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我會再想辦法
趕海我無敵:開局從爆桶開始 作者:隨心遇萍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劫匪被抓隻是個開始,這次的勝利並不能徹底改變村子當前的困境。村裏仍然有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尤其是如何徹底擺脫貧困,找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第二天,周小晨召集村裏的幾位年長者和年輕骨幹,商討未來的計劃。會議上,村長表達了自己的憂慮:“靠海吃海固然是我們的根本,但最近魚群的數量越來越少,過度捕撈已經讓資源變得緊張。我們不能總是指望這片海,總得想個辦法。”
一位年長的漁民歎了口氣:“這幾年年輕人都往城裏跑,留在村裏的不是老人就是孩子。就算有新項目,勞動力也不足啊。”
聽到這些,周小晨眉頭微蹙,眼中卻閃過一絲堅定:“我們確實不能再依賴傳統的方式。村子得轉型,嚐試一些新的東西。”
“轉什麽型?”張強有些疑惑,“難道讓我們這些漁民改行養雞種地?”
“轉型不一定要完全放棄傳統,而是要結合現代的需求和資源,找到平衡點。”周小晨停頓了一下,接著說道,“我們村靠近海邊,除了漁業,還有旅遊的潛力。為什麽不試試發展海洋觀光或者趕海體驗項目?讓遊客親身體驗我們的生活方式,了解這片海的魅力。”
村長聽了這番話,眼睛一亮:“你是說搞農家樂那種?”
“可以這麽說,但我們的特色是‘趕海’,不僅讓遊客品嚐新鮮的海鮮,還能參與打漁、拾貝殼、摸螺螄這些活動,讓他們真正感受到漁村的生活。”
村裏的人對此提議議論紛紛。有人覺得這是個好主意,可以讓村子煥發新機,有人卻擔憂資金和技術的問題。周小晨看出了大家的顧慮,接著補充道:“我知道剛開始會很困難,但我們可以從小範圍試點開始,比如先開放幾處靠近海邊的灘塗,簡單設置一些體驗項目。資金方麵,我可以找外麵的一些朋友尋求支持。”
會議結束後,周小晨獨自來到海邊,望著遠處的海平線出神。這時,一個熟悉的聲音從背後傳來:“小晨,你真的有把握嗎?”
他迴頭一看,是阿福。阿福的神情帶著一絲複雜:“不是我不相信你,但這種事需要的不隻是熱情,還有實打實的經驗和資源。那些遊客憑什麽選我們這個偏僻的小村子?”
“因為我們有獨一無二的東西。”周小晨的目光堅定,“遊客可以在城裏吃海鮮,但他們絕對沒機會親自下海摸螺螄、捉魚蝦。這是我們的優勢,也是我們吸引他們的理由。”
阿福點點頭,雖然心裏仍有疑慮,但他被周小晨的決心打動了:“行吧,那我跟著你一起幹,看看能不能闖出個名堂。”
隨後幾天,周小晨聯係了一位在城裏開旅行社的大學同學李威。李威聽完計劃後頗感興趣,答應幫忙設計旅遊路線,並通過他的渠道吸引首批遊客。與此同時,村裏也開始了改造工作,修建了幾條通向海邊的小路,並用廢舊的漁船和木料搭建了幾間臨時的體驗屋。
一切看似順利,直到第一批遊客到來時,問題卻接踵而至。那天清晨,十幾名遊客乘坐大巴抵達村裏,剛下車沒多久,就有遊客抱怨:“這裏條件太差了,連個像樣的廁所都沒有。”
另一位遊客皺著眉頭:“你們這兒的路也不好走,車顛得我頭都暈了。”
周小晨連忙道歉,並安撫大家:“第一次接待確實有些不足,但我們會盡力讓大家體驗到最真實的趕海生活。”
然而,真正的問題出現在趕海活動中。由於沒有足夠的安全防護措施,一名遊客在灘塗上不小心踩到了鋒利的貝殼,腳被割傷了,鮮血直流。突發的意外讓其他遊客立刻警惕起來,有人甚至提出提前離開。
“你們這兒連個醫務室都沒有,萬一出點事怎麽辦?”那名受傷的遊客怒氣衝衝地質問。
周小晨手忙腳亂地處理著傷口,心裏卻充滿了挫敗感。這次的失敗讓他意識到,自己的準備工作遠遠不足,村裏根本沒有能力獨自應對這種新模式的挑戰。
當天晚上,李威特地留下來和他談話:“小晨,我知道你想幫村子發展,但僅憑這點條件是撐不住的。旅遊行業看似簡單,實際卻需要非常專業的規劃和管理。你得找更有經驗的人來幫忙。”
周小晨沉默了許久,終於開口:“我明白了,我會再想辦法。”
幾天後,一個新的名字出現在村民的討論中——顧然。他是李威介紹的朋友,一個專門從事鄉村旅遊開發的項目經理。顧然來到村裏後,對現狀進行了詳細的考察,提出了一係列專業建議,包括修建基礎設施、設計特色路線、引入安全保障體係等。
但就在周小晨準備采納顧然的建議時,村裏卻有人站出來反對。反對者是張強的父親張老漢,他認為這樣一來,村子的傳統生活會被破壞:“搞這些東西雖然賺錢,但人心會變,村子也不再是以前的樣子了。”
張老漢的反對引發了一些村民的共鳴,部分保守派甚至揚言要抵製趕海項目。麵對內外夾擊,周小晨陷入了兩難境地。一邊是村子的發展未來,一邊是傳統的堅守,他該如何平衡這兩者?
