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長風的心中最惦記的,卻是後營。
別處都還能抵擋,但後營可沒幾個士兵,大多是工匠之類,特別是匈奴降兵居多,萬一被匈奴軍攻入,那些匈奴降兵可不會為了漢軍而和同胞拚命!
他轉頭看去,見後營處已有上百匈奴軍士兵衝入,自己的衛隊死傷累累,雖然個個都在死戰,卻眼見不敵。
衛長風長歎一聲。
看來,這一次他要大敗了。但漢軍與匈奴軍不同,漢軍深入大漠,後無援兵,經不起大敗,一旦大敗,就是整個對匈奴之戰的失敗,再次發起攻擊,隻怕沒幾個月時間是不可能的。而且,朱令會對他的勝利視而不見,難道還會對他的失敗視而不見?
他的手有些發抖。他甚至在想,自己接下來隻怕是被裝入囚車,送往長安,然後是一刀人頭落地了。
正在此時,突然間“呯、呯、呯”一陣大響,響聲如霹靂驚天,後營處煙塵大起,那煙又不是尋常的塵土飛揚,而是淡黃色的煙,緊接著,隻見匈奴軍如碰到鬼怪一樣紛紛怪叫著向外逃出,個中居然還有一些人斷臂殘肢,血肉模糊,就好象被什麽東西猛擊了一樣。
“呯、呯、呯”!響聲又起,隻見退的慢的數名匈奴騎兵胸前突然如氣囊一樣炸開,碎肉四濺,其他匈奴騎兵更是嚇的手足無措,拚命奔逃。
後營處,一員戰將衝了出來,正是李全,他身邊排著數十漢軍士兵,這些漢軍士兵一部分手持火把,另一部分手裏個個拿著一個怪模怪樣的武器。那武器好象一根鐵棍,但頭部卻分成三個粗粗的圓筒,圓筒衝外的一麵沒有封閉,可以看出筒是中空的,但三個圓筒基本是空了兩個,另一個圓筒裏還塞著東西,一段繩索自筒口垂出。
李全大聲吆喝著,帶著幾十個士兵繼續向前,眼見又一波匈奴騎兵衝來,他一聲令下,隻見士兵們齊齊舉起這怪武器,將圓筒指向匈奴騎兵,持火把的士兵立刻將火把湊上去,點燃從圓筒裏垂下的繩索。
那繩索好象浸滿了油脂,一點就著,火焰順著繩索直入圓筒。
“呯、呯、呯”!大響再起,圓筒中綻放出可怕的火焰,火焰裏,一片鐵箭頭激射而出,當麵的匈奴騎兵立時倒了一排,其他騎兵嚇的掉頭就跑。
那些士兵的三個圓筒都已空了,於是手持圓筒者將這武器持握的一端豎著放在地上,自背後掏出一個口袋來,將口袋裏的黃色粉沫往圓筒裏倒。持火把的士兵則持刀劍在前麵相護。
衛長風此時真是又驚又喜。這東西此前從未聽李全說過,看來是李全暗自製造的什麽利器,居然如此威力非常,隻是不知道這東西為什麽李全不告訴自己?如果大規模製造出來,可比連弩飛矛還有殺傷力。
衛長風正在感歎,卻聽得陣外喊聲大起。他急忙轉頭看去,隻見旗幟飄揚,白起和鄭克金的騎兵隊殺迴來了!
