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她知道,隻要自己開口,他一定會答應多留幾天,甚至更久,可是,開口求來的陪伴,以他們曾經的關係來看,真是一點意思都沒有。
元致將目光從她臉上移開,似有幾分落寞,與此同時,低頭、抬手,從衣襟裏掏出了一個信封來,遞給了她。
「你先看看這個。」
周濛禮貌地接過,封口已被拆開,裏麵是一張薄薄的羊皮信。
她小心地展開,信是用鮮卑文寫的,字跡不太工整也不太流暢,她的鮮卑文水平有限,再加上,這洞窟口的光線實在是不怎麽樣……
她看得很吃力,一雙秀麗的眉擰著,看了半天也沒看完。
「去外麵看吧,」元致適時地提醒道。
見她沒有異議地跟了上來,又提議,「正好陪我走走,看不懂的地方,我說給你聽。」
--------------------
第120章
===========================
原來這是一封來自宇文鮮卑的密信,是元致派到宇文大都的手下傳迴來的。
周濛一邊跟著他在佛窟崖邊的山地裏漫步,一邊聽他將密信的內容娓娓道來,並同時在手中的羊皮卷中核實他話中的真偽。
她並不是有意要懷疑元致會編故事騙她,主要是,這封密信上講的事情太過重大——那是三十多年前的事情了,關於宇文沖的死。
宇文沖是她的外祖,阿娘彌玉的生父,阿娘這十多年來都在找他的屍骨,想讓他歸葬櫻霞峰,完成母親王念君想夫婦合葬的遺願,可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她的收穫並不理想。
因為鮮卑的宇文部實在是太過遙遠,接近漠北極寒之地,宇文部與南晉和西域的關係也不密切,對於一個外族人來說,幾乎算是個密不透風的地方,即便是周劭,想悄悄把手伸進宇文大都都困難重重。
何況,那還是一樁三十多年前的舊事,是當年的上上一代汗王做下的的陰私勾當,知情人本就不多,到今日這些老人大多都歸於塵土了。
但好在,現在的宇文鮮卑已經歸降了北燕,元致在那裏的權力替代了汗王,隻要他願意下工夫去查一查當年的這件事,挖地三尺也能挖出來七八分的真相。
周濛腦海中還有從血咒中繼承的王念君的記憶,其中關於宇文沖死前的大部分經歷,都與元致說的相差無幾,由此可證他情報的可靠。
當年的宇文沖,年僅二十歲就在宇文部對匈奴的作戰中成名,但過後遭到部族內的排擠,不久就跟著元致的祖父元燾從宇文大都出走,在燕山以北的龍城一帶成立了新興的北燕,此後他便替北燕不斷開疆拓土。
在這一時期,大批的鮮卑族人也越發不滿宇文部族的橫徵暴斂,紛紛南下遷徙,而北燕高祖元燾正仿效中原漢人大施仁政,這些鮮卑人自然願意歸於北燕,在元燾的治下繁衍生息。
雖有仁政,但北燕難得的安寧,最終是要賴於宇文沖的征戰,來抵禦四方各族的不斷襲擾。憑藉不世的戰功,他當之無愧成為了北燕建國後的初代戰神。
可好景不長,此後沒過幾年,漠北人紛紛傳言他與一漢人女子私奔,而事實是,他在戰場上中了毒箭,身中奇毒,性命垂危。而彼時他已與王念君私定終身,年輕的少婦人便為夫君四處尋醫問藥。苦尋兩年無果後,終是在宇文沖快要扛不住的時候,她於萬蠱血池中煉出了念君子母蠱,並為彼此種下,解了他體內的劇毒。
此後,宇文沖重返北燕,繼續為元燾的北燕效力。
隨著北燕越來越強大,來自宇文部的敵意與忌憚,便全部發泄在了宇文沖的身上。
