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商貿區人頭攢動。
大大小小的車輛在其中穿行。
扶蘇穿著貂裘走在繁忙的街道上,不時查看各個商隊交易的貨物。
“公子,怎麽了?”
扶蘇皺眉看著手中的商賈清單。
轉手遞給了隨從,“前幾日粟米多少錢一擔?”
“休沐日前二百二十錢。”
扶蘇皺眉,“漲了十一錢?”
隨從不解,“公子,眼見入冬,糧價上漲是必然,往年也有漲幅。”
扶蘇又問,“去年漲幅多少?”
那人有些淤塞,“這……哎呀,當時可沒有現今的條件,每日專門有人查訪貨物價格,並記錄在案。”
扶蘇點了點頭,臉色並沒有什麽變化,“將這幾日各地糧價數據匯總一下,我要查看。”
“唯!”
從商貿區迴來,扶蘇便看到了一個表格。
他眼神中有些驚愕。
“碭郡晚秋收成幾何,可有災禍發生?”
身邊小吏思索一番,“並無災禍,碭郡今年糧產尚可,略高往年。”
扶蘇猛一拍桌子,“有人在操控糧價!”
周邊忙碌的吏員都是一滯,然後紛紛靠攏了過來。
“糧價漲的這麽快!”
“上個休沐日已經到了二百七十二錢,那今天恐三百多錢了!”
……
眾人議論紛紛,扶蘇則又重新坐了下來。
長長出了口氣。
眾人都是不解。
但見扶蘇為自己倒了杯茶水,臉上沒有之前焦急的神色。
眾人都是不解。
“平準丞,這事,可得急告陛下啊!”
扶蘇擺了擺手,“正常奏事即可,此事陛下早已布置。”
眾人一臉疑惑。
……
鹹陽宮中,暖爐的溫度要高於前幾日。
大殿之中滿是朝臣。
秦始皇左側多出了一個座位。
一身東胡王服的東胡王正坐在那裏,臉色有些悲傷。
“今日之議,馬族老族長諡號。”
秦始皇臉色鄭重。
東胡王這是第一次出席大秦的朝議。
對於這次的議題他已經聽秦始皇說了。
馬族族長戰死的事情出乎了他的意料。
那個從來都是躲在勇士身後的人,竟然會以這種方式死去。
悲傷沒由來的充斥著他的身心。
這是大秦開國以來第一次給外族人定諡號。
眾臣都有些不好開口。
關鍵是諡號這東西已經被秦始皇給否決了。
他認為諡號是“子議父、臣議君。”
“陛下,諡號這事……”
秦始皇擺了擺手,麵色坦然“諡號是人一生之評價,朕先前雖止此事,卻也無法止住後人評說。”
諡號起於周朝。
《逸周書·諡法解》有雲:“諡者,行之跡也;號者,表之功也;車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
“陛下,諡號本就是大事,馬族終究外族,臣以為此事不妥。”
宗室之人不讚同這件事。
諡號傳承至此,皆都是於國家有功者才能獲得。
一個外族賜下諡號,自古未有。
“馬族族長深明大義,不僅歸附大秦,還力主抵抗匈奴。如今裹屍沙場,實乃英傑,一個諡號,大秦自然可以給!”
李斯讚成。
之後各方都拉扯,又是一陣喧鬧。
秦始皇眼神漸冷,“東胡歸附大秦,即是秦之國土,馬族族長自然也是秦臣。新臣尚能為秦之邊境盡忠,爾等可能乎?”
場中一時安靜下來。
秦始皇這句話說的很重,場中眾人麵麵相覷。
誰又惹陛下生氣了。
站在人群中的鹹陽令麵色蒼白,自己上奏之事被一陣駁斥,現在陛下怒氣未消。
“朕有意賜徹侯之名,但你們如此,那便倫侯吧。
一個逝去之人,於東胡,於大秦,其決斷之事,免去了多少士卒鮮血。
一個諡號而已,群臣為何如此小氣!”
“陛下,臣請賜忠勇!”
“臣附議。”
“老族長慈惠愛民,臣以為當有文!”