鄭克金一馬當先,手中持著兩根大的驚人的狼牙棒,狼牙棒的尖刺上掛滿了血肉內髒,他吼聲如雷,汗流滿麵,直衝向匈奴騎兵背後,另一邊,白起指揮著士兵們迅速前行,將近匈奴騎兵,一聲令下,弩箭如雨。天知道白起是怎麽在方才那麽激烈的戰鬥中還控製了弩箭的消耗的。
此時漢軍陣線大定,後營處已經將匈奴騎兵趕走,神機車不斷放箭,一批匈奴降兵在漢軍士兵的監督下將弩箭自後營運出,補充給退入神機車後的漢軍士兵。左右兩邊,白起和鄭克金擊敗了三萬匈奴主力後迴援。
呐喊聲又起,童浩然帶領重騎兵出擊了,這批重騎兵迎著匈奴軍直衝敵陣。
安然在步兵隊中連連下令,步兵補充了連弩後一批又一批的越過神機車向前,李全則已經帶著那一批持著怪武器的士兵迴到指揮位上。
衛長風長出一口氣。
這還真是死裏逃生,雖然一時漢軍仍無法反攻,但畢竟避免了大敗。
短促的號角聲響起。
冒頓見自己的騎兵聚集在漢軍陣中卻一時占不到便宜,隻得下令後撤。但匈奴騎兵並沒有全部向一個方向後撤,仍是分散撤向四麵,顯然,冒頓仍想找個機會再攻上來。
衛長風眼見這一戰自己隻怕也討不到什麽便宜了,下令整隊,慢慢後退。
匈奴軍跟了一段,見漢軍退勢不止,也不敢再逼近,也班師而迴。
這一戰,匈奴軍傷亡約二萬,漢軍傷亡倒有近三萬,比匈奴軍還要多些,自衛長風指揮作戰以來,這還是第一次傷亡明顯多於對手,也是第一次被迫後退。
當然,如果隻看結果,也就算是一個小挫折,但誰都知道,之所以這個挫折小,可說相當大的原因是運氣。
如果不是李全的神秘武器,漢軍後營就解救不出來,後營解救不出來,前方步兵就無法補充連弩,匈奴軍在將神機車的連弩消耗差不多,或者將後營占穩後,都可發起攻擊,而漢軍則根本無力還擊。
白起和鄭克金的戰鬥可說是漢軍能夠得救的另一關鍵。這二人如果不能擊敗匈奴三萬主力,或者雖能擊敗卻要相當時候,漢軍仍是無法避免大敗。
自然,童浩然的及時出擊也幫了大忙。
但迴想起來,這些事如果任何一件發生的晚一點,整個漢軍都將萬劫不複。
眾人雖然得慶再生,卻無人高興得起來,都垂著頭默默的走著。
又退了二裏,衛長風下令安營。此戰匈奴軍將漢軍擊退了四十裏,想來冒頓一定是大為得意。
衛長風令白起親自巡營,布置防守,以防匈奴軍再來,隨即招集眾將。
眾將聚集,衛長風首先說道:“此戰失利,是本帥料敵不明,眾將人人奮勇,無人有過,人人有功,這一戰的失敗,是本帥的問題。本帥自會向兵部上文說明。”
幾個將領互相看了一眼,李全首先開言:“衛將軍,勝敗乃兵家常事,自衛將軍統軍,連勝匈奴,僅是本次小有挫折,何必自責?”
衛長風歎息了一聲,心想我不自責卻責誰?我可不是朱尚書,勝了搶功,敗的諉過。
他不想再說這個話題,問李全道:“李將軍,你救後營之危時用的是什麽武器?為什麽早不告訴我?”
李全心中一驚,要知道私瞞軍機可是大罪,好在衛長風不是朱令,這樣問的目的是真要問這是什麽東西,而不是想抓個幫他頂罪的。
他急忙答道:“這個絕非末將有意隱瞞。此物末將叫它“火槍”,乃噴火之槍的意思。這東西要以精鐵鑄造,內填**,此前那一輛霹靂車已經用了大半的**,這**又要以狼脂及多種物事相混,原料極不易得,製造起來又極是危險,稍有不慎就會爆炸。那火槍雖能放出烈火飛砂,但**力大,一隻槍孔隻放得三五槍就被炸的不堪用了,末將隻是小量製造了一些,以為試驗。這一迴是情勢緊急,不得已隻好冒險來用了。”
衛長風這才釋然,試驗之物自然不必事事報告給他,何況此物如此難得,看作戰時的情形,每放一槍都要裝填好一會兒才能再放,除非大規模裝備,否則隻宜在特別的情形下使用,如果大規模作戰,隻怕還不如弓箭管用,這等東西,的確是沒辦法做為漢軍的利器,不過此前李全曾經說過那一小車**已經耗盡了他的全部存貨,看來也有說謊之嫌,想是李全怕真的萬一再用措手不及,所以打了個埋伏。這事可大可小,既然沒什麽危害,也就權當不知了。
他點頭道:“這件事不怪李將軍。如果不是李將軍及時相救,漢軍隻怕勢危了。”
李全這才鬆了一口氣,答道:“這一迴的確是意外,衛將軍,以末將看來,咱們固然小有挫折,但匈奴也已計窮。”
衛長風心中暗喜。
這個結論,他方才已經想到,但李全能想到,自然讓他高興,他有意想誇一下李全之功,假裝不懂,問道:“李將軍此話怎講?”
