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頁
[美娛同人] 總統係統,不滿意 作者:羊毛褲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盡管匿名的作用可能不大,但他邀請對方參演時,利亞姆·海恩斯似乎對追名逐利毫無興趣。
也許利亞姆隻是難以拒絕他人的請求。
坦白說, 奧斯蒙德自認為做過不少利用他人的壞事, 比如頂著聯美的名號邀請肖恩·康納利參演,比如他將要實現的, 利用《紐約時報》為自己做免費宣傳...他很少良心不安, 也很少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他的做法是否合適。
因為爾虞我詐利用信息差牟取利益是演藝圈的常態。
但利亞姆到底是他的救命恩人。
這孩子柔軟善良的性格天生不適合圈子,奧斯蒙德不打算以怨報德, 他決定尊重他的選擇。
「如果這樣做不會讓你為難的話。」
利亞姆溫和的笑聲透過電磁波,添加了幾分不真切的朦朧。
「一句話的功夫。」
奧斯蒙德隻當他是在客套,叮囑了他幾句注意事項之後, 將話題挑到了另一個方向:「我包裏的三明治是你放的嗎?」
那個被他扔掉的壞掉的三明治, 看起來很像他第一次見到利亞姆時他手上拿著的三明治。
當時自己拙劣的開場白他到現在都還記得, 稍一迴憶便覺得有些尷尬,因為那讓他聽起來像個饞鬼。
利亞姆輕快地肯定了他的疑惑:「對啊, 你不是想嚐嚐嗎?那天拍攝的時候你好像沒怎麽吃東西,我就在便利店又買了一個。」
他突然想到了什麽,疑惑了一聲:「...我好像忘記告訴你了,它不會放壞了吧?」
他富有感染力的聲音聽起來有些緊張,掩不住惴惴不安的擔憂,甚至自責。讓本就不打算責備他的奧斯蒙德的指尖泛起一些古怪的酥麻癢意。
「...沒有,我隻是剛好想起問你。」
捲曲濃密的眼睫垂落,遮掩住流光的法藍色瞳孔,他壓低了自己的聲音,聲線難得柔軟:「三明治很好吃,謝謝你。」
*
庫布裏克拿著女兒撰寫好的文章仔細修改著。
說是文章,但因為不能泄露電影內容,其實隻是篇簡短的、誇讚電影鏡頭和情節的推薦點評。
文章將會被傳真給影評人雜誌和影評電視節目,作為投稿,為《多格板箱》進行預熱宣傳。
因為不涉及劇透,所以詞彙大多是些褒義的、沒有具體指向性的組合詞彙,起不到詳實客觀評價一部電影的作用。通常來說影評人雜誌不會接受這類近乎等同於宣傳gg的投稿。
但奈何對方是大名鼎鼎的斯坦利·庫布裏克,他是這個時代最偉大的導演、導演界的神話。
他之於電影就如同梵穀之於藝術。
他老人家親自寫的影評,親手投的稿件,那還了得。
收到傳真的英國本土影評雜誌的主編捧著紙張四處詢問:「《多格板箱》是誰的電影?哪個國家?哪家電影公司發行的?」
而美國《電影評論》也同樣收到了這樣一份傳真。
「庫布裏克的影評?可笑,已經有那麽多關於《閃靈》的影評了,這些人還沒看夠嗎?」
「什麽?庫布裏克寫的影評?!」編輯不敢置信地接過了那張紙:「幫我打個電話迴去確認一下,真的是斯坦利·庫布裏克本人?」
...