見議事進入正軌,秦始皇臉上稍微好看些。
東胡王不知道這些人為如此爭吵,他印象中秦始皇應該是一個說一不二的君主。
但現在看來似乎情況並非如此。
早上被鹹陽令的奏疏搞的火大,秦始皇隻是想讓鹹陽城能夠整潔一些,這些吏員所提治理方案,實在是離了大譜。
不說直接沒收作案工具的律令,單是拘留百日的律令,實施開來,鹹陽的監獄都得擴建。
政令真就隨意定,一點不考慮實施的事情。
秦始皇有些心累,才明白王守陽所言守業更比創業難的感歎。
大秦是古典軍國主義,想要改變這一現狀,就得學習文治。
大秦武力無敵,文治欠缺太多。
何為文治,後世也說的不甚清楚,畢竟黔首般的人物,終究還沒有體會過當一國之主的難處。
對鹹陽令的考題,是秦始皇想要看看吏治改革的方向,如今看來,這些隻會聽從明令的士卒,實在不是為吏的最佳選擇。
太死板了。
治國和治理一方都不能如此。
雖然對鹹陽令有所斥責,但秦始皇並沒有治罪。
自己在學習,他們又何嚐不是如此。
開萬世之基,秦始皇沒有那個氣魄,兩千多年的那個身影他時常想起。
自己能否讓扶蘇身先士卒嗎?
秦始皇不忍如此。
可是那人舍棄了全部,所為之事,是讓華夏之人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所行所言所奉獻,秦始皇由衷敬佩。
公者千古,私者一時。
秦始皇知道自己的能力頂點,人都有私心,尤其是執掌天下之人。
所以在看到後世曆史之後,秦始皇便知道自己餘生所行之事的頂點。
將帝王權術,發揮到頂端。
世界很大,誰能預料兩千年多年變局。
人生也有涯,十年變遷,自己隻能盡人事。
時光是珍貴的。
人類之所以夠有璀璨光芒,時光是催化劑。
“朕所願,四極昌平。族長諡號,懷文。”
不好不壞。
有人反對,秦始皇定然要做出讓步。
天下終究不是嬴氏一族之天下。
本意為忠勇二字,懷文是秦始皇的讓步。
“陛下聖明!”
又是一番吹捧,秦始皇卻沒有太多情緒波動。
東胡王有些明白過來秦始皇的所思所想。
一個偌大的帝國,其實本質也如同他在各族周旋的計策。
沒有人能夠將所有的權力盡歸於一手。
秦始皇看的更加透徹,一國之事,群臣利益皆都要考慮。
這是封建社會的必然。
一人一族之力,終究無法與群臣的利益抗衡。
大大小小的車輛在其中穿行。
扶蘇穿著貂裘走在繁忙的街道上,不時查看各個商隊交易的貨物。
“公子,怎麽了?”
扶蘇皺眉看著手中的商賈清單。
轉手遞給了隨從,“前幾日粟米多少錢一擔?”
“休沐日前二百二十錢。”
扶蘇皺眉,“漲了十一錢?”
隨從不解,“公子,眼見入冬,糧價上漲是必然,往年也有漲幅。”
扶蘇又問,“去年漲幅多少?”
那人有些淤塞,“這……哎呀,當時可沒有現今的條件,每日專門有人查訪貨物價格,並記錄在案。”
扶蘇點了點頭,臉色並沒有什麽變化,“將這幾日各地糧價數據匯總一下,我要查看。”
“唯!”
從商貿區迴來,扶蘇便看到了一個表格。
他眼神中有些驚愕。
“碭郡晚秋收成幾何,可有災禍發生?”
身邊小吏思索一番,“並無災禍,碭郡今年糧產尚可,略高往年。”
扶蘇猛一拍桌子,“有人在操控糧價!”
周邊忙碌的吏員都是一滯,然後紛紛靠攏了過來。
“糧價漲的這麽快!”
“上個休沐日已經到了二百七十二錢,那今天恐三百多錢了!”
……
眾人議論紛紛,扶蘇則又重新坐了下來。
長長出了口氣。
眾人都是不解。
但見扶蘇為自己倒了杯茶水,臉上沒有之前焦急的神色。
眾人都是不解。
“平準丞,這事,可得急告陛下啊!”