李全果然中計,見衛將軍需要他的意見,心中得意,答道:“匈奴軍雖然使用了這個分兵之法,但顯然除了戰術改變,卻也沒別的辦法,咱們隻要研究出了對付這戰術的手段,以連弩飛矛為輔,騎兵步兵齊出,匈奴也沒什麽別的好辦法了。”
衛長風點頭笑道:“李將軍言之有理。咱們不能說匈奴一定沒別的辦法了,但至少現在看,咱們需要對付的也就是這個分兵之法。”
眾將點頭。此時眾將都因為這一戰憋了一肚子的氣,衛長風一說起這事,眾人紛紛開言,各出主意。
衛長風聽著眾將的主意。
李全的意思是,來個誘敵之計,將匈奴軍誘入由神機車為主的口袋陣裏,一舉殲滅。
這主意雖前景美妙,但問題是匈奴軍多路輪流攻擊,就算誘得一兩路入了口袋陣,其他路也沒辦法這樣對付,何況這樣的口袋陣難以移動,隻怕匈奴軍不會輕易攻入,而是繼續不斷的衝擊後撤退。想讓匈奴軍在這種作戰方式下中計,隻怕為難。
別處都還能抵擋,但後營可沒幾個士兵,大多是工匠之類,特別是匈奴降兵居多,萬一被匈奴軍攻入,那些匈奴降兵可不會為了漢軍而和同胞拚命!
他轉頭看去,見後營處已有上百匈奴軍士兵衝入,自己的衛隊死傷累累,雖然個個都在死戰,卻眼見不敵。
衛長風長歎一聲。
看來,這一次他要大敗了。但漢軍與匈奴軍不同,漢軍深入大漠,後無援兵,經不起大敗,一旦大敗,就是整個對匈奴之戰的失敗,再次發起攻擊,隻怕沒幾個月時間是不可能的。而且,朱令會對他的勝利視而不見,難道還會對他的失敗視而不見?
他的手有些發抖。他甚至在想,自己接下來隻怕是被裝入囚車,送往長安,然後是一刀人頭落地了。
正在此時,突然間“呯、呯、呯”一陣大響,響聲如霹靂驚天,後營處煙塵大起,那煙又不是尋常的塵土飛揚,而是淡黃色的煙,緊接著,隻見匈奴軍如碰到鬼怪一樣紛紛怪叫著向外逃出,個中居然還有一些人斷臂殘肢,血肉模糊,就好象被什麽東西猛擊了一樣。
“呯、呯、呯”!響聲又起,隻見退的慢的數名匈奴騎兵胸前突然如氣囊一樣炸開,碎肉四濺,其他匈奴騎兵更是嚇的手足無措,拚命奔逃。
後營處,一員戰將衝了出來,正是李全,他身邊排著數十漢軍士兵,這些漢軍士兵一部分手持火把,另一部分手裏個個拿著一個怪模怪樣的武器。那武器好象一根鐵棍,但頭部卻分成三個粗粗的圓筒,圓筒衝外的一麵沒有封閉,可以看出筒是中空的,但三個圓筒基本是空了兩個,另一個圓筒裏還塞著東西,一段繩索自筒口垂出。
李全大聲吆喝著,帶著幾十個士兵繼續向前,眼見又一波匈奴騎兵衝來,他一聲令下,隻見士兵們齊齊舉起這怪武器,將圓筒指向匈奴騎兵,持火把的士兵立刻將火把湊上去,點燃從圓筒裏垂下的繩索。
那繩索好象浸滿了油脂,一點就著,火焰順著繩索直入圓筒。
“呯、呯、呯”!大響再起,圓筒中綻放出可怕的火焰,火焰裏,一片鐵箭頭激射而出,當麵的匈奴騎兵立時倒了一排,其他騎兵嚇的掉頭就跑。
那些士兵的三個圓筒都已空了,於是手持圓筒者將這武器持握的一端豎著放在地上,自背後掏出一個口袋來,將口袋裏的黃色粉沫往圓筒裏倒。持火把的士兵則持刀劍在前麵相護。