於是第二天中午,米高梅的宣發部門主管喬迪看著桌子上擺放的《紐約時報》與《電影評論》,一時間陷入了沉默。
《紐約時報》娛樂頭版:「米高梅收購聯美內情:割棄聯美隻為發行學生電影!」
《電影評論》封麵:「斯坦利·庫布裏克親筆力薦,隻為一部學生電影!」
共同且尋常的詞彙「學生電影」,竟然在報業和雜誌業兩大影評巨頭的文章標題中表現出了兩種截然相反的情感。
他猜的倒是沒錯,奧斯蒙德真的去聯繫了報紙和雜誌做宣傳。
隻是這宣傳不僅比他想像中的早了兩個星期,還以一種他未曾預料到的衝突與爭端的形式展開了。
《紐約時報》的評論稍顯偏激,內容與奧斯蒙德的電影沒什麽關係。除了標題以外,全文沒有提過這所謂的學生電影是誰拍的,拍的又是什麽內容。
文章重點詳細地講解了奧斯蒙德·格裏菲斯的「自大協議」,嘲笑他已經走投無路卻認不清現實,眼高手低、自視甚高,居然敢向米高梅承諾會在三年內拍出票房上億甚至有資格沖奧的電影。
「我們採訪了幾位已從聯美電影公司離職的員工,他們一致認為,奧斯蒙德·格裏菲斯之所以會做出將公司出售給米高梅的決定,是因為聯美高層經投票一致認為聯美不應該幫助奧斯蒙德宣傳發行他的學生電影。因為他的學生電影絕對會虧本,沒有必要再為這部電影投入宣發費用。那隻會讓聯美的經濟狀況雪上加霜。」
「...他顯然小肚雞腸懷恨在心,且鼠目寸光。僅為了低價發行一部學生電影就將擁有悠久歷史與文化底蘊的聯美賣給k·科克裏安,毫無疑問是將聯美推入了深淵,是對電影藝術的玷汙,是對聯美員工的輕視與不尊重。奧斯蒙德·格裏菲斯為了自己淺薄的利益,使得員工被迫離開自己熱愛的崗位,失業破產。他的目光短淺,也註定會為自己的傲慢與狂妄的承諾付出代價,米高梅也會後悔接手聯美,後悔向奧斯蒙德伸出援手。」
《紐約時報》從哪得知那麽多簽約的細節?又為什麽對奧斯蒙德那麽大怨氣?
也許利亞姆隻是難以拒絕他人的請求。
坦白說, 奧斯蒙德自認為做過不少利用他人的壞事, 比如頂著聯美的名號邀請肖恩·康納利參演,比如他將要實現的, 利用《紐約時報》為自己做免費宣傳...他很少良心不安, 也很少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他的做法是否合適。
因為爾虞我詐利用信息差牟取利益是演藝圈的常態。
但利亞姆到底是他的救命恩人。
這孩子柔軟善良的性格天生不適合圈子,奧斯蒙德不打算以怨報德, 他決定尊重他的選擇。
「如果這樣做不會讓你為難的話。」
利亞姆溫和的笑聲透過電磁波,添加了幾分不真切的朦朧。
「一句話的功夫。」
奧斯蒙德隻當他是在客套,叮囑了他幾句注意事項之後, 將話題挑到了另一個方向:「我包裏的三明治是你放的嗎?」
那個被他扔掉的壞掉的三明治, 看起來很像他第一次見到利亞姆時他手上拿著的三明治。
當時自己拙劣的開場白他到現在都還記得, 稍一迴憶便覺得有些尷尬,因為那讓他聽起來像個饞鬼。
利亞姆輕快地肯定了他的疑惑:「對啊, 你不是想嚐嚐嗎?那天拍攝的時候你好像沒怎麽吃東西,我就在便利店又買了一個。」
他突然想到了什麽,疑惑了一聲:「...我好像忘記告訴你了,它不會放壞了吧?」
他富有感染力的聲音聽起來有些緊張,掩不住惴惴不安的擔憂,甚至自責。讓本就不打算責備他的奧斯蒙德的指尖泛起一些古怪的酥麻癢意。