扶蘇擺了擺手,“正常奏事即可,此事陛下早已布置。”
眾人一臉疑惑。
……
鹹陽宮中,暖爐的溫度要高於前幾日。
大殿之中滿是朝臣。
秦始皇左側多出了一個座位。
一身東胡王服的東胡王正坐在那裏,臉色有些悲傷。
“今日之議,馬族老族長諡號。”
秦始皇臉色鄭重。
東胡王這是第一次出席大秦的朝議。
對於這次的議題他已經聽秦始皇說了。
馬族族長戰死的事情出乎了他的意料。
那個從來都是躲在勇士身後的人,竟然會以這種方式死去。
悲傷沒由來的充斥著他的身心。
這是大秦開國以來第一次給外族人定諡號。
眾臣都有些不好開口。
關鍵是諡號這東西已經被秦始皇給否決了。
他認為諡號是“子議父、臣議君。”
“陛下,諡號這事……”
秦始皇擺了擺手,麵色坦然“諡號是人一生之評價,朕先前雖止此事,卻也無法止住後人評說。”
諡號起於周朝。
《逸周書·諡法解》有雲:“諡者,行之跡也;號者,表之功也;車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
“陛下,諡號本就是大事,馬族終究外族,臣以為此事不妥。”
宗室之人不讚同這件事。
諡號傳承至此,皆都是於國家有功者才能獲得。
一個外族賜下諡號,自古未有。
“馬族族長深明大義,不僅歸附大秦,還力主抵抗匈奴。如今裹屍沙場,實乃英傑,一個諡號,大秦自然可以給!”
李斯讚成。
之後各方都拉扯,又是一陣喧鬧。
秦始皇眼神漸冷,“東胡歸附大秦,即是秦之國土,馬族族長自然也是秦臣。新臣尚能為秦之邊境盡忠,爾等可能乎?”
場中一時安靜下來。
秦始皇這句話說的很重,場中眾人麵麵相覷。
誰又惹陛下生氣了。
站在人群中的鹹陽令麵色蒼白,自己上奏之事被一陣駁斥,現在陛下怒氣未消。
“朕有意賜徹侯之名,但你們如此,那便倫侯吧。
一個逝去之人,於東胡,於大秦,其決斷之事,免去了多少士卒鮮血。
一個諡號而已,群臣為何如此小氣!”
“陛下,臣請賜忠勇!”
“臣附議。”
“老族長慈惠愛民,臣以為當有文!”
見議事進入正軌,秦始皇臉上稍微好看些。
東胡王不知道這些人為如此爭吵,他印象中秦始皇應該是一個說一不二的君主。
但現在看來似乎情況並非如此。
早上被鹹陽令的奏疏搞的火大,秦始皇隻是想讓鹹陽城能夠整潔一些,這些吏員所提治理方案,實在是離了大譜。
不說直接沒收作案工具的律令,單是拘留百日的律令,實施開來,鹹陽的監獄都得擴建。
政令真就隨意定,一點不考慮實施的事情。
秦始皇有些心累,才明白王守陽所言守業更比創業難的感歎。
大秦是古典軍國主義,想要改變這一現狀,就得學習文治。
大秦武力無敵,文治欠缺太多。
何為文治,後世也說的不甚清楚,畢竟黔首般的人物,終究還沒有體會過當一國之主的難處。
對鹹陽令的考題,是秦始皇想要看看吏治改革的方向,如今看來,這些隻會聽從明令的士卒,實在不是為吏的最佳選擇。
太死板了。
治國和治理一方都不能如此。
雖然對鹹陽令有所斥責,但秦始皇並沒有治罪。
自己在學習,他們又何嚐不是如此。
開萬世之基,秦始皇沒有那個氣魄,兩千多年的那個身影他時常想起。
自己能否讓扶蘇身先士卒嗎?
秦始皇不忍如此。
可是那人舍棄了全部,所為之事,是讓華夏之人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所行所言所奉獻,秦始皇由衷敬佩。
公者千古,私者一時。
秦始皇知道自己的能力頂點,人都有私心,尤其是執掌天下之人。
所以在看到後世曆史之後,秦始皇便知道自己餘生所行之事的頂點。
將帝王權術,發揮到頂端。
世界很大,誰能預料兩千年多年變局。
人生也有涯,十年變遷,自己隻能盡人事。
時光是珍貴的。
人類之所以夠有璀璨光芒,時光是催化劑。
“朕所願,四極昌平。族長諡號,懷文。”
不好不壞。
有人反對,秦始皇定然要做出讓步。
天下終究不是嬴氏一族之天下。
本意為忠勇二字,懷文是秦始皇的讓步。
“陛下聖明!”
又是一番吹捧,秦始皇卻沒有太多情緒波動。
東胡王有些明白過來秦始皇的所思所想。
一個偌大的帝國,其實本質也如同他在各族周旋的計策。
沒有人能夠將所有的權力盡歸於一手。
秦始皇看的更加透徹,一國之事,群臣利益皆都要考慮。
這是封建社會的必然。
一人一族之力,終究無法與群臣的利益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