深夜的海風唿嘯而過,周小晨坐在海邊,耳邊迴響著村民們爭執的聲音。
第二天,周小晨召集村裏的幾位年長者和年輕骨幹,商討未來的計劃。會議上,村長表達了自己的憂慮:“靠海吃海固然是我們的根本,但最近魚群的數量越來越少,過度捕撈已經讓資源變得緊張。我們不能總是指望這片海,總得想個辦法。”
一位年長的漁民歎了口氣:“這幾年年輕人都往城裏跑,留在村裏的不是老人就是孩子。就算有新項目,勞動力也不足啊。”
聽到這些,周小晨眉頭微蹙,眼中卻閃過一絲堅定:“我們確實不能再依賴傳統的方式。村子得轉型,嚐試一些新的東西。”
“轉什麽型?”張強有些疑惑,“難道讓我們這些漁民改行養雞種地?”
“轉型不一定要完全放棄傳統,而是要結合現代的需求和資源,找到平衡點。”周小晨停頓了一下,接著說道,“我們村靠近海邊,除了漁業,還有旅遊的潛力。為什麽不試試發展海洋觀光或者趕海體驗項目?讓遊客親身體驗我們的生活方式,了解這片海的魅力。”
村長聽了這番話,眼睛一亮:“你是說搞農家樂那種?”
“可以這麽說,但我們的特色是‘趕海’,不僅讓遊客品嚐新鮮的海鮮,還能參與打漁、拾貝殼、摸螺螄這些活動,讓他們真正感受到漁村的生活。”
村裏的人對此提議議論紛紛。有人覺得這是個好主意,可以讓村子煥發新機,有人卻擔憂資金和技術的問題。周小晨看出了大家的顧慮,接著補充道:“我知道剛開始會很困難,但我們可以從小範圍試點開始,比如先開放幾處靠近海邊的灘塗,簡單設置一些體驗項目。資金方麵,我可以找外麵的一些朋友尋求支持。”
會議結束後,周小晨獨自來到海邊,望著遠處的海平線出神。這時,一個熟悉的聲音從背後傳來:“小晨,你真的有把握嗎?”
他迴頭一看,是阿福。阿福的神情帶著一絲複雜:“不是我不相信你,但這種事需要的不隻是熱情,還有實打實的經驗和資源。那些遊客憑什麽選我們這個偏僻的小村子?”
“因為我們有獨一無二的東西。”周小晨的目光堅定,“遊客可以在城裏吃海鮮,但他們絕對沒機會親自下海摸螺螄、捉魚蝦。這是我們的優勢,也是我們吸引他們的理由。”
阿福點點頭,雖然心裏仍有疑慮,但他被周小晨的決心打動了:“行吧,那我跟著你一起幹,看看能不能闖出個名堂。”
隨後幾天,周小晨聯係了一位在城裏開旅行社的大學同學李威。李威聽完計劃後頗感興趣,答應幫忙設計旅遊路線,並通過他的渠道吸引首批遊客。與此同時,村裏也開始了改造工作,修建了幾條通向海邊的小路,並用廢舊的漁船和木料搭建了幾間臨時的體驗屋。
一切看似順利,直到第一批遊客到來時,問題卻接踵而至。那天清晨,十幾名遊客乘坐大巴抵達村裏,剛下車沒多久,就有遊客抱怨:“這裏條件太差了,連個像樣的廁所都沒有。”
另一位遊客皺著眉頭:“你們這兒的路也不好走,車顛得我頭都暈了。”
周小晨連忙道歉,並安撫大家:“第一次接待確實有些不足,但我們會盡力讓大家體驗到最真實的趕海生活。”
然而,真正的問題出現在趕海活動中。由於沒有足夠的安全防護措施,一名遊客在灘塗上不小心踩到了鋒利的貝殼,腳被割傷了,鮮血直流。突發的意外讓其他遊客立刻警惕起來,有人甚至提出提前離開。
“你們這兒連個醫務室都沒有,萬一出點事怎麽辦?”那名受傷的遊客怒氣衝衝地質問。
周小晨手忙腳亂地處理著傷口,心裏卻充滿了挫敗感。這次的失敗讓他意識到,自己的準備工作遠遠不足,村裏根本沒有能力獨自應對這種新模式的挑戰。
當天晚上,李威特地留下來和他談話:“小晨,我知道你想幫村子發展,但僅憑這點條件是撐不住的。旅遊行業看似簡單,實際卻需要非常專業的規劃和管理。你得找更有經驗的人來幫忙。”
周小晨沉默了許久,終於開口:“我明白了,我會再想辦法。”
幾天後,一個新的名字出現在村民的討論中——顧然。他是李威介紹的朋友,一個專門從事鄉村旅遊開發的項目經理。顧然來到村裏後,對現狀進行了詳細的考察,提出了一係列專業建議,包括修建基礎設施、設計特色路線、引入安全保障體係等。
但就在周小晨準備采納顧然的建議時,村裏卻有人站出來反對。反對者是張強的父親張老漢,他認為這樣一來,村子的傳統生活會被破壞:“搞這些東西雖然賺錢,但人心會變,村子也不再是以前的樣子了。”
張老漢的反對引發了一些村民的共鳴,部分保守派甚至揚言要抵製趕海項目。麵對內外夾擊,周小晨陷入了兩難境地。一邊是村子的發展未來,一邊是傳統的堅守,他該如何平衡這兩者?
深夜的海風唿嘯而過,周小晨坐在海邊,耳邊迴響著村民們爭執的聲音。