混戰了幾年之後,宇文部漸漸不敵北燕,提出了求和,元燾與宇文沖皆不想再耗費民力繼續同族相殘,便答應議和,由宇文沖親往宇文大都談判。
這一年宇文沖三十六歲,風華正茂、年富力強,一去宇文大都卻再也沒有迴來。
「據當年的老人迴憶,他是在館驛處被當時的大汗宇文呈派一小隊精銳破門後於暗中處決的,他拚死抵抗,誓不屈服,但……」
元致嘆息著停下,不忍再往下說了。
「沒事,你說吧,我大概知道,他死的時候……連全屍都沒留下。」
周濛翁著聲音說道,這是阿娘告訴她的,所幸王念君臨死前沒有得知這個殘忍的事實。
她還記得夢境中年輕的宇文沖的模樣,那樣俊美瀟灑而又溫柔愛笑的男子……眼眶情不自禁紅了起來。
元致輕輕「嗯」了一聲,還是說了下去,「他……被砍下了頭顱,後來被歸攏屍骨進行了焚燒,隻留下了一罐骨灰存世。」
周濛悶著頭走路,元致說到這裏,心中亦是悲憤難當,「當年他去大都議和的時候,並沒有帶很多侍衛隨行,他大約認為那是兒時故土,帶著幾分思鄉的眷戀,就沒做太多防備,沒想到,故鄉、故土,竟成了他的埋骨之地。」
他知道救了他兩命的念君蠱便是因王念君救宇文沖而得來,他也知道了子母蠱的特性,二人尚存夫妻關係的時候,母蠱尚且溫順,但宇文沖一死,子蠱便也死了,那麽王念君難逃被母蠱反噬的命運——便如三年前周濛遭遇的那樣。
「聽聞你的外祖母,她也死於同一年?」他問道。
周濛點了點頭,「是啊,這一年她才二十九歲,子蠱沒了以後,母蠱很快反噬,她用刀紮進心口將蠱蟲剜了出來——正是因為這樣,才有念君蠱的蟲卵留了下來。不過,剜心後她沒能活過多久,加上喪夫之痛,很快也跟著去了。」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元致將目光從她臉上移開,似有幾分落寞,與此同時,低頭、抬手,從衣襟裏掏出了一個信封來,遞給了她。
「你先看看這個。」
周濛禮貌地接過,封口已被拆開,裏麵是一張薄薄的羊皮信。
她小心地展開,信是用鮮卑文寫的,字跡不太工整也不太流暢,她的鮮卑文水平有限,再加上,這洞窟口的光線實在是不怎麽樣……
她看得很吃力,一雙秀麗的眉擰著,看了半天也沒看完。
「去外麵看吧,」元致適時地提醒道。
見她沒有異議地跟了上來,又提議,「正好陪我走走,看不懂的地方,我說給你聽。」
--------------------
第120章
===========================
原來這是一封來自宇文鮮卑的密信,是元致派到宇文大都的手下傳迴來的。
周濛一邊跟著他在佛窟崖邊的山地裏漫步,一邊聽他將密信的內容娓娓道來,並同時在手中的羊皮卷中核實他話中的真偽。
她並不是有意要懷疑元致會編故事騙她,主要是,這封密信上講的事情太過重大——那是三十多年前的事情了,關於宇文沖的死。
宇文沖是她的外祖,阿娘彌玉的生父,阿娘這十多年來都在找他的屍骨,想讓他歸葬櫻霞峰,完成母親王念君想夫婦合葬的遺願,可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她的收穫並不理想。
因為鮮卑的宇文部實在是太過遙遠,接近漠北極寒之地,宇文部與南晉和西域的關係也不密切,對於一個外族人來說,幾乎算是個密不透風的地方,即便是周劭,想悄悄把手伸進宇文大都都困難重重。