「...沒有,我隻是剛好想起問你。」
捲曲濃密的眼睫垂落,遮掩住流光的法藍色瞳孔,他壓低了自己的聲音,聲線難得柔軟:「三明治很好吃,謝謝你。」
*
庫布裏克拿著女兒撰寫好的文章仔細修改著。
說是文章,但因為不能泄露電影內容,其實隻是篇簡短的、誇讚電影鏡頭和情節的推薦點評。
文章將會被傳真給影評人雜誌和影評電視節目,作為投稿,為《多格板箱》進行預熱宣傳。
因為不涉及劇透,所以詞彙大多是些褒義的、沒有具體指向性的組合詞彙,起不到詳實客觀評價一部電影的作用。通常來說影評人雜誌不會接受這類近乎等同於宣傳gg的投稿。
但奈何對方是大名鼎鼎的斯坦利·庫布裏克,他是這個時代最偉大的導演、導演界的神話。
他之於電影就如同梵穀之於藝術。
他老人家親自寫的影評,親手投的稿件,那還了得。
收到傳真的英國本土影評雜誌的主編捧著紙張四處詢問:「《多格板箱》是誰的電影?哪個國家?哪家電影公司發行的?」
而美國《電影評論》也同樣收到了這樣一份傳真。
「庫布裏克的影評?可笑,已經有那麽多關於《閃靈》的影評了,這些人還沒看夠嗎?」
「什麽?庫布裏克寫的影評?!」編輯不敢置信地接過了那張紙:「幫我打個電話迴去確認一下,真的是斯坦利·庫布裏克本人?」
...
於是第二天中午,米高梅的宣發部門主管喬迪看著桌子上擺放的《紐約時報》與《電影評論》,一時間陷入了沉默。
《紐約時報》娛樂頭版:「米高梅收購聯美內情:割棄聯美隻為發行學生電影!」
《電影評論》封麵:「斯坦利·庫布裏克親筆力薦,隻為一部學生電影!」
共同且尋常的詞彙「學生電影」,竟然在報業和雜誌業兩大影評巨頭的文章標題中表現出了兩種截然相反的情感。
他猜的倒是沒錯,奧斯蒙德真的去聯繫了報紙和雜誌做宣傳。
隻是這宣傳不僅比他想像中的早了兩個星期,還以一種他未曾預料到的衝突與爭端的形式展開了。
《紐約時報》的評論稍顯偏激,內容與奧斯蒙德的電影沒什麽關係。除了標題以外,全文沒有提過這所謂的學生電影是誰拍的,拍的又是什麽內容。
文章重點詳細地講解了奧斯蒙德·格裏菲斯的「自大協議」,嘲笑他已經走投無路卻認不清現實,眼高手低、自視甚高,居然敢向米高梅承諾會在三年內拍出票房上億甚至有資格沖奧的電影。
「我們採訪了幾位已從聯美電影公司離職的員工,他們一致認為,奧斯蒙德·格裏菲斯之所以會做出將公司出售給米高梅的決定,是因為聯美高層經投票一致認為聯美不應該幫助奧斯蒙德宣傳發行他的學生電影。因為他的學生電影絕對會虧本,沒有必要再為這部電影投入宣發費用。那隻會讓聯美的經濟狀況雪上加霜。」
「...他顯然小肚雞腸懷恨在心,且鼠目寸光。僅為了低價發行一部學生電影就將擁有悠久歷史與文化底蘊的聯美賣給k·科克裏安,毫無疑問是將聯美推入了深淵,是對電影藝術的玷汙,是對聯美員工的輕視與不尊重。奧斯蒙德·格裏菲斯為了自己淺薄的利益,使得員工被迫離開自己熱愛的崗位,失業破產。他的目光短淺,也註定會為自己的傲慢與狂妄的承諾付出代價,米高梅也會後悔接手聯美,後悔向奧斯蒙德伸出援手。」
《紐約時報》從哪得知那麽多簽約的細節?又為什麽對奧斯蒙德那麽大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