衛長風此時真是又驚又喜。這東西此前從未聽李全說過,看來是李全暗自製造的什麽利器,居然如此威力非常,隻是不知道這東西為什麽李全不告訴自己?如果大規模製造出來,可比連弩飛矛還有殺傷力。
衛長風正在感歎,卻聽得陣外喊聲大起。他急忙轉頭看去,隻見旗幟飄揚,白起和鄭克金的騎兵隊殺迴來了!
鄭克金一馬當先,手中持著兩根大的驚人的狼牙棒,狼牙棒的尖刺上掛滿了血肉內髒,他吼聲如雷,汗流滿麵,直衝向匈奴騎兵背後,另一邊,白起指揮著士兵們迅速前行,將近匈奴騎兵,一聲令下,弩箭如雨。天知道白起是怎麽在方才那麽激烈的戰鬥中還控製了弩箭的消耗的。
此時漢軍陣線大定,後營處已經將匈奴騎兵趕走,神機車不斷放箭,一批匈奴降兵在漢軍士兵的監督下將弩箭自後營運出,補充給退入神機車後的漢軍士兵。左右兩邊,白起和鄭克金擊敗了三萬匈奴主力後迴援。
呐喊聲又起,童浩然帶領重騎兵出擊了,這批重騎兵迎著匈奴軍直衝敵陣。
安然在步兵隊中連連下令,步兵補充了連弩後一批又一批的越過神機車向前,李全則已經帶著那一批持著怪武器的士兵迴到指揮位上。
衛長風長出一口氣。
這還真是死裏逃生,雖然一時漢軍仍無法反攻,但畢竟避免了大敗。
短促的號角聲響起。
冒頓見自己的騎兵聚集在漢軍陣中卻一時占不到便宜,隻得下令後撤。但匈奴騎兵並沒有全部向一個方向後撤,仍是分散撤向四麵,顯然,冒頓仍想找個機會再攻上來。
衛長風眼見這一戰自己隻怕也討不到什麽便宜了,下令整隊,慢慢後退。
匈奴軍跟了一段,見漢軍退勢不止,也不敢再逼近,也班師而迴。
這一戰,匈奴軍傷亡約二萬,漢軍傷亡倒有近三萬,比匈奴軍還要多些,自衛長風指揮作戰以來,這還是第一次傷亡明顯多於對手,也是第一次被迫後退。
當然,如果隻看結果,也就算是一個小挫折,但誰都知道,之所以這個挫折小,可說相當大的原因是運氣。
如果不是李全的神秘武器,漢軍後營就解救不出來,後營解救不出來,前方步兵就無法補充連弩,匈奴軍在將神機車的連弩消耗差不多,或者將後營占穩後,都可發起攻擊,而漢軍則根本無力還擊。
白起和鄭克金的戰鬥可說是漢軍能夠得救的另一關鍵。這二人如果不能擊敗匈奴三萬主力,或者雖能擊敗卻要相當時候,漢軍仍是無法避免大敗。
自然,童浩然的及時出擊也幫了大忙。
但迴想起來,這些事如果任何一件發生的晚一點,整個漢軍都將萬劫不複。
眾人雖然得慶再生,卻無人高興得起來,都垂著頭默默的走著。
又退了二裏,衛長風下令安營。此戰匈奴軍將漢軍擊退了四十裏,想來冒頓一定是大為得意。
衛長風令白起親自巡營,布置防守,以防匈奴軍再來,隨即招集眾將。
眾將聚集,衛長風首先說道:“此戰失利,是本帥料敵不明,眾將人人奮勇,無人有過,人人有功,這一戰的失敗,是本帥的問題。本帥自會向兵部上文說明。”
幾個將領互相看了一眼,李全首先開言:“衛將軍,勝敗乃兵家常事,自衛將軍統軍,連勝匈奴,僅是本次小有挫折,何必自責?”