何況,那還是一樁三十多年前的舊事,是當年的上上一代汗王做下的的陰私勾當,知情人本就不多,到今日這些老人大多都歸於塵土了。
但好在,現在的宇文鮮卑已經歸降了北燕,元致在那裏的權力替代了汗王,隻要他願意下工夫去查一查當年的這件事,挖地三尺也能挖出來七八分的真相。
周濛腦海中還有從血咒中繼承的王念君的記憶,其中關於宇文沖死前的大部分經歷,都與元致說的相差無幾,由此可證他情報的可靠。
當年的宇文沖,年僅二十歲就在宇文部對匈奴的作戰中成名,但過後遭到部族內的排擠,不久就跟著元致的祖父元燾從宇文大都出走,在燕山以北的龍城一帶成立了新興的北燕,此後他便替北燕不斷開疆拓土。
在這一時期,大批的鮮卑族人也越發不滿宇文部族的橫徵暴斂,紛紛南下遷徙,而北燕高祖元燾正仿效中原漢人大施仁政,這些鮮卑人自然願意歸於北燕,在元燾的治下繁衍生息。
雖有仁政,但北燕難得的安寧,最終是要賴於宇文沖的征戰,來抵禦四方各族的不斷襲擾。憑藉不世的戰功,他當之無愧成為了北燕建國後的初代戰神。
可好景不長,此後沒過幾年,漠北人紛紛傳言他與一漢人女子私奔,而事實是,他在戰場上中了毒箭,身中奇毒,性命垂危。而彼時他已與王念君私定終身,年輕的少婦人便為夫君四處尋醫問藥。苦尋兩年無果後,終是在宇文沖快要扛不住的時候,她於萬蠱血池中煉出了念君子母蠱,並為彼此種下,解了他體內的劇毒。
此後,宇文沖重返北燕,繼續為元燾的北燕效力。
隨著北燕越來越強大,來自宇文部的敵意與忌憚,便全部發泄在了宇文沖的身上。
混戰了幾年之後,宇文部漸漸不敵北燕,提出了求和,元燾與宇文沖皆不想再耗費民力繼續同族相殘,便答應議和,由宇文沖親往宇文大都談判。
這一年宇文沖三十六歲,風華正茂、年富力強,一去宇文大都卻再也沒有迴來。
「據當年的老人迴憶,他是在館驛處被當時的大汗宇文呈派一小隊精銳破門後於暗中處決的,他拚死抵抗,誓不屈服,但……」
元致嘆息著停下,不忍再往下說了。
「沒事,你說吧,我大概知道,他死的時候……連全屍都沒留下。」
周濛翁著聲音說道,這是阿娘告訴她的,所幸王念君臨死前沒有得知這個殘忍的事實。
她還記得夢境中年輕的宇文沖的模樣,那樣俊美瀟灑而又溫柔愛笑的男子……眼眶情不自禁紅了起來。
元致輕輕「嗯」了一聲,還是說了下去,「他……被砍下了頭顱,後來被歸攏屍骨進行了焚燒,隻留下了一罐骨灰存世。」
周濛悶著頭走路,元致說到這裏,心中亦是悲憤難當,「當年他去大都議和的時候,並沒有帶很多侍衛隨行,他大約認為那是兒時故土,帶著幾分思鄉的眷戀,就沒做太多防備,沒想到,故鄉、故土,竟成了他的埋骨之地。」
他知道救了他兩命的念君蠱便是因王念君救宇文沖而得來,他也知道了子母蠱的特性,二人尚存夫妻關係的時候,母蠱尚且溫順,但宇文沖一死,子蠱便也死了,那麽王念君難逃被母蠱反噬的命運——便如三年前周濛遭遇的那樣。
「聽聞你的外祖母,她也死於同一年?」他問道。
周濛點了點頭,「是啊,這一年她才二十九歲,子蠱沒了以後,母蠱很快反噬,她用刀紮進心口將蠱蟲剜了出來——正是因為這樣,才有念君蠱的蟲卵留了下來。不過,剜心後她沒能活過多久,加上喪夫之痛,很快也跟著去了。」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