生能夠見道一麵,便足以饋慰,並不是所有人都能走出一條路來,至少看見這尊石像,讓他們知道在道路的前方,的確有這樣的存在。
想到昔年明玉不以一門一戶設檻的氣度,常清再看言靜庵年紀輕輕就有宗師修為,可見的確是個少見的天才人物,若是師叔祖還在,一定會出於愛才之心指點她,還是站起了身:「世間雖無得師叔祖七分真意之人,卻有她留下的一樣物件,言仙子若真有問道之心,便隨老道來吧,能悟出多少,全看仙子與師叔祖的緣分。」
言靜庵聞言起身,端莊鄭重地向常清道長行了一禮:「多謝掌門。」
常清平靜地搖了搖頭:「無需謝我,這是明玉師叔祖的大願,她在我武當立脈時就說過,她唯一的要求就是將此法推向天下,言仙子自然也是天下人之一。」
坦言言靜庵也是「天下人」,可見常清道人雖然口稱「仙子」,但心中並未將眼前這個年輕女子視為「神仙」,對慈航靜齋也沒什麽聖地的敬意。願意加入抗元事業,向言靜庵敞開大門,都是出於他自己對大局的判斷和明玉的囑咐。
言靜庵也明白,但正因為如此,能夠憑自己的想法投入時代洪流,並放下門戶之見,才是如此值得人尊敬,難怪武當派如今人才輩出,武功勝過常清道人的有不少,卻選擇由常清來執掌門派。
這一路走來,言靜庵和正道門派世家打了不少交道,深知那些道義下的權利算計,以家族為核心的利益團體自古以來就有一套自己的行事準則,無論在哪朝哪代,憑他們的勢力和家傳武學,都能過得不錯,所以他們也是極難被說動的一批人。
早些年蒙元要求會蒙語的人才能進入官場,他們也紛紛選擇研習蒙文,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這些世家習慣了詩書耕讀,在官場的運轉手段上遠遠勝過承襲世代蔭蔽的蒙人,以至於蒙人的權力快速流失,蒙皇由此下令,不許漢人學蒙語,以斷絕他們進入官場高層的途徑,才逼得這些世家放棄進入新王朝的希望,區區百年不到,就紛紛反元。
言靜庵能分辨出那些話語中的真意,但佛家的修為教她要以寬容的心去看待這一切,並狡黠地以此為核心推動局勢變化。
唯獨在武當山,她上山前就感受到一股清明平和的氣場,這甚至讓她想起了帝踏峰,雖然沒有慈航靜齋歷代累積的深厚,但這股道意幾乎和武當山融為一體,可以說此處就是太極一脈的「道場」,研習此道的道人在此感悟前人所得,也將自己的道意融入其中。
隻要此間道意一日不散盡,武當派哪怕山門被毀,門人散盡,也能憑此傳承再立門楣。
這便是明玉真人在武當修行十餘年留下的「真傳」。
自太清宮被焚毀後,道門已經數百年沒有再出現這樣的地方了,明玉真人不愧是道門尊主人物。
所以如今天下道門才尊武當為當世第一。
唯真武能當之,名不虛傳。
——————
常清道人帶著言靜庵和純陽往後山走去,比起言靜庵的茫然期待,純陽倒是明白了師父所說的是什麽。
那是明玉太師叔祖離開武當前、依山雕刻的一座石像。
純陽記憶中,常有年長的道人在那尊石像附近打坐,後來山下風雲乍起,許多師長都下了山,石像那兒就清淨下來。
他們沿著崎嶇的山間小路走到了山崖上,雲靄濛濛,山鬆掩映,山崖絕壁上,一副道人執劍圖赫然在目!
但見那崖上的老者身穿簡樸道袍,廣袖輕拂,如有風來,他頭盤道髻,鶴髮童顏,長須飄飄,腳踩太極,一劍分開混沌,化入陰陽,舉重若輕,瀟灑至極。
隻要心存問道之心的人,隻要看見這一劍,就會感覺到一股飄忽不定的浩然劍氣。
無需旁人介紹,看見這幅道人舞劍石像的人就會知道,這雕刻的是對明玉真人有半師之誼、真正開創太極一脈武學的三豐真人。
最讓人嘆絕的,是雕刻者巧奪天工的手筆,竟真將無窮的道意和張三豐那一刻的神態都凝聚在了丹崖石壁上,不用試探,言靜庵就知道,這石像除非有一日道意散盡,否則絕不會有半點損毀。
「驚才絕艷,曠古爍今。」言靜庵長嘆。
明玉真人與魔師龐斑平分秋色,隻是比起願意向世人展現、指引大道所在的明玉,讓人能夠窺見她的境界和所學,再創《道心種魔》的龐斑和第一個練成此法的邪帝向雨田一樣,並不在意世人如何,也無心留下傳承,使得旁人永遠看不透他的思想和境界。
「我現在竟深感遺憾。」言靜庵望著那尊石像,在常清瞭然的眼神中說道,「遺憾自己竟不在那一夜的黃山。」
當世兩大天人交手的情形,竟無一人得見,實在令人遺憾。
常清望著那尊石像,言靜庵畢竟以佛門修行為主,不是他們道門的人,無法真正體會到他們每一次來到此處的震撼。
其實寒舟並不鼓勵弟子來此,因為在寒舟看來,過早接觸到這種高度的道意,弟子門人就很難再走出自己的路了,常清卻覺得,世間習武之人無數,哪怕歷代道門尊者也少有能達到如此境界的,凡俗修行者,一生能夠見道一麵,便足以饋慰,並不是所有人都能走出一條路來,至少看見這尊石像,讓他們知道在道路的前方,的確有這樣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