衛長風歎息了一聲,心想我不自責卻責誰?我可不是朱尚書,勝了搶功,敗的諉過。
他不想再說這個話題,問李全道:“李將軍,你救後營之危時用的是什麽武器?為什麽早不告訴我?”
李全心中一驚,要知道私瞞軍機可是大罪,好在衛長風不是朱令,這樣問的目的是真要問這是什麽東西,而不是想抓個幫他頂罪的。
他急忙答道:“這個絕非末將有意隱瞞。此物末將叫它“火槍”,乃噴火之槍的意思。這東西要以精鐵鑄造,內填**,此前那一輛霹靂車已經用了大半的**,這**又要以狼脂及多種物事相混,原料極不易得,製造起來又極是危險,稍有不慎就會爆炸。那火槍雖能放出烈火飛砂,但**力大,一隻槍孔隻放得三五槍就被炸的不堪用了,末將隻是小量製造了一些,以為試驗。這一迴是情勢緊急,不得已隻好冒險來用了。”
衛長風這才釋然,試驗之物自然不必事事報告給他,何況此物如此難得,看作戰時的情形,每放一槍都要裝填好一會兒才能再放,除非大規模裝備,否則隻宜在特別的情形下使用,如果大規模作戰,隻怕還不如弓箭管用,這等東西,的確是沒辦法做為漢軍的利器,不過此前李全曾經說過那一小車**已經耗盡了他的全部存貨,看來也有說謊之嫌,想是李全怕真的萬一再用措手不及,所以打了個埋伏。這事可大可小,既然沒什麽危害,也就權當不知了。
他點頭道:“這件事不怪李將軍。如果不是李將軍及時相救,漢軍隻怕勢危了。”
李全這才鬆了一口氣,答道:“這一迴的確是意外,衛將軍,以末將看來,咱們固然小有挫折,但匈奴也已計窮。”
衛長風心中暗喜。
這個結論,他方才已經想到,但李全能想到,自然讓他高興,他有意想誇一下李全之功,假裝不懂,問道:“李將軍此話怎講?”
李全果然中計,見衛將軍需要他的意見,心中得意,答道:“匈奴軍雖然使用了這個分兵之法,但顯然除了戰術改變,卻也沒別的辦法,咱們隻要研究出了對付這戰術的手段,以連弩飛矛為輔,騎兵步兵齊出,匈奴也沒什麽別的好辦法了。”
衛長風點頭笑道:“李將軍言之有理。咱們不能說匈奴一定沒別的辦法了,但至少現在看,咱們需要對付的也就是這個分兵之法。”
眾將點頭。此時眾將都因為這一戰憋了一肚子的氣,衛長風一說起這事,眾人紛紛開言,各出主意。
衛長風聽著眾將的主意。
李全的意思是,來個誘敵之計,將匈奴軍誘入由神機車為主的口袋陣裏,一舉殲滅。
這主意雖前景美妙,但問題是匈奴軍多路輪流攻擊,就算誘得一兩路入了口袋陣,其他路也沒辦法這樣對付,何況這樣的口袋陣難以移動,隻怕匈奴軍不會輕易攻入,而是繼續不斷的衝擊後撤退。想讓匈奴軍在這種作戰方式下中計,隻